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嫦娥奔月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赏月的习俗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传说也给了中秋节更深层次的内涵。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子,她与丈夫后羿生活在天宫。
天宫里有一种神奇的药,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
后羿为了保护这种药,将它藏在家中。
一天,后羿不在家时,嫦娥偷偷拿出了这种药,她想要帮助人们,让他们也能长生不老。
然而,她的举动被后羿发现了。
为了保护这种药,后羿追赶嫦娥,嫦娥害怕被丈夫追上,于是她决定飞向月亮,永远留在那里。
这个传说讲述了嫦娥为了保护人类的善良心灵,选择了一个牺牲自己的方式。
中秋节正是为了纪念嫦娥的这一壮举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一家人团聚,共同欣赏明亮的月亮。
赏月的习俗也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赏月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一些水果、糕点和茶水,然后一起前往户外或者阳台,找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来欣赏月亮。
有些人还会点燃一些蜡烛,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赏月时,人们会互相分享月饼、糕点和茶水,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月亮。
这个时刻充满了温馨和团圆的氛围,人们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除了赏月,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传统活动。
其中之一是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它的形状像圆月,寓意着团圆和圆满。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人们在中秋节期间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民间的游戏和活动,比如猜灯谜和打陀螺。
猜灯谜是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人们会在灯笼上挂上谜语,然后大家一起猜谜语的答案。
这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智力,也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打陀螺则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组织陀螺比赛,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力量。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的习俗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的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和相关的习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秋节和嫦娥奔月传说的起源,并探讨与之相关的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和农业活动。
根据传统的祭月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月亮,祈求丰收和家庭团圆。
而嫦娥奔月的传说则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这个传说,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使得大地干旱、百姓疾苦。
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天空恢复了平静。
后羿因为他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于世,在人们心中成为了英雄人物。
然而,由于他得到了长生不老的仙丹,他的妻子嫦娥对此产生了一些贪念。
一天,后羿不在家,嫦娥悄悄偷了仙丹,并吞食了下去。
她立刻变得轻盈起来并飞向了天空,最终落在了月亮上,成为了仙女。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的习俗密不可分。
在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贴上嫦娥的画像或者剪纸,以表示对这个美丽的传说的纪念。
此外,人们还会制作和品尝月饼,这成为了中秋节不可缺少的美食。
月饼的外皮金黄色,寓意着丰收和家庭的和睦,内陷多样化,可以有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让人们在团圆之际感受到更多的喜悦和美好。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举行舞狮、舞龙和赏月等活动。
舞狮和舞龙表演常常在中秋节的晚上进行,人们聚集在广场上,观看这些精彩的节目。
狮子和龙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吉祥,人们相信,通过观看这些表演,能够驱走邪恶和带来祝福。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项流行的习俗是赏月。
在这个夜晚,月亮特别明亮、圆满,人们会出门赏月,或者在家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和家人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
有时候,人们还会参加篝火晚会,通过篝火的照明,增添了祭拜月亮的庄严氛围。
总之,中秋节是一个庆祝团圆和感恩的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和相关的习俗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团圆、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有许多与它相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古时候,中国有位名叫后羿的弓箭手,他十分勇敢和聪明。
在那个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这造成了灾难性干旱,百姓们饱受困扰。
于是,后羿决定用他的弓箭来解决这个问题。
后羿上山拉弓,他弯起皮筋般的月亮弓,一个箭矢瞄准了九个太阳,一箭之下,九个太阳消失了。
天地间终于恢复了平静,百姓们感谢后羿的勇敢和智慧,他们赞美他是救星。
后羿救了人类,但他因此获得了神力。
他挂在腰间的月亮弓拥有令人恐惧的力量,他的力量和名气逐渐使他傲慢起来。
他想要成为唯一的神,所以他选择了不当解药,他吞下了长生不老的丹药。
然而,他不知道,长生不老的丹药需要两个人来共同服用,他的妻子嫦娥,也是个美丽的仙女,也想要长生不老的丹药。
在后羿成功地吞下药丸后,嫦娥无奈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变得越来越傲慢。
她为此感到心灰意冷。
在一次月圆之夜,后羿去寻找珍贵的大草药,以增加他的神力。
就在他离开的时候,嫦娥找到了荷兰草药,她吞下了这颗药丸。
这颗草药有一个神奇的效果,它将嫦娥变为了一只仙鹿。
嫦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仙鹿,她无忧无虑地在月光下奔跑,她的行动让她的丈夫后羿感到不悦和愤怒。
当他回来时,他发现他的妻子已经消失了。
嫦娥变成了仙鹿并到了月亮上。
她心痛地看着地球,无法与她的丈夫相见,她决定永远留在月宫。
月亮上有一个美丽的宫殿,嫦娥在宫殿中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她成为了月亮女神,负责保卫中秋之夜的人们。
每年中秋之夜,人们在露天庆祝中秋节,他们一起分享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快乐时刻。
人们还会吃月饼、赏月、放花灯和猜灯谜等。
一起庆祝的人们也会祈祷嫦娥女神保佑所有的人们。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人们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对古老传说的怀念。
