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

合集下载

梭罗ppt

梭罗ppt

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 并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 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 《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 尔登湖》。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 1862年5月6日,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 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 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 和深刻的认识。
更多模板下载: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梭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哲学家、诗人,而且是 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东西, 如果他没有准备好亲身实践,他就不会教给别人。 他的文章具有永恒的价值。 ——甘地 梭罗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他的话题 从 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人提升自 己精神境界的能力,并且将这些话题融合在一起,随 心所欲地进行讨论,创造出某种新鲜的煎蛋,人们饥 饿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E.B.怀特(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内,梭罗虽然孤独,可这是一种忙 碌而又充实的孤独。梭罗因为来到了瓦尔登湖而有机会真 正进行一次贴近大地的飞翔。一汪湖,一片林,加上一个 人,这才是风神流动的景致。梭罗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让他能真正深入自然的肌理,倾听来自自然最深处的声音。 梭罗看到的自然,都是细节化的,因而都是有血有肉的。 他主张“简朴生活”,就是反拨人类对自然的饕取;他对 自己林中生活的叙述不避琐碎,甚至将日用开销都列成表, 呈视于读者面前,都是在细细地解读人对自然的索取底线; 他在林中翻阅书卷,听蛙鸣鸡唱鹰叫,赏玩青青豆叶,这 折射出他与自然相厮相磨时那种令人神往的怡然自得„„ 人与自然,这茫茫宇宙中的两极,应该是和谐共处而非对 峙相存,这就是梭罗的态度!

亨利戴维 梭罗

亨利戴维 梭罗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其他一些仁人志士都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疑虑:难道资本主义商品化 社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家园吗?难道现实中的金钱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吗?带着这种种疑虑,梭罗——这 位先验主义思想家独自一人住进了离康城不远的湖畔林中。在那里,他虽然只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但其意义却相当深远。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屋取食过上一种原始简朴的生 活。他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们完全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当将少量的时 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 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 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 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的不服从》)。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 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 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 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 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 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 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 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 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 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 不再做。”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料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料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 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 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 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送的非虚构作品。
其他作品:
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
?论公民抗命?
?公民不服从论?〕〔1849〕
10
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开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 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 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 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 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 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对抗和消极抵 抗非正义权势的典范。通过甘地, 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 后来在二十世纪,年轻的马丁·路
3.废奴主义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 黑奴制 ,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 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 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 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 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后曾有一 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 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 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 料
1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 1817-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 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 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 土地勘测员。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
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
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

寂寞梭罗ppt课件

寂寞梭罗ppt课件
自然与和谐
梭罗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不受社会习俗和传统的束缚。
独立思考
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梭罗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环境保护运动。
对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的推动
他的观点促进了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梭罗的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追求真正的幸福。
05
CHAPTER
寂寞梭罗的现代意义
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自然主义
主张独立思考,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个人主义
批判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社会现象
反对物质主义
02
CHAPTER
寂寞梭罗
他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独自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两年,通过亲身体验自然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梭罗的独居生活
寂寞中的思考
寂寞中的创作
在孤独中,梭罗深入思考人生意义、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形成独特的哲学观点。
梭罗在寂寞中创作了《瓦尔登湖》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他思想的重要载体。
03
02
01
梭罗认为个人应该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通过独立思考和行动来寻找生命真谛。
强调个体独立
梭罗提倡回归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
崇尚自然
梭罗批判当时社会的物质主义倾向,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上的奢华。
批判物质主义
03
CHAPTER
梭罗的自然观
独立思考
梭罗强调独立思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探索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回归自然
梭罗认为人类应该摆脱社会束缚,回归自然状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简单生活
梭罗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认为物质财富和奢侈品是束缚人类自由的枷锁。

梭罗名言(精选150句)

梭罗名言(精选150句)

梭罗名言(精选150句)1、世界留给黑夜和我。

——梭罗《瓦尔登湖》2、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能够过得很好,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

