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中悟亲情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学教案

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学教案

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学教案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学教案课前预习:1、回读《背影》《慈母情深》,标记让自己感动的细节2、回忆生活中能表现至爱亲情的细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相关课程标准: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捕捉生活中亲情细节2、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亲情细节,歌颂亲情评价任务:1、谈谈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让自己感动的细节2、对老师提供的情节添加细节描写,发现生活中不易察觉的亲情3、把自己感受到的亲情细节讲给本组成员4、捕捉生活中细小情节,抓住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态,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进行描写,写片段,歌颂亲情。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唤醒亲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著名歌手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曲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二)聆听歌曲,感受亲情学生聆听歌曲,品味《天亮了》歌词中对亲情的赞美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三)明确目标1、捕捉生活中亲情细节2、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亲情细节,歌颂亲情(四)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第一步:小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步:学生发表看法《背影》中父亲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话语,蹒跚的身影,爬月台时艰难的背影等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感悟亲情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特别是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感悟亲情”的相关内容。
-准备课文《背影》等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辅助材料:
-筛选一些关于亲情的图片、绘画作品和视频片段,用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准备亲情主题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提供写作灵感。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个人成长。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阅读:《孝经》、《家》、《目送》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亲情的主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多样性的理解。
-视频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亲情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家庭美食的制作与传承,电影《亲爱的》中关于家庭团聚的情感表达等,通过视觉媒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亲情。
板书设计
①亲情主题文学作品分析
②亲情表达技巧:细节描写、情感语言
③作文写作框架:开头、发展、结尾
2.词、句等:
①亲情主题文学作品:《背影》、《目送》
②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③情感语言:温暖、感激、思念
3.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生动的插图和图表,如描绘亲情场景的图画、展示亲情主题作品的封面等,增强视觉效果。
-观察与思考: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家庭中的亲情互动,如一次家庭聚会或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并思考这些互动背后的情感意义。
-创作练习:尝试创作亲情主题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技巧,将个人的亲情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
-分享交流:组织一次班级内的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和借鉴。

《亲情》优秀教案

《亲情》优秀教案

《亲情》优秀教案教案:《亲情》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亲情》。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照顾,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会亲情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美好,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爱,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故事动画、图片、文字等。

2. 学生作业本:用于书写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播放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亲情的美好。

2. 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关爱和照顾,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

3.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关爱和照顾彼此的?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4. 分享感受(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亲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5. 情感延伸(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家人?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亲情的美好。

6. 课堂小结(3分钟)7. 课后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以“我的家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

六、板书设计亲情:关爱与照顾相互支持感恩父母关爱家人七、作业设计作文题目:《我的家人》要求: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体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以及自己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伟大和美好,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在课后,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幼儿园大班“亲情在心间”社会教案

幼儿园大班“亲情在心间”社会教案

幼儿园大班“亲情在心间”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亲情的含义,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2. 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3. 培养幼儿关爱家人,感恩家庭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亲情的重要性2. 家人的关爱与付出3. 表达爱意的方式4. 家庭和睦相处的方法5. 感恩家庭,关爱亲人的行动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亲情的重要性。

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让幼儿观察家人的关爱与付出。

3.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亲情经历。

4. 情景剧:设置情景剧,让幼儿扮演家人,体验亲情互动。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亲情卡片,表达对家人的爱意。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准备生动有趣的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亲情的重要性。

2. 图片素材:收集家人关爱与付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

3. 情景剧道具:准备相关道具,设置情景剧。

4. 亲情卡片材料:准备手工制作亲情卡片的材料。

1.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生动故事,引导幼儿认识亲情的重要性。

2. 图片展示:展示家人关爱与付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3.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亲情经历。

4. 情景剧:设置情景剧,让幼儿扮演家人,体验亲情互动。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亲情卡片,表达对家人的爱意。

教学评价:通过幼儿在讨论、情景剧和手工制作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爱意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亲情故事分享:选取几个关于亲情的温馨故事,让幼儿在小组中分享并讨论故事中的亲情表现。

2. 家庭角色扮演:设置不同的家庭场景,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体验亲情互动的过程。

