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生物专题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A B
思考:
关系类型 物种 A B
种间关系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个体A得利 个体B有害 实例
互利共生 ++ 寄生 竞争 捕食
地衣
蛔虫和人
大小草履虫间
+-
--
+-
牛与草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
(二)水平结构
(二)水平结构
1.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水平结构的特点: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五、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演替的基本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专题七
种群、群落 生 态 系 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知识网络
种群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叫种群。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
(3)年龄组成的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
2,性别比例:
(1)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3)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
生物不仅仅包括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还包括微生物,从细菌到真菌和藻类。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其规模从小到大包括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种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个体群体。
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和物种性状。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且种群大小可以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自身特征(如繁殖和死亡率)的影响。
种群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或者删除或添加新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体。
生物群落研究的是多种种群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差异而具有可区分性。
由于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群落都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化,以适应环境和资源变化。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一个互相作用和支撑系统。
生态系统是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我们所需要的水、空气、土壤和食物等必要资源。
生态系统是极度复杂的,因为它们包括许多不同的生物群落,从微生物到树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并且由于它广广地覆盖着我们所知的地球表面,所以它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生物学角色。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形式都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它们所居住的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生命在地球上是异常丰富的。
地球上存在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它们都卷入到了生物圈中。
总之,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代表了生态系统的不同规模级别。
每个级别都涵盖了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和关系,并可以影响和塑造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包括生物学、地理、气象学和物理学等等。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起着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种群是一种具有相同表象和行为特性的生物,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种群指的就是
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
其次,群落是由一类,一种或若干物种共同组成的一种动物、植物
等的聚合体,它们受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最后,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单元,它包
含了物种及其相关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承载着生物界这个大系统巨大的生命活力。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都为生物圈构成重要支柱,各具特色:种群通过个体交互和竞
争促进种群的演化变化;群落通过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组成,不断改变状态以及大小;生
态系统则利用各个简单系统的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不断维持着它的生物圈。
总的来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生物圈的维持和
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构成生物圈这个大系统时,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群落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如一滴湖水、培养着细菌的平皿、小沟、小池、花丛、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罗地球上一切生态系统的生物圈。
按类型则有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等。
此外,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工厂/矿区、宇宙飞船和潜艇的载人密封舱)。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复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种群及其数量变动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
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 O,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t图10-1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
如图10-1所示。
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Q |--------------- 0 -------------------------------------- f时间时间CD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 •共生关系B •共栖关系C .竞争关系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B •先减少后增加 D •无明显变化15 •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1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第二次捕获 34只,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 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该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88只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只D . N=39X 34 - 1517.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先呈“ S ”形增长,后呈“ J ”形增长C . 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D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9.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 •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种群D •食物网10.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 组成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D •以上都不是11 •高等动物黑猩猩的性别比例特点是(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D •雌雄无特定比例12 •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 •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 .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13•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A .种群的密度 B •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种群的水平结构14 •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 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 •大量减少 C .大量增多A •个体最大的种群B •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C .个体最小的种群D •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B •先呈“ 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D •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1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 •群落结构太复杂19 •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A •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B •雪兔能随季节变化换毛色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D .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20 •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A .种群B .群落C.生态系统 D .生物圈21. 在两个生态系统交界处,有一过渡区。
下列对此过渡区中生物特点与相邻两个生态系统相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动物种类多B .动物种类少C.寄生动物多 D .植物种类少22.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 .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 D .消费者、分解者23. 与自然界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 D .蒸腾作用24. 下列哪条食物链正确()A.阳光T树叶T蚕B .草T蝗虫T青蛙C .兔T狐T狼D .浮游动物T浮游植物T草鱼25. 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退化()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26.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消费者B •分解者C.生产者 D .非生物的物质2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池塘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28.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 .生产者B .三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29. 兔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红狐在这条食物链中所处的消费级别及其营养级别分别是()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C.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30. 在浮游植物T鱼T水鸟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水鸟增重1千克,至少要消耗浮游植物()A. 100千克B. 1000千克C. 25千克D. 250 千克31.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首先依赖于()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动物的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 .细菌的分解作用32. 下列哪一组动物都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A .瞪羚、野兔、狮B .野兔、狮、虎C.眼镜猴、黄羊、狐 D .松鼠、卷尾猴、狼33. 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植物是()A .多细胞藻类B .大型海藻C.浮游植物 D .海带和裙带菜34. 要想比较经济地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大阳能,应选择哪项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A .蔬菜、鸡蛋B .猪肉、鸡蛋C.小麦、草鱼 D .蔬菜、小麦35. 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 i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就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A . W1>10W2B . W1>5W2C. W1<10W2D. W1<5W236. 以前,农药DDT 被用来消灭红螨,但是红螨反而增加,而捕食红螨的昆虫却减少了。
这可能是()A . DDT 是广谱杀虫剂,有益、有害的昆虫都被杀死B. 一部分红螨有抗药性, 而捕食它的昆虫则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了致死剂量的C. 红螨能将DDT 分解为无毒物质,而捕食它的昆虫则不能 D .使用DDT 农药的方法有误,时机选择不准 3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陆地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D .生物圈38•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要设法使能量多储存在( )A .森林的草被中B .森林的猛兽中C .森林的鸟类中D •森林的木材中3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A .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B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C .三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D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40. 使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 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 ,这一现象说明( )A . DDT 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B . DDT 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C .含DDT 的动物曾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D .上述说法都不对 41.在一条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A .递增B .不改变C .减少D .稍有增加42. 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43.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却常会发生严 重的松毛虫害,其原因是()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 .马尾松抗虫能力弱DDT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