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

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

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梭罗《瓦尔登湖》3、到了深夜,困意来袭,眼神渐渐有些迷离了,于是视觉退居脑后,其他感官成了主导。

——亨利-大卫-梭罗《远行》4、不用给我爱,不用给我钱,不用给我声誉,给我真理吧。

——梭罗《瓦尔登湖》5、一个诗人在享受了一个农场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后离开,而爱发脾气的农夫却认为,他只带走了几个野苹果。

嗨,过了许多年那位主人都不明白,诗人已经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里。

——梭罗《瓦尔登湖》6、为什么一桶水放时光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坚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梭罗《瓦尔登湖》7、我不想生活在这不安分的,神经兮兮的,无聊忙乱的世纪中,我宁愿静坐或站着让世纪的时光就这么流逝。

——梭罗《瓦尔登湖》8、万物未变,是我们变了——梭罗《瓦尔登湖》9、在军队里打仗的士兵所需的勇气连拦路打劫的强盗的一半都不到。

——梭罗《瓦尔登湖》10、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

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光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

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梭罗《瓦尔登湖》11、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并非更适合做教师,并且做得也并不如年轻人好,因为老年人的损失,要大于他们的收益。

——梭罗《瓦尔登湖》12、一天是一年的缩影——梭罗《瓦尔登湖》13、一个阶级的奢侈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贫苦来维持。

西方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14、如果我们只是喋喋不休大声说话的人,那么,我们倒能够紧挨在一起,互相感受对方的气息;但要是我们说话含蓄而又富有思想资料,那便会期望双方站得远点,使所有那些动物性的热气和湿气有机会蒸发掉。

梭罗

梭罗
[编辑本段]个人历史
1. Henry David Thoreau was the last male descendant of a French ancestor who came to this country from the Isle of Guernsey. His character exhibited occasional traits drawn from this blood, in singular combination with a very strong Saxon genius. 亨利?戴维?梭罗的祖先是从格恩西岛移民至美国的法国人。作为他家族的最后一位男性后裔,梭罗时不时地显示出他血脉中固有的特点以及非凡的撒克逊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2. He was born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on the 12th of July, 1817. He was graduated at Harvard College in 1837, but without any literary distinction. An iconoclast in literature, he seldom thanked colleges for their service to him, holding them in small esteem, whilst yet his debt to them was important. After leaving the University, he joined his brother in teaching a private school, which he soon renounced. His father was a manufacturer of lead-pencils, and Henry applied himself for a time to this craft, believing he could make a better pencil than was then in use. After completing his experiments, he exhibited his work to chemists and artists in Boston, and having obtained their certificates to its excellence and to its equality with the best London manufacture, he returned home contented. His friends congratulated him that he had now opened his way to fortune. But he replied that he should never make another pencil. “Why should I? I would not do again what I have done once.” He resumed his endless walks and miscellaneous studies, making every day some new acquaintance with Nature, though as yet never speaking of zoology or botany, since, though very studious of natural facts, he was incurious of technical and textual science. 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他在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但是在文学上并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作为一个文学上的叛逆者,梭罗并不十分敬重大学的教育,也很少对他们有过感谢,但同时,他确实在大学里受益匪浅。离开大学以后,梭罗和他的哥哥共同任教于一所私立学校,但不久便辞职了。他的父亲是一位铅笔制造商,由于梭罗相信自己制作出的铅笔能够比当时使用的更好,他在一段时间曾专注于铅笔制造。完成试验后,梭罗向波士顿的化学家和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产品。他的产品以其与当时伦敦制造的最好产品相媲美的优质表现取得了专家们颁发的证书。满意地回家后,朋友们祝贺他找到了敛财之道,但是他却回答说他将放弃铅笔制造。“我为什么要继续呢?我不会再做我已经做过的事情。”他重新开始了他无止境的漫游和混杂的学习,虽然从不提及动物学、植物学上的名词,但是梭罗每天都对自然有新的认识。他热衷于自然现象,却对技术科学和考证科学毫无兴趣。 3. He was a speaker and actor of the truth, born such, and was ever running into dramatic situations from this cause. In any circumstance it interested all bystanders to know what part Henry would take, and what he would say; and he did not disappoint expectation, but used an original judgment on each emergency. In 1845 he built himself a small frame house on the shores of Walden Pond, and lived there two years alone, a life of labor and study. This action was quite native and fit for him. No one who knew him would tax him with affectation. He was more unlike his neighbors in his thought than in his action. As soon as he had exhausted the advantages of that solitude, he abandoned it. 梭罗生来是真理的行动者和发言人,并且一直都在这个事业中的戏剧性的情境中劳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所有的旁观者都会饶有兴趣地想知道梭罗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会说怎样的话。在每个紧急时刻,他都有独到新颖的见解,不会令人失望。1845年,他在瓦尔登湖边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居住的两年时间里,独自一人劳动、学习。这样朴素的生活非常适合他。真正认识他的人不会责备他矫揉造作。他更像是他们精神上的而不是行动上的邻居。他一享用完独处的益处后,马上结束了那种生活。 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技,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梭罗.

