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UCN_RED_LIST_Categories_and_Criteria

合集下载

物种濒危等级的确定以及物种红色名录

物种濒危等级的确定以及物种红色名录

物种濒危等级的确定和物种红色名录的编制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负责的。

IUCN 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

下面是关于物种濒危等级和红色名录的一些简要介绍:
物种濒危等级的确定:
1. IUCN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对各种物种的濒危状况进行评估和分类。

2. 评估的依据包括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栖息地状况、遗传多样性、种群趋势等因素。

3. 根据评估结果,物种会被分为以下几个濒危等级: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等。

物种红色名录:
1. 物种红色名录是IUCN编制的一个全球性的物种濒危状况评估和分类系统。

2. 红色名录将各种物种根据其濒危程度分为不同的分类,包括灭绝、灭绝危险、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等。

3. 红色名录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参考,用于科学研究、保护行动、政策制定和公众教育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物种濒危等级和红色名录的评估是动态的,会随着新的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和修订。

它们对于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用以确定和保护濒危物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一、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背景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由IUCN编制的评估全球各种动植物物种现状及其濒危状态的最具权威性、最为系统化的国际性名录,以红色标识濒危物种。

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基础,以促进保护,管理员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的濒危或易危物种。

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标准进行了分类,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别为“灭绝危险”(Extinct),其次为“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然后是“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物种”(E ndangered)和“易危物种”(Vulnerable)。

其中,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最为关注,需要重点保护。

三、标准保护级别的界定1. 灭绝危险(Extinct)物种已不存在于自然界,已经消失。

2. 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物种已存在于人工栽培或种群重建地,但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已灭绝。

3. 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已面临极度威胁,估计物种数量存在“崩溃”的风险。

4. 濒危物种(Endangered)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剧下降,面临高度威胁。

5. 易危物种(Vulnerable)物种数量不多,受生境破坏、猎捕或疾病等因素影响,存在被威胁的风险。

四、标准保护级别的意义以上五个等级的濒危标准,主要是为了保护世界上的濒危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调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中,对于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应加强保护措施,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对目前没有被纳入濒危名录的物种和生境着眼于加强保护工作,确立合理的管理目标并制定保护计划。

2018年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文档资料

2018年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文档资料

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从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到近期召开的各大国际会议,我们耳边常能听到物种保护呐喊的声音。

诚然,对人类来说,这些美妙的生命不仅仅是朋友,它们的生息繁衍也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红色名录解密物种现状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IUCN红色名录》最新版近期面世,这份报告指出,物种因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数量得以提升,保护成功的案例不少,如澳大利亚刺巢鼠等。

但是,总体来说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整体趋势,仍然严峻。

例如,由于非法捕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东部大猩猩,被列入“极度濒危”名录。

在过去20年中,东部大猩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70%,目前全球少于5000只。

其两个亚种之一的东部低地大猩猩,从1994年的16900只减少到2018年的3800只,20年减少了77%。

杀害或捕捉大型类人猿早就是违法行为,但捕猎依然是东部低地大猩猩消失的最大威胁。

东部大猩猩的另一亚种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则有所上升,目前有880只。

至此,全球仅存6种大型类人猿中的4种:东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罗洲猩猩和苏门答腊猩猩都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而剩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则是“濒危”级别。

对此,如何打击盗猎走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让环境意识在大众中普及,都是国际社会应当考虑的范畴。

据悉,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和其他9家伙伴机构近期共同宣布了一项宏大的计划,将在未来5年中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使IUCN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数量到2020年翻一番。

海洋物种适应力面临挑战海洋和江河湖泊资源是地球一大宝贵财富,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珍宝我们数年来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徜徉在各类水域的可爱“精灵们”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在减少。

虽然物种不断进化,水中的物种在不断适应变化的生态环境,但也有不少物种证明了自身并非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中华鲟,它是最古老的鱼种之一,已存在1.5亿年。

绝灭 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绝灭 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Iucn物种濒危等级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

