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瓦尔登湖》(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2023最新-《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

《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瓦尔登湖》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亨利#8226;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

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

《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1、字音深邃(suì)葱(cōng)郁俯瞰(fǔ kàn)黛(dài )绿渲染(xuàn rǎn)调(tiáo)和模样(mú yàng)一泓(hóng )菖蒲(chāng pǔ)熠熠(yì yì)黄澄澄(dēng dēng)2、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实用模板)《瓦尔登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实用模板)《瓦尔登湖》教学设计(通用5篇)

The golden age is always behind.(页眉可删)2021年《瓦尔登湖》教学设计(通用5篇)《瓦尔登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

(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重点突出: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

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1、布置课堂练习,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

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朗读作品展示。

2、音乐想起(瓦尔登湖音乐)学生开始阅读。

(同步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阅读中能够突出瓦尔登湖的文本句子。

3、学生概述《瓦尔登湖》的写景内容,并简要分析作者情感。

并提出要求关注并运用提示的文本中的句子。

4学生分段选择赏析瓦尔登湖片段的练习(从赏析中找出准确体现作者对瓦尔登湖情感的词语)5、概括瓦尔登湖在作者感情中的形象。

第二课时1、再次展开《瓦尔登湖》的阅读,并配以湖水和水上生命活动的媒体展示。

2、整体探讨作者__的创作感受和表达思想。

3、从作者表达的创作感受和思想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生讨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5、把自己形成的观点以及想法作为作业,书写并有序的表达和整理。

(完整版)《瓦尔登湖》教案

(完整版)《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梭罗(学生回答)。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曾经有两年多,他独自一人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木屋里。

散文集《瓦尔登湖》就是这两年生活的结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受到广泛阅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优美的散文就节选自散文集《瓦尔登湖》,由于文章较长,我们重点学习第二段。

三、整体把握。

师:读完了这个语段,大家对瓦尔登湖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生:湖面平静、光滑,湖水清澈。

四、具体赏析。

(一)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瓦尔登湖迷人的景色和醉人的风姿的?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看看其中有那些写景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研度读这个语段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写景的方法.(学生归纳,老师板书)1.恰当的修辞2.侧面衬托3.动静结合4.精确而有表现力的词语5.不同感官(二)师: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这个语段,同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结合写景技巧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并给予帮助)学生展示赏析的成果。

例1:“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

"赏析: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湖的远景、全景。

用比喻的手法,将倒影和实体融合在一起,湖水清澈晶莹,景物依稀朦胧不言而喻.例2:“你会觉得你可以从它下面走过去,走到对面的山上,而身体还是干的,你觉得掠过水面的燕子很可以停在水面上.是的,有时它们氽水到水平线之下,好像这是偶然的错误,继而恍然大悟。

瓦尔登湖教案(全文5篇)

瓦尔登湖教案(全文5篇)

瓦尔登湖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瓦尔登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

(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重点突出: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

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1、布置课堂练习,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

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二、简介作者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8226;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8226;路德≈#8226;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瓦尔登湖》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自然文学和生态哲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阐述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3.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与生态哲学思想。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教师讲解作品背景及主题。

2. 学生分享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3.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2. 掌握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3.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观念与生态哲学。

教学内容:1. 梭罗的生平和思想。

2.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潮流。

3. 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与生态哲学思想。

教学方法: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

2.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自然观念和生态哲学。

3.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三章:自然描写与生态哲学教学目标:1. 分析《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描写。

2. 探讨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及其表现手法。

2. 生态哲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3. 梭罗的自然观念对当代的启示。

教学方法:1. 文本细读,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

2. 小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自然观念。

第四章:人物形象与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阐述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

3.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方法:1. 文本细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讲座式教学,讲解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

3. 学生讨论,分享对作品的鉴赏心得。

1.4《瓦尔登湖》教案(新人教必修2)

1.4《瓦尔登湖》教案(新人教必修2)

《瓦尔登湖》教案学习目标1、对《瓦尔登湖》主题思想的掌握了解。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二、简介作者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 civil 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三、关于《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

