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有许多名家和名帖,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篇文章将细致地探讨这部著名的书法名帖。
一、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和文人,被认为是重要的书法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中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的书法工笔有力,流畅自然,深受后人推崇。
二、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给自己的朋友邂逅时,以庆祝相见为乐的一篇文章。
这篇作品署名“兰亭先生”,变相点明了他自己的名字。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王羲之本职工作,但它的书法风格、文辞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是以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为代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无价之宝。
三、书法风格《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处处体现了王羲之的大师风范。
他的小篆、楷体、行草都各具特色,而且同一篇文章中三种字体完美结合,颇有佳境。
整篇作品气质高雅,工笔细腻,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灵气。
腕力到处所慧,每一笔仿佛都是干练而悠然的。
四、文化价值《兰亭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书法、文学、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它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品。
五、结语总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丰碑,是王羲之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它是一篇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一件宝贵物品,并向王羲之这样的书法艺术大师致敬。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 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 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 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 洛 神 赋 图 〉 局 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简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魏的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画制的。曹植 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在河北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曹 植爱慕甄氏,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被别人谗言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 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于是作叙事诗《感甄赋》,以后被魏明 帝改名为《洛神赋》。顾恺之就以这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 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 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 ,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 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 ,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 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 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 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说明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顾恺之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艺术高 度发展的代表。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几个著名的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1. 《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行草字体书写,笔画流畅,变化多样,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宴会上的感受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境界。
2. 《千字文》
《千字文》是唐代文学家褚遂良创作的一篇千字文。
这幅作品以楷书字体书写,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工整的排列,每个字都形神兼备,给人以庄重大气之感。
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理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3. 《苏轼行书》
《苏轼行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字迹潇洒自如,富有变化和艺术感。
苏轼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疏密有致,结构稳定,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才情,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4.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
这幅
作品的特点是字迹饱满丰润,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雄浑磅礴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追求的独特见解。
这些书法作品无论是从字迹的笔画和结构,还是从文字内容的意境和思想,都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欣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书法作品欣赏点评

书法作品欣赏点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书法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无论是书法的内容还是技艺都有无穷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探索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楷书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之作。
一卷《兰亭序》,让人们在文化史上欣赏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中国文化、汉字独特的识别符号系统以及文学精神。
这幅作品中,王羲之所创设的“颜勤离”、“轩辕”、“火德星”等气韵并蓄的皴法,使整篇《兰亭序》更加意境深远、宛转动听,给人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下草书作品。
草书是书法造诣深厚者所能驾驭的一个难度极高的领域。
草书不拘于规矩,畅所欲言,潇洒飘逸,直接反映着书法家的个性和特点。
这项艺术形式最初出现于三国时期,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草书”,以表达书写时的速度和自由度。
现代草书在笔触和灵动上展现了更多的技艺和创意,像齐白石的《虬首》、潘玉良的《禄》等作品,均为草书中受欢迎的珍品。
最后,对于书法作品欣赏的点评,我们需要有自己专业的感受和体验。
一幅良好的书法作品最能够被人们所欣赏的原因,恰恰在于那种随心所欲,造化万千的气韵之美。
当我们欣赏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书法家的创意和抒发,同时可以在艺术的养分中自省、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和思想精髓。
综上所述,书法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瑰宝。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从中感受书法家的感悟、情怀和文化自信。
无论是何时何地欣赏书法,我们都能够得到无穷的启示和收获。
王羲之书六角扇文言文注释

