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20_古诗两首—石灰吟PPT课件(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2)

石灰的生产
烈 千 火 锤 焚 万 烧 击
粉 骨 碎 身
石 灰 吟
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四诵――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就 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 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 情的诵读。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齐来 情的诵读。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石灰吟》 读《石灰吟》!
一诵: ――少年抒怀 一诵: 少年抒怀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 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 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石灰吟》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 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 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写下这首诗时有怎样的志向? 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写下这首诗时有怎样的志向?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 可抄家的官员到他家时,才发现他家 可抄家的官员到他家时, 里什么也没有, 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 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 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 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 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 为他喊冤。 为他喊冤。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背诵课文

课文1 《柳树醒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呀,飞了。
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课文4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孟浩然高鼎春眠不觉晓,草长莺飞二月天,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儿童散学归来早,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文9 《两只鸟蛋》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
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课文13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杨万里牧童骑黄牛,泉眼无声惜细流,歌声振林樾。
树阴照水爱晴柔。
意欲捕鸣蝉,小荷才露尖尖角,突然闭口立。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课文14 《荷叶圆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课文16 《要下雨了》背诵喜欢的局部略课文18 《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
果园里,果子熟了。
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
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
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课文19 《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古诗两首【第1课时】《别董大》高适|北师大版 (共21张PPT)

写景
别
北风吹雁雪纷纷 凄凉
董
深情厚谊
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 鼓励
抒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安慰
课文主旨
《别董大》描写了诗人送别朋友时对朋友的劝慰 和鼓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没有写分别的愁伤感, 而是将分别时的气愤写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u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是哪两句? 2.二画:用“——”画出《别董大》中景物描写的诗句?
梳理文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 故称“董大”。】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昏暗。】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 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梳理文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不要忧愁。】 【谁人:哪个人。】
【知己:知心的朋友。】 【君:你,指董大。】
不必担忧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的朋友,(凭借 你的琴声、你的人不音乐修养)天下哪一个人不敬 重你呢!
整体感知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u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是哪两句?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二画:用“——”画出《别董大》中景物描写的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课文结构
千里黄云白日曛 雄浑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1.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解析。
-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就像在说春天的时候啊,人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得可香了,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这“不觉晓”三个字特别有趣,感觉春天就像一个大被窝,把人裹在里面,都不想起来呢。
- “处处闻啼鸟”,春天到啦,小鸟们可高兴了,到处都是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
就好像小鸟们在开音乐会,你在这儿能听到,在那儿也能听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它们的歌声。
- “花落知多少”,经过一夜的风雨,那些花朵呀,不知道被吹落了多少呢。
这一句特别有画面感,能让人想象到地上满是花瓣的样子,有点小可惜,又很有春天的感觉。
1.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解析。
- “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的时候,小草开始疯长,黄莺也欢快地飞来飞去。
就像一幅画一样,大地变得绿油油的,天空中有小鸟在穿梭,可热闹了。
- “拂堤杨柳醉春烟”,堤岸上的杨柳呀,长长的枝条就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醉春烟”可好玩了,就好像杨柳被春天的烟雾弄得晕乎乎的,像是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的,特别有诗意。
- “儿童散学归来早”,小朋友们放学回来得特别早呢。
感觉他们在学校里就盼着放学,好去外面玩。
- “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回来就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来。
东风就像一个好朋友,把风筝吹得高高的。
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跑着、笑着,风筝在空中飘着,这就是春天里最快乐的场景啦。
这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一首从睡觉、听鸟、风雨落花的角度写,另一首从春天的景色和小朋友的活动写,都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期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故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故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故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故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百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情势,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古诗两首【第1课时】《元日》王安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既 是写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 布新的意思,与首句爆竹除 旧岁前后照应,形象地表现 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核心问题:
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节日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描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达了团聚欢乐的 节日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串珠问题: 1.说说?元日?描绘了哪几个场面,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教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节日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串珠问题: 1.说说?元日?描绘了哪几个场面,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 2.结合写作背景谈一谈?元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曈曈:形容太阳初 【桃、符:即桃符,指古代 升时明亮的 样子。】 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
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
板,认为能压邪。】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 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整体感知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 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 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 和躲避瘟疫。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 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 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主要作品:文集有?临川先生 文集?等。代表作有?元日??泊船瓜 洲??梅花?等。
我会认
tú fú
屠符
易读错字
tú
fú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全册)(1-23课)新

1、走,我们去植树补充习题答案二、1,小鸟是人类的朋友。
2,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三、1,沟渠,山坡,欢声笑语,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2,数木可以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森林,少先队员满怀希望栽的小树。
四、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以后要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四下1、走,我们去植树补充习题答案!二、1、蜜蜂是勤劳的天使2、叫洪水止住脚步让庄家快乐成长。
三、2、树木依靠叶子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制成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
绿色宝库是森林绿色的希望是少先队员满怀希望植下的小树。
四、读了这些文字,我真的感受到了森林的重要,它可以调节气温,清新空气,制造氧气。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它!四下2、第一朵杏花补充习题答案!二、2、慎重严重郑重三、选3四、1、霎时间转眼间须臾2、兴奋激动3、严谨一丝不苟四下3、燕子补充习题答案!一、聚集俊美偶然分散丑陋时常二、1、分红的桃花散发出迷人的香味2、在暖暖的阳光下,小猫侧身躺在墙角,舌头先舔下自己的爪子,然后在脸上抹了几下。
三、1、(2)、细雨柔柳青草花小燕子(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1)电线小燕子欢快动听(2)几痕表现朦朦胧胧,像有又像无,很逼真,如果换成几根就太清楚了没有作者写的耐人寻味。
四、剪闹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来住住。
五、抓住小猫耳朵大,胡子硬眼睛灵活来写的。
四下4一,通过学习,你弄懂古诗中的那些字词的意思?写下来。
啼:啼叫。
船:小河。
余:我二,想一想,写诗句。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峨嵋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三。
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1,山郭水村佛寺2.宋程颢春天的某日,偶有所感写成的诗歌。
风和日丽,偷闲,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
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一个小孩偷采白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 莲。 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
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
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
义。
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
(一)调动积 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
累导入新 诗题:荷花池塘里
课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
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
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
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
五、小结
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 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 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 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
小儿垂钓 不应人
遥招手 怕鱼惊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
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
意。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想
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
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
伸
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
诗。
3、熟读成诵。
五、小结
《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淳朴,表达 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 画。
七、板书设计
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
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
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
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
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 (四)回归整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体拓展延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
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
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
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
(三)吟诗炼 其中哪个字?
字体会意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 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
境
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
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
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 诗 人炼字之妙。
三、教学设备、资源应用: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 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 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 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 《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 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 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 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 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 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
(四)巩固 练习
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 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 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 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 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 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 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 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 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 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 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 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 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 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 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 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 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 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 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 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 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 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 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 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三、教学设备、资源应用:
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 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 诗句
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
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
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
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
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
人。
(二)初读诗 歌整体感 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
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课题名称
20、古诗两首
单 北舍小学 位
科 目 年 级 授 课 人 课时 授课时间 安排
语文
四年级
一、教学目标
徐婷
第一 课时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 童心之美。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池上
偷采 不解
白莲回 浮萍开
景美引人 童真童趣
八、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
20、古诗两首
单 位
北舍小学
科
目年
级
授课人
课时 安排
授课时间
语文
四年级
一、教学目标
徐婷
第二 课时
知识与能力: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 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 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三)总结 练习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 (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1、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 钩( ) 准( ) 摇 ( )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 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 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