梭罗.

后世影响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
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列夫· 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 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 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 范。通过甘地,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后来在二十世纪, 年轻的小马丁· 路德· 金也深受甘地的影响,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 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瓦尔登湖
1847年9月6日梭罗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 师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 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将《瓦尔登湖》视为生命中最 珍贵的一本书,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 为至宝;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读硕 士生期间,受《瓦尔登湖》的召唤,曾不止一次地来到波士顿市郊丛林 中的瓦尔登湖畔,寻访梭罗的足迹。 我们可以预见,它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人物生平
梭罗18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大学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繁华而喧嚣 的都市,在乡间做了4年教师,然后便开始了写作。 在1845年的7月4日美国独立曰这天,28岁的梭罗撇 开金钱的诱惑,独自一人来到距离科德两公里的瓦 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自食自耕两 年多。从而写下了这本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 湖》

梭罗

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oreau •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lden • Some ideas about Where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3-1837 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1840 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1841-1843 住到了大作家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家里。开始尝 试写作; 1845-1847 独居于瓦尔登湖边的山林 1848 再次住在爱默生家里; 1849 完成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并于同 时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的论文; 1854 发表《瓦尔登湖》。 1859 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发表了为运动领导人 约翰· 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 1862 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
• Progress: In a world where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s eager to advance in terms of progress, Thoreau finds it stubborn and skeptical to think that any outward improvement of life can bring inner peace and contentment. • The need for spiritual awakening • Man as part of nature • Nature and its reflection of human emotions • The state as unjust and corru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划破,病毒迅速蔓延,发展成了牙关紧闭症(败血症的一 种)。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 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
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梭罗的生活 理念
Simplify , simplify, simplify.
2.作品
《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个星期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49年)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作《消极反抗 》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 年) 《为约翰· 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远足 》(Excursions ,1863年) 《缅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 (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 杂录 (Miscellanies ,1894年) 《梭罗最初与最后的旅行》,最近发现于梭罗未发 表的日记和手稿中(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 ,1905年)
Where I Lived
What I Lived For
路漫漫其修 远兮 吾将上下而 求索
3.Masterpiece -Walden
《瓦尔登湖》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 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 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 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 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 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 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 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 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 妨碍。 《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He was also planning to write an account of the trip he
took with his brother in 1839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His Love Story
1839年7月,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一家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迁到
位于该州东北部的康科德镇。在那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艾伦很快认 识并拜访了梭罗一家。那时梭罗毕业已有两年,在一所小学校从事着 教师的工作。显然梭罗意识到艾伦的到来对他意味着什么。在1839年7 月25日的日记里,他写道:"there is no way to treat love... in addition to the deeper love!"(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写上这句话时梭罗可能 还不知道他的哥哥---与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约翰,也喜欢上了可爱 的艾伦。不过兄弟俩平静的性格不会允许他们发生任何争吵,不久后 都共同接受了这一事实。而同时被两个男孩喜欢的艾伦也充满了快乐 。她接受了兄弟俩去游览大自然的邀请。很长一段时间,三个人形影 不离。他们肆意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镇山水之间,登山,划船,森林 探险,在老树上刻下各自的姓名....像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约翰, 梭罗和艾伦的故事也按着应有的逻辑进行着。艾伦尽管会对兄弟俩或 他们中的一个产生类似于爱情的感觉,但她面临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而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能够证明这一点。
