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件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C____巫__山_____; D____岷__山_____;
E___大__别__山____; F___武__夷__山____; 请找出南岭、横断山脉、雪峰山、大娄山、武陵山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①____淮__河_____ ②____长__江_____ ③___雅__砻__江____ ④____岷__江_____ ⑤___嘉__陵__江____ ⑥____汉__江_____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⑺_京__杭__大__运__河__ ⑻___湘__江______ ⑼____赣__江_____ ⑽____闽__江_____ ⑾___珠__江______ ⑿___怒__江______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⒀___澜__沧__江____ • 湖泊: ⒁___洞__庭__湖____ ⒂___鄱__阳__湖____ ⒃____太__湖_____ ⒄___洪__泽__湖____
南方地区的河湖特征
(1)主要河流: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
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辽、四川盆地 向流心东塔水 江里系、( 西木岷 江河江 、、 北雅 江砻;江钱、塘乌江江;、淮嘉河陵;江 闽) 江; ;河珠 横江 断及 山其 区支 水
系澜沧江、怒江;
海河
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不大;无结 冰期;河流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水能资源丰富,下游 航运价值较高。
图解南方:
南方地区为何 如此湿热?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形
归纳总结
纬度较低 距海较近 西高东低
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形成湿热的自然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三、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
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
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共分四节。
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
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四节。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共分三节。
介绍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
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和古朴
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古老的土地如今的繁华
一、江海交汇之地
江苏省 上 海 市
浙江省
范围
长江三角洲包括 哪几个省级行政区? 上海市 江苏省南部 浙江省北部
鱼米之乡
优越的自然环境
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平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观察左图,找出上 海、南京、杭州、 苏州、扬州等城市。
“魔都”——上海
上 海 长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 全 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 之间,就像是生活在 同一座城市一样
借助发达的高速 铁路和高速公路
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
以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 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提供工业用水
利
发展旅游业
提供建设用地
提பைடு நூலகம்水产品
弊
丰水期引 发洪涝灾害
水污染影响周边 居民的生产生活
17分钟
妈在苏州工作。张予 墨的爸爸、妈妈每天
昆山-苏州
13分钟 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
高速公路
昆山-上海 昆山-苏州
约1小时 家。左表列出了昆山
约1小时
到上海、苏州的不同 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
间。
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 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精品PPT(共29张PPT)

•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A.河谷农业
B.灌溉农业
C.水田农业
D.高寒农业
感谢指导
•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火焰山
塔里木河
雅丹地貌
西北地区
喀左第三初级中学 刘志新
学习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记住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 地区,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 3 、通过了解西北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 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 地协调观。
祖国的首都——北京课件(共39张PPT)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
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 因此,北京的地势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
多数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向渤海。
北京的地形
人民大会堂/中南海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人 民大会堂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 在地,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 地。
群界,
。现陵
存区
规占
模地
最面
大积
、达
八侧天
年。坛
(占公
273 1420
地园
约在
年 ) , 清 乾 隆 、 光
万 平 方 米 。 天 坛
北 京 市 南 部 , 东 城 区
绪始永
时建定
曾于门
重明内
修永大
改乐街
建十东
。
代骨周 的山口 重,店 要距北 遗离京 址北人
京遗 城址 约位 五于 十北 千京 米市 ,房 是山 中区 国周 旧口 石店 器镇 时龙
众影
多响
银力
行的
和金
我融
国中
数王
百府
年井
悠商
久业
历 史 的 著 名 商 业 区 。
街 拥 有 众 多 的 大 型 商
场
,
是
具
有
北京已经形成航空、公路、 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 体交通网络。
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 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 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北京的市区交通
中北 发京 挥地 着铁 越因 来为 越准 重时 要、 的快 作捷 用, 。在
紫禁城铜狮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 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冷湿。 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 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合作探究: 课本16页活动: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1)由北到南始期越来越晚,终期越来 越 早,雪期越来越短。
(2)地形: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雪多。 纬度位置:纬度高的地方,雪期长,降雪多。 距海远近:距海近的地方降雪多。
伊春:以木材和钢铁工业为 主,原因:附近有煤炭,且 靠近小兴安岭
鞍山:以钢铁、机械、 非金属加工为主
原因:铁、铅锌、菱、 镁等矿产资源丰富
活动
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3.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阅读 图6.22,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对照 图6.20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东北三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力量雄厚,为工 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力量雄厚)
(4)旧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三省。 例如,鞍钢是新中国成立时规模最大的企业。(工业基础好) (5)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_第_一__个__重__工__业_基地, 是“新__中__国_工__业__的__摇__篮___”。
机械化耕作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原因是:①纬度高,热量不足。
②春秋季节,常受寒潮影 响,易发生低温冻害。
现在东北平原面临着什么样的自然问题?
