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的浪漫 主义诗人。他一 生周游天下,广 结朋友,孟浩然 就是他出蜀漫游 结识的,两人一 见如故,成为知 己,后来又重逢。 这首诗是他们第 二次聚会后分手 时所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 到扬州去。
总结写法:
1、前两句叙事、写景,后两句写景。 2、写送别场面。(话别) 3、没有直接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写孤帆, 江水,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关切与 祝福。
填空练习
去 “之”的意思是( )。 扬州 “广陵”是现在的( )。 艳丽的春景 )。 “烟花”指( 孟浩然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因为 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边 ),所以说“西辞”。 ( “尽”是( 消 失 )。 “唯”是( 只 )。 “天际”是( 天 边 )。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依 依 惜 别 )之情。
谒(yè)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
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 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 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 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 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 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 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 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 酒吧;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 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往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依依惜别
陵墓 棱角
烟花 咽喉
渭城 称谓
唯一 维护
舍得 宿舍、 客舍
朝代
朝阳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进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伤感的酒) 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 乡,怎不伤感别离? 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 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
(祝福的酒)
(壮行的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挹轻尘, 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20课古诗两首

20课古诗两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注释:
“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就是“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
方,所以说“西辞”。 “烟花”,阴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
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迷蒙蒙的 雾气,古人称为“烟花”。 “下”是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就是湛蓝的天空。 “天际”是天边。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有直 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 依依惜别的心情。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去 )。
“广陵”是现在的(扬州 )。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孟 浩 然 )。因为 (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边 ),所以说“西辞”。
“尽”是(消 失 )。
人们称他“诗仙”。
孟浩然是唐代
著名的 诗人,他和李 白是好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江 苏省扬州市。“之”是 “去”的意思。
公元726年,李白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 州,写了这首诗。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 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 上,自古是游览胜地。现 已重建。传说有神仙在此 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 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 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 时间 和 环境气氛 。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鹤 孟 唯 陵 hèmènɡwéi línɡ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告辞 (cí chí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辞:告辞,辞别。

第20课古诗两首诗意

第20课古诗两首诗意

第20课古诗两首诗意第一篇:第20课古诗两首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之: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使:出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浥:湿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再饮完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拓展送别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之: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使:出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浥:湿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再饮完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拓展送别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第二篇:古诗及诗意【一年级上册】画唐朝•王维静夜思李白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 酥小雨,湿润了路上 的尘埃,旅店旁的棵 棵绿柳,被雨水冲洗 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时间 和环境气氛。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写“送”别场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关切与祝 福。 2、诗中有写景和叙事。 3、都没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
不同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 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 体含义不同。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 杯醇香的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 之后,就再也没有 一个交情深厚的老 友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 样的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
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 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 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 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这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落 日 故 人 情
云 游 子 意 ,

部编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课件

部编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课件
西20师大古版诗两语首文 三年级 下册
2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0 古诗两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名家 名作比比皆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感受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情谊。
2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唐 李白
20 古诗两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 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有名的诗 歌有《静夜思》《望天门山》《将进 酒》《望庐山瀑布》等。
huī
春晖
20 古诗两首
多音字
fénɡ
妈妈给我缝制了一个沙包。

fènɡ
山间的裂缝越来越大了。
20 古诗两首
我会写
吟 慈 寸晖
20 古诗两首
左右 结构
吟晖
生字归类
独体 结构

上下 结构

20 古诗两首
加一加:口+今=吟 日+军=晖
识字方法
字理识字: 寸
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 口",简称"寸"。
20 古诗两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zèng
chéng
赠 送 乘船
tán
桃花 潭
20 古诗两首
多音字
jiānɡ
天将要黑了,我们快点回家吧。
将 jiànɡ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20 古诗两首
我会写
赠乘潭
20 古诗两首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赠潭
独体 结构

20 古诗两首
加一加:贝+曾=赠
识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课文《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

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

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

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

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

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0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反动南迁,并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刺军,让千百万人民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但英宗复位后,于谦却被诬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著有《于忠肃集》。

王冕,字元章,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诗人。

性孤傲,鄙视权贵,应试不中,过着游历生活,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

著有《竹斋集》。

5.从资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内心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今天就让我们分别通过这两首古诗,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1.初读古诗,识字。

(1)大家打开书,自己自由朗读,争取读正确、流利(2)出示古诗,谁来分别朗读这两首古诗?(3)你认为哪个字,最易读错?预设:“谦”字,容易和“嫌、、“歉”形近字混淆,“冕”字,是形音字。

“锤”字,是翘舌音。

(4)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预设:“焚、”、“砚”字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规范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焚”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砚”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而“烧”字的斜钩上没有点,左窄右宽。

