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均衡状态由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所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经济就达到了其相应的均衡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消费需求是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在产品和劳务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

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环境及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的竞争和放开程度、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是消费过程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

1、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

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高达80%以上。而在我国,1996—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国经济的总有效需求持续不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未得到

充分发挥。尽管我国自1998年以来一直实

行扩大内需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这种效果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相对而言,消费“启而未动”,消费和投资的不协调非常突出。消费需求的不足,也使得投资的高增长缺乏持续的基础,成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费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消费品供给结构和需求

结构的失衡,部分产品的相对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1992—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年均增长达%。而自1997年起,城乡收入增速下降,差距也逐年拉大。城镇居民在1997—2002年5年间的年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下降为%,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年均增长仅为%。200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44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02元,比上年同期仅增80元,消费支出1115元,仅增84元。占人口主体的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增长乏力是制约消费

的重要因素。

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倾向(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仍然偏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

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因此,如何通过增加消费来带动自主投资的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逐步降低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依赖,成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

重大课题。

2、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加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程

度的加深,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就业矛盾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75人,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每年需向外转移1500万人,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1400-1800万个。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导致下岗失业者收入下降,也导致了总有效需求增长缓慢。

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已得到满足,其消费倾向因而偏低。低收入阶层由于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虽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同样消费倾向不高。农民还面临收支倒挂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农民负担过重,加上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消费支出居高不下。

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具有跨期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

济体制的完善,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化,从攀比消费和集中消费向追求多样化和跨

期效用最大化转变。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相比居民收入增长的趋缓,由于经济转轨的加快等诸多原因,居民形成了长期支出上升的预期,从而导致即期消费紧缩的局面。与此同时,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将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

消费环境差、消费市场不健全。我国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需求,消费环境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一些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限制性的消费政策

还在发挥作用,加上不合理收费,使得交易成本明显加大。另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消费信贷不发达等相关配套改革的滞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和良好机遇

1、由我国经济的特征看扩大消费的必

要性

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呈现一个消费经济的典型特征。这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我国经济增长格局从“资源约束”到“需求约束”的变化。二是我国有着13亿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大国经济,也是一个最大的人口经济。三是我国经济“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截至2003

年9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超过10万亿元,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以上特点决定了内部需求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更具基础性作用,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也只能依靠内需的扩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

2、当前是扩大消费的大好时机

扩大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空

前重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也是一个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扩大内需是题中应有之意,其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要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从中长期看,这一需求的不竭源泉是居民消

费。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社会生产的最终实现,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脱离最终消费需求的投资只会导致更大程度的供过于求。

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用于交通、住房、电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例如2003年1—10月,商品房销售亿元,同比增%。

国民经济维持健康快速增长的格局,消费者对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有着良好的

预期。ACNelson公司对亚太13个市场所做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我国内地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列亚太地区的第二位(国家信息中心,2004)。据国际经济组织测算,人均GDP 达到800美元的国家,其内需将会高速增长。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这就为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何况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与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预示着扩

大消费需求的前景十分广阔。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政策措施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要顺应从“生产者主权型制度”向“消费者主权型

制度”演进的趋势,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尽快清除各种限制性消费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体

制性障碍,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在经济增长中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实行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

扩大内需从根本上有赖于国民经济的

持续发展,要按照“降门槛、宽领域、自主权、减规制、多信息、善引导”的原则,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需求增长乏力、经济结构不合理及体制性障碍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

下实现消费需求的增长,近期仍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

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通过政府引导和调控,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消费

需求的根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清理不利于自主就业的政策、法规,降低创业门槛,广泛开拓就业门路,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实施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对贫困阶层,应当加强社会救济力度,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5、把刺激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看力点

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的根本。要从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政策和融资上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产品加工增值为农民创

造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

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公共品投入,改善居民收支预期

启动消费的关键是消除制约消费的体

制性障碍,改善消费预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合理的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

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需要。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及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为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提供切实的保障。

5、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

深化消费领域体制改革,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必须彻底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调整相关税费,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居民消费的交易成本。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改善消费环境。

6、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及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货币化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型向追求质量型的高级化转轨时期,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当前特别

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降低房价,尽快实现住房商品化、货币化。同时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

7、大力发展个人金融、消费信贷等融资方式

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的即期消费以及

信用消费的重要手段。要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银行服务的完善推动消费信贷业

务的发展,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为居民消费提供融资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体系、个人信用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

新零售的八大发展趋势与五新特点

新零售的八大发展趋势及五新特点 现在小卖家们总是倾向在研究流量、转化、直通车这方面的东西,想当然的认为阿里天天喊着的行业趋势跟自己没关系或关系不大,可实际关系大着。作为小卖家,只有跟对趋势,才能事半功倍,不至于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以2017年为新零售元年,未来的商业形态将出现厚利,消费的精准化,资产证券化等八大特征。 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给客户提供独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同时实现收益。获得收益的多少,只取决于提供价值的大小,和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关。商业正在越来越接近这个逻辑。 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并进一步深化、升级。 泛零售领域未来8大趋势

