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合集下载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迟子建小说《苍月轮回》中的死亡意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成等方面,探讨了死亡在小说中所起的美学作用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概念的关系。

通过论述死亡意识的美学意义,揭示了小说的审美意义,构建了一种新的生命哲学,探讨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美学;小说;生命哲学一、引言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被誉为“写实主义”,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其小说《苍月轮回》是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死亡意识,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意义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的关系,分析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二、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概述《苍月轮回》是一部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死亡意识。

小说以佛教至上流派为背景,以一个师徒之间的生死搏斗和缘起缘灭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主人公跨越三生三世的重生、轮回,以及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整部小说通过对生与死、时间和境界等概念的处理,表现了迟子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其中,死亡意识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迟子建的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三、人物形象中的死亡意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

每个阶段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人物形象,其中正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与生命、希望和爱情等相联系,而负面的人物形象则涉及到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

例如,主人公曾经经历过一次恋爱,但是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这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同时,在小说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人物形象,如恶鬼、佛陀等,这些形象旨在在暗示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的存在,用恐惧和悲哀等情感来描绘死亡意识。

四、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的关系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关怀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关怀
论迟子建小说 中的死亡 关怀
余 茜
( 大理 大 学文 学 院 云 南 大理 6 7 1 0 0 3 )
迟子建 , 中国 当代女作 家 , 1 9 8 3年开始写作 。 作 品曾获“ 鲁迅 文学奖 ” 、 “ 冰心散文奖 ” 、 “ 茅盾文 学奖” 等奖项 。她 的作 品以“ 温 情” 著称 , 但 在其 “ 温情 ” 的创 作 中 , 有 许多作 品对死 亡进 行 了描 述 在 她看来 , 死 亡 可 以让 人 们 相 互 谅 解 , 让 生 者 与 死 者 交 流 对 话, 让原本灰心绝 望的人重新变得坚强 。 迟子建对死亡 寄予了很 深 的关怀 , 因为她认为生命 在消逝后得 到一定程度 的延续 , 死 是 生 的另一种诠释 。 是让生命显得更加豁达 和从 容的别样体现 。 迟 子建通 过对不 同死亡方式 的描写 ,写 出了 自己对生命 的歌颂 与 尊敬 , 对 死亡 的悲悯与关怀 。 1死 亡 关 怀 形 成 的原 因 在迟子建 的作品 中 ,死 亡成 了人们得 以告别苦难 的解脱形 式 死亡关怀则 是在众多死亡 意象 中体现 出来 的迟子建 文学创 作 的独特人文情 怀。 首先 , 迟子建幼 时有两个玩伴小 丫、 小 平猝 死 。让迟 子建 留 下了死亡 的第 一印象 “ 它给我稚嫩 的生命 揉入 了一 丝苍凉 的色 彩. 也催促 我早熟 。” f 】 】 后来 , 经历了父亲 的死亡 , 迟子建开始觉得 死 亡 是 带 着 暖意 的 。生 活 的 阅 历 让 她 不 断 成 长 , 死 亡 的 多 次 光 顾 也让她觉得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 。 后来在对丈夫 丧生 的 回顾 中, 迟 子建发现死 亡其实是一种解脱 。 她开始意识 到 , 那些 自怨 自艾 的 遗憾声 与不舍之情 只不过是浩瀚人 生 中的一粟 ,它们终究会 随 时光 的流逝 变得黯淡 。其次 , 迟子建童年生 活在北极村 , 这让迟 子建看 到了世界万物的更替 , 以及 自然 的盛衰演变 。 大 自然 的花 开花落 , 就像人从 出生 直至走向死亡 的过程一样短暂 和无 常。于 是迟子 建将 自己从 大 自然 中收获 的感悟转化成 对死亡 的高度关 怀. 让死亡有 了不一样 的质感 。她告诉人们 , 万 物的生长与 消逝 如 同世 间的生死与别离 , 她教会人们重新去认识 生命 的意义。 最 后, 东北有一个重要 的宗教 , 萨满教 。“ 萨满教是建立在原始渔猎 经济 基础上 , 集 自然崇拜 、 图腾崇 拜 、 祖先 崇拜 于一体 的原始多 神宗教 . 泛神 论和万物有灵论是其哲学基础 和思想 基础。” 口 迟 子 建在创 作 中将死亡 带到萨满 教泛神与万物有 灵的世界 中 ,给予 死 去的人们一种灵性 , 为人与灵魂 的对话 创造 了一个神秘境界 。 迟 子建把死亡 放在生活 的高度 ,将生命逝 去看成是人 生的 必 经之路。虽然死亡是苦难 的一 种形 式 。 但迟子建却用她超越生 死 的感 悟教会人们 在死亡到来 时 以另一种 姿态对抗苦难 ,最后 超越苦 难 。 2死 亡 关 - 的 具 体 方 式 迟 子建 明白没 有办法 阻止死亡后转 了一个身 ,欣然接 受死 神 的降临 , 微笑着 用 自己的人生观理解死亡 。 她在作 品中大量 书 写 死亡 , 有寿终 正寝 的死亡 , 有 人与 灵魂对话 的死亡 , 有突 如其 来 的死亡 ,迟子建 通过作 品中人们对死亡 的态度及体验来 展现 自己的死亡关怀 。 小 说《 树 下》 中, 游 离在死亡边缘 的七斗姥爷 , 在泪 眼朦胧 中 把 自己 年 轻 时 淘 到 的沙 金 分 给 了 儿 女 们 ,当 他 看 着 七 斗拿 着 自 己年轻时努力得来 的东西时 , 心里获得 了前所未有 的舒坦 . 于是 他像 是完成 了 自己的理想一样 不 留遗憾地 离开了人世 。短 篇小 说《 守灵 人不说话》 写家 乡守 灵人 的习俗 。“ 我” 在父亲 的灵 前为 父 亲守灵 ,突然感 受到一种前所 未有 的心灵 碰撞 , “ 感觉到那 一 时刻世界只有我和父 亲 , 只有两颗灵魂在 不倦 地倾心交谈 。 我终 于 明白 , 为 自己所 热爱 的人守灵是一种幸福 。 而灵魂 的交 流是不 需要语 言的 。 ” 《 沉 睡的大固其 固》 中, 媪高娘被 翻墙 而来的魏疯 子无 意中推下 的圆木砸死 ,媪 高娘的孙女楠 楠在 目睹 了这 一幕 后, 突然 意识 到那些如 同奶奶一样 的人 , 就 像呼玛河 中的鱼 一样 在死 去之前 留下鱼 籽 , 鱼籽在第二年春 天又长成小鱼 , 在大 自然 中重 复着生 , 重复着死 。 迟 子建 “ 在展 示死 亡 , 也是 在超越死 亡 ” , 这就是迟 子建对 生死 的顿悟 , 对死亡 的关 怀。生死不过 就在一瞬 间 , 重要 的不是 生命 以何 种形式存在 , 而是人们 以哪种方式去理解 , 用何种 姿态 去超 越 。其实真正 意义上的死亡 , 不过是世 间的一种轮 回、 一种 交替 。因为这个 世界如果没有 旧的事物离去 , 那 么新的生命 又从 何说起 。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其温婉、细腻、清新空灵的风格享誉文坛。

