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

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安塞县第一小学李梅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感悟诗文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情自古伤离别”,当有一天我们要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了,心里该是怎样的滋味呀!在诗人王维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乐观。

今天我们就要乘着时光机来到一千多年前,看看大诗人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出示课题】二、自学古诗,汇报交流预设流程:读出诗文美——整体了解古诗——掌握字词——理解字义、诗意三、合作探究,感悟诗情(一)进入诗境。

1、赏析一、二句诗①(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板◎),这就叫“”(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理解“西辞”。

(扬州)②根据注释和你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烟花三月会有着怎样的一番景象?(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鸟语花香、花团锦簇)③三月是春天,正是花开得最娇艳的时节,扬州又是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杜牧在他的《江南春》里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学生背诵)白居易也在他的《忆江南》里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目标确立依据(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安西边疆,诗人赶来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古诗,但是在读诗、悟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图片3、视频:渭城、阳关、王维送元二的情景4、歌曲:《阳关三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还记得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它的作者是?(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王维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2、解题。

(1)“送”的意思?“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使”的意思?(2)元二能不能不去?简介时代背景。

(3)了解“安西”(4)齐读诗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学习多音字(主要是朝、舍)3、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请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读。

5、叠读。

(三)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接下来大家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诗中有哪些表示地方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些地方放到了唐朝的地图上,简介路线。

咱们先去渭城欣赏一下吧!1、学习前两句,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教师: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渭城你看到了什么景物?(1)朝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客舍为什么“青青”(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齐读。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练习题,阅读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课件1新人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课件1新人教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的积累——友谊名言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英)休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楼名,在今湖 北武汉。传说 中仙人乘鹤升 天之处,也是 两位诗人分别 之所。
到,去。
解诗题:
(诗人李白) 在黄鹤楼送 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或去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 故人: 西辞:黄鹤楼在扬州的西 辞:告别。 边,告别西边的黄鹤楼到东边 的扬州去叫西辞。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 像浮动的烟雾。
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 故人: 辞: 告别。西辞:黄鹤楼在扬州的 西边,告别西边的黄鹤楼到东 边的扬州去叫西辞。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 烟雾。
诗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 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 时能否再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 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我的积累——送别诗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 江东下,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 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 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 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 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 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 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 李白伫(zhù)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chóu, chàng)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 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________hún zhuó________huái yí________。

2. 选字组词。

缘原圆园姻________因________圈公________侧厕则身________ 公________ 原________影。

3. 照样子写词语。

例:柳暗花明________。

4.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5. 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_______。

诗人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是第_______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_。

6. 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补充古诗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今山西省山西村B.今浙江绍兴C.今浙江杭州(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古诗了,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在送别诗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难怪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或诗或文或歌来送样朋友间的那份真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赠汪伦》赠别自己的好友汪伦,还记得吗?
2、背诵古诗
3.公元730年,李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在孟浩然临行前,李白来到长江边著名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全诗,指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我听见了,广陵的“陵”字既是边音也是后鼻音,孩子们读得可好了,再读一次课题。

活动2【活动】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古诗要做什么?)。

四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课件

四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课件

2021/4/14 星期三
7
介绍诗人
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 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 中,基本都是表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021/4/14 星期三
8
*诗人朝代 *诗题的构成形式 *诗句的朗读节奏 *诗歌的形式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 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 称七言绝句。 *都是诗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有感而发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1/4/14 星期三
5
*诗人朝代
2021/4/14 星期三
6
介绍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 画家。 他对诗、文、书、画 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苏轼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 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 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题西林壁” 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 壁诗也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同学们在 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常会发现古人在墙 壁上留下的诗歌。这和古时印刷业的落 后有关。
2021/4/14 星期三
11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查资料、看注释、看插图想象、联系上 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等 (2)轻声读诗,结合你学习古诗的方法, 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 么? 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 侧、远、近、高、低,联系上下文还看出 了“横看”就是从正面看。
2021/4/14 星期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教学目标: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4.多音字:朝、舍、更、尽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2)写美观: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二)本课重点问题: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三、情感体验:(1)通过字里行间体会文中作者表达出的朋友间真挚的爱,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验方法:真字酌句,朗读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日积月累(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4.趣味识字:(二)词语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黄鹤楼、渭城、孤帆、碧空、天际、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二、文本细读: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

“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诗句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并揣摩关键字词“孤”“尽”“唯”“更”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4、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5、背诵并默写古诗6.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拓展延伸:1. 能知道背诵一两首课外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2、模仿两首古诗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古诗预习提纲(或学案)设计要严格体现如何解决教学目标的。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2.学生:(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关于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以及李白,王维两位诗人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那些信息?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使”意思就是出使,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元二出使安西。

二、预习评价(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三、成果展示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检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

4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四、精讲点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4、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

(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5、“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

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6、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

(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7、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

请同学们齐读1、2句。

8、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望那只船9、“孤帆”是什么意思?10、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11、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12、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3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

(指导读3、4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

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

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2.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

再指名读。

男女赛读。

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

指名读、再指名读。

齐读。

1. 体会路途的艰辛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四:系统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