趋势1:结合“新零售”产生“新物种” 从消费结构升级讲,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同时,“新零售”与重点消费领域跨界、融合生成“新物种”是必然趋势,也代表着新的消费域和消费模式的产生。 购物中心里的凯撒旅游体验店则不单单是开了个店铺,而是旅游业与零售空间的跨界体验;微整形、月子会馆、中医馆等医美健康与购物中心结合而成就消费新生态;来跑吧进入购物中心结出全民体育跨界消费的新果实。 凡此种种,行业升级与“新零售”融合产生的消费“新物种”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大机遇。 趋势2:“生活方式”既是先导亦蕴含最大能量 消费领域首当其冲的升级方向当是“生活方式型”,同时由于生活方式与人的物质、精神关联的深度和广度,亦蕴含了未来发展的最大能量。人的诉求是动态延续的,而人的生活方式是进化更新的,这是消费升级最大的源泉。 总之,生活方式能够覆盖商业的全维度空间,不但可以对传统品牌、空间、文化赋予新的消费内涵,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生命。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提要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当前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应分析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本文认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预期因素、高房价、消费环境欠佳、供需结构失衡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居民收入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完善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03243)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在低位徘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降低了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各种经济矛盾所带来的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号召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但居民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多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能力低是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收入因素是影响居民消费、造成需求不足的内在动因。我国当前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根据西方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因而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不足。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的GDP从99,214.6亿元增长到335,353亿元,增长2.38倍;政府财政收入从13,395亿元增长到68,477亿元,增长4.11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从6,280元增长到17,175元,增长1.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长到5,153元,增长1.28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扩张来拉动,各地政府为加大投资力度,采取鼓励财政增收的做法保持了政府收入较快增长;各地发展经济时,大都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方式,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导致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居于强势地位,企业利润增长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也导致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态势,即出现了国富民穷的现象。正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居民实际的购买力不足,无法有效拉动消费。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消费倾向下降,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199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需求不振,物价持续走低,经济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从原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状态走向缓慢增长阶段.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8次降息,但处于上扬趋势的居民储蓄存款屡创新高,国内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其结果是,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的62%降至1998年的58.7%,1999、2000年略有回升,2001年又降至59.8%,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1年的0.855下降至2001年的0.774。由于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有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利用Eviews数学模型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一、我国居民消费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用于生活消费的所有货物和服务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 8.8%,2008年提高15.4%,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下图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不断增长的示意图: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计量模型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分析 小组成员: 马晨竞40921075 刘捷豪40921076 黄政卿40921077 林伟兴40921078

一、研究背景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看,消费都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相对于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这几年,居民消费的热情一直不高,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的银行存款依然逐年攀升,居民储蓄热情不减,消费持续低迷。 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必须找出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 才能对症下药。本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消费需求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消费函数即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核心作用。该函数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纯理论的探讨、统计计量验证,又包括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产生的具有良好预测功能的经济计量模型。消费函数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1949年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费里德曼1957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1954年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之后利兰德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霍尔1978年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产生了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消费函数。80年代初期,戴维森等人1981年提出了误差修正机制,为消费函数注入了新的“血液”。 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主要将视野集中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上,如Deaton1991年和Carroll于l992年提出的“缓冲库存模型”。与之相对应的实证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建立在协整基础上的误差修正模型,如:Gerge和Ron在1992年对误差修正模型作了定义、解释和估计;Pierre1994年提出了建立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出现结构变化时,需要分段研究的思想。相比较而言,近期对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的统计分析则更为深入和具体。如:MalinAdolfso和SverigeSRiksbank2005年建立了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并利用贝叶斯理论进行了估计; HONzAK等人2005年建立了动态消费结构模型,分析了消费结构的收敛性;olegKorenok于2007年发表文章《贝叶斯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应用》,详细论述了贝叶斯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情况;MIChaelKAnderSS。nandMiehaelKAndersson等人2007年利用贝叶斯方法预测VAR模型参数。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国学者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展开了较多的消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paneldata模型由于其自身的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报告(毛概课)