迟子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白雪的墓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鸭如花》、《过客云烟》、《亲亲土豆》、《草地》、《一匹马两个人》……在这些作品中,充盈着浓浓的死亡意识,而迟子建则以其温情、缠绵的笔端消散了死亡的灰暗、阴郁,构建了被忘却的乐园。

一对死亡情结的独特体验迟子建在小时候就目睹了了无数的葬礼,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使她明白:“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迟子建目睹了一个个生命的突然终结,从而使她在童年时代就有了痛彻的人生体验。

而长大后祖父、父亲和丈夫的死亡,对她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个性豪放、幽默,对儿女很慈爱,对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去世后,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迟子建的丈夫黄世君原为塔河县委书记,2002年死于意外车祸。

迟子建34岁才和黄世君结婚,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夫妻感情甚笃。

丈夫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迟子建一度陷入悲伤不可自拔,《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就写:“我的丈夫是个魔术师,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他从逍遥里夜总会表演归来,途经芳洲苑路口时,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倒在灯火阑珊的大街上。

”这与迟子建本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

”正是迟子建自己悲痛的心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是迟子建用充满灵性且温情暖暖的笔调来抒发她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她尽情地挥洒着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调。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东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神秘民族近百年来顽强的抗争和哀婉的命运。

在整部作品中,哀伤的曲调伴随始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鄂温克族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真实的喜怒哀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死亡是灌注始终的,但它的死亡描写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作者迟子建面对死亡,有着一种超然、达观的态度,她认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心酸痛苦的,人总要遭遇到种种不幸,但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心酸苦痛,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直面人生中的苦难,顽强奋斗,即使在孤立无援、惨淡阴暗的现实环境中,也要坚守住那一丝生的希望。

