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

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

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

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1]P39。

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2] P15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2] P16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3]P83张爱玲是窥探社会矛盾的小说家,她乐于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中,选择世俗的恋情和婚姻作为小说选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编织过美丽的爱情梦,却为求金钱迫嫁,无爱的婚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儿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毁掉,张爱玲就是以这样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世俗面。

二、悲剧意识形成的深刻原因1.家庭经历的影响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用小说揭示了旧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灰色人生,同情于灰色人物的心灵创伤和心灵荒芜。

她的为数不多的创作予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小说文本在一种幽深缥缈的意境中流贯着一条清晰而又浓重的悲剧意识。

本文从人物的悲剧结局、爱情婚姻的悲剧、小说氛围的悲剧渲染、《半生缘》中的错误婚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倾城之恋》中人性欲望扩张所造成的悲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并总结了张爱玲悲剧意识的产生原因以探索她的人生轨迹,解析其悲情世界。

【关键字】张爱玲;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悲情世界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耀眼之星。

她以其融化古今、雅俗并举的创作和特立独行的作风崛起于40年代的上海文坛,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尽皆知的文化才女,创造了一段令人回味不已的传奇。

但是,随着战争的动乱和自身生活的变化,张爱玲悄然离开了大陆,她的名字也在大陆沉寂了一段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张爱玲在中国大陆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张爱玲热”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张爱玲用她那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窥探着人生百态。

在她的小说中,既有近代名门望族的没落,也有五光十色的现代文明,既有人性的丑陋,也有千疮百孔的蹉跎人生。

可以说,她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风俗画,而这些风俗画的基调就是悲凉。

“悲情”是张爱玲小说的情感基调,也是她生活经历在作品中的展现,更是她所在时代的一种感受以及对美学的追求。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来自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家族的没落、爱情的不幸让她对于苦湿的人生有着真真切切的体味,而独特的文化沉淀和修养又让她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有着不同的高度。

可以说,她复杂的心理、孤僻的性格以及不幸的人生决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最终都反应到了她的作品的悲观。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罗翠梅(河北北方学院经管系)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婚姻悲剧意识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审美和参照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婚恋小说;悲剧意识一、张爱玲的婚恋观张爱玲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出现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的大部分小说,包括她的全部成功之作,大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以及女性在这一现象中处于“亚文化”的从属悲剧地位.较深的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及因之产生的痛苦和无奈。

为辛亥革命后到五十年代初乃至数千年盘曲在“父权文化”阴影下的女性唱出了一首绵长、凄迷、苍凉而又婉丽的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因而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综观张爱玲的婚恋小说.可以发现她评判各种婚恋现象都是从她关于婚恋问题的基本观点出发的。

这个基本观点就是:爱情生活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有无两性互爱的爱情生活决定着两性生活质量高低和幸福与否。

两性互爱应当成为两性结合的基础。

但她所经历的父辈和自己两代人不幸的婚姻及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彻底打破了她追求真爱婚姻的闺阁梦想.这也酿成了她的系列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因此她的作品为我们描绘的是因爱情以外多种目的结合造成一个个元爱的婚姻悲剧。

二、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1、旧式婚姻制度造成的婚恋爱悲尉。

在漫长的家长制的古代社会里。

对于爱情的需求被视为有违礼教的非分之想。

完全被排斥在缔结婚姻时考虑的因素之外。

当时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

家长考虑的是家庭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不是子女的爱情。

这种家长包办的婚姻制度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权利剥夺殆尽.不知给多少家庭造成了情感的冷漠和痛苦。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作者:夏雪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现代“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苍凉图卷,其中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细细探讨。

本文立意于张爱玲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蕴,在对作品内容、形式的体现及其个人、社会和文化等根源分析把握的基础上,从悲剧意识的产生的根源、悲剧主人公、悲剧意识的体现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悲剧意识是人的精神沦落和毁灭,是“世界的黑暗化”“精神的阉割、瓦解、荒废、奴役、误解”是生存虚无之境的精神态度。