3. 亲情手工艺:指导幼儿制作家庭树或亲情手链,以此象征家庭成员间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故事分享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幼儿在亲情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幼儿对亲情的新认识和感受。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于细节处品慈母深情(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于细节处品慈母深情(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于细节处品慈母深情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深情的主题,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母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并深入理解课文《慈母情深》的内容,分析慈母的形象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写作手法:学习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慈母深情的表达方式。

3. 家庭观念: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慈母的形象和作者的表达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慈母深情的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课文教材。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文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慈母的形象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对慈母有什么样的理解?母爱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二、深入学习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细节描写,感受慈母深情的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分析慈母的形象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三、写作指导(10分钟)1. 教师示例:以“慈母情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注意细节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慈母的情感。

2. 学生写作,注意指导学生从细节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慈母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你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对慈母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设计:慈母情深慈母形象细节描写家庭观念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对慈母的感受,写一篇短文,注意细节描写,表达对慈母的情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课文《慈母情深》,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感受慈母深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窗前的母亲》教案:感悟亲情之道

《窗前的母亲》教案:感悟亲情之道

《窗前的母亲》教案:感悟亲情之道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熟练朗读《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2.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感悟亲情之道,体会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3.能够以文章为素材,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亲情感受和心得体会,增进亲子互动和家庭情感。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情境写下“妈妈”,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列举出与妈妈相关的事情。

2.朗读文章教师为学生朗读《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

然后让学生再自己朗读一遍,感受文字中的情感。

3.理解文本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默默陪伴儿子的母亲,她的牵挂、成长和付出。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感悟亲情之道,体会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4.表达感受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感,谈论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分享自己的亲情感受和心得体会。

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5.评价和反思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纠正错误和提出建议,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朗读文章;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感悟亲情之道,体会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3.学生能够以文章为素材,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亲情感受和心得体会,增进亲子互动和家庭情感。

四、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2.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教师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和尊重自己的父母,增强家庭亲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家庭情感。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不仅让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朗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之道,体会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价值观念。

这次教学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对今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捕捉细节感悟真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指导案例_写作指导

捕捉细节感悟真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指导案例_写作指导

捕捉细节感悟真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指导案例捕捉细节感悟真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指导案例教学目标: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引导学生回味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听到的感动的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动情点,通过细节书写“感动”,体验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有许多东西,在与别人分享的时候,总是越分越少,而有些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呢?(学生交流“两个人分享一个快乐是两个快乐,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是半个痛苦”)像这样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东西会越分越多!二、回味爱:1. 感受爱:爱和快乐同在,最快乐的事就是感受爱和被爱。

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让你感受到爱的温暖?(学生交流)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我们一起呼唤出心中的这个人(学生呼唤)每天我们都在爱的温暖中快乐地生活着,可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后,却忽略了这些爱我们的人,忽视了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所以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去回味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事,一起(生齐读:捕捉细节,感悟真情)。

【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可是因为学生整天沐浴在爱的温暖中,对“感动”已经很漠然,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从而积极地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情感储备”,调动小班化学生全体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写什么”打下基础。

】过渡:听过《母亲》这首歌吗?让我们看着歌词静静地欣赏(播放《母亲》mtva)。

师:听着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歌词,你觉得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母亲为我们拿书包,打花伞,给我们包饺子,擦眼泪……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包含着浓浓的母爱。

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自己的亲人,想想他们为我们做过了哪些事?学生交流小结:这些都是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现在,我们细细品味之后,心中就会溢满了温暖和感动。

《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亲情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亲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真实、生动地书写亲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的亲情事例,并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其展现出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挚的情感,避免空洞的叙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比如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玩耍的场景,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亲情的体现?”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出本次作文的主题——亲情。

(二)写作指导(20 分钟)1、素材选取(1)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与亲人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可以是一次争吵后的和解,也可以是生病时亲人的照顾,还可以是平日里亲人的一句温暖的话语等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从中选取最能体现亲情的素材。

(3)强调素材要真实、具体,具有代表性。

2、细节描写(1)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妈妈为我织毛衣”,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节描写。