亨利· 戴维· 梭罗还是一个超验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抗税者以及哲学家。他因 《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以及其它所出版的22本书籍而成名,《瓦尔 登湖》涉及在大自然中的简朴生活,《论公民的不服从》是对公民政府的反抗。 他毕生都是废奴主义者,授课赞扬温德尔· 菲利普斯的作品并为废奴主义者约翰· 布 朗辩护,同时抨击逃奴法案。在他最后的稿件——对自然史和哲学的著述中,他 预见到了生态学以及环境史的规律和发现,那是当代环境保护论的两个出处。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亨利· 戴维· 梭罗)
1.Personal Information 2.Thoreau’s works 3.Master work ---Walden 4.Thoreau’s quotations 5.Different views on Thoreau 6.Thoreau’s Influences
1840年,身为兄长的约翰首先向艾伦表示了他的爱慕之心
。但他很快伤心不已,因为艾伦断然地拒绝了他。之后, 梭罗以自已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 情洋溢的求爱信。他企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 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 (又译为《湖滨散记》)和《公民不服从》 (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 《公民不服从论》)。《瓦尔登湖》记载 了他在瓦爾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 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 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梭 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 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他对公民不服 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 丁· 路德· 金。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作品:《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权
利》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was an American author and naturalist, who was born in Concord, Mass., and graduated from Harvard in 1837. Thoreau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literature. A supreme individualist, he championed the human spirit against materialism and social conformity. His most famous book, Walden (1854), is an eloquent account of his experiment in near-solitary living in close harmony with nature; it is also an expression of his transcendentalist philosophy.
Walden (first published as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Published in 1854,it details Thoreau's sojourn in a cabin near Walden Pond, amidst woodland owned by his friend and mentor Ralph Waldo Emerson, near Concord, Massachusetts.
CONTENTS
1.个人概况(Personal tion)
姓名:亨利· 戴维· 梭罗 外文名:Henry David Thoreau 国籍:美国 (America) 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 出生日期:1817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1862年5月6日 个人背景职业:作家、哲学家
瓦尔登湖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
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 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 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 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 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 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He is also a transcendentalist, pacifist, tax resister and philosopher who is famous for Walden, on simple living amongst nature, and Civil Disobedience, on 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 and among 22 o ther books that Thoreau published. He was a lifelong abolitioni st, delivering lectures that attacked the Fugitive Slave Law whil e praising the writings of Wendell Phillips and defending the ab olitionist John Brown. Among his lasting contributions were hi s writings on natur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where he anticipa ted the methods and finding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ist ory, two sources of modern day environmentalism.
Thoreau lived at Walden for two years , two months , and two days , but Walden was written so that the stay appears to be a year , with expressed seasonal divisions. Thoreau did not intend to live as a hermit , for he received visitors and returned their visits. Instead , he hoped to isolate himself from society in order to gain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it. Simplicity and selfreliance were Thoreau's other goals , and the whole project was inspired by Transcendentalist philosophy. However the house was not in wilderness but at the edge of town,1.5 miles (2.4 km) from his family home , and his mother cooked him meals and cleaned the ho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