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

《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

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对这部书的读法,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

《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瓦尔登湖》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环保主义者,代表作《瓦尔登湖》。

2. 文本内容:第一章-第五章,涉及瓦尔登湖的描述、建屋经历、孤独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梭罗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理想观。

2. 教学难点: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梭罗思想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梭罗的思想。

3. 案例分析:分析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第一章。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章,讨论梭罗的自然观。

3. 第三课时:阅读第三章,分析梭罗的人生观。

4. 第四课时:阅读第四章,探讨梭罗的理想观。

5. 第五课时:总结全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六、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第六章-第十章,涉及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读书、写作、旅行等方面的经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经历,以及他对读书、写作的见解。

2. 教学难点:理解梭罗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八、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环节,理解其对读书、写作的重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梭罗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梭罗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阅读第六章,讨论梭罗的社交观。

2. 第七课时:阅读第七章,分析梭罗的读书观。

3. 第八课时:阅读第八章,探讨梭罗的写作观。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瓦尔登湖》,让学生了解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的生活背景及其思想观念。

2.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辩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以及《瓦尔登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梭罗本人、邻居们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作品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4. 叙事手法分析: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如寓言、讽刺、对比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要求学生细致阅读作品,理解人物形象、情节脉络、主题思想等,鼓励学生泛读相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 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瓦尔登湖》的试题,测试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安排1. 第1-2周:介绍作品背景,明确学习目标,开展阅读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0 页 我教《瓦尔登湖》(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瓦尔登湖》是美的,然而初读《瓦尔登湖》是难的。起初它甚至令我也难以卒读,很难想象它能让高一学生接受,所以它一直让我有些怀疑教材编者是否有点眼高手低。但是,后来我接受并喜欢上了她。起初,只是缘于我极想揭开一个谜——它何以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读了几遍,开始觉得里面的景物描写很美妙,继而觉得美妙景物的背后有一颗梭罗的心;再后来,接触到有关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再走进《瓦尔登湖》,仔细聆听梭罗的心音,我不禁觉得要被她的纯真、纯美俘获。她,给了我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 我们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浮躁需要经典来过滤和沉淀,然而经典的深邃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对于经典,中学生是向往甚至神往,然而对很多经典绝对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刚一踏上森林的边缘便迷路了,他们需要有切身经历的导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初涉瓦尔登湖的足迹或许能给学生亲历经典的旅程以一些帮助。 第 2 页 共 10 页

身边的很多老师对《瓦尔登湖》是尽量回避的,编者也在2007年第2版中把它删去。但我们还是不能回避文学经典的森林——不能怕迷路就绕过它,我想带学生勇敢地走一遭,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的经典回归教材,回归我们的课堂。 三维目标 1、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 2、领会作者丰富深刻的感受,能具有追求简朴、宁静、纯洁、高尚的生活的欲望。 3、通过本文的阅读实践,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较晦涩的语句,领会作者的丰富深刻的感受。 教学方法 对话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 3 页 共 10 页

一、走近经典 教师活动:(1)导入: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到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呢!(2)板书:瓦尔登湖 梭罗 设计意图:有关语句出自课后练习三,学生已知道,再次强调,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 二、感受欣赏 教师活动:(1)请学生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重点从“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两部分)自己认为较美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并选择一处,分析好在哪里。(2)提示:可从写景的角度,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词典。(3)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未找出的符合要求的句子进行适当补充。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景物之妙。可结合课后练习二。(4)板书:景 角度:远、近 全、微 动、静 修辞:比喻(根据实际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边读边划。(2)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认识,再与老师交流。 第 4 页 共 10 页

对话方式: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快速直入文章精彩的语句,尽快进入美境,暂时忽略晦涩处,减少对经典的阅读畏惧感。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美妙的景物描写,培养学以致用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共享的乐趣。 三、 体会探究 教师活动: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加以体会,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2)提示:若想透过这些抒情议论的语句领会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绝非易事,给学生一些关于梭罗以及《瓦尔登湖》的背景资料。(可投影或印发)(3)对学生未找到的一些较关键的语句给以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一。(4)板书:情 抒情:愉悦 赞美 议论:痛心 痛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独立思考。(2)阅读背景提示,深入探究这些议论抒情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交流讨论。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1)首先降低难度,让学生能读有所得,而又有所不能得,使其“愤”“悱”,利于进一步探究。(2)直面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老师对话,便于老师给自己帮助和引导,同时让老师第 5 页 共 10 页