整部作品中都伴随着大量的死亡出现,充满一种苍凉的意味。

但她笔下的死亡并不恐怖狰狞,而是用一种淡淡的不作太大痕迹的笔触来描写,例如:列娜因为太困而坐在驯鹿身上静静的睡着了;拉吉达被雷电劈中后,并不是烧成一块焦炭,而是脸上带着笑意,像婴儿一样蜷缩在一棵大树根下睡着了。

迟子建的死亡描写被人评论为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她作品中大量的摄入死亡因子,但并不是为了彰显死亡的恐怖与狰狞,而是通过死亡来鼓励人们在绝境中顽强抗争,勇敢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困境,用一种坚毅、勇敢、不屈的意志力来和苦难抗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一连串的死亡设置,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是悲凉、阴暗的情绪,但实质确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终极生命意义的关怀,她让我们大量的接触到死亡,让这些死亡看起来都是那样的漫不经心,像是与作品人物浑然一体。

因为这里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展开。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布威麦尔耶姆•图尔贡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迟子建的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死亡主题的书写。

她总是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惨痛,向那些被伤害的不幸人们发出关怀,所以她的文字总是充满温情和人性。

在生命和死亡之间,她的作品现实而又深刻,既有死亡的悲惨,也有对生命的追求渴望,体现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主题;主题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3-02死亡是文学史上难以逃避的话题。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死亡主题,或是不幸悲惨,或是宏伟悲壮,或是寂静无声引人深思,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主题,看似司空见惯,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体会。

或许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迟子建更加关注和平年代的普通阶级,他们的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希望泯没的同时又隐隐透出一些温情。

1.迟子建小说的基本概述迟子建是我国著名作家,在当代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

迟子建的文笔温柔细腻,文风有时清纯灵动,有时充满感伤,这种充满变化的文风使人印象深刻。

养育了迟子建的东北黑土地是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北方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如《北极村童话》《初春大迁徙》《原始风景》,甚至延续在她后续的创作中,成为了 独属于迟子建的风格。

除此之外,黑土地不仅带给她了灵感,还赋予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意识的地位突出。

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既有生活经历带来的独特感悟,也有受到宗教意识异域文化的思想影响。

有研究表明,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富有浓厚的“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园情怀。

2.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主要从死亡中的爱与追求和死亡中的失望与抗拒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死亡中的爱与追求迟子建的文风一向充满温情,无论是死亡还是爱情。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迟子建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哲学家,其生命观源于其对人生、自我、存在以及生命这些存在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生命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而自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不断演变、变化和转化。

首先,迟子建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种无法剥离自我存在的现象,自我不仅是一个人的存在而且是一个人的本质。

生命是一个人不断自我改变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相信“生命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自我转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经历了一系列的传承和转变,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我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次,迟子建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没有终点和终结,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这个人生命过程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生命历程。

他引用诗人李清照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意思是说生命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人不但要忍受孤独,还要接受自我不断的改变、成长与进化,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此外,迟子建的生命观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他认为一个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这个自由意志是可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的。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自我正直和坚定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发展和实现,只有贯彻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才能在生命的过程中走向自己的理想境界。

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述

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述

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述摘要在中国没有谁比迟子建对于死亡叙述的写作更加温暖了,她向人们表达的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不是消极和悲观的,而是以一种温情的写作形式表达着她对死亡独特的见解。

本文试从死亡叙述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迟子建小说中对死亡的叙述,研究她对死亡叙述写作的多种类型,总结她文章中的叙述方式及审美特征。

正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迟子建小说死亡叙述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内涵。

从叙述的角度出发,分别以儿童的视角和女性的视角来分析迟子建小说中死亡叙述的艺术,以儿童身上的单纯美好和女性的柔美温婉减弱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使文本呈现出温暖和轻快的色彩。