湿地面积锐减 生态环境恶化
接下来我们又该怎样保护与建设东北地区呢?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 土壤水分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 的沿海地区。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洪、调节 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7.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课件

怎样理解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的 密切联系?请结合课文中相关材料进行 讨论。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 香港: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目前与世界 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有货运往来,形成一个以香港为枢纽,联 系五大洲、三大洋的海上运输网络。 香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许多 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也极 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 发展过境贸易,加上香港生产旅游者比 较喜爱的轻工业产品(看图),香港被誉为 “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
第三节 “东方明珠” —香港澳门
一、特别行政区
京
1、位置和范围
九
1)港澳位于我国
线
东南部,临南海
2)香港位于珠江口 ( 东 )侧,毗邻
( 深圳)经济特区。
3)香港由(新界 )
(九龙)和(香港岛) 组成。
4)澳门位于珠江口 ( 西 )侧,毗邻 ( 珠海)经济特区。
5)澳门由 ( 澳门半岛)、 (氹仔岛)和(路环岛) 组成。
返回
城市
香港 澳门 北京 上海 新加坡
人口(万人) 710 55
面积( KM2 ) 1104 29.7
人口密度(人 /KM2 )
748
232 5
3890
比较思 分考析香港、澳门在人口数量、面积上有什么特点?
香港和澳门如何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3、宝贵的城市建设用地
香港的城市建设——上天
建设高层建筑
香港合和大厦
香港中环
维多利亚港
香港的城市建设——下海
填海造陆
香港东涌地域开拓工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九龙填海工程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课件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小节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江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
交 汇 之 地
(2)鱼米之乡大 泊部 星分 罗地 ,区自地古势以低来平就,是河我网国密著布名,的湖
“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
河湖:
河湖密布, 水源充足
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适宜多种淡水鱼类生活,是我国重要的 淡水鱼产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湿润,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宜种水 稻,稻米产量高,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干支流发达的水 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这里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可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上海外高桥码头
2010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思考河流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P.51)
1.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 利于农业的发展;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业
——
浙 江 乌 镇
——
江 苏 同 里
西 湖 十 景 之 平 湖 秋 月
西 湖 十 景 之 曲 院 风 荷
饮食文化
戏曲文化
丝绸文化
茶文化
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
1.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便捷的交通 3.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长鱼 江米 三之 角乡 洲 地 区
都 江 堰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 业发展的利和弊。 利:提供便利的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三节“东方之珠”---香港和澳门25中姚丽娟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典型的区域地理课,是教材第七章南方地区中的第三节,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三个代表之一。
也是我国行政区域之一,是34个行政区中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域,无论是在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本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特”字为主线来突出它与其它地区的差异,我采用阅读、对比、分析等方法来体现区域的两个联系。
由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课程标准和教材变化较大,我们应该站在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的高度和角度,依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全新的观念来审视教材,设计教学,力争、努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区域地理课的要求:筛选出来与本课相关的欢港澳的要求全搬主要参考教参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叙述,但教参叙述得比较具体、细致,文字也多,目标要适当地具体和概括,因为教学目标是比较宏观的,不能过多过细。
