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
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
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
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
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
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有“延历敕定”朱文印。
丧乱三帖为唐摹本,由手卷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
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第一帖为《丧乱帖》,摹本,白麻纸。
8行,62字。
行草书。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第二帖为《二谢帖》,摹本,白麻纸。
5行,36字。
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第三帖为《得示帖》摹本,白麻纸。
4行,32字。
行草书。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 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 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 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 洛 神 赋 图 〉 局 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简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魏的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画制的。曹植 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在河北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曹 植爱慕甄氏,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被别人谗言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 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于是作叙事诗《感甄赋》,以后被魏明 帝改名为《洛神赋》。顾恺之就以这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 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 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 ,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 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 ,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 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 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 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说明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顾恺之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艺术高 度发展的代表。
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

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作者:张书玮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4期摘要: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的称号,特别是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王羲之的魏晋风骨。
在书法艺术层面,《兰亭集序》是打破传统汉魏书法形式的典型,它的字体结构通篇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如蛟龙,构建了妍美流便的书法美学新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书法境界。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魏晋风骨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他先后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铄和叔父王廙,又博览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从而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终于创造出天质自然的行书极品。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兰亭集序》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字态疏朗如清风明月。
从该作品中清晰可见王羲之自身超凡脱俗、打破禁锢的思想倾向,展现出王羲之深厚的思想和悠远的书法境界。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一)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的历史背景魏晋风骨是对于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其中魏晋尚韵而南北朝尚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隶的破体隶变发展成的楷、行、草飞速发展,从而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书法名家,出现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图1)。
《兰亭集序》创作于中国书法的鼎盛发展期。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相去竹林七贤所在年代一百年左右,但是从王羲之的生平和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王羲之本身有着十分鲜明的魏晋文人风度,其中,不拘礼法、敢于挑战、追求自然、超凡脱俗等成为王羲之文化形象的代表。
事实上,这种文化精神与竹林七贤所追求的精神自足一脉相承,有着深远绵延的文化气韵,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气度。
《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共同记载的典故“东床快婿”便是王羲之魏晋风骨的重要体现,也是王羲之能够在《兰亭集序》的创作中,将宏大开阔、汪洋恣肆又沉郁幽深的艺术内核充分表达出来的关键。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鉴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鉴赏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生于晋朝321年,幼年即开始学习书法,家世优渥,官至右军将军,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充满着疏朗健阔的气度,沉稳蕴实的底蕴,被称为“书圣”。
他的正书作品和行书作品都堪称历代书法作品之楷模,有著名的《兰亭集序》等等,历史地位高超。
他的书法吸纳了之前朝代的书法特色,自成一派,风劲遒健,古朴清雅,书体独创,万世敬仰。
《快雪时晴帖》是他的行书作品之一,篇幅虽短,却意蕴无穷。
1《快雪时晴帖》的内容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竟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字,也就是四行。
法帖的内容也并没有多么复杂,简单易懂,生趣安稳。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法帖内容是一封书信,写给山阴地区(今)一位姓张的人。
大致内容时冬天的雪来得快,走得快,天气很快就放晴了,我情况很好。
想来你现在应该是安好舒适的。
内心因为一些事情而抑郁,力不可逮。
王羲之写。
山阴张侯收。
简短的一封小信札,描述了作者的内心境况和人生某个阶段的感想,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温和沉稳,意蕴无穷,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一个雅致敦实的晋朝风骨君子也跃然纸上。
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历来能在其作品中体现,如名篇《兰亭集序》,他不仅是一个书法家,更是一个文学家,丰厚秀丽的优秀底蕴使得其内心充满清新雅静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壮阔的情操,同时这些优点也进一步反哺到他的书法作品上,铸就了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永不陨落的篇章。
2《快雪时晴帖》的笔势笔势是一篇书法作品的气势,字里行间会表现作者的气势和胸襟。
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笔势纸上走龙蛇,山水落白纸,十分具有书法家个人特色。
《快雪时晴帖》的笔势就尤为特殊。
仔细观察这副书法作品可以发现。
笔势力以圆笔藏锋为主。
每一个的起笔。
笔划构造都带有沉稳低实的风格,在最后的收笔上也是锋芒不显却力道遒劲。
整篇书法中圆转笔法较多,凸显出一种大气又雅致的格局。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呀,那可是书法和文学的双料瑰宝。
先来说说它的书法。
同学们要是能看到王羲之写的这幅字,一定会被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吸引住。
每一个笔画都好像是有生命的,或轻盈,或厚重,或舒展,或紧凑。
就好像一群舞者在纸上欢快地跳跃,充满了动感和韵律。
再看它的文字内容,那更是精彩。
开篇就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简单几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
文中描写聚会场景的部分也特别生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想象一下,那么多有才华的人聚在一起,周围是高高的山峰,茂密的竹林,还有清澈的溪流在旁边流淌,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还有啊,王羲之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也很值得我们品味。
他先是享受着当下的快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但接着又想到人生短暂,快乐易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深刻又真实。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叫小李的同学,他第一次读《兰亭集序》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可是后来,他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理解,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有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看到美丽的风景,突然就想到了《兰亭集序》里的句子,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这篇作品的魅力。
还有呢,同学们,《兰亭集序》里的用词也很精妙。
比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流觞曲水”这个词,多有画面感呀,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漂,是不是很有趣?总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几遍,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 感叹情深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感叹情深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王羲之导语: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六幅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虽为摹本,但仍能感受到其“书圣”之风范!“岁忽终感叹情深”《平安帖》《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
草书《平安帖》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
绢本墨迹本《平安帖》与北宋《绛帖》法帖第六收刻的《告姜道帖》前半部分内容相同。
《告姜道帖》九行七十四字,墨迹本《平安帖》四行四十字。
徐邦达在所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认为是南宋勾摹本。
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则认为是北宋王诜临本。
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绢本墨迹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释文】原文:十二月六日。
告姜道等。
岁忽终。
感叹情深。
念汝不可往。
得去十月书。
知姜等平安。
寿故不平。
复悬心。
顷异寒。
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
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
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
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草书《平安帖》在元代为柯九思收藏,在绢面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明初收藏于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文氏认定为唐人所摹。
文徵明又将《平安帖》传与长子文彭。
后被明代朱忠僖、王世懋、孙鑛等收藏。
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琮生处。
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梁清标去世时被收入清内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法欣赏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王羲之《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
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
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
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
《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
《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
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硬黄纸本纵23.5厘米黄26纸本
此系唐摹本。
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
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
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
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
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
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
‘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
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
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
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
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
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
纵28.7厘米。
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
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纸本。
纵28.7厘米。
4行,32字。
行草书。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此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二谢帖》摹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
纵28.7厘米。
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七月都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纸本。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宋代一位名叫黄伯思的学者所指,《远宦帖》是《十七帖》中的书信。
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赏家所争相收藏,即使拥有尊贵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据说唐太宗就曾為了《兰亭集序》派人四处寻找,这些軼闻说明了后人对王羲之书艺的重视。
《兰亭集序》呈现出行书的风格,而《远宦帖》则是王羲之书写草体的代表作品。
草书约略始於汉代,因為运笔的快速,造成线条连绵畅顺的形式特质,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别”及后端的“救命”找到视觉上的印证,如果我们再将文中“平安”二字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现相互比较,则更容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