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

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

9.3 生态系统构造1.生态系统构造(Ⅰ)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构造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

3.生态系统成分(1)非生物物质与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群落类群比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细菌与真菌等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与栖息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传粉与种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场所子传播等二、生态系统营养构造——食物链与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织连接成复杂营养构造。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渠道。

(3)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营养级。

3.生态系统营养构造高频考点一生态系统成分判断是( )【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以下表达错误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D.图中“甲→乙〞是生态系统营养构造【答案】B【解析】从图中甲、乙与分解者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局部是消费者,如大局部动物,一局部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与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构造,D正确。

高频考点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方法例2.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以下相关表达错误是( )D.蛇数量减少,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局部生物食物关系。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B.第三营养级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假设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假设喷洒只杀灭食草虫杀虫剂,那么蜘蛛数量将减少【答案】B【解析】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与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与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生态系统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5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营养方式自养型异养型实例主要是绿色植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50“概念图内容”:判断以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①菟丝子②硝化细菌③玉米④噬菌体⑤秃鹫⑥蜣螂⑦蓝细菌⑧结核杆菌⑨蘑菇生产者包括②③⑦;消费包括①④⑧;分解者包括⑤⑥⑨。

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1)如图甲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乙为海洋生物的一个场景,两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均有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图甲与图乙中的生物能否相互交换,为什么?提示不能。

每种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都与自己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如图为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9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标要求1.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3.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源于选择性必修2P 102“知识链接”反馈信号的极性与系统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同,从而起着增强系统净输入信号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正反馈调节;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少,遗传基因库越匮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注意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易错提醒(1)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③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纲展示]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时充分考虑能量的利用率。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即呼吸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2)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越多。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4)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

(×)提示:能量传递效率是针对相邻两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而言,不针对个体。

(5)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6)桑基鱼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能量传递效率由两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外界因素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但桑基鱼塘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备考一体学案 苏教版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备考一体学案 苏教版

第3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考点一人类影响环境1.人口增长(1)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2)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人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②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速较快。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5)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备选习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B [A 项,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 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 B 项,第二营养级 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 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 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C 项, 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 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 1 357 是 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 126(下一 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 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 1 357 J· m-2· a-1 要少。 D 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 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无分解者, 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
B [图中应是 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
[技法总结]
“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 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1+C1+ 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植物体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0628179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0628179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0628179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纲展示]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3)生物圈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 比较项目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自养 异养 异养 生物类型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某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些微生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作用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①加速物质循环;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提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2016·卷ⅡT5,2016·卷ⅢT5、T31,2015·卷ⅡT4、T31,2014·卷ⅡT312013·卷ⅡT3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2015·卷ⅡT4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识记—基础梳理]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能量的利用率。

(2)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思维辨析] 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提示】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

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提示】 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

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提示】 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7.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 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8.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理解—深化探究]1.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1)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1.(2018·宁夏平罗中学第一次月考)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41780159】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化学能→光能→热能B.兔子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C.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B[在题述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A错误;兔子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草的同化量,B正确;兔子和狐狸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所有狼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少于所有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D错误。

]2.(2018·安徽模拟)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B[图中应是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

][技法总结] “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植物体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备选习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考向2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3.(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A项,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

B项,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

C项,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 357是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 -2·a-1要少。

D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 4.(2018·云南玉溪一中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375倍B.1.875倍C.1.273倍D.0.575倍A[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

]5.如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9×105 kJ/(m2·a)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D[城市生态系统虽然是人为建立的,但还是要依赖自然系统,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外围的其他系统补偿输入的能量,才能维持平衡。

肉食动物同化量为16-4-9-0.5=2.5,所以补偿输入量为(2.1+5.1+0.05+0.25)-2.5=5。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3+70+3+14+2+5+12=129。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23+70+3+14)=12.7%[以上计算单位均为103 kJ/(m2·a)]。

][技法总结] “规律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问题1.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能量传递的最值计算生产者⎩⎪⎨⎪⎧⎭⎪⎬⎪⎫最少消耗⎩⎪⎨⎪⎧⎭⎪⎬⎪⎫选最短食物链选最大传递效率20%获能最多最大消耗⎩⎪⎨⎪⎧⎭⎪⎬⎪⎫选最长食物链选最小传递效率10%获能最少消费者[备选习题]某生态学家研究一花生实验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实验期间收获所有花生植株中葡萄糖量为300 kg,实验期间花生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为100 kg,建立能量流动模型如图所示(已知1 kg葡萄糖含有能量1.6×104 kJ),分析选项,正确的是( )A.该能量流动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模型中a表示花生种群的同化量C.实验期间输入花生种群的能量为6.4×106 kJD.实验期间花生种群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6×105 kJC[题中的能量流动模型属于概念模型,A错误;模型中花生种群同化量应包括a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实验期间输入花生种群的能量为(300 kg+100 kg)×1.6×104 kJ/kg=6.4×106 kJ,C正确;实验期间花生种群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6×106 kJ,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