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王羲之书法1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摘要: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其中《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巅峰之作。

兰亭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兰亭,饮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文共28行,计324字,字字珠玑。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风貌。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1.结构优美:兰亭序的字形结构疏密有致,比例和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2.笔画流畅:王羲之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全文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3.意境深远:兰亭序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意境。

【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1.欣赏整体风貌:感受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气势,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细品单个字:分析字的结构、笔画,领略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

3.理解文意:阅读全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兰亭序的意境。

【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兰亭序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如颜真卿、米芾等。

兰亭序不仅成为了书法学习的典范,还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兰亭序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传承。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有许多名家和名帖,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篇文章将细致地探讨这部著名的书法名帖。

一、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和文人,被认为是重要的书法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中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的书法工笔有力,流畅自然,深受后人推崇。

二、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给自己的朋友邂逅时,以庆祝相见为乐的一篇文章。

这篇作品署名“兰亭先生”,变相点明了他自己的名字。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王羲之本职工作,但它的书法风格、文辞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是以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为代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无价之宝。

三、书法风格《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处处体现了王羲之的大师风范。

他的小篆、楷体、行草都各具特色,而且同一篇文章中三种字体完美结合,颇有佳境。

整篇作品气质高雅,工笔细腻,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灵气。

腕力到处所慧,每一笔仿佛都是干练而悠然的。

四、文化价值《兰亭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书法、文学、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它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品。

五、结语总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丰碑,是王羲之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它是一篇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一件宝贵物品,并向王羲之这样的书法艺术大师致敬。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 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 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 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 洛 神 赋 图 〉 局 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简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魏的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画制的。曹植 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在河北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曹 植爱慕甄氏,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被别人谗言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 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于是作叙事诗《感甄赋》,以后被魏明 帝改名为《洛神赋》。顾恺之就以这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 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 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 ,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 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 ,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 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 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 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说明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顾恺之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艺术高 度发展的代表。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ppt课件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ppt课件
6
王羲之《丧乱帖》
7
《快雪时晴帖》
行书,现存此帖疑是唐 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纵 23cm,横14.8cm,行书四行, 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 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 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 情及对亲人的问候。(现收 藏于台北博物馆)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
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书法欣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1
王羲之的简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 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 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 人誉为“书圣”。
写下千古佳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山阴张侯。
8
《姨母帖》 行楷 ,硬黄纸本。纵26.3厘米, 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
9《兰亭Βιβλιοθήκη 序》《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10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
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 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2
王羲之的代表书法作品
(没有原迹存世,有刻本和墨迹廓填本。)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
《兰亭集序》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
3
《乐毅论》
4
《黄庭经》
5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 羲之书写的信札, 因第一札开头有 “十七”两字, 故名。 是王羲之最有名 草书作品之一。

兰亭序书法作品特点及鉴赏

兰亭序书法作品特点及鉴赏

兰亭序书法作品特点及鉴赏
一、兰亭序书法作品特点:
1. 精神意境超凡脱俗:兰亭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因其展现了文人雅士的气质和气度,深受人们的欣赏。

兰亭序以写意
字体的形式呈现,精神意境超凡脱俗,令人心生向往。

2. 筆劃流暢自然:兰亭序的每个字形非常简练,却又富有气势。

其笔
画则显得流暢自然,丝丝入扣,既有震撼力,又有生动性。

3. 立意鲜明:兰亭序的每个字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整篇作品
表达的是襄阳周至县多少年前,一场古风文化的饗宴。

观之,令人意
马之歌。

四、兰亭序书法作品鉴赏:
1. 字体千古传奇: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其字体风格极为独特,深受世人钟爱。

笔法婉转优美、跌宕起伏,纵横交错,表现了书法家
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成就了这一千古传奇的字体艺术。

2. 筆力奔放:在兰亭序中,王羲之的筆力十分奔放,而且非常自如。

他的笔触虽然精细入微,但相对于其他的书法家来说却更具有轻盈和
敏捷的特点,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

3. 神韵凝重:兰亭序的字体风格,不仅具有神韵凝重的特点,而且还充满了创新和多样性的精神。

字形匀称,结构清晰,富有变化,彰显出一种崇高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4. 艺术价值不凡:兰亭序作为一件珍藏级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不仅因为其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艺术表现,而且还因为它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刻内涵,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
临沂)人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 羲之随父亲赴官后一 直生活在开阳县城内
生平与背景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 命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
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
阳县城内
8 7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
塾,接触南方的文化
6 5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命 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方 的文化
西晋末年,西晋王朝岌岌可危,他 父亲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1 2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3 4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 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父 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阳县城 内
生平与背景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官 后一直生活在开阳
县城内
建兴三年(315年), 朝廷任命他为秘书 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67 LOREM
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我们不仅 要看其技法的娴熟和创新的独特性, 更要看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 人文情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 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 神的传承和发扬
10 LOREM
4
结语
结语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书法 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
宝。他的作品
-

