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1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并逐渐普及到民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园林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二、哲学思想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这些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三、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被誉为“移步换景”,它以小巧精致的空间布局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变化,通过巧妙运用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平衡和谐的价值观。

四、文化符号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风格、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观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诗意、哲学和人文精神。

五、园林与社会中国园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达,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中国园林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园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管窥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管窥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的对 人 类征 服大 目然 心理描 述 .更 重要 的 还是 文化 发 展的
兴衰和工程技术 的水 平,而且特色 鲜明地折 射出中国人 自然理 、人 生
观和世界 观的演变哲学 以及 宗教 思 想及 L 诗、画等传统艺术对 它的 J 影响 。中国园林的影Ⅱ 主要 是通过 向 对 中 国文人 性格 和 审 美情 趣 渗 透 .折射在园林风恪和景现 意境的
。充分地表达 自己 的思 想情 感。园 此.无论从园林内 的物质 内容到精
践 机会 是 过去 任何 时 代 都难 以柜 ; 的 ,但 : 相 当 一部 丹 实践 结果 表 现 出理 论 基础 的薄
冲功能,从园林的立意 布局 到园内
景区的主题分配 ,从景 物本身的表
弱和 肘 浅 .给^ 感觉 =
林讲义 ,教人领会 中国园林 的精神 实质。 “ 青山啼红 了杜 鹃 ,那荼 遍 靡外烟 丝醉软 ”, “ 日暮卷 ,云 朝 霞翠轩 ,雨丝风 片 ,烟波 画船 ”。
物 ,如魏晋南 北朝时期 的陶渊明、
王羲之 、谢 灵运、孔稚圭和唐 宋时
初 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风荷举 ”。
言 园景 虚 胜 实 ,论 文学 亦 极 尽 空 灵。 中国园林 能于有形 之景 兴无 限
维普资讯
_ 门 志 义 摘 要 :简要论述 了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 艺术的影 响 ,提 出研究 中国园林要从 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关键词 :中 国园林 ;诗文 ;意境 ;传统 文化 前 后 呼应 。最 忌堆 砌 ,
最 忌 错 杂 , 方 称 佳 构。 ”一 言道 破 ,造 园 与作 诗 文无 异 ,从 诗文 儒道结合 玄学进一步 发展 ,在 艺术 上提 出 “ 不 尽 意 ” 、 “ 对 神 言 悟 通 ” 的理论主张 ,使 山水诗 画的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审美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审美的影响

收稿 日期 :0 8 0 一 0 20 - 7 t
作者简介 : 许杰 ( 9 1 ) 男 , 18 一 , 江苏 句容 人 , 理 程 师 , 助 从事
园林景 观工程施 工工 作。
“ 大胆落墨 , 小心 收拾 ” “ 可走 马 , 、疏 密不 透风 ” 、 “ 寸之 间 , 象万千 ” 在有 限的空间 内创 造无 方 气 , 限景 观 , 以小见大 , 把光 、 、 、 影 声 味作 为园林 景观
14 1
相关专业
城 市道桥 与 防 洪
20 年 1 月第 1 期 08 1 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审 美的影响
许 杰
( 上海 长宁 公园绿 化建设 发展 有限公 司 , 上海市 2 0 3 ) 0 3 1

要: 随着城 市生活 水平 的提高 , 物质 上 的丰富 已不能 满足 人们 日常 的需求 , 多 的人们 开始重 视精 神 生活 , 更 对环境 的需
孑 子进 一 步 突 破 自然 美 学 观 念 , 出 “ 者 乐 L 提 知
的意境美为最终和最高 目的。意境是艺术作品借 助 形象 所 达 到 的 一种 意 蕴 和境 界 。园 林 意 境 蕴 含 了造 园者 的人生态度 ,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 动游人 , 其在园林 中驻 足 , 使 通过景物 中的题咏 , 感 悟 到造 园者 所 赋予 景 物 的思 想 内涵 。造 园者 自 身的思想情感 、意志品质等深层次 的文化 内容都
把人与物结合在一起通过悟来感受自然自唐代以来文人对造园的参与把琴棋书画带入园林中在造园中提倡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景观以小见大把光影声味作为园林景观相关专业1142008年11月第11期城市道桥与防洪的一部分使真境逼而神境生强调情景交融创造和谐意境使人的心灵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艺术瑰宝,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人文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融合。

中国古代园林所表达的审美与思想观念,既深刻而独特,也独具中国文化风貌。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细致研究和传承、弘扬,可以加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生态文明中国古代园林注重生态规律,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为依托,将建园、园景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精致和净化的生态环境。