请同学们先描红,再规范书与两遍。

(5)在这两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预设:第一首诗《石灰吟》第四句中的“留”与第二首诗《墨梅》第四句中的“流”,同音不同字,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请您说说吧!2.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断句,这也是有规律的,先看看,再读一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重音、韵味,采取老师范读、同位互相读等方式读好这两首古诗。

(2)3.两首古诗主要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相机点拨《石灰吟》主要展现石灰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感受石灰的坚强,不服输的精神。

从“全不怕、在人间”两个词语感受到石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尝试再谈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山石在深山里不怕铁锤的打击,不怕烈火的焚烧,成为石灰,为人类造福。

)《墨梅》主要展现梅花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淡墨痕、不要人夸、只流”等词语体现梅花的开放在寒冷的冬季, 可依然把宜人的芳香留给人间)尝试再交流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梅花傲放于寒冬中,可把芳香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文诗对照,诵读《石灰吟》,感知“抗争”。

1. 谁能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师总结并相机板书: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2. 我们都知道,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借助许多资料,才能完 成,非常不便,今天,我们只需借助一篇文章,就能感悟到这首古诗的真谛。

3.这是老师根据搜集的《石灰吟》的背景资料,改写的一篇记叙文,相 信它能很直观地帮你了解这首古诗。

(1)出示老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

(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两首古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说,这凛然碎身留清白改写《石灰吟》不难看出,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

作者借石灰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你看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这不就是于谦敢于向权贵抗争的真实写照吗?(2)学生自由读,谈自己的收获。

4.文诗对照,学习古诗(1)解诗题。

①对照改写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理解“吟”字,哪一句话的哪一个词对“吟”字做了最恰当的解读?(从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唱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矿这句话中明白“吟”是“吟唱”的意思。

)②老师相机补充解释:“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含“吟”的古诗?相机积累:《游子吟》、《边城吟》、《蚕妇吟》、《插花吟》等③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交流对石灰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石灰的形式过程、作用等方面认知)④题目是古诗的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擦的更亮一些,再大声朗读诗题。

再想一想12岁的于谦,目睹着深山铁锤、烈火锤炼石灰的过程,是何种心情?请把他的心情通过读诗题,读出来。

(生读)(2)明诗意。

① 结合展示的记叙文,想一想,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 请用笔标画出来。

述一下吗?(主要元素有:少年、工人、铁锤锤打石头、烈火煅烧石灰)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这个场景的呢? ② 解读1、2句。

这两句诗中的“千锤万击、若等闲”怎样理解?“千”与“万”是指一 千次和一万次吗?学生 结合第三自然段 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千锤万击”指千万次的锤打敲凿。

“千万”是形容锤打的次数极多,这里是虚指。

谈一谈“千锤万击”是一种什么感觉?你积累了哪些“千X 万X ”结构的成语? 交流积累:千军万马、千差万别、千恩万谢千峰万壑、千刀万剐“若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自然段) 多了不起的山石啊,经得住锤打与焚烧,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

③ 解读3、4句。

谁来尝试说一说,3、4句诗的意思?你是怎样知道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粉骨碎身”怎样理解? “全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什么?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交流展示标画的句子。

当你读到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描——再将诗与文中的第 4 自然段对照读,你读出了什么?(无私奉献)④请对照1、3、4 自然段,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悟诗境。

①诗文对照,入诗境品读古诗,在《石灰吟》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千锤万击”“若等闲”让我感受到了坚强不屈;“粉骨碎身”感受到了舍弃了一切;“留清白在人间”则一个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眼前。

——再读文章,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诗文对照熟读它们,将它们牢牢记住。

②师引生入诗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跨跃时空,来到永乐年间的一个深山,这里有一座石灰窑前,一位翩翩少年来到这里,他看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吗?(同位交流后再展示评价)③你能尝试把最吸引你的古诗句、精彩语段背诵下来吗?(4)诵诗情,悟写法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的石灰这个形象,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最恰当?坚强不屈、洁身自好、无私奉献、不屈不挠)你能通过读再现石灰的这种高大形象吗?②再阅读于谦简介,哪些词语形容他最恰当? (敢于抗争、不同流合污)③将于谦与石灰相对比,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屈服,敢于抗争)(四)识坎坷人生,学写法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

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3.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 一诵一一少年抒怀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

想想当时的少年 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2)二诵一一为官感悟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 《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 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 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 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 三诵一一临刑陈词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 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

我们一齐诵读全诗。

)于谦的知己又多了。

(4)四诵一一后世评价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

从《石灰吟》这首诗中, 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 读。

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