IUCN总干事布鲁诺·奥博勒当天表示,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问题越来越紧密交织在一起。

他指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正在举行,与会国家和相关方必须抓住机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实现具有约束力的目标。

奥博勒还表示,尽管海洋生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如果各国真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物种可以恢复。

在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IUCN重新评估了商业捕捞最多的七种金枪鱼品种,由于各国实施可持续的捕捞配额并打击非法捕捞,有四种金枪鱼品种显示出复苏迹象。

IUCN还对世界上的鲨鱼和鳐鱼物种进行了重新评估,显示37%的鲨鱼和鳐鱼面临灭绝威胁,主要原因是被过度捕捞,同时还受到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进一步影响。

世界现今已知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从“易危”变为“濒危”。

据介绍,该物种是印度尼西亚的特有物种,仅出现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科莫多国家公园极其附近地区。

该物种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科莫多巨蜥的适宜栖息地在未来45年内减少30%。

濒危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濒危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濒危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联盟,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评估和分类,制定了一套被广泛采用的濒危等级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濒危物种被分为七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灭绝”,其次是“极危”,再次是“危”,接下来是“易危”,然后是“近危”,然后是“无危”,最后是“数据缺乏”。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野生动物物种面临着濒危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国制定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按照物种的濒危程度将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数目非常少、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其保护程度最高。

二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濒危物种,其数目相对较多,但依然需要严格保护。

三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但仍然需要适当关注和管理,以避免其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

一、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誉为“国宝”。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山区,但由于生境的丧失和栖息地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有数千只。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禁止毛皮贸易等,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二、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华南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金丝猴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有几百只。

为了保护金丝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以恢复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

三、东北虎东北虎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东北虎在上世纪遭受了严重的人类猎杀,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猎等,以恢复东北虎的数量和栖息地。

红色名录指南中译版(version8.0)

红色名录指南中译版(version8.0)