书法作品观后感150字左右

书法作品观后感150字左右

书法作品观后感150字左右
在今天参观书法展览的过程中,我有幸欣赏到了名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作品。

整个作品笔力遒劲有力,展现了王羲之的高超书法技艺。

通过观赏这幅作品,我认为书法是一种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艺术家的笔力和表现力传达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兰亭序》是一幅古文书法作品,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苏东坡与友人在兰亭集会时的情境。

王羲之在作品中运用了流畅的笔触和动感的布局,让人不仅欣赏到宾主之间的人情味,更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之处。

除了作品本身,我也深受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氛围的感染。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和广博审美的大书法家,常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领潮流。

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被广泛收藏和传颂。

在观赏《兰亭序》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了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他的字体雄健有力,字形优美端庄,更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和情感。

同时,作品中富有灵气和韵律美感的字形和造型,也为人们在阅读时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

总的来说,观赏这位书法名家的作品,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美感的享受,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启迪我们对人生、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论文摘要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王羲之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

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

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

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

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

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

还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

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写作,而当他再醒过来时,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自己也感到很惊异,但之后自己再怎么写,也不能赶上当日的水平。

上了这么久的绍兴书法史。

周末也曾去到兰亭,去见识一下书圣曾经创作千古名作的地方。

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乾隆康熙共同写作的碑文《兰亭序》,还见识了曲水流觞,鹅池等传说中的地方。

虽然已经难以重现当时的原貌,但却可以借助眼前的场景,去缅怀当时的文人墨客把酒言欢,畅意抒怀,挥毫恣意的盛况,想象书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内心的激动澎湃之情。

兰亭序之赏析《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51岁。

从他不到60岁的寿程中,51岁已属晚年,经历了大半生的书写锤炼,其技术已是炉火纯青。

《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所以在书法造诣方面定然有很多超凡脱俗之处,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分析与欣赏。

《兰亭序》法帖,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爱不释手,不懈地临摹学习,毕生追求形神兼似的境界。

我不懂书法,对《兰亭序》法帖的魅力的了解也有限。

有专家从书法角度,总结了《兰亭序》帖的“四美”。

一是字形笔法之美。

《兰亭序》帖,全文324字,28行,在字形上随字的势和字本身灵活处理。

把字形的大小、宽窄、开合、长短等不同形状表现的淋漓尽致,字势飞动,大小错综,变化迷离,生动自然。

重字多变美,或方圆,或伸缩,或相背,或粗细,或疾涩,都寓其中;偏旁变化美。

对相同的偏旁部首分别安排,巧妙处之。

或露锋,或藏锋,或映带,或分笔,各具形态。

体现了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美。

《兰亭序》通篇书写用墨或浓或淡,或几个字稍淡,或几个字突然加重,用浓墨重写,或一个字中左浓右淡,或下浓上淡,或左粗右细,或左重右轻,上轻下重,把墨的浓淡、墨气随浓随淡,干枯湿润,轻重徐疾,枯笔都表现出来了,使墨韵生动而富有变化。

三是章法之美。

《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巧妙安排,随势而发,大小得体,长短适宜,阔窄有度,揖让顾盼,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忽疏忽密,疏密得当,参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

分布上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之间恰到好处,和谐统一;行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开。

四是意境之美。

《兰亭序》整篇血脉相通,彼此相得,互为照应,笔法神气信意运笔,随意而致,形神兼备,一气贯注,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的自然美。

虽然在书法方面,我无法做出最专业的分析与欣赏。

但在高中语文课的学习中也知道,《兰亭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经久不衰,除了在书法方面的极高造诣,它的思想性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文章第一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名人雅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其次,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作者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最后,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有感而作,缘情而发……“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读过《兰亭序》之后,我得出的感悟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也许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

他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是他对抗人生虚无执着努力的最好印证。

兰亭序兰亭序之下落以前对于千古名作《兰亭序》的下落,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只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所谓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文本依据。

而从绍兴书法课上,老师的讲述以及精彩的视屏中,更清晰和全面的知道了历史发展的经过。

虽然真实的历史与视屏中所演绎的有所出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欣赏。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卞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永欣寺(即现在的云门寺)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便不顾帝王之尊,派大臣萧翼将其蒙骗到手,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之后令当朝的大书法家们临摹成副本,分赠诸皇子和近臣以为永宝。

《兰亭序》真迹在陪伴了唐太宗终生后,又被他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兰亭序之历史地位那么,如此有名的《兰亭序》的历史地位又是怎样的呢?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就行书而言,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价值最高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此外,《兰亭序》还有多方面的价值。

比如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相轻”,但从《兰亭序》的诞生看,四十一位文豪聚集一起饮酒作诗,而且公推王羲之作序,足以证明当时的文人是相重的。

又如从《兰亭序》流传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唐太宗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如从《兰亭序》的语言和意境上看,它对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

另外从《兰亭序》中,我们还可得知晋代的丝织和制笔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等等。

《兰亭序》不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参考文献:1.陈振濂.《书法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3.邱才桢.《书法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