比如妈妈织毛衣时的神态、动作,毛衣的颜色、款式,自己穿上毛衣后的感受等等。

(2)向学生展示一些细节描写的优秀范文,让他们感受细节描写对表现亲情的重要作用。

(3)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通过对事情的叙述和细节的描写来间接表达。

(2)强调情感要真挚,不能虚假做作。

(三)写作实践(30 分钟)1、学生根据选取的素材,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节中悟亲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力求做到于细微处见亲情。

2.通过例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和学会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导入
(播放VCD阎维文《母亲》歌曲,让学生听歌曲,看画面,谈感受)
师:倾听优美而深情的歌曲,欣赏熟悉而感人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浓浓的亲情,而亲情往往蕴藏浓浓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应该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对此加以生动细致描写,做到于细微处见亲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捕捉细节,体验亲情”
二.比较阅读,领会写法
师:首先让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看一看读者是怎样捕捉生活的细节,学一学笔者哪些写作方法表现生活中的亲情呢?
(一)出示语段一
回望(1)
父亲是不易被察觉的。

一天下棋时,父亲借口悔棋,我不快,便与父亲闹翻了。

从那以后,我尽量避免与父亲说话,直到那天晚上。

那几天,母亲出差,去辅导班的路途遥远,父亲就决定送我。

公共汽车上,父亲站在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

虽然我两眼望着窗外,但总觉得有人在那个方向盯着我。

于是,我略微侧头,竟发现父亲在注视着我。

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

虽然身后并没有随行的脚步声,但在拐弯处,我还是与刚过了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碰撞到了一起。

我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了起来。

父亲仍然注视着我,目光是那样温暖。

我顿了顿,假装提鞋。

站起来时,心中的暖意更深了。

于是,我心潮澎湃的走上了通向教室的路。

从此,我发现父亲的爱无处不在,却不易察觉。

(二)出示语段二
回望(2)
父亲是不易被察觉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

一天下棋时,父亲借口悔棋,我不快,便与父亲闹翻了。

从那以后,我尽量避免与父亲说话,直到那天晚上。

那几天,母亲出差,去辅导班的路途遥远,“护送”我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的肩上。

上了公共汽车,我故意与父亲背对着,沉默不语。

我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偶一侧头,竟发现父亲正在不远处静静地注视着我,眼里充满了关切,似乎并不在意我俩目前正处在“僵持阶段”。

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

身后似乎并没有父亲跟随的脚步声,但在拐弯处,我回头一望,正好与刚过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相碰。

我不禁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了起来。

虽然看不清父亲回望我的眼神,但我分明感觉到那目光是温暖的。

我顿了顿,假装蹲下来提鞋,又朝父亲回望我的方向看去,发觉父亲仍在看着我。

我站起身来,心中的暖意又加深了,心潮澎湃地走上了通往教室的路。

从此,我发觉父亲的爱就像回望一样无处不在,只不过需要用感受爱的眼睛去观察,用体谅父亲的心去感受。

师:首先让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看一看笔者是怎样捕捉生活的细节,学一学笔者哪些写作方法表现生活中的亲情呢?
(一)请同学们进行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讨论。

1.同样材料,同样的内容,两篇不同的习作,你更欣赏哪一篇?为什么?
(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的中心集中在第二篇的人物描写更具体,更有表现力等方面)
2.请你找出第二篇习作中划线部分具体人物描写的语句,与第一篇进行比
较,说说具体在哪里?
(第一处:“偶一侧头,竟发现父亲正在不远处静静地注视着我,眼里充满了关切”——神态描写。

写出了“我”是偶然间发现父亲注视“我”的眼神,这份“爱”无时无刻不在身边。

还写出这份爱的特点,“静静的”,没有轰轰烈烈的表达,却是那样的尽在不言中,深远绵长。

第二处:“在拐弯处,我回头一望,正好和刚过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相碰。

我不禁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了起来。

”——心理活动描写。

写了第二次与父
亲眼神的交流,用“我”的心理感受从侧面衬托父亲的感人,“我”心中的坚冰在父爱的传递下开始融化。

第三处:“我顿了顿,假装蹲下来提鞋,又朝父亲仍在看着我。

”——动作描写。

“我”主动地寻找着父亲对“我”的关怀,其实也是透过“我”视了“写出了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这份爱也终于渗透了”“我”的心田,之前的隔阂全部消除了。