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应用指南(7.0版)1.引言 (4)2.IUCN红色名录等级标准概述 (5)2.1等级划分过程中分类单元的水平和范围 (5)2.1.1等级划分过程中分类单元尺度 (5)2.1.2等级划分的地理尺度 (7)2.1.3 引入的类群 (8)2.2等级的性质 (8)2.2.1等级间的转换 (11)2.3标准的性质 (14)2.4保护优先及行动 (16)2.5成文 (16)3数据质量 (17)3.1数据有效性、推测及预测 (17)3.2不确定性 (19)3.2.1不确定性的类型 (19)3.2.2数据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 (19)3.2.3争端容忍度和风险容忍度 (20)3.2.4处理不确定性 (20)3.2.5记录不确定性并解释名录 (21)3.2.6不确定性以及DD、NT等级的应用 (21)4.标准中术语解释指南 (21)4.1种群和种群大小(标准A、C和D) (21)4.2亚种群(标准B和C) (22)4.3成熟个体(标准A、B、C和D) (22)4.3.1成熟个体定义注解 (23)4.3.2集群生物或构件生物,如珊瑚、水藻、苔藓植物、真菌、以及多种维管植物 .. 244.3.3鱼类 (25)4.3.4变性生物 (25)4.3.5乔木 (26)4.4世代(标准A,C1,E) (26)4.5减少(标准A) (27)4.5.1估计减少 (27)4.5.2推测或预测种群下降 (28)4.6持续衰退(标准B和C) (29)4.7极度波动(标准B和C2) (30)4.8极度破碎化(标准B) (32)4.9分布区(标准A和B) (34)4.10占有面积(标准A,B和D) (37)4.10.1尺度问题 (38)4.10.2估计AOO的方法 (38)4.10.3适当的尺度 (38)4.10.4尺度-面积的关系 (39)4.10.5 尺度的修正因子 (40)4.10.6 ‚线形‛生境 (43)4.10.7 基于生境地图和模型的AOO (44)4.11地点(Location)(标准B和D) (45)4.12定量分析(标准E) (46)5.标准A的应用指南 (46)5.1标准A的使用时间尺度 (48)5.2如何应用标准A4 (49)5.3滑跃效应 (49)5.4种群严重匮乏 (50)5.5渔业 (50)5.6树木 (51)5.7栖息地丧失与种群减少间的关系 (51)5.8分布广泛或多个种群的分类单元 (52)5.8.1减少的估计 (53)5.8.2处理不确定性 (59)6.标准B的应用指南 (64)7.标准C的应用指南 (65)8.标准D的使用指南 (65)8.1分类单元仅发现于模式产地 (66)8.2适用标准D的例子 (67)8.3适用标准D2的例子 (67)9.标准E的应用指南 (67)9.1什么是绝灭? (68)9.2什么方法可用? (68)9.3数据是否充分? (69)9.4模型组件和参数 (70)9.4.1密度制约 (70)9.4.2时间上的变化 (71)9.4.3空间变化 (71)9.5包含不确定性 (72)9.6成文要求 (72)10.数据缺乏(DD)、近危(NT)、未予评估(NE)的使用指南 (72)10.1何时使用近危等级 (72)10.2未予评估(NE)和数据缺乏(DD) (74)10.3何时运用数据缺乏(DD) (74)11.绝灭(EX)等级和评价应用指南 (77)11.1绝灭等级(绝灭和野外绝灭) (77)11.2极危(CR)分类单元的‘可能绝灭’标记 (78)11.2.1识别可能绝灭物种 (78)11.2.2极危(可能绝灭)物种的例子 (79)12.威胁过程应用指南 (82)12.1全球气候变化 (82)12.1.1 时间范围 (82)12.1.2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Location‛的定义 (84)12.1.3 依据气候变化模型来推测种群减少和持续衰退 (85)12.1.4 使用标准D2 (86)12.1.5 极度破碎化 (87)12.1.6 剧烈波动 (88)12.1.7 标准E (88)12.1.8 使用生物气候模型 (89)13.参考文献 (93)1.引言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在历经六年的研究和广泛的磋商后于1994年第一次出版发行(IUCN,1994)。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物种被分类入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几种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几种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几种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作者:杨颖高连峰来源:《广东园林》 2012年第1期杨颖高连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四川成都610081)摘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被子植物中木兰科植物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最多,且部分是中国濒危稀有植物,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综述了木兰科重要属、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并根据国内的研究现状,对今后木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木兰科;遗传多样性;研究文章编号:1671-2641( 2012) 01-0058-04中圈分类号:S688收稿日期:2009-05-05文献标识码:A修回日期:2009-05—31木兰科( Magnoliaceae)植物是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分布于亚洲、美洲的热带至温带,我国有11属约90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华南至西南的地方。

据记载,木兰科是被子植物中受到严重威胁种类最多的科,其中有8属35种是中国濒危稀有植物。

生物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物种或居群的延续及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既是其维持繁殖活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同时又是物种其它多样性的基础,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居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因此预测这个居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种内遗传变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物种进化的基础,对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居群或物种的遗传数据可以估算出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漂变的影响力、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了解这些数据是防止这个居群或物种灭绝必须做的第一步。

