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名言

合集下载

对横渠四句的认识和理解

对横渠四句的认识和理解

对横渠四句的认识和理解
横渠四句是北宋儒学家张载的著名名言,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

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担当和使命,因此被广泛传颂和传颂不衰。

第一句话“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人应该为天地树立心灵,体现出人对于天地宇宙的敬畏和责任感。

这种心灵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出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热情。

第二句话“为生民立命”,意味着人应该为百姓确立生命的价值观,体现出人们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种价值观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进而建立起一个和谐、公正、善良的社会。

第三句话“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人应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

这种传承和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句话“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人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人们对于社会和平和发展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贡献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的本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横渠四句表达了人对于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责任感和担当,体现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和平的精神。

这四句话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是指张载的《西铭》中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表达了张载的儒家思想,强调了读书人的使命和责任。

关于这四句前后的一些句子,以下是《西铭》全文的一部分:
“横渠先生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行之而成,谓之事业。

事业者,立于天下,为天下国家致太平,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所谓事业也。


这段话中,张载进一步阐述了横渠四句的理念,强调了为人君、臣、子、父以及与国人交往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这些句子之后,张载还提到了事业的概念,认为事业是立足于天下,为国家和人民谋求太平,延续往圣的学问,为万世开创太平的基础。

这些观点都与横渠四句密切相关,体现了张载的儒家道德观和政治理想。

张载的四句名言简单的理解

张载的四句名言简单的理解

张载的四句名言简单的理解
张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曾留下了许多名言,其中有“不用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内心所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不用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朋友,因为天下没有人不认识你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现在没有朋友而沮丧,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你把自己表现出来,就一定会有人认识和欣赏你,所以不要害怕去面对新的环境和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相信你一定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

"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内心所迷"的意思是,不要受外界影响,不要被自己的内心所迷惑。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界的诱惑而迷失自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左右,不要被他人的评论和限制所束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初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然后及时练习,这不是很好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并重视实践,不能光靠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充分的理解,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意思是,安家之时要想到危险,有了准备就没有担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未来保持警惕,多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才能安全上岸。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

出自《横渠语录》,原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横渠四句”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二十二个字但蕴含了庞大的思想学问,经历代传颂而不衰。

其实张载的一生并不算如意,当时王安石打算推行变法,希望张载能够支持他,张载虽然赞同王安石的做法,但不愿参与其中。

此后王安石便对张载产生反感之情,张载的弟弟因为变法之事遭贬,张载担心自己也遭牵连,于是决定主动辞官。

也正是因为张载辞官回乡后,他才有精力将自己的思想不断完成,成为关学的创始人。

1、得范仲淹点拨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出生于长安,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宋仁宗庆历元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通军略)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

范仲淹是一位随时随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士林领袖,襟怀坦荡,光明俊伟。

“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南北重镇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都曾得到他的直接指导和关怀。

范仲淹点拨了一句话,这句话深刻影响了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本分是研习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博取功名,并且因材施教,勉励张载研读儒家学说中最富于哲学色彩的《中庸》。

张载的诗句名言

张载的诗句名言

张载的诗句名言嘿,你知道张载吗?那可是个超厉害的人物啊!他留下的诗句名言,那真叫一个精彩!就好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哇塞,这话说得多么豪迈,多么有气魄啊!这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道路。

(想想看,要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志向,那这个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啊!)张载的这些名言诗句,可不只是说说而已,那是有着深深的内涵和力量的。

就说“为天地立心”吧,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去探寻宇宙的奥秘,要去找到那个能让世界变得更有意义的核心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不断地去追寻未知的宝藏。

(你难道不想成为这样的探险家吗?)“为生民立命”呢,更是体现出了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

这就如同一个慈爱的父母,时刻关心着孩子的成长和幸福。

(我们不也应该像张载一样,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吗?)再看看“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多么伟大的使命啊!把先人的智慧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磨灭。

这就好像是接力赛跑,我们接过前人的棒子,努力向前奔跑。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跑好这一棒吗?)“为万世开太平”,哇,这简直就是终极目标啊!想着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这是多么让人憧憬的事情。

(谁不想生活在一个太平的世界里呢?)张载的这些诗句名言,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力量。

它们让我们知道,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着更伟大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要像张载一样,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努力去追求真理,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所以啊,我们可千万不能小瞧了这些诗句名言,要好好地去领悟,去践行。

我觉得,张载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意义。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名言
张载名言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张载名言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

绊已不出入,一益也。

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

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

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

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

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此天地之仁也。

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书须成诵。

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

不记则思不起。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

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

所知多则不自强满。

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

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

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穷理亦当有渐。

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

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

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张载名言名句: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

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

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人之刚柔缓急,
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张载的名言:
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学者学所以为人。

人多是耻于问人。

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人多是耻于问人。

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