我们通过庆祝中秋节,不仅记录着经典故事,更团结了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总的来说,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这个故事通过中秋节这个节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嫦娥奔月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1: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2:嫦娥奔月嫦娥是月亮神,她的丈夫后羿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战神,他的神弓和神箭百发百中。
中秋节的由来嫦娥奔月

中秋节的由来嫦娥奔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它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嫦娥奔月的。
据古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在天空中同时照耀大地,使得人们无法耕种和生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玉皇大帝派遣弓箭手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太阳继续照耀大地。
后羿是一个英勇善良的人,他的功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赏。
然而,这也引起了玉帝的嫉妒,他将后羿和他美丽的妻子嫦娥流放到了月亮上。
在月亮上,后羿和嫦娥过着平静而孤独的生活。
为了安慰他们内心的孤独,玉帝赐予了后羿一种特殊的药丸,使他可以变得非常强大。
然而,这个药丸也引起了后羿的贪婪之心。
一天,后羿发现嫦娥偷偷地吞下了一小颗药丸。
他非常生气,为了争夺这颗药丸,后羿追赶嫦娥,最终无法追上她。
为了逃脱后羿的追杀,嫦娥跳进了月亮里。
嫦娥的美丽和善良感动了玉帝,他决定给予她一种特殊的药丸,使她变成一个美丽的仙女,并生活在月亮上。
于是,嫦娥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象征。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就在这天向嫦娥祈祷,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他们还会烧香、放鞭炮,欢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与丰收和家庭团圆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收季节,人们亲手采摘的新鲜水果、制作精美的月饼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喜悦,使中秋节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总结:中秋节的由来嫦娥奔月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故事。
嫦娥的美丽和善良使她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神仙,而中秋节则成为了人们祈求幸福和团圆的重要时刻。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中秋节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月圆节”。
这一天,人们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下,享受家人和朋友的团聚,同时也怀念和祭拜着传说中的女神嫦娥。
本文将从中秋节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嫦娥的传说等方面,为你呈现一个关于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精彩故事。
一、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它与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中秋节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一个传说故事中。
当时,帝王娶妻后,将嫦娥作为内宫妃子之一。
然而,在后羿偷食不死药后,被帝王害怕其力量过大。
为了保护药丸,后羿将其藏在花园里。
嫦娥无法忍受寂寞,于是便偷偷吞下了药丸,她飞上了天空,最终成为了天上的仙女,常常留恋地守在家乡和亲人之间。
二、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典型的传统习俗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在中秋节之夜,家人会共同欣赏明亮的月亮,月光下家庭成员团聚,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共庆佳节。
此外,赏花灯、放孔明灯、游园览月、击鼓传花等传统游戏也是中秋节令人期待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奔月是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一个传说。
“嫦娥奔月”一词来源于唐代文学作品《问刘十九》。
相传后羿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每年在中秋之夜向他致敬。
嫦娥作为后羿的妻子,也常常陪伴着他的灵魂一同出现在人们的梦中。
而后,这个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据传说,嫦娥住在月宫中,那里美丽而宁静。
然而,她一直都想念自己故乡的亲人。
于是,每逢中秋之夜,她就把月亮当作家乡的镜子,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传闻中,那时有一位善良且仁慈的仙人给予人们通往月宫的方式,人们设置脱鞋渡河船与嫦娥一起赏月品茗,这也成为了中秋节的习俗之一。
四、中秋节的寓意与传承中秋节象征着人们对亲人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是人们共同的文化传承,也代表着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传承。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的关系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嫦娥奔月的传说是与中秋节紧密相连的一个故事。
这个传说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嫦娥奔月的传说及其与中秋节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嫦娥奔月的传说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大地晒得一片焦黄,农田干裂,令人苦不堪言。
为了拯救人类免受灾害,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但是,他因此变得非常强大,令天神嫉妒。
后羿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将令人羡慕的长生不老草藏在某个地方。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有一天,一位恶人知道了长生不老草的秘密,并企图抢夺。
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草,嫦娥决定吞下它。
她立刻飞升到了月亮,成为月宫的仙女。
据说,每年的八月十五,也就是农历的中秋节,人们可以看到嫦娥在月亮上。
为了纪念嫦娥的伟大牺牲和保护人类的精神,人们开始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形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和祈福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拜月、赏月、吃月饼。
拜月是指人们在户外或室内庭院里摆放瓜果、茶叶等食品,向明月顶礼,表达对嫦娥的敬意。
赏月是指观赏明亮的月亮,人们通常会聚在一起,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点上一盏红灯笼,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光线,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而吃月饼则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通常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馅料。