园林艺术的核心是环境、绿化和生态的保护和恢复。

现代人类不断深化、拓展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需求,而古代园林所强调的生态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利益诉求相契合,有望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营造宜居环境古代园林是一种人文化的独特体现,注重“人”的角色和地位,融服务、安全和美感于一体。

中国古代园林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注重“情景”的创设,不仅提供了欣赏和休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满足居民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现代城市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宜居化模式。

四、传承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艺表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这种传承精神的继承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而且能够为现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智慧和经验。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改革,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和技艺表现,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化艺术,对于实现生态文明、营造宜居环境、推动文化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 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 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 景色往往藏在后面。
奥运村入口处障景
现代园林的障景多为讲究景观的艺术美, 缺少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造型奇特,颜色更加鲜艳,并 且园林功能也更加的多元。
框景
框景:凡利用门框、山洞、窗框、树框等,把景观围合 起来,有选择地摄取另一空间的优美景观,恰似一幅嵌 于镜框中的立体风景画,称为框景。
框景使游人产生错觉,把现实中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 误认为是画在图纸上的图画,把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 画美与建筑美高度统一,高度提炼,把自然美升华为艺 术美,加强风景艺术的效果
框景的造景手法在园林布局中灵活
运用,即可起到步移景异、移步换 景的景观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中的框景,有的是以框的 抽象画为景。有的以景框自成一景。
3. 中国绘画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传统山水画的画家在创作之前要对表达的意境有鲜 明的认识,这就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在理法要素上也与绘画有异曲 同工之妙,中国绘画中的构筑要素对园林造园创作 也有深刻的影响。从问名、相地、立意、布局、理 微到余韵以及贯穿他们的核心——借景也都是如绘 画的这个逻辑顺序一般有条理、有章法的进行。
古代——殿、堂、厅、馆、轩、榭、 亭、台、楼、阁、廊、桥的相互观 望
奥运村南北景观主轴上的对景
现代园林对景常为正对景,一般讲 究轴线对称,是正对的景能相互观 望、相互烘托
障景
障景:在园林中凡是起到抑制视线,引导空间作用的屏 障景物叫障景。
障景一般采用突然逼近的手法,使游人视线较快受到抑 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于是必须改变空间 游览方向,而后逐渐展开园林景观,达到豁然开朗“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即所谓“欲扬先抑,欲露先藏” 的技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22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学 术 论 坛中国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发源地,是世界上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盛唐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造园艺术遵循的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的讲情义、尊崇自然、谈玄论道、崇尚隐逸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自然情调和诗情画意的美学思想。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画境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具有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特质。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中国园林品题内容常采用古代诗文名句,或借助典故中优美意境来深化景观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这些文学性品题与园林空间环境相融合,诗化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采。

如匾额“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空幻、悔悟和淡漠感。

中国古代画家在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要像绘画那样,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如同《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极强的感染力。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画面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

园林的空间构图在布局上就是成功的运用借景、障景、对景、点景等手法。

2 中国古典园林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儒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道对中国园林的主要影响:
儒家提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认为自然山水是人的情感和道德的象征。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空间。

儒家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这种思想促使人们将园林设计为自然与人工美的融合。

道家则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反对人为干涉。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的自然风格,使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人工的美。

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治理社会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园林的设计,使园林空间更具灵活性和流动性。

因此,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哲学基础。

儒家的“仁”、“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这些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真题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景园林形成发展影响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真题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景园林形成发展影响

清华⼤学风景园林真题解析—中国传统⽂化对风景园林形成发展影响中国传统⽂化对我国风景园林形成发展的影响⼀.佛、道、释、天⼈合⼀、寄情⼭⽔、崇尚隐逸是影响风景园林发展始末的根本的传统⽂化,并从风景园林发展伊始便引导着风景园林朝向⾃然式的⽅向发展;1. 三⼤意识形态(道、释、儒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化的三个坚实的基础)1)儒家——仁为根本礼为核⼼,倡导君⾂⽗⼦、修齐治平、⼊世⼈⽣观,封建意识形态正统。

儒家思想之于园林表征为——⾃然⽣态美和⼈⽂⽣态美并重,风景式⾃由布局中含蕴秩序感和⽣活⽓息;君⼦⽐德,美善合⼀的⾃然观和⼈化⾃然启发对⾃然尊重——在古典园林产⽣伊始便重筑⼭理⽔——风景式发展⽅向;中庸之道和为贵——造园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园林整体呈现⼀种和谐状态。