有机会倾听学生体会,丰富师生各自对文本的多重理解。(3)提供背景材料看似越读越多,实是为更好地把书读“薄”,扩大“面”以期更好地突破“点”。 四、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1)请学生默读课文后大胆质疑。(2)给学生适当提示或解答。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要尊重学生,但应给以正确方法引导,让学生能从文本出发,并借助资料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2)试着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此步骤,学生除可加深对课文理解,更可养成主动质疑自主解决问题之习惯。 五、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1)请学生以“梭罗或瓦尔登湖,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2)请学生从刚才对《瓦尔登湖》的阅读实践中总结一下阅读较深邃的经典著作应该采取什么策略。(3)帮助学生尽可能加深对文本的现实意义的把握及完善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瓦尔登湖》全书。(4)板书:经典阅读: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第 6 页 共 10 页

学生活动:(1)写自己的阅读感受。(2)总结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分享阅读经验。 设计意图:检测阅读成果,学生可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把阅读经历向阅读经验拓展延伸,适应终身学习需要。 附 板书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景 情 角度:远、近 全、微 动、静 抒情:愉悦、赞美 修辞:比喻 议论:痛心、痛斥 经典阅读 由 浅 入 深 化 难 为 易 教学反思 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构建平等对话平台 ——以《瓦尔登湖》教学设计为例 要上好一节课,必须了解学生,并对所教内容认真研究,准确定位,设计明确而又可操作的教学目标。首先解决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才可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就《瓦尔登湖》而言,它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但由于是翻译作品,加之文中较复杂且难于理解的句子偏多,学第 7 页 共 10 页

生阅读会有较多障碍。尽管对经典作品有阅读的向往,而在无法读懂的情况下也极可能会选择放弃,甚至进而对其他经典作品丧失兴趣并产生阅读畏惧。所以,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我在设计《瓦尔登湖》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从最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出发,引导学生“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学生畏难的情绪,为进一步领会梭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简朴、宁静、纯洁、高尚的生活追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对于较深邃的经典作品,我们不能有意避开,而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从而走进经典,享受经典,提升生活、生命品位。而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而言,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探讨往往被过度重视,而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策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恰恰易被忽视。《瓦尔登湖》“教学目标3:通过本文的阅读实践,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而设计的。 其次,便是要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第 8 页 共 10 页

语文学习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对话”范式是最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语文能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无先无后、无主无次的心理图示”。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教育的前提是差异,有差异就需要对话,从而实现趋于平等的视域融合,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在《瓦尔登湖》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把“对话”作为首选,就是觉得“对话”可以更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关系,更有利于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在文本教学中我作为对话参与者和对话组织者,任务就是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搭建一座平台。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会有意无意地脱离文本,直接与学生发生“文本外对话”,这通常被视作“假对话”。要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真对话”,没有师生与第 9 页 共 10 页

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走进文本,为对话的深入展开奠定基础,教师在其中必须始终担当对话的推动者角色。 在《瓦尔登湖》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化难为易的对话推动方式,并在对话过程中及时参与进来,适时给学生提示和帮助,不断促进对话由差异到平衡,再由平衡到差异,并最终趋于平衡,让每一个学生都较易获得对话的“资格”且能顺利深入下去。 最后,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目标达成和检验对话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即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学生。应当强调评价主题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在《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的“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一道题目“梭罗(或瓦尔登湖),我想对你说”,主要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两个对话情境结束后对文本和作者有一种新的认识。在评价中,既要有老师评价,也应有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应当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如对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产生不同体验,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互评,只要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有合理的解读,都应以宽容之心给以鼓励,既应关注对话后评价又应关注对话中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