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5讲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些佳作不仅语言精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充满了生活情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今天我们将研究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___导入:大家知道___吗?___常常被评价为英雄或奸雄。
今天我们将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会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客观的认识。
自学指导: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沧海、碣石、竦峙、澹澹、萧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点)、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
3.文体知识: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本课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4.作者简介:___(155-220),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___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了军事力量。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先后灭了___和___,并在官渡打败了兵强地广的___,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他北征___并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但却被___和___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于诗歌,常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堂类型】积累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四首诗歌不同的音韵特点。
2.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内容。
3.比较诗人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预习要求】1.熟读四首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2.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诵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有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你能背出关于这个季节的诗句吗?示例:我喜欢春天,春天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歌,继续领略四季美景。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由说季节、背诵诗句导入新课,勾连学生的已有积累,在说背中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下面环节的展开蓄势。
二、诵读诗歌,在比读中积累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你发现四首诗歌语言形式的不同了吗?(屏显)《观沧海》:汉乐府,四言古体诗,一般二二停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格律诗,七言绝句,四三或二二三停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或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次北固山下》:格律诗,五言律诗,二三停顿或二二一停顿,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天净沙·秋思》:元曲,小令,六言句二二二停顿,末句节奏: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笔记加黑句)3.同桌互读,读出每首诗的韵律特点。
你最喜欢读哪一首?展示读:我喜欢读____这一首,因为这一首读起来____。
4.改写比读。
比读(一):如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变成四言,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屏显)杨花落尽,子规哀啼。
闻迁龙标,途经五溪。
遥寄愁心,托于明月。
伴君左右,直到湘西。
引导学生比读原诗和改诗,说感受。
明确:“四言”源于《诗经》,古朴平易,语言简练,音调短促,富于节奏感和平衡感,便于咏唱;“七言”音韵舒缓,表意丰富,在音节上奇偶相配,更富于音乐美和抒情性。
部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讲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讲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选自清朝乾隆年间刊行的《古文观止》中的《诗品》一篇,主要介绍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通过学习两首唐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和两首宋词《八声甘州》和《如梦令》,让同学们了解和把握古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能够通过把握意象和意境来理解诗歌内在的意义和情感。
2.熟悉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能够欣赏和鉴赏唐诗宋词。
3.发掘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唐诗宋词,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唐诗宋词的鉴赏。
如何欣赏唐诗宋词,把握其中的意象和意境,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唐诗宋词美图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知识讲解法: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唐诗宋词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其中的美和情感。
3.互动式学习法: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形式来进一步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导师出示《静夜思》、《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游泳》等唐诗宋词的图片和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并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
2. 知识讲解(20分钟)2.1 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诗歌”和“意象”、“意境”的关系介绍学生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2 唐诗宋词的鉴赏对唐诗宋词的构成要素、韵律格律等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
3. 互动式学习(30分钟)3.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具体的唐诗宋词进行讨论,带着问题思考,发掘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3.2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总结、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新课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达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诗作。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探讨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围绕“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第四层(最后两句):这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直接关系。
四、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句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课题《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内容【知识奠基、自学前导】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观沧海曹操【涉入话题、导入课文】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预习积累】1.作者简介:曹操,字,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
东汉末年家家和。
和、合称“三曹”.2.字音检测碣()沧()澹澹()竦峙()萧瑟()哉()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课题名《古代诗歌四首》课时数2
教材解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用凝练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唤起读者美好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朗读并准确默写四首诗歌。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情感目标: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六、课堂练习
背诵四首诗歌。
自由背诵
七、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发挥想象,写一篇小散文。
八、教学反思: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五、学习《天净沙秋思》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预习作业
1、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生学习活动
一、课前指导
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1、朗读诗歌 2、弄懂诗意 3、理解内容
4、品味语言 5、想象感悟