2)道家:⾃然天道观,崇尚⾃然以⾃然美为核⼼——和返璞归真、⼩国寡民结合——铸就⼠⼈宁静致远、潇洒飘逸;包含朴素辩证思想,强调阴与阳、虚与实、有与⽆的对⽴统⼀关系,对宇宙间宏观、微观空间的形成做出虚实相辅的辩证诠释。

3)儒道互补的局⾯是中国传统⽂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推动⼒量,之于古典园林影响甚笃——凡举造园⽴意,构思⽅⾯的浪漫情怀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筑⼭理⽔的辩证布局体现⼭嵌⽔抱的辩证关系;皇家园林讲究仙境摹拟等更是显⽽易见的。

4)佛教——禅宗主张⼀切皆由佛性、顿悟、直⾄本⼼可成佛——思维⽅式之注重内⼼关照——从⽽促进了艺术创作之更强调“意”,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由⽆羁——作品达到情、景和哲理的交融,从⽽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于后期的古典园林在意境的塑造、意境和物镜的关系上处理尤为明显;2.天⼈合⼀:宋儒提出,作为哲学思想源于西周。

三层含义:①⼈是天地产⽣,强调⼈道和天道统⼀,源于西周,是古⼈政治伦理主张——孟⼦和庄⼦再发展——(孟⼦)天道和⼈性合⼀(寓天德于⼈⼼);(庄⼦)天、⼈原本合⼀(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唯⼀)②⼈类的最⾼道德和⾃然界的普遍规律是统⼀的——影响⼈的⾃然观,如何对待⾃然——不能违背⾃然普遍规律,和⼤⾃然保持和谐——天⼈谐和③天⼈合⼀衍⽣天⼈感应——天象和⾃然界预⽰社会异常,社会异常也影响天象⾃然界——两者相互感应,是风⽔理论的哲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浅谈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

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本文就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我国园林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

首先了解到我国古典美学观念主要内容:
1)谢赫六法:按照重要性的次序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

其中的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线条艺术,中国画中对空间的定义和物体的摹写并不是建立在透视法和西方的光影概念上,它依靠轮廓线的特殊品质,“散点透视”和黑白色调间的复杂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2)留白、三维空间和运动:中国的时空概念是二维的,再加上画笔的运动,笔触的变化和运动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第三维度,留白即表达了时空的运动和空间的想象和延伸。

在山水画中,空间的深度,广度和无限的意象等环境特征以及悲凉,绝望,宁静,隐逸等感受性通常都是以“空”的方式来表达的。

3)意境与情感:在绘画的感性范畴中,情感是关键因素。

它体现了个人命运与自然现象的一致性,即道德观念,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形式上的写实。

山水画的主要艺术哲学立场是建立在有着深远影响的神秘的道家哲学基础上的,一切存在的逻辑结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次,对于道教。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譬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由此,在古典美学观中融入的道家美学观念,并其在园林设计、建设中的应用:
1.合适、含蓄、丰富的意境——情感的归宿
道家哲学中的“形神合一”在园林景观中体现于将自然元素如云雾,光线,山峰等的结构肌理,微妙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去展示风景并沟通人的心灵,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此派生了诸多外延的设计观念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以少胜多”。

2.“空”的认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里的“空”在园林景观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借景”,运用空间视觉的透视及自然元素如鸟语花香落泉的暗示,使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无限延伸。

二是指造园元素的构成留白,产生虚空间,引发想象力的“空”,最后产生心灵意境的“空灵”,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即老子哲学中倡导的“天人合一”。

3.道法自然
“自”表示起点,自我,确定性,“然”表示同意,肯定。

“自然”一词暗示了世界的运行遵循其独立的变化规律。

童窬在《江南园林志》中曾写到:“虽狐鼠穿屋,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

”这也体现出道家思想与中国百家产生了共鸣,也暗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园林中对事物修饰浓纤得宜,修短合度,仿佛出自人工造化,即道法自然的精髓所在。

而现在国内一些新修的园林却难以把握简与繁的度,要么太简陋如菜地,要么太繁杂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如何从原之初去追寻这返璞归真的“自然”仍然是当今造园师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

此外,传统园林古典中式风格,重视的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数的讲究,在形式上整齐划一,层次井然,追求空间方圆规矩和秩序,装饰严谨浑厚,在庄重典雅的背后内蕴着封建社会的善和美,艺术和典雅、怀古和现性、心理和伦理、信仰和宗教等文化内容。

中国园林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

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

拿来用之于我国传统园林,可美轮美奂,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人;精美绝伦的中国园林都曾经使世界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