外在的虚无映射着内在孤独的灵魂。

张爱玲的孤独是强者的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虔诚交流”。

造成其孤独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的不幸遭遇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日趋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从小就见证了旧家族的低沉萎靡和昏暗,父母感情破裂,母亲远走欧洲,留下自己跟颓废的父亲和恶毒的后母浑浑噩噩地度日,爱的缺失和肉体上的折磨使张爱玲的童年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长大后必然要经历的男女爱情也没眷顾到她,令她“低到尘埃里”的胡兰成移情别恋,浇灭了她的一腔热情。

之后,张爱玲在美国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赖雅,没多久赖雅便卧病在床,张爱玲彻底陷入悲剧的泥淖中。

这位尝试相信爱的女作家在肝肠寸断之后终于变得超脱、达观,用洞名一切的双眼俯视世间的悲欢成败,以其所经历的人生苦涩为底蕴,谱写世人的悲剧传奇。

2.时代的影响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生命的意义荡然无存,文化价值也遭到泯灭,时代总会过去,但人的生命,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将永远留在过去,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深处乱世的张爱玲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她所描绘的战争世界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拍地关上了盖。

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

”这是一种无论怎样挣扎都难以逃脱的悲剧状态,是张爱玲对生存悲剧的深切洞察。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导语:张爱玲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谜一样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奇迹般的以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而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

她的小说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于一体,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一、满目疮痍的人性世界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彻底的悲观主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她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刻画了有着丑陋内心的世间伪君子和被畸形的社会所毁灭的女性,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和生命的虚无幻灭。

在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着缺失的人性,心灵仿佛久久照耀不到明媚的阳光,从而散发出一股湿腻腻的、令人作呕的臭味。

这些人的心是那么的阴暗,心房上长满了厚厚的深绿的苔藓,早已寻不见那鲜红的,热血的,澎湃的心脏。

(一)建立在亲情上的人性废墟亲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温馨而温暖的、能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被颠覆了,被分解成人类自私、残酷和虚伪的个体。

在她的笔下,很少见到人伦亲情的温馨,温暖的颜色已经被人类最阴暗残忍的黑暗面所掩埋。

满目的凄凉和凋落,惊心的算计与阴谋,构筑了废墟一样的亲情世界。

《十八春》里的亲情沦丧可谓表现到了极至,曼璐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狠心设计让自己的妹妹曼帧落入祝鸿才的虎口,促成祝鸿才强暴了曼帧后,又将妹妹曼帧锁在屋中,临死前还以自己的病为由求曼帧嫁给鸿才照顾孩子荣宝。

曼帧由于曼璐的残忍绝情和陷害,陷于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曼璐把曼桢的牺牲当作对她以前为供养家庭、被逼做舞女的一种回报。

(二)男权世界的伪善和崩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封建没落家族中精神残缺委靡的男性形象,还是灵魂扭曲、病态的男性形象,大都崇尚金钱、玩弄女性,庸俗卑琐、昏聩无能,他们都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几年后,她父亲又娶了姨太太,于是张爱玲有了继母。

起初她与后母还能相安无事,后来逐渐产生了裂隙。

张爱玲在少年时期已经是一个个性极强的女孩子,和后母一直不能和谐共处。

由于一次小冲突,虽然不是张爱玲的错,但不分青红皂白的父亲便把她当众痛打一顿,之后又把她软禁在家里长达半年之久,这中间她还生过一场重病,差点死掉。

父亲绝情至此,做女儿的张爱玲,可谓对父女之间的感情麻木到了极点,于是在当年年底,她逃出了父亲的家门,与她母亲住到了一起。

此后,张爱玲仅有一次与父亲的会面,那是她希望父亲履行父母离婚协议书上承担教育子女费用的义务。

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来说,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

从那以后,张爱玲仅有一次与父亲的会面,直到父亲病故。

父母之间的不幸家庭经历让张爱玲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父亲的奢侈,颓废的生活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苦涩的、带有着极其强烈的悲剧色彩。

2.张爱玲与胡兰成感情的纠纷当张爱玲在上海文坛走红之后,有一个男子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就是上海日寇统治期间的“文化汉奸”胡兰成。

