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1.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现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话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经(诗三百):相传为孔子所编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作品。
《诗经》原名“诗”存目311篇,除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实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列为儒家“六艺”之一。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
《风》即“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都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作品,也有少数民谣;《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韵律和谐,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诗序:《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
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
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
《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之一,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追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八个阶段。
先秦文学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双手、大脑及语言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为文学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包括了从古代歌谣到神话传说,再到早期散文的发展过程。
古代歌谣因为是口头创作,所以很少流传下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古代歌谣在周代的继续发展,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继《诗经》之后,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限制。
它的特点是,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都有,并且句中有楚声“兮”字,配合上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飞腾的想象、瑰丽的色彩,把中国诗歌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成为汉赋体制形成的重要来源。
神话也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他是人和自然斗争过程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条件地下和原始人类知识的有限,他们只能凭借想象,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幻想。
因此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代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继《诗经》的诗歌高潮之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兴起了散文的高潮,特别是战国,达到了散文的鼎盛时期。
散文的发展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著作主要有鲁人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及国别体史书《国语》,西汉刘向编校整理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诸子散文是表述各家思想的说理文,包括《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中国古代文学,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一)先秦文学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
(刘安:《淮南子》)②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存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
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到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就是散文《谏指摘书》。
③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篇分风、雅、赞歌三类.风是民歌,雅就是乐歌,赞歌就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就是比、启、诗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中国的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文学进行一番史论探讨。
一、先秦史传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起源和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史传文学主要表现为《尚书》、《春秋》、《左传》等历史著作。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其简练的文字和严谨的叙事风格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则是《春秋》的注解,以其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古代史传文学的杰作。
先秦史传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史实,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二是文字简练,叙事严谨,体现了古代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三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人物形象塑造,使历史事件更加鲜活。
二、两汉史传文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史传文学主要表现为《史记》、《汉书》等史书。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以卓越的史学才华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
《汉书》则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其作者班固在继承《史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汉书》具有更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史料丰富,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加详尽;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心理分析,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三是文学色彩更加浓厚,不仅注重叙事的生动性,还追求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深刻。
三、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 容
• 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 学思想之核心。
• B、“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 C、“得意忘言”论。 • D、《庄子》文艺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和
象征主义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 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均与 《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
(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
•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 2.《论语》的“兴、观、群、怨”
说 • 3.《论语》的“思无邪”说 • 4. 《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 5. 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 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 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 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 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一、先秦文论
• ㈠ 何谓先秦
•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 建社会初期)。
•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 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 的文学观念。
• [影响]“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 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 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 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 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 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 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 社会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约公元前5000—前3000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恙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简单的刻划符号。
约公元前4500—前2600大汉口文化。
向父系氏族过渡,氏族开始解体。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了若干陶器,上面刻有接近图像文字的符号。
传说时代伏羲氏作八卦。
神农时,有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黄帝时,有葛天氏之乐。
尧时,有《击壤歌》、《康衢歌》、《尧戒》。
舜时,有《卿云歌》、《君臣质歌》、《南风歌》、《舜祠田歌》。
禹时,涂山氏之女歌“候人兮猗”,实为南音之始。
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禹死,启杀原定的继承人伯益而嗣位,夏朝建立。
启时,传说有乐舞《九韶》、《九辩》、《九歌》等。
帝孔甲时,传说有《破斧歌》,为东音之始。
帝孔甲时,传说有《盘盂》铭26篇。
公元前16世纪汤败夏帝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传说汤祷于桑林,舞《大濩》,歌《晨露》(已佚)。
公元前14世纪帝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复盛。
盘庚迁殷时作《尚书·盘庚》。
自1899年始在殷墟发现甲骨刻辞。
1928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有大量的甲骨刻辞出土。
《诗经·商颂》5篇为商时作品(依古文经学家之说)。
《周易》卦爻辞传说为殷商后期所作。
公元前11世纪传说周文王被商王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演《易》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武王率众部族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箕子向武王陈《尚书·洪范》。
传说武王伐纣后,周公作《大武》舞,有6章歌词与之相应,据说为《诗经·周颂》之《昊天有成命》、《武》、《赉》、《般》、《酌》、《桓》武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铭文有利簋铭文、天亡簋铭文等。
《尚书》之《君奭》、《康诰》、《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立政》、《大诰》诸篇记周公之言论。
周康王即位时,作《康王之诰》。
康王时,大盂鼎、小盂鼎刻有记事铭文。
周共和元年庚申(前841)国人起义,厉王出奔。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2024鲜版

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们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
方式,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基础。
12
道家思想在《老子》、《庄子》中体现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 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书中通过许多寓言 和故事来表达道家的思想,如“逍遥游”、“齐物论”等。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以《尚书》、《春秋》、《左传》等为代表,语言简练 质朴,记事翔实。诸子散文则以《论语》、《孟子》、《墨子》等为代表,阐述各家思想学说,语言生动犀 利。
寓言
先秦寓言是先秦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裁。它通常以简短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道 理或哲理。先秦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意义。
文学样式的嬗变
03
两汉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如
汉赋、乐府诗等。
16
汉代赋体文学创作及成就
1
赋的兴起与发展
赋是两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从楚 辞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
汉代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汉代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他们的作品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展现 了汉代赋的独特魅力。
法家学说是由商鞅、韩非等人创立的,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 性和强制性。法家学说在秦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3/27
兵家学说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等。兵家学 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 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 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特别是小说如 《搜神记》、《太平广记》(小说总集)、 《聊斋志异》、《镜花缘》、
《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2、探索天体和人类起源的奥秘。
《女娲造人》(P42)、《夸父逐日》、
《盘古开天地》(P41)
3、反映部落之间的斗争。
《黄帝擒蚩尤》、《共工与颛顼争帝》(P45)
三、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希腊神话的比较) 1、神的形象特征 (1)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特征(图见后)
A.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海 内南经》) B.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 经·海内东经》) C.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 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山海经·大荒西经》)
(1)文学家利用神话只是片断。
(2)文学家对神话加以改造,突出自己的理 解或为了表达某种思想。
五、神话的保存
1、《山海经》
全书共十八卷(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约三万一千多字。记 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多条水道,以及这些邦 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还记载了众多历史 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世系。
“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音初篇》)
二、上古歌谣 1.上古歌谣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的: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
字)。 《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2)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 《礼记·郊特牲·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中国古代文学史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先秦两汉文学
主讲:易卫华
第一编 先 秦 文 学
绪论
一. 何谓“先秦”?