因此,了解木兰科植物中如华木莲、巴东木莲、乐昌含笑等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并据此分析其濒危的原因,这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益于研究木兰科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分布及其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充足) (受威胁) 已评估
数据缺乏(DD) 未予评估(NE)
极危(CR) 濒危(EN) 易危(VU) 近危(NT) 无危(L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比例尺的问题
在根据地理分布区大小或占有区的生境类型进行等级划分时,空间 比例尺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复杂。标示分类单元的分布区或生境的地
图的比例尺越精细,其表现出来的这些分类单元所占有的面积就越小, 估计的范围(至少对于“占有面积”的估计范围;见第 10 条定义)往往 不可能超出标准中设定的临界值。在较精细的比例尺上作图,使得无该 分类单元记录的地区增多。反过来,在粗略的比例尺上作图,未被占有 的区域表现为减少,往往导致估计的范围超出受威胁等级的临界值。比 例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导致矛盾偏见的出现。目 前无法提供严密的,只能是一般性的分类单元或生境的作图规则。最适 合的比例尺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单元及其分布信息的来源与综合特性来确 定的。
5、列入名录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不管保护措施对一分类单元起了多大的作用,都可应用该受威胁等 级标准。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该分类单元未被列入受威胁等级,也需要采 取保护措施。对分类单元可能有利的保护行动被做为成文要求的一部分 被列入(见附录 3)。
6、数据的质量以及推论和设想的重要性
标准已被明确地数量化了。因为该文件强调,估计、推测和设想的 方法完全可以接受,因此,缺乏高质量数据不应该成为应用该标准的阻 碍。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可以根据现有或潜在的对未来生存的威胁因 素(包括其变化率),或者与种群丰富度或分布(包括对其他分类单元的 依赖性)有关的因素进行推测和设想。可以根据一系列相关因素中的任 何一条对不久前的过去、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进行猜测或推断,只是需要
版本 2.0:Mace et al.(1992) 对版本 1.0 的一次重大修订,特别是使量化的标准适用于所有的生 物,并引入了未受威胁等级。
版本 2.1:IUCN(1993) 经过 SSC 范围内的反复商讨,对标准的细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 对基本原则也作了更加充分的解释。该版本还通过一个更清晰的结 构,揭示了未受威胁等级的重要性。
总之,如果不确定性导致估计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必须确定可能出 现的结果的范围。必须选定一个唯一的等级,而且必须记录该选择的基 础,并坚持防患于未然和可靠性的原则。
如果数据非常不确定,可以将其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然而,这 种情况下评估者必须提供成文信息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决定一分类单元 所面临的威胁。同时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信息很少的分类单元往往可以 根据相关的栖息地或其他偶然因素等背景信息确定一个受威胁等级;因 此最好不要使用“数据缺乏”。
2、等级的特征
本文件假定绝灭是一种机率。因此被列在较高绝灭危险等级,表明 预计该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较大,经过特定的时间段,列在较高等级 的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比列在较低等级的多(在没有有效保护措施的情 况下)。然而,有些列在高度受威胁等级的分类单元维持在原有受威胁等 级,并不说明以前对它们的评估是不准确的。
注明这些因素。 对于那些一旦受未来低发事件影响而后果严重(如大灾难)的分类
单元,可以根据标准(如分布区狭小,分布点数目少)明确其等级。如 一些威胁因素的影响属于或接近不可逆转(病原体、入侵性有机体、杂 交),应尽早明确这些因素,以便于采取适当的措施。
图 1:濒危等级体系
绝灭(EX)
野外绝灭(EW)
版本 2.2:Mace and Stuart(1994) 根据进一步收集到的意见,并经过再一次生效试用后,对标准又作 了微小改动。另将版本 2.0 和 2.1 的敏感级?等级归入了易危等级, 并强调了该体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版本 2.3:IUCN (1994) 1994 年 12 月,IUCN 理事会采用了这个版本,其中收编了 IUCN 成 员讨论后所作的一些修改。本文件的初始版本出版时,诸如出版日 期和国际标准书号之类的重要的文献细节没有加入,但已纳入 1998
Gland, Switzerland 9 February 2000
IUCN –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2001
目录
IUCN 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
1
I. 简 介
1
II. 序 言
III. 定 义
IV. 物种濒危等级
V. 极危、濒危及易危的标准
附录 1:不确定因素
附录 2: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的引用
所有列入极危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和濒危的条件,所有列入濒危 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的条件。这些等级通称为“受威胁等级”。受威胁 等级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部分。所有的分类单元都可列入一个适当的 等级(见图 1)。
3、多条标准的作用