三.师生互动,探讨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

通过前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什么是人物细节描写?
课件上展示温馨提示:
人物的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人物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微的举动,表情,语言,动作和细微心理变化),加以生动细微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只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板书括号里的词语)师:通过刚才比较阅读,我们初步学习捕捉细节,寻找,发现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到于细微处见亲情效果,那么同学想不想学以致用,进行细节描写技巧训练呢?
(三).学以致用,技巧训练
出示作业,进行课堂片段练习。

那脚印,那亲情``````
我在离家十里路的镇上上初中,有一个夜晚,天下着雪,我望着那条茫茫的雪路上一行行的脚印,心里感到不安。

今天是星期天,是父亲送饭来的日子。

(三年前母亲之后,做饭的事就由父亲包了下来,父亲总是做了面饼,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送来,因为他白天下地。

)每个星期天,我都盼望着父亲来,哪怕他什么话也不说,只要我们能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看一眼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

可是今天,一想到父亲将要在雪地上蹒跚,我又希望他今天不要来。

忐忑不安地上完自习,夹在同学们中间走向宿舍。

刚准被踏进寝室,我惊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外貌和动作描写)“爸爸!”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惊叫着扑过去``````
雪还在纷纷扬扬的飘着,屋檐下,父亲的外衣上也都披上白雪。

我努力抑制住眼泪,搀扶着把父亲让进我的宿舍。

“下自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神情描写)“恩。

”我应了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再一次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里描写)
我接过了父亲的面饼,让他在我床是休息一会儿,他却不动,站着,(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拿零用钱的动作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外貌描写)
父亲刚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描写)然后,才头也不回地走了。

背过父亲,我还是没能止住我那激动的泪水``````我哭了,哭得很幸福。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

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外延伸的脚印。

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

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
交流片段习作,教师根据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形成细节描写的意识。

(四).捕捉细节,体验亲情
师:同学们你与父母及其他亲人朝夕相处将近十四五个春秋,在你们生活中肯定存在着精彩感人的细节,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瞬间心理活动,闪光后泪珠,这些无不蕴含深刻爱意和浓浓的亲情,请你打开记忆闸门,搜索捕捉生活细节,把那份至善至爱的亲情以书面式展现出来吧,从而更深层体验亲情吧!
课件展示:试一试
请你捕捉生活中人物的细节,对此加以生动细致描写。

(五).结束语
我们生活是一个一个的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情节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细节,去描摹去刻画,再先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亲情,感悟亲情吧。

最后让亲情树伴随你茁壮成长,让亲情树在你心中永远四季常青。

教后反思:
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
1、“导入课题——比较阅读,领会写法——学以至用,技巧训练——捕捉细节,体验亲情——结束语”几个环节比较分明,思路较清晰,基本上符合写作指导课程序,导入环节,借助想关歌曲《母亲》,附着感人画面,从而感染,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写作欲望,接着比较阅读,领会写法,然后模仿操作,实践训练,盾序渐进,这样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写作能力。

2、板书设计新颖,以“捕捉”两字注入树脉,细节“两字”填入花心,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填在花瓣中,“体验亲情”以学穿插在花瓣间隙,从而组成一棵亲情树,将亲情树与祝送语相联系,富有意蕴。

不足之处:
1、上课以后,我对自己的课留下许多不满和遗憾。

由于制作课件生疏及其他因素,我认为自己对课准备太仓促,不够成熟,导致几个环节衔接较生硬,不流畅。

也涉及自身素质问题吧,尤其痛恨自己富有激情的教学风格完全没展示,从而也未激起学生的激情,使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一些,未达到自己预期效果。

这或许归结于我错误的选用阅读材料,没能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2.有在“学以致用,技巧训练”这个环节中,采用四人小组合进行由小组代
表记合作结果,由其他小组成员析,这样会使这个环节出新点儿。

3.在“捕捉细节,体验亲情”环节中,可以把几个学生片段习作投影到屏媒,
让学生评改,之后老师做适当点评,这无不使学生在写作上扬长避短,掌握写作技巧,由于种种原因,老师评价不够到位。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学习不断考试,不断反思,我坚信自己也会不断地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