1.广义
2.狭义
二.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
1.先秦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A.印度:佛陀 B.希腊: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 C.中国:老子、孔子等
2、《淮南子》
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著。原有《内篇》、《外 篇》、《中篇》,今仅存《内篇》,本名《鸿烈》,刘向校订后 定名为《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为《淮南子》。
3、《列子》
今本《列子》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 《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一百三十四则。
杨伯俊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杨伯俊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费振刚 《全汉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韩兆琦、吕伯涛《汉代散文史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6年版
(2)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特征(图见后)
地神该亚(Gaea)
帕尔纳索斯神山
❖
宙斯
战神爱瑞斯
海神波塞东
2、神的事迹——以鲧和普罗米修斯的事迹为例
3、神话的“历史化”问题 (1)中国神话:神话的“历史化”(见下页例) (2)希腊神话:历史的“神话化”
பைடு நூலகம்
A、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 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 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 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4、屈原《天问》
附录1:少数民族神话 1、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 2、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 3、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 4、彝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 5、苗族:金银铸日月神话 6、壮族:《侯野射太阳》 7、瑶族:《射太阳》 8、布依族:《王姜射日》 9、彝族:《吉智高卢射日月》 10、布朗族:《顾米亚射日月》
五. 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发愤著书的传统 2.忧国忧民的传统 3.放言无惮的传统 4.深于取象的传统
先秦两汉文学阅读书目一览
袁珂 《山海经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余冠英 《诗经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马茂元 《楚辞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
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4)反映战争内容的: 《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5)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候人歌》:候人兮猗。
2.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 (1)上古歌谣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2)希腊神话:具有完整的谱系
希腊神话主要神明族谱
混沌(Chaos)
│
(天)乌拉诺斯+该亚(地)
│
┌──┬───┬─┴┬─────┐
克罗纳斯+莉亚
科耶斯 + 佛碧
大洋氏+蒂赛斯
│
│
│
┌──┬──┬──┬┴─┬──┐
乐朵+宙斯 ┌──┴─┬────┐
赫丝 普鲁陀 波赛顿 宙斯 +赫拉 狄蜜特+宙斯 │ 普罗米修斯 阿特拉斯 伊比
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 2、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
附录2:道教神仙谱系 一、道教神仙人物的来源:
1、 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 神仙系统的改造。 战国时的《周礼·大宗伯》已有“天神、地祇、人鬼”的神仙系统。 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 地祇: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 人鬼:祖先。 道教直接继承的神仙: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5、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说 A.普列汉诺夫:“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 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 (《没有 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在原始种族中,各种各样的劳动,有它各种各样的歌, 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 动作的韵律。” (《艺术论》)
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关系
A.原始文化与上古歌谣、神话 B.礼乐文化与《诗经》 C.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D.理性精神的高涨与诸子散文 E.荆楚文化与楚辞
三. 先秦文学的内容
四. 先秦文学的存在形态 1.散文:文史哲不分 2.诗歌:诗乐舞紧密结合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4.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版
本节作业:
1.掌握:先秦文学的基本内容 2.掌握:先秦文学的特点 3.掌握: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上 古 文 明 概 览
1976-1978年,考古 工作者在河北武安发 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磁 山遗址,据14C测年, 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 6050-前5490年, 距今已近8000年。
l973年,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的发现,遗 址位于余姚县河姆渡 镇的浪墅桥村,先后 发掘的面积达2800平 方米,依遗址年代的 早晚,可以分为两期。 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 6900多年,文化内涵 独特、丰富,被命名 为“河姆渡文化”。
稻穗图案的陶盆 骨镰
红山文化 我国北方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考 古学文化,主要 分布于内蒙古的 东南部、辽宁的 西部和河北的北 部,相对年代与 仰韶文化大致相 当,碳十四测年 数据为公元前 3500年左右。
B.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
(《吕氏春秋》)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鲁迅:“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 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西雅
││
│
│
│
米修斯
雅典娜│
泊瑟芬 │
│
│
│
│
宙斯+美雅 宙斯+黛欧妮
┌──┬┴──┐
┌─┴─┐
│
│
阿瑞士 希碧赫 发斯特斯 阿波罗 阿蒂蜜丝 荷米斯 阿芙柔黛蒂
四、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a.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 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及神话与传说、寓言的异同 二、古代神话的内容 三、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希腊神话的比较) 四、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神话的保存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1、游戏说: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2、剩余精力发泄说:席勒
3、心灵表现说: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 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艺术论》)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术,四曰‘奋五谷’,五曰 ‘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 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
(2)上古歌谣与音乐及舞蹈有密切的关系——综合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4、模仿说: A.德谟克利特:“我们是模仿禽兽,从蜘蛛我们学会了 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 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著作残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
B.“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 正风乃行,其音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 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间,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