性情孤僻的张爱玲在让胡兰成吃了一次闭门羹之后,又专程回访了胡兰成,这次的回访给张爱玲的感情生活埋下了苦果。

在当时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高官,《中华时报》的主笔,他的这种政治身份增加了张爱玲与胡兰成感情史上的政治色彩。

这之后胡兰成又去了张爱玲家几次,他高谈阔论,纵横于文学、音乐、美术和历史之中,不仅博学,而且流露出良好的艺术情趣。

颇有才华的张爱玲也流露出仰慕的神情,静静地倚在他身边,从此两颗心越走越近。

1944年,胡兰成的妻子得知丈夫的婚外情之后,便主动提出了离婚,为张爱玲腾出了位置。

就在这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在上海结婚,然而幸福总是这样地短暂。

一年以后,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战败,被当作“文化汉奸”的胡兰成,遭到了国民政府的通缉,被迫亡命天涯。

张爱玲强忍着内心的恐慌,依然紧紧地追随着自己的爱人。

可是逃亡途中的胡兰成依然拈花惹草。

很快他与武汉17岁小护士的恋情全面暴露,张爱玲在悲痛之中听到了家庭破裂的声音。

1946年2月,张爱玲在悲痛之中登上了前往温州的轮船。

她在那里等待胡兰成的选择,但等来的是胡兰成与小护士同居的消息。

张爱玲的这次传奇式的爱情在绝望中结束。

婚姻的不幸,对张爱玲的打击是巨大的,对她悲剧创作观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她以后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出生的家庭让其受到了来自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

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的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都会反映出这个作家所特有的方面,而张爱玲的特点就在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1.《半生缘》中的错误婚姻《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世均与曼桢两情相悦,但是由于曼桢的姐姐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曼桢被骗,被迫嫁给了姐夫祝鸿才,最后世均回到家乡与自己的翠芝。

后来,二人相遇,但是已经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沈世钧性格是懦弱的,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

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

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

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

如果沈世钧稍用脑子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贞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

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

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

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贞在一起的话;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也如此平常。

顾曼璐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可叹愚蠢,头脑简单。

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

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破老公,竟然协助他害她妹妹,让自己的亲妹妹受到自己老公的强奸!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

更何况,她的老公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

更有甚者,就在自己妹妹被强奸后,曼桢自信满满地对慌张的丈夫说:“还能关她一辈子?哪天她养了孩子了,你放心,你赶她走她也不肯走了,她还得告你遗弃呢!”【2】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

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

也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产生,她是最关键的人物了。

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

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

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子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她不该对自己生的那个儿子表示什么母爱;她更不应该跟那个姓祝的结婚。

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

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2.《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变态心理《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出身的社会底层妇女。

因为哥嫂攀附权贵,将她嫁入了没落的大户人家姜家,做了一个患软骨症的残废人的妻子。

“床上睡着她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3】,不幸的婚姻让曹七巧爱上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

但风流成性的姜季泽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人,但碍于种种原因也不敢去招惹她。

七巧在情欲上得不到满足,便将所有生活重心转移到对黄金的崇拜与占有上。

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钱。

她只得戴着黄金的枷锁,来侍候残废的丈夫。

她嫉妒妯娌,同哥嫂吵架,没一点得人心的地方。

好不容易丈夫和婆婆相继过世,姜家分了家产。

七巧终于分到了她用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原以为“这以后就不同了” 可是她的后半生过的并不如意。

这时,她人性的内涵几乎全部为金钱所充塞着。

本来人是金钱的主人。

但由于钱对人太重要了,眼里只装的下钱,钱便反过来成为人的主人,使人成了金钱的奴隶。

为了保住这卖身得来的黄金,当旧时她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去找她时,她毫不犹豫地拆穿了他的骗财把戏。

赶走了他的挑逗,把她生命里最后一点点关于爱情的幻想也给葬送掉了。

她无奈而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但她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她的心理开始变得不可理喻与变态—诱使儿女吸毒,以求锁住他们,逼迫儿子供出床弟之事以折磨媳妇,终于先后气死了两房媳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