极危、濒危或易危分别都有数量标准范围;如果一分类单元符合这 些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即可将该分类单元列入相应水平的受威胁等级。 每一个分类单元都必须经过所有标准的评估。尽管一些标准不适用于特 定的分类单元(一些分类单元永远也不会符合这些条件,但却接近绝灭), 但是总有标准适合于评价这些分类单元的受威胁水平。重要的是只要符 合一条标准,而不在于所有各条标准都合适或者都完全符合。因为事先 不知道对于一个特定的物种来说,哪些标准适合。因此,每个物种都应 该用所有的标准进行评估,符合任何一条标准即应予列入。
附录 3:列入 IUCN 红色名录分类单元的成文要求
参考文献
IUCN 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地区水平的应用
引言 定义 评估 讨论 参考文献
翻译:解 焱
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 简 介
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 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 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 客观的框架。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 护措施的手段。
II. 序 言
以下列出了有关如何使用和解释等级(极危、濒危等)、标准(A - E) 和亚标准〔1、2 等;a、b 等;(i)、(ii)等〕的重要信息:
1、等级划分过程中所涉及的分类单元的水平和范围
该标准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单元,为了使用方 便,以下的注释、定义及标准中使用了“分类单元”这一术语,它可以 代表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水平,包括没有正式描述过的生物型。多条标 准提供了足够的变化范围,能够适用于除微生物以外的所有生物的分类 单元的等级划分。该标准也可应用于任何特定地理或行政区域,但是在 这种情况下,需要参照下面的第 14 条处理。呈示该标准的应用结果时, 应当根据成文指南(见附录 3)明确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分类学单元及 其区域。等级划分应当仅应用于在其自然生活范围内的野生种群以及由 于良性引入所形成的种群。良性引入在《IUCN 重引入指南》(IUCN1998) 中被定义为:“以保护为目的,在其历史记录分布区以外,但在其适应生 境和生态地理区域内建立种群的行为。只有在一个物种的历史范围内不 再有剩余区域的情况下,它才是一个可选择的保护工具。”
2002 年 5 月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Prepared by the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As approved by the 51st meeting of the IUCN Council
4、数量标准的来源
为探明跨越广大范围的有机体及其所展示的多样生活史的致危因 素,通过广泛评估,得到了不同的标准(A-E)。受威胁等级的各条划分 标准中的数值是通过广泛商讨后形成的,尽管还没有正式证明这些数值 的合理性,但这些数值都设定在普遍认为合适的水平。等级内的多条划 分标准的水平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基准上独立设定的,并在它们之间求得 了广泛的一致性。
年和 1999 年的再版之中。《1996 IUCN 受威胁动物红色名录》 (Baillie andGroombridge 1996)和《世界受威胁树木名录》(Oldfield et al.1998)使用了这一版本。
版本 3.0:IUCN/SSC 标准修订工作组(1999) 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来考虑该红色名录等级 标准问题,获得一些影响到标准的意见,一些有关关键术语的定义 以及处理不确定因素等的建议。
8、不确定因素
用于与标准进行比较来评估分类单元的数据往往是估计的,具有相 当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所有引 起的:自然可变性、使用的术语和定义模糊,以及测量错误。处理不确 定因素的方法不同,会严重影响被评估的等级。附录 1 提供了推荐的处 理不确定因素的具体方法,评估者应该阅读并遵循这些原则。
9、列入等级的含义
如果一些分类单元被列入未予评估和数据缺乏等级,即表明由于各 种不同的原因还没有对其绝灭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不能把列在这些等级 的种类当作未受威胁种类,最好(特别是数据缺乏类型)给予它们与受 威胁分类单元同样的保护,直到能够对其种群现状作出合理的评估。
附件 6
IUCN 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等级和标准
3.1 版
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制订
IUCN 理事会第 51 次会议通过 瑞士,格朗德
2000 年 2 月 9 日
IUCN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01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 生物体。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 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因此,某些物 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2、 1994 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 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 30 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大家已经认识 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1989 年 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 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1994 年,IUCN 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 色名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