王羲之书六角扇文言文注释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巨匠,他的书法艺术代表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数量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角扇,这是一件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六角扇上的文字来自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它以楷书体为主,注重其线条的宽窄、粗细、曲直、润滑等方面的表现。
文言文注释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当时的心境,还可以契合作品的文化背景,更好地欣赏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六角扇的文言文注释。
首先,六角扇上的文字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自书诗卷》中的诗句。
这是一首临行赠别的诗,含有浓郁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中的文字组合精美典雅,字体清丽秀雅,极富书法艺术价值。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文言文注释:1.首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此句写出离别时的别样情景,人们站在门口望着鲜红的桃花,思绪万千,令人感叹离别之苦。
2.第二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句表达了离别后不知人去何方,唯有桃花笑春风的情感,充满了无奈和感伤。
3.第三句:“盼眷已逢春告老,长悲欢离不同舍。
”这句话令人感叹,盼眷的希望已经化为永远的别离,不同的命运走向令人长叹不已。
4.第四句:“明朝驿使应繁霜,重重赠语几时到。
”这句话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表达了明朝驿使带着赠言渐行渐远的情感,既有送别之苦,又有感怀之情。
整个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恍若亲见,那种婉约离愁之美,每个中国人都能体味到。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传承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绝佳代表作品。
总之,六角扇的文言文注释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件艺术珍品,深入感受王羲之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佳作。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几代人。
他的集字经典《圣教序》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这篇经典之作。
1.字体风格《圣教序》的字体风格是王羲之很多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它是楷书的先驱,也是隶书的传承者。
这种字体风格具有端庄、严谨、简洁、刚健的特点,它不仅表现出王羲之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的个性和审美趣味。
这种风格的字体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之为“王羲之体”。
2.笔画结构《圣教序》的笔画结构以瘦劲为主,线条流畅、清晰、有力,构图平衡、谐调,整篇文章看起来非常舒适。
其中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精致,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设计,彼此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3.书法技艺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他不仅在笔画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书写速度、筆觸和墨色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从笔法到布局,都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专注和精湛技艺。
4.文化内涵《圣教序》是王羲之表述自己信仰的一篇文章,它展现了王羲之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它不仅是一篇佛教经文,也是一篇道德教诲,王羲之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性和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他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
5.历史价值《圣教序》是一篇历史价值极高的书法作品,它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6.艺术魅力《圣教序》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它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和独特审美,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能让人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7.文化传承《圣教序》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启迪后人,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8.艺术表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圣教序》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他的笔画结构、墨色运用和布局设计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圣教序》翻墨本(⾼清版本)《圣教序》全名《⼤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书法家之⼀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横刻有七尊佛像,⼜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分⾏市⽩,笔意俱存,俨然是⼀⽓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难怪世⼈⼀直称它为 “千王碑”。
它被国家⽂物局定为国宝级⽂物,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以伦⽐的。
碑⽂选⾃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此为今⼈翻墨本。
《圣教序》拓本《圣教序》原⽂、今译对照:[原⽂]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天地苞乎阴阳⽽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难穷者,以其⽆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译⽂]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切有⽣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愚蠢的⼈也能知道它的⼀些征兆;要通晓明⽩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有智慧的⼈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也会明⽩;⽽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仍会迷惑不解[原⽂]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举威灵⽽⽆上,抑神⼒⽽⽆下。
书法作品赏鉴800字

书法作品赏鉴800字2篇书法作品赏鉴(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我将赏鉴两篇书法作品,带您领略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作品一:《行书》- 王羲之王羲之,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行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王羲之的《行书》极富个性与力度。
在纸上书写如行云流水般的拍打精神,遒劲有力的笔画展示了他出众的书写技巧与艺术造诣。
作品的整体布局极为精准,每一笔每一画都准确地展现了字体的韵律和美感。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切实地感受到王羲之的笔力与气势,他运用了极为自如的技巧和构图手法,使每一个字都充满生命力和张力。
他独特的用笔,集书法的伦理、哲学与审美于一体,使作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品二:《楷书》- 柳公权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闻名于世。
《楷书》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
柳公权的《楷书》以其端庄大方、秀丽工整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笔画流畅而有力,结构严谨,字体雅致,给人一种恢弘大气的感觉。
他的作品整齐划一,每个字都符合规矩,展现了他精湛的书写技巧和严谨的书法修养。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表现出柳公权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他注重笔画的精确和比例的协调,在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的运笔上都下足了功夫。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通过对以上两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王羲之和柳公权两位书法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笔触、结构、构图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书法作品赏鉴(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下面,我将继续赏鉴两篇书法作品,让我们再次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
作品三:《行楷书》- 颜真卿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他的行书和楷书被誉为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
《行楷书》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被冠以书圣之称的便是王羲之,可见他的书法之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吧。
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早年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 __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 __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1]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 图册资料 )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
萧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