分析迟子建小说语言中丰富的色彩,丰富的色彩冲淡了对于死亡的阴暗。

第二部分,分析迟子建在死亡叙述中的超越,生与死本是一体,死亡本来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状态,人类生命的轮回本来就是自然万物中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自然规律,这样的死亡观就使她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生死局限而达到了“生死齐一”的境界。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叙述;生命观点AbstractDeath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few writers are so dedicated to the narrative of death as Chi Zijian. She wrote the meaning of life with the special regional complex on the northeast side. In her writing, death was no longer a sign of cruelty and sorrow, but accompanied by life in a kind of warm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ath narra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types of death narrative through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Chi Zijian's novels, and concludes its narrative style and aesthetic feature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the death narrative in Chi Zijian's novel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in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 and female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Chi Zijian death narrative art tension, pure and simple female children's soft and weakened the fear of death, and the text presents and romantic color. Analyzing the colorful colors in Chi Zijian's novel language, the rich colors dilute the shadow of death narrativ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Chi Zijian beyond the death narrative of the life and death is one, death is a natural state of human life is the reincarnation of nature in a common law of nature, the concept of death makes her characters beyond the limitation to death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state.Key words: Chi Zijian; death narrative; life view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1Abstract 2目录3一、迟子建死亡叙事的艺术呈现31.1 多重视角消解死亡戾气41.1.1 儿童视角41.1.2 女性视角61.2 多彩语言冲淡死亡阴暗8二、迟子建笔下的死亡叙述与超越10结语11参考文献12谢辞13一、迟子建死亡叙事的艺术呈现迟子建以飞舞的“逆行精灵”的姿态构筑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书写着日常与凡俗,坚守着人性的光亮与温暖,以“天河之水”灌溉世人干涸的内心,她以灵动的语言削弱了死亡叙事的锋利,以孩童般的眼光与女性特有的柔情重新定义死亡,消解了死亡叙事的戾气,给读者以清新的阅读享受和温暖的心理体验。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作家,其生命观是其作品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的生命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迟子建的生命观强调人类生命的短暂性和脆弱性。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只是短暂的,生命的脆弱性是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摧毁的。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态度。

比如说在他的散文《回到乡下》中,他写道:“人们来往不见,有些事情变化太快,除了那些已经被印在内心深处的事情,很难记住什么。

这使我想起我无限的渺小,世界如此之大,人如此之小,渐次亡散,就像夜空中的星辰,亿万年以后,任何人都不会再知道我曾经在这里转过。

”其次,迟子建的生命观也关注到人类生命经历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其长短,而是在于其经历的过程。

他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旅程”,一个人的生命经验包括成长、爱情、亲情、友情、工作和其他许多方面。

通过经历这些不同的生命经验,一个人可以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迟子建写道:“生命的意义在于一路的旅程,这条路有时幸福,有时悲哀,而在诗歌和音乐之中,短暂之旅,才真正变得美好。

”第三,迟子建的生命观也强调了人们面临着选择生命方向和价值观的任务。

在他看来,人类生命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人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命运。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他谈论人们如何与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

例如,他在《漫游者的岛屿》一书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不管起点是再低也好,抑或是再高也好。

他们可以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并且可能有自己的成就。

”总之,迟子建的生命观是一个富有哲学思辨和人性洞察的生命观。

其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人类生命的短暂性和脆弱性,也关注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选择的重要性。

这种生命观对于人们在探索和理解生命意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 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 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 们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其温婉、细腻、清新空灵的风格享誉文坛。

迟子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白雪的墓园》、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鸭 如花》、《过客云烟》、《亲亲土豆》、《草地》、《一匹马两个人》„„在这 些作品中,充盈着浓浓的死亡意识,而迟子建则以其温情、缠绵的笔端消散了死 亡的灰暗、阴郁,构建了被忘却的乐园。

一 对死亡情结的独特体验 迟子建在小时候就目睹了了无数的葬礼, 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 使她明白: “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迟子建目睹了一个个 生命的突然终结,从而使她在童年时代就有了痛彻的人生体验。

而长大后祖父、 父亲和丈夫的死亡, 对她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 个性豪放、 幽默, 对儿女很慈爱, 对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去世后,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迟子建的丈夫黄世君原为塔河县委书记,2002 年死于意外车祸。

迟子建 34 岁才和黄世君结婚, 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夫妻感情甚笃。

丈夫的 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 使迟子建一度陷入悲伤不可自拔,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就写: “我的丈夫是个魔术师,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 他从逍遥里夜总会表演归 来,途经芳洲苑路口时,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倒在灯火阑珊的大街上。

” 这与迟子建本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 到我的哀伤。

”正是迟子建自己悲痛的心声。

生命的无常使迟子建在日后的创作中抒发着挥之不去的对亡父、 亡夫的思念, 她的许多作品都有“父亲之死”“丈夫之死”的主题,如《白雪的墓园》、《灯 祭》、《重温草莓》等作品都涉及到“父亲之死”;《亲亲土豆》、《世界上所 有的夜晚》 、 《向着白夜旅行》 等作品都涉及到“丈夫之死”, 这些作品中的“我” 都有作者迟子建的影子。