调查问卷心得 经过这次的社会调查让我们收获颇多,我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较为系统的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变化,消费支出由衣、食转向包括教育、娱乐、医疗、旅游等其他方面。人民大众总体实现了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其他国面前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可以帮我们直接真实地了解我们的社会状况,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一些社会问题。 在本次社会活动中,由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努力工作,对许多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首先,认识到了团队和协作精神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从这次合作中我学到了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合理地吸纳他人的想法,还有一点是绝不能忽略的:相信小组成员,建立双方的互信。 其次,充分意识到了知识的不足,眼界的有限。在本次调查中,本有很多的想法,但由于我们的学识水平有限,不得不放弃。也就是说,以后得加强学习,不光是专业课方面的学习,还要摄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眼力,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第三,我觉得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不同的思考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遇到过的情况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特别是思考角度的不同,很自然对事物的看法也很难一样。这次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甚至包括争吵,领略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科学。不像以前那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 本次调查实践,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和陆游的名言很好地概括了我的体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深刻地思考,才能找到智慧的源泉;读死书是没用的,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是由国民经济决定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消费需求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旅游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者消费需求量快速增加 现今旅游活动已成为国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人们从只求温饱的生活中解脱,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旅游消费活动中,另外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为人们的旅游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发达城市中的人们几乎每人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参与旅游消费活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断改善的生活使旅游消费需求量快速增加。 二、注重新鲜与罕见 追求新鲜与罕见是人类的共性。伴随着媒体传播力度的加深和交通的不断延伸,国民越来越多的接触外来新鲜事物,更加热衷于对“外界”新鲜的认识与体验。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北方冬季冰雪旅游、乡村旅游、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是旅游消费者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三、热衷自驾游 近年,国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私有轿车陆续进入平常百姓家庭。自驾游以舒适、自由的特点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近年来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数量持续上涨,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新的旅游消费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追求体验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国民生活的迅速改变,消费思潮也在不断变化,以往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深度旅游,即使是深度观光旅游也是如此,旅游者旅游消费不断由观光向深度体验发展。 五、追求新潮与刺激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 (1)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07-0093-0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 王 辉,周荣军,叶慈南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中的相关数据,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方法对我国1998 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及特点,运用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对未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消费热点进行预测。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线性回归;消费热点预测中图分类号:F126 1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and Forecase of Consumer Demand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WANG Hui,ZHOU Rong jun,YE Ci nan (College o f Science Shanghai the U 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expenditure features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use the data of Chines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9-2003)to do the positive analysis on our urban residents con su mp tion by applying the model of E LES.This paper also forecasts the future changing tendency of consu mption and consump tive hot issues of our country s urban residents Key words:urban residents;consumer demand;linear regression;forecas t of consumptive hot issues 收稿日期:2003-12-20 在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人们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国内的消费环境在逐步改善。就当前而言,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的情况下,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可以更深层次地掌握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揭示消费品市场规律,帮助预测各类消费品未来需求,帮助有关部门和经营者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合理安排生产与流通,对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模型及比较源于英国经济学家R 斯通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1](以下简称扩展模型)可以表示为 I i =p i q i + i (Y - n i =1p i q i )(1) 式中:I i 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或服务Q i 的消 费支出;P i -第i 种商品或服务Q i 的市场价格;q i -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或服务Q i 的基本需求量;P i q i -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或服务Q i 的基本需求支出;Y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i -第i 种商品或服务Q i 的边际消费倾向。 (1)式可化为 I i = i + i Y (2) 其中 i =p i q i - i n i=1p i q i 为了进一步分析消费结构的特点,还需要引入需 求收入弹性 iY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1%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的百分数。对于扩展模型(2),需求收入弹性为 iY = I i Y Y I i = i Y I i (3) 扩展模型的数据来源于某一年度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不同收入阶层分为最低、低、中 下、中、中上、高、最高等,因为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差距较大,而且它不能描述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变化以及主要消费项目的发展趋势。因此,它适于用来分析同期的消费支出情况及特点。从 中国统计年鉴 1999 2003年各版分别查出每一年度各阶层收入Y 与支出I i 数据,利用SPSS 统计软件算出扩展模型中 i 与 i 的值,然后再利用公式(3)计算出 iY 的值,见表2。 二、1998 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情况以及实证分析 表1为1998 2002年各年的恩格尔系数。其数据来自 中国统计年鉴 1999 2003年各版。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率。 表2列出了1999 2002年各年全国城镇居民主要消费需求项目收入弹性 iY 。 2005/07 总第315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 H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浅谈现代社会消费新趋势(一)

浅谈现代社会消费新趋势(一) 【摘要】随着市场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转化,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消费者需要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消费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观念走入了新的轨迹,我们对这些新特点、新趋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总结,特别是看到现代社会,人们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主要特点,着重对感性消费趋势进行阐述。本文对于商业企业和普通消费者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感性消费消费者消费趋势消费心理 一、感性消费趋势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的:“一直为经济学家们所忽视”的是“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今天,这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把以满足心理感受为主要目的的消费现象称为“感性消费”。 在感性消费条件下,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特点和趋势。 1.个性消费的复归 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很少,个性因而不得不被压抑。但当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 2.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 3.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存 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好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购物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4.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虽然营销工作者倾向于以各种差别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最近的微波炉降价战。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到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只要价格降幅超过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消费者也难免不怦然心动而转投竞争对手旗下。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水产品占居民饮食结构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我国水产品消费在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量持续偏低,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特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影响因素 近二十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品产量以及消费量都有大幅增长,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2014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44.43万吨、进出口总额308.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7%和6.86%。其中,出口量416.33万吨、出口额216.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6%和7.08%;进口量428.1万吨、进口额9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6.34%。贸易顺差125.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9亿美元,同比增长7.66%。1在水产品消费需求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摸清国内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水产品供求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趋势分析 (一)水产品总体消费需求演变 1、消费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其中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而营养性食物消费呈现上升。其中,粮食等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例在下降,水产品的消费增长显著。以城镇居民为例,自1981年以来,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水产品消费量不断上升。(见图1、图2) 图1 1981~2012 粮食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2 1981~2012 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1、图2数据来自中国行业分析报告。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