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人论》读后感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读卡西尔《人论》有感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题记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1944年写成《人论》:用英文简明地表达了他的符号论哲学思想 深圳大学
1945年:在歌伦比亚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亜
关二《人论》

《人论》是作者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 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乢。 《人论》全乢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象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丌是对实在的摹仺,而是对实在的収现。
语言和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对实在的夸张。语言和科学依赖二同一个抽象过程;而艺术则 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 艺术是对实在的再解释,靠直观,以感性形式为媒介。 美幵丌是亊物的一种直接属性,美必然地不人类的心灵有联系。

美看来应当是最明明白白的人类现象乊一。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 一斱面,艺术一种是客观、低级的认识论,对人类知识的“低级的”感性部分的一种分析;另一斱面, 艺术是主观、高级的道德真理的体现。 最初,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二摹仺的:语言来源二对声音的摹仺,艺术则来源二对周围丐界的摹仺。 “所有的美都是真”,所有的真即幵丌一定就是美。为达到最高的美,就丌仅要复写自然,而丏恰恰 还必须偏离自然。觃定这种偏离的程度和恰当的比例,成了艺术理论的主要仸务乊一。


美丌能根据它的单纯被感知而被定义为“被知觉的”,它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根据知觉活 动的功能幵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丌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斱式和 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幵丌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丐界的条件乊一。
艺术家的眼光丌是被动地接叐和记彔亊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幵丏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 収见自然亊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 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经验正是存在二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斱面的与注乊中。 深圳大学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人论》读后感四篇

《人论》读后感四篇

《人*论》读后感四篇【篇一:读《人*论》有感】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大概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即“思维”存在着认识“存在”的可能*。

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

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实则不对立。

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

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

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呢?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

如我们认为某属*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与标准的相对*即可变*这样的尴尬。

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

”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

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浅谈卡希尔《人论》

浅谈卡希尔《人论》

浅谈卡希尔《人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被誉为是“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是卡西尔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人类文化哲学的整个体系。

顾名思义,《人论》就是研究和探讨“人的问题”的。

在书的上篇(前五章),卡希尔集中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论题。

通过对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的概括和梳理,卡希尔指出,尽管近代以来科学昌盛、技术发展,但人类在对于自己本质的思考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是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危机当中。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斯多葛派,无论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在“全面了解人的本性”这个问题上都显得不够充分。

一方面,这些理论从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出发,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一切实验材料都被迫去适应它,这就含有了明显的武断性。

而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进步和实验工具的改善,个人因素的盛行和公认权威的缺失也模糊了研究的指向,无政府状态的思想让现代关于人的理论迷失了它的理智中心,特别是新的宇宙学说的提出让人的中心地位备受冲击。

但这些思想家们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卡西尔试图为这些理论、经验形成一个中心指向,从而对人的问题做一个本质上的回归,他指出:“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首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

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因此,上篇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下篇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

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下篇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论证了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是什么”
——读卡西尔《人论》有感
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题记
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近代随着哥白尼日心说体系的提出,其为新人类学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哲学都把宇宙的秩序看成是有等级的,而人在这种秩序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则使人为宇宙中心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之中没有了依靠,蒙田在此用他的宇宙观向人类理性提出了挑战,于是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为发展人的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布鲁诺提出无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限制因素,相反它意味着实在的广阔无边和无穷无尽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人的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力量,人的空间范围被大大扩大了,人的力量也被大大加强了。

布鲁诺的阐述是一种诗意的表述,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家和科学家则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做了关于蒙田提出的质疑的回答,笛卡尔用“无限”的概念废除普遍怀疑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论证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布莱尼茨发现了微积分,提出物质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自然规律不过的理性普遍规律的特殊例子;斯宾诺莎创立伦理学,提出了为达到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类学哲学。

通过这些理论的解释和阐述,我们知道即便
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的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依旧颠覆不了,正因为宇宙观的发现,不但没有使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反而证明了理性的力量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理性力量的伟大得以更加充分地得到证明。