当然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等实际情况。
因此我设计的本节目标有:1、通过阅书读图,明确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范围、人口面积等概况;2、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认识、理解我国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3、通过学习阅读、分析相关资料,能概括出香港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香港和澳门土地开发状况,从而提升环保意识;4、举例说明港澳与祖国内地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分析、理解这些联系对祖国内地和港澳经济等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的设定重点:(设两个)“一国两制”和地理位置因为教材的第一个框题由原来的“人多地狭”改成了“特别行政区”框题就是重点,而这个特别之处就是“一国两制”,因此就设为第一个重点。
地理位置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且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区域地理中自然要素之间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两个联系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点,因此我没有把课程标准上其它要求如人口、面积等设为重点,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取在“点”上,重点重点在于“点”而非“面”。
取多了就是“面”,重点就不存在了,再说重点多了,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都突出。
在设定重点的同时,就会自然地考虑到教学中的详略的问题----(也可以展开)难点:港澳与祖国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原标准的要求“祖国对港澳的促进作用”删除了。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好理解,“相互促进作用”教材上只有抽象的叙述-----(也可以列举出来),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那么具有说服力的具体的事例和数据,需要教师收集。
(你收集的可以列举出来)难点最好是一个,多了不容易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有几种设想)图片导入:出示图片---香港和澳门区旗,引出两个特别行政区。
问题导入: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哪里?设疑导入或叫悬念导入:港澳是我国的行政区而我们去港澳旅游为什么还需要通行证?从而引出港澳是特别行政区------前两个导入常见常做,所以我选择第三个,新的方法更有研究探讨价值,我抛出来供大家来评说,这个导入既导出了课题也导出了了教材的第一个框题,所以第一个框题就直接切入。
框题一【特别行政区】(分为三步来完成)由于导入已导出,直接切入框题,不用过度。
(一)一国两制(分三点完成)1.提出问题:看第一个特别“一国两制”特别在哪里?(自学):学生阅书、思考、回答展开“一国两制”------,强调:(教参上)“特殊之处在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2.采用讲解法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深刻的含义:教师补充讲解:“一国两制”是指港澳回归后,中国恢复了对港澳的行政管理和领土管辖权。
恢复权利、实行(完成?)统一的两个日期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
回归的时间,由旧教材上的阅读变成了现在新教材上的正文大字,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申,学生有必要关注这两个重要日子。
是的大家还记得这个日子,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结束了几百年来港澳与祖国分离的苦难。
港澳的回归,祖国的统一的事实证明,强大了才能顺利收回,合理的政策才能使港澳稳定、发展。
由于“一国两制”是重点,就必须展开,红字是展开的重点,因为一课时时间有限,不能展开太多。
但我这样展开的程度、深浅是否合适,供大家研究、探讨和评价。
3.阅读资料----区旗的处理安排:旧教材是资料,新教材改为了阅读。
本来按新课标规定,阅读是不列为考试内容的,可以略处理,但是由于本阅读材料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国两制”,另外两个重要地区的旗帜是需要学生记住的,学过之后就应该知道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什么样的。
因此我采用对比、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的。
这一阅读材料不能一带而过,也是本课特殊之处。
处理的方法是否合适,理由是否充分供大家评价。
过渡:(二)概况前两点是叙述式课文,后一点是活动式课文。
1.“得天独厚”的位置位置:以相互位置为主,采用自学对比的方法通过阅书读图来完成结合教材上的大字读地图册上祖国政区图和教材的两个地区的板图找到和描述。
由于是重点,需要完成识、读、指、填的全过程或者保证学生会也行。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位于开放的前沿在象祖国政区图这样比例尺图上看港澳就成为圈和点了,东港西澳,靠近国际主航道,珠江,广东省,等为下面相关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一点困惑:珠海、深圳、广州是否也拿出来,因为在同一幅地图上考综合的内容是正常的。
不在本课出现,设计一幅图来做练习也可以解决。
自学对比要求必须明确,才能有效。
要求阅读教材的哪一自然段,阅读哪两幅图。
对比港澳位置的异同: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都位于珠江边)东港西澳如果把珠海、深圳、广州拿出来,先找到然后按方位来说明。
交流: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之间的互答、互检、相互纠正的过程。