对迟子建来说,书写死亡命题,亦是一种忧伤的宣泄, 是一种对不幸的超越。

这种失去至亲、挚爱的大不幸、大悲痛的经历,使迟子建对死亡有着更为敏感和独特的体验。

迟子建曾经说:“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了。

它给 我稚嫩的生命揉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 也催我早熟。

”( 《死亡的气息》 )可以说, 迟子建是怀着这种独特体验加深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二 对死亡命题的诗意书写 一直以来,谈论死亡是中国人的大忌讳,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 注重的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而过程和死亡本身通常是被忽略的。

孔子曾说过: “不知生焉知死。

”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用笔端去触摸死亡的禁区、 书 写死亡的命题,如现代作家郁达夫、萧红,当代作家毕淑敏 、余华等。

迟子建小说 有着“田园牧歌”式的美, 她笔下的死亡形态也带有一种温情之美。

通常来 说,作家在小说中对死亡命题的书写都是充斥着血腥、恐怖、灰暗、阴郁,弥漫 着苦难的气氛„„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迟子建一般,能把死亡书写的如此诗意, 如此绝俗。

迟子建曾说过在她小的时候就参加了很多葬礼, 她的家乡把葬礼办得很圣洁 和亲切,没有那么悲痛欲绝。

“所以我最初领略到的死亡是有诗意色彩的。

”小 时候的独特体验给迟子建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她在叙写死亡和葬礼时也往 往写得亲切和圣洁。

作品《亲亲土豆》中的主人公是秦山一家,他们原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可是灾难突然降临,秦山得了肺癌,他不舍得把家里的积蓄都用来治病,而是希 望把钱留下来给妻子和女儿过日子。

于是,他就从医院偷偷跑回家,并骗妻子要 了 300 块钱,给妻子买了一件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

秦山死后,妻子李爱杰就穿 着那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为丈夫守灵,“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婚, 由夜半至黎明。

”在这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们浓浓的爱意,即使是死亡也没 有隔断他们的情意。

因为秦山喜欢土豆,所以李爱杰把一袋袋土豆倒在坟上: “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 最后众志成城地靠在一起, 使秦山 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

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 使整座 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 想着银河灿烂的时分, 秦山在那里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 ?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

她刚走了两三步, 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

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 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 停在 她的鞋前, 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

李爱杰怜爱的 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 这一段对死亡的书写充盈着温馨和怜爱,丝毫没有悲痛欲绝和阴郁、灰暗, 让人感觉死亡不是终结,因为爱还在延续。

不管是《白雪的墓园》还是《亲亲土豆》,“母亲”和李爱杰都因爱而从死 亡的阴影中悲痛中走了出来, 可以说是爱化解了死亡的阴影, 过滤了灾难与悲痛, 留下的是爱和更好地活着的希望。

迟子建在书写死亡时, 还惯用白雪、 月光意象, 如《白雪的墓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北极村童话 》,这些意象的运用为死亡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情调。

迟子建对死亡的诗意书写还体现在她对死亡的诗意想象,如《重温草莓》中 的“我”在梦幻中与逝世的父亲在酒馆里相逢: “我必须埋下头, 我埋下头的时候忽然觉得一片金色的光芒正徐徐地从我脚 下升起,冉冉地爬上我的脖颈,接着,我觉得一双坚实的大手异常温暖地抓住我 的手,那种久违的温暖令我颤栗。

” 这种神遇充满了温情和诗意。

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我”一直为丈 夫魔术师的离去而悲伤,故事 的结尾是魔术师死后化成蝴蝶: “突然,我听见盒子发出扑簌簌的声音,像风一样,好像谁在里面窃窃私语 着, 这让我吃惊不已。

然而这声音只是响了一刻, 很快就消失了。

不过没隔多久, 扑簌簌的声音再次传来,我便将那个盒子打开,竟然是一只蝴蝶,它像精灵一样 从里面飞旋而出!它煽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无声 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

” 这个浪漫温馨的结尾足以温暖“我”受伤的心灵。

迟子建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 归结到爱上, 是爱是温情让死亡不再是恐怖 的灰暗的而是诗意的、温情的,连忧伤都是温情脉脉的。