生物学中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预示着数学在科学等级中所占据的位置发生新的变化,人们觉得没有必要沉溺于虚幻的思辨之中,不必寻找一个关于人本质的一般定义,他们要做的是收集经验的证据以对人进行解释,那些关于人类学的主要目标是要证明人类本性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所有哲学家都希望能够为此提供解释,但所有的解释似乎都是彼此矛盾的,他们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告诉人们事实,而对证据经验的假设却含有一个武断的假定,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科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相好的模式之中。

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以前总用一个一般的方向,如形而上学、数学、生物等来承担对于思考人的领导权并规定其研究的路线,而现在人的问题的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仍然能感觉到,但作为人求助的公认的权威却不再存在。

科技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掌握大量的而且不断增长的关于人的大量事实,人们的工具也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分析力更加敏锐,诸如此类的许多外在条件得到改善,但人们却无法对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置身于一堆繁杂的材料之中却得不出想要的结果,人对自身的认识危机便出现了。

面对这样的情势,生物学家乌克威尔提出的在一切种属中都可以看到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外,在人类那里还可以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尽管近代非理性主义作出了一切努力,但是人是理性动物这一定义并没有失去它的力量,但是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变得很不充分,鉴于所有着这些文化形式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卡西尔提出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对于人本身的认识和人类文化的认识,这是他在本书中对于人的定义,他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有符号系统作为它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源。

这里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们还要进一步地阐述一下,因为一些动物的行为之中也存在一些符号化的过程,例如类人猿的一些行为,而且在动物世界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类似和相似的情感语言。

那么这些动物的行为究竟能不能看成是人的符号化过程的先例呢?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苛伊勒断然认为言语是超出类人猿能力的,雷弗兹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他断言言语是人类学的概念,而耶克斯则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二者是有联系的。

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类人猿在某种符号化过程的发展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却无法完成最终的转化,原因就在于“信号”和“符号”的不同之处,“信号”是物理存在的世界的一部分,“符号”则是认识意义世界的一部分,经过众多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动物永远只是对于“信号”的反射,永远无法完成到“符号”的转化,而人则可以由“信号”到语词亦即符号的运用这一决定性的过度,从单纯的实践化态度转化为符号化态度,海伦·凯勒和劳拉·布里奇曼的两个例子——两个盲、聋、哑儿童以特殊的方法学会说话的事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她们都成功地完成了从信号和手势到语词即符号运用这一决定性诀,使其自身取得进一步发展,海伦和劳拉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

显而易见,人类在人类文化上的发展并不会由于任何感性材料的缺乏而被阻碍或成为不可能,反之如果没有符号系统的存在,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人类文化的道路,那些需要假设的科
学也很难得以发展,同样宗教神话、艺术、哲学和历史也得不到发展。

所以说符号是人的一个关键点,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所在,符号系统也是人类文化得以证明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除了对动物和人关于“信号”和“符号”问题上阐述,卡西尔还从人的应对和动物的应对这点上对两者价值于及进一步的区分,这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加以阐述。

空间上,动物对于空间的认识天然有一种敏感性,但只是擅长于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上,对于其抽象的理解则就是显得很手足无措,例如,一匹马它可以非常清晰的记得自己走在复杂路途上的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但是它却无法给人在图纸上描述出来,即便这批马训练得再好,它也无法用抽象的符号把自己对路线的理解表达出来。

而人则能通过学习把自己的理解用抽象的符号表达出来,即其对抽象事物可以理解,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个关于符号系统的“空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才能对很多用符号表示的抽象事物加以理解并让我们的认识通过抽象的符号表现出来。

时间上,动物的记忆仅仅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保存,是一种普遍的功能,而人在往事上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即我们真正的回忆需要重新组合它们,把他们加以组合和综合,并将其汇总到一个焦点之中,这是人类特性的记忆形态,是区别于动物或其他有机生命的,人对于时间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种概念和我们空间上那中框架相对应,二者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又一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认识有别于动物的。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不会让人们把人和动物混淆,而且把人做这样的定义也更有力于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因为可以说人类文化是符号的文化,是由人所创作和发展的,从人的发展和进步上讲,卡希尔的对于人的定义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

综上,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于此,也算对人有了一些认识,符号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用符号认识发展人类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