要求比较多,有的可以在学前说清楚,有的可以在巡视、回答的过程中提示引导。
这一重点的展开程度及处理的方法的好坏,供大家评价。
范围:采用合作交流对比的方法通过阅书读图来完成先整清楚组成:各为三个部分---名称香港:主体是:一岛、一半岛、一新界澳门:一半岛和两个岛组成。
在图上找到:香港比较容易。
澳门能在地图上找到文字,具体范围不清不楚。
展示澳门四幅图片:应该选择比较清楚的一幅如果选择一幅比较清楚的地图展示给学生为好。
(点图)六个名称在图不太容易找到,范围也不容易确定准确,澳门的范围不清,有不认识的字所以有一定难度,需要合作和交流。
交流要求:在指说过程中的判定、矫正。
交流: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之间的互答、互检、相互纠正的过程。
要使交流有效或是提高交流的效果,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合作。
少用或是不用大组交流---乱,交流不充分。
二人、四一组每人都有机会,参与度就高。
以下两点是非重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人口、面积特点:主要方法是自学,也可以快速交流。
阅读教材和分析五城市人口密度表格(给出表格数据:香港6431/平方千米并点明市区高达26160/平方千米)明确人口面积数据,得出人口特点:“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人多地狭”不作为框题了,说明它不作为重点了,地位下降不等于删除,可以做为刚下的目,点到为止。
做为一整块来完成,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来解决。
不给时间,看谁学得快。
这样就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3.土地开发特点:是活动式课文,主要是突出人地关系,第2个活动略掉,只做3、4两个。
把两个活动中的三幅图片二段资料(原要求改成简单的问题),重新整理制成课件同时展示给学生。
把活动3中“看法”改成,“上天下海的利于弊”,把活动4中的“看法”改成“说明了什么”。
第2个活动说明的是“山多平地少”可以活动3新旧教材结合改编成文字:香港人多地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土资源非常稀缺-------。
删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完成活动3、4,学习采用同桌前后桌讨论的方式。
因为教材上没有答案,又不是很难,采用讨论法是可以解决的。
用交流或是探究就不妥当。
分大组是分任务而不是学习方式。
估计学生能答出大概意识也就完成任务了。
因为不是重点,没必要再补充资料,这样的安排就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框题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可分为三层(一)港澳突出的经济特点1.经济特点:自学:快速的阅读教材回答或照书回答即可,不要把简单的复杂化了。
2.阅读教材联系刚学过的内容分析港澳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不利:按教材有利:优越的地理位置。
展开:便利的港口,靠近国际主航线。
不必要采用分析的方法。
把优越的位置展开到----补充:参考教参。
共同的有利条件:两地的差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优势-----”。
澳门港口的劣势-------。
这一层突出的是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差异-----(大差异中有小差异:港澳与南方地区相比是小,澳门与香港相比较是小)。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简单的复杂化了。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联系密切1.密切联系的三大方面:自学快速阅书或读书回答。
点到为止。
2.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通过阅读“优势互补”图采用交流来完成。
优势互补:(交流)互惠互利:具有开放性(交流或讨论)教师要储备预备答案---听课或讲课教师列出答案:以备提示、引导、补充。
(三)港澳与祖国内地互相促进1.过渡:别的过渡没提,这个过渡很重要,(教学中可以把阅读换做过度)2004年1月日,CEPA正式开始全面实施,CEPA的签署,使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贸易合作更加密切,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港澳是南方地区三个代表之一,下面我们来认识港澳在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是怎么发展变化的。
2.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解释模式:活动中叙述得很明白,让学生阅读或解释即可。
对双方的好处:学生交流或讨论后回答。
教师要储备预备答案,以备提示、引导、补充。
3.现在的:模式发展变化的原因:活动中叙述得很明白,让学生阅读后解释即可。
解释模式(略处理不展开):活动中有叙述,学生默读,把“点”抽出来。
教师点拨提升。
要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答。
香港:现代化的服务业内地:“世界加工厂”---先进的制造业。
新旧模式差异: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新模式的特点。
难度较大:教材上无答案。
学生很难答出或是答好,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符合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不妥。
从教参上把有用的提取出来,编写成一段阅读资料,让学生从阅读中认识理解新旧模式的“差异”,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
抽取的点:“上天下海”有效地缓解了香港建设用户地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说明了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做到了高密谋人口、发达经济与高质量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对于内地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启发作用。
内地:初期的低端产业-----初期主要生产服装、玩具和日用品等级劳动力密集型、资源消耗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争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