领悟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概述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区域部编版适用年级 课时知识点 诗歌的意境与意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意象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掌握意象意境的辨析方法 3 . 熟悉诗歌意境意象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1.掌握意境、意象的特征 2.体会诗歌意境、意象对于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1.对意境、意象的辨析和理解 2.将诗歌意境、意象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建立联系初一2 课时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注意下面四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静夜思 李白(唐)第1页/共11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学们,阅读完这四个片段,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诗歌的初衷就是抒情,那么这 四首古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从标红的字词中感受到 的吗?这些标红的字词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并掌握的。
二1.意、象知、识意讲境解的概念: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 是借物抒情。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 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 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简单讲,意境=意象+意象+意象。
1.常见意象:考点 1 意象例如在我们刚才导入部分中的几个词: 孤帆、好雨、明月等,都属于意象。
它们都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常见的意象包括:植物(菊花、蓬草、莲花、藤蔓等)和动物(马、雁、鸦、子规等), 还有特殊的如月亮等。
2.主要特点: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
或与传统节日等有关。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第2页/共11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步:体味人物情感 这首诗借景抒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 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能够体现诗人广阔胸襟和高远理想的词语): 碣石、沧海、百草、洪波、日月、星汉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高洁志趣,同病相怜之意,反而劝慰友人,反映出两人深厚的友谊。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 绿水、海日、乡书、归雁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第3页/共11页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四首考古点诗2的意意境境:第4页/共11页描绘了一幅悲凉愁苦,凄清的月 描夜绘之了景一。
幅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的秋日沧海图景。
写出了秋日胜 春朝之气魄。
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客路青山 的图景。
第5页/共11页描绘了一幅诗人形单影只,悲凉 肃杀的图景。
三 、例题精析例下题列意1 象不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是()A.月B.归雁C.子规D.沧海【参考答案】 D【解析】沧海表达的情感不是思乡。
例下题列2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中,“沧海”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见秋景悲从中来,凄凉的思想感情。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这一意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 含了与友人的友情如明月般单纯皎洁的情怀。
C.《次北固山下》中,“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归雁上,希望它 能带着诗人的情感回家乡。
D.《天净沙》中,“瘦马”这一意向可见之景烘托属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断肠人 在天涯”这种感情的抒发做铺垫 【参考答案】 A 【解析】A《观沧海》表达的是诗人慷慨激昂,欲统一全国的高远志向。
四 、课堂运用第6页/共11页基1础.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
【参考答案】是景多、景明,画面中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2.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参考答案】C【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依恋不可能,痛苦和悲伤太严重。
3.曹操在《观沧海》中用 ,写出了大海的气势。
【参考答案】雄浑磅礴(答出相关意思即可)【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4.表达了王湾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乡书”、“归雁”两个意象是线索。
5. 在 李 白 的 《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寄 》 中 , 描 写 眼 前 之 景 的 诗 句是。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眼前之“景”。
只有杨花是景。
6. 马 致 远 的 《 天 净 沙 · 秋 思 》 中 最 能 表 达 天 涯 游 子 心 境 的 诗 句是,。
【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题干中“游子心境”与“断肠人”相照应7.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净沙·秋思》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的情绪。
【参考答案】悲凉凄清(意思对即可)、孤寂愁苦(意思对即可)【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整首诗歌表达的是消极的情感,只要答出“悲凉”、“孤独”等意思即可。
1.四拔首高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
第7页/共11页,。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参考答案】(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远大理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同病相怜,对友人的殷殷关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游子思念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羁旅途中愁苦孤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理解性默写。
2.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参考答案】略【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合理运用景物描写,注意营造的氛围。
3、《天净沙》中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以乐景衬哀情。
本是一幅悠闲安逸的农家图景,但诗人却因羁旅在外孤寂愁苦,悲伤之深切,美景在诗人看来也是一幅哀怨凄凉之景了。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注意意象与意境相结合作答。
在五学习、诗课歌堂时小,结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
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培养共情 能力,提高情境创设,提高语文素养。
六 、课后作业 基1.给础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
第8页/共11页碣.石( ) 澹.澹() 竦峙.() 萧瑟.()灿烂.( ) 子规.() 枯藤.() 悬.崖()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jié dàn zhì sè làn guī téng xuán。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句。
东临碣石:山岛竦峙:星汉灿烂:幸甚至哉: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枯藤老树昏鸦:【答案】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山岛竦峙:耸立。
星汉灿烂: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1.在拔《高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在《春》中,朱自清也写了许多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请尝试将《春》改写成类似《天 净沙·秋思》的古文。
【点拨】帮助学生复习课文《春》,练习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初步了解古文的写作 形式。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宋)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第9页/共11页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
) (1)请用原文回答莲花的哪些方面吸引了作者。
【答案】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特点吸引了作者。
(2)文章中除了提到了莲花,还提到了菊花、牡丹。
古人对于两种花的歌颂也很多, 请写一首古人写菊花或者牡丹的诗。
【答案】描写菊花的诗: 云安九日 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描写牡丹的诗: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第10页/共11页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3)菊花、牡丹、莲花在作者笔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周敦颐很喜欢莲花,你喜欢哪种花呢?为什么?【答案】我喜欢菊花,因为菊花凌霜而开,是花中的隐逸君子,默默无闻,却高洁傲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