这也是迟子建书写死亡 命题的主要特征,她用她那温暖、缠绵的笔触书写了一个个浪漫的唯美的死亡。

迟子建信奉温情的力量,她认为:“渴望温情,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

” 三 悲痛的超越、死亡的升华 对迟子建本人来说, 书写死亡命题也是一种悲伤的宣泄和悲痛的释放, 而真 正的释放还是死亡的升华。

迟子建以她独特的体验和强大的精神世界描绘了充满 温情的世间和阴间,塑造了充满关爱和温情的灵魂。

死亡让生命升华。

死亡过滤了肮脏,使生命升华为圣洁的灵魂。

迟子建说: “活着的人是没有灵魂的,而死了之后灵魂就诞生了。

”《树下》中的李七斗的 姨妈、姨父,可以说都是坏人,李七斗的姨妈因为贪财才领养七斗,她对七斗十 分冷漠,而七斗的姨父则多次强 j 了七斗,七斗对他们极为怨恨。

后来七斗姨妈 一家惨死,七斗对他们的怨恨就化为思念了,她在梦中来到阴间的姨妈家,看到 了温馨的场景: “姨父下了炕, 胆战心惊地给七斗搬来一把椅子„„姨妈腰间系着一个蓝布 围裙, 好像刚刚在厨房忙过似的, 她的脸颊很有光泽, 看起来日子过得滋润极了。

七斗听见了姨妈温存的笑声。

”姨妈一反平日小气的性格给七斗留了足足有一坛子的草莓汁, 而姨父的恐俱 则越来越强烈,终于跑到树下痛哭去了„„是死亡让姨妈姨父的灵魂得到净化, 让姨妈变得有人情味,让姨父对自己犯下的罪孽痛苦„„七斗醒来时满脸泪痕, 她喃喃地对自己的丈夫说:“我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亲人们都在那里,真 幸福啊。

” 死亡让爱升华!在《北极村童话》中,老奶奶的死让“姥姥”和村里的人一 改之前对苏联老奶奶的冷漠。

《青草如歌的正午》中陈生的妻子病死了,可是陈 生仍然在每天正午用青草为妻子编织东西, 陈生认定他的女人终将回来。

死亡虽 然夺去了生命,但是却无法夺走生者对死者的爱与牵挂。

死亡没有隔断爱情,死 亡可以打破生死的界限, 证明爱情的强大力量。

死亡让这平凡的人的爱变得熠熠 生辉!《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有一个小摊主,老婆去世三年了,小摊主依然天 天思念着她, 她也经常走进丈夫的梦里叮嘱丈夫。

小摊主泪眼朦胧地告诉“我”: “死了的人回到活人的梦中,当然是活着时的样子了!她会嘱咐你风大时别 忘了关窗,下雪了别忘了给孩子戴上棉帽子。

唉,她也真是命苦,死了还得跟我 操心!” 死者已逝,可是对家人的爱和牵挂依然。

死亡暂时隔开了相互关爱的人们, 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爱与牵挂却是什么都割不断的。

在《遥渡相思》中,孤女得豆已经过世父母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她的身边,或 是静默地表露对得豆生活的看法, 或是进入她的梦境与她对话。

这种灵魂并未消 逝的意识是迟子建自己真实的体验。

在迟子建的影记中记录了她父亲去世后的第 二年七夕, 迟子建睡在母亲居室中父亲原来睡的位置, 睡下不久就感觉有人不停 地挤她,还清清楚楚地听见父亲的声音:“挤什么挤,我一年才回来一次。

”她 相信是父亲的灵魂因为对母亲的爱和牵挂而回来过。

迟子建的亡夫也曾出现在她 的梦境和她对话。

2008 年,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 文学 奖,在致答谢词中她说: “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

因为我觉得来 到这个颁奖台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是那 一片土地给我的文学世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我要感谢大兴安岭的亲人对我的关 爱, 还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 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 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 这种灵魂不死并带来温暖的爱意的意识、 认知, 使得迟子建获得悲痛的超越, 并写入小说温暖更多背负悲剧的人们。

在《向着白夜旅行》中,“我”就是在前 夫马孔多的灵魂的陪伴下躲避了灾难,经历了一次惊险而愉快的旅行。

迟子建有一首悼念亡父的诗是这样写的: “他离去了/亲人们别去追赶他/让他裹着月光/在天亮以前/顺利地走到天 堂/相信吧/他会在那里重辟家园 /等着被他一时丢弃的你们/再一个个回到他身边/他还是你的丈夫/他还是你的父亲。

” 在迟子建眼里,父亲的死亡就是:裹着月光走到天堂!而且父亲是在天堂等 待他的亲人再一个一个回到他的身边,“他还是你的丈夫/他还是你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