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寓意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嫦娥的牺牲精神成为中秋节团圆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嫦娥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草和人类的福祉,放弃了人间的幸福,选择了独自生活在月亮上。
这种牺牲的精神在中秋节庆祝活动中得到体现,人们通过赏月和吃月饼来表达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强调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其次,嫦娥奔月的传说还与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的关系

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的关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欢聚一堂,观赏明亮的月亮,品尝月饼,祈福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而在中秋节的背后,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那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嫁给了后羿,一个弓箭技艺高超的英雄。
后羿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丸,但是他并不想和妻子分开,于是将药丸藏在家中。
然而,后羿的学生冲击了他的家,想夺取这颗宝贵的药丸。
为了阻止学生们得到药丸,后羿不得不将药丸吞下肚子。
后羿吞下药丸后,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他变得轻盈而灵活,最终飞上了天空。
嫦娥看到丈夫飞走,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思念。
为了能够与丈夫相聚,她决定奔向月亮,成为月宫的仙女。
据说,每年的中秋节,月亮会变得特别明亮,因为这是嫦娥与后羿相聚的时刻。
人们在中秋节的晚上,会在庭院或者露天场地摆放桌椅,欣赏明亮的月亮。
同时,人们还会点亮一些灯笼,将家庭装饰得温馨而美丽。
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嫦娥会从月亮上俯瞰人间,她会看到人们的团圆和幸福,给予他们祝福。
中秋节也是月饼的节日。
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它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口味。
据说,月饼的形状和色彩都与嫦娥有关。
传统的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而月饼的表面会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图案通常是嫦娥和月亮的形象。
人们相信,吃月饼可以获得嫦娥的祝福,带来好运和幸福。
除了观赏月亮和品尝月饼,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活动。
例如,人们会举行赏月晚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欣赏美丽的月亮。
在晚会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猜灯谜”的游戏,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一些谜语,让大家猜测答案。
这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也锻炼了人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嫦娥奔月的传说与中秋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秋节是人们纪念嫦娥与后羿相聚的日子,也是祈福家庭团圆和幸福的时刻。
人们通过观赏明亮的月亮、品尝美味的月饼和参与传统的活动,表达对嫦娥的敬仰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故尔中秋也称仲秋。
因为秋季的
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格外明媚。
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
中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秋节
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如:
说法一: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
“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己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说法二:
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
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
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说法三: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烙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
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说法四:
另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
“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 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
十五。
"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
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 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从古至今,民间各地都要在中秋之夜,举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如:
八月节,是中国仡佬族对中秋节的特称。
节日这天,人人着新装,聚于寨中宽敞之处。
在德高望重的“族老” 指挥下,进行剽牛仪式。
剽前,“族老”祈祷一番,乐手奏“八仙乐”,鸣放火枪及鞭炮;剽后,将牛心按全族户数分好,由家长领回,供祭祖先,以示全族“同心”。
然后,杀鸡、宰鹅、煮熟牛肉。
在“族老”率领下,众人手捧“三牲”,来到菩萨树下祭祖。
祭毕,全族共进节宴,共享天乐,欢呼喧闹至深夜。
待大多数人散去后,青年们仍在明月下弹奏“八仙乐”,纵情歌舞。
第二天,各家采来新鲜谷物、瓜果,举行家宴。
宴后,妇女们携儿带女回娘家。
男子们串门、喝酒、谈趣。
青年们仍沉醉于“八仙乐”之中,如此欢乐,要延续五天至八月
二十。
"
秋暮夕月
中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男子拜月,愿“金榜题名,早得佳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设宴赏月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之
一。
"其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一,从秦汉中秋敬老用的糍粑饼演变而来;
其二,元朝统治中国后,压迫严重。
高邮的张士诚暗中组织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联系起义的纸条。
至中秋之夜,人们吃月饼时,看见纸条,纷纷起义响应。
从此每至中秋吃月饼,以示纪念。
其三,八月十五,月圆如镜,民间吃月饼,以取团圆之意。
月饼最初乃家庭自制,后来才成为市面上出售的传统糕点。
并且饼面上还印有各式图案。
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 、“西施醉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