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梧桐雨》是张爱玲笔下的一篇爱情悲歌,讲述的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李杨是一名上海的市民,与京剧演员程蝶衣相爱,并在亲友的反对下,最终选择了离开蝶衣。

然而,在离别后不久,蝶衣却因为强制上台演出而病倒,最终去世。

李杨对蝶衣的一片真情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本文将从李杨的角度,分析他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这段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教益。

其次,李杨对于自己和蝶衣的未来过于幼稚和理想化。

他们的恋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环境下进行的,尽管他们一度相信爱情能够战胜一切,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限制和阻碍。

李杨认为离开蝶衣可以避免家庭和社会的反对,但他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他们的离别只是加剧了蝶衣的病情,同时也加重了李杨内心的痛苦。

最后,李杨爱情悲剧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启示也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它需要理性、现实的思考和选择,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把握机会。

另外,它也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欣赏和借鉴,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望。

综上所述,李杨爱情悲剧是一件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爱与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启迪和教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这个故事表达了张爱玲的理念和深邃的思考,也挖掘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灵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

浅析《色,戒》中的情爱描写

浅析《色,戒》中的情爱描写

浅析《色,戒》中的情爱描写摘要:张爱玲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短篇小说《色,戒》讲述了一个具有悲壮结局爱情故事,小说中言尽了爱情,但在文笔之下却含蓄隐藏,这种无声叙述自然招致了后来多人的误读。

同时,这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也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构思出了《色,戒》中王佳芝这一艺术形象,作者从女性视角观照这一人物,色难当头,使其沦陷在革命与情感漩涡中心,面对所谓“一厢情愿的爱情”对其灵与肉的折磨,王佳芝最终飞蛾扑火走向灭亡。

但和以往故事原型和常态下的思维方式不同,当张爱玲的《色,戒》横空出世时,小说中的以情欲为核心的爱情故事便是作为一个异数的出场了。

关于这部小说,自1977年出版后便招致褒贬不一的评论,其中有很多与张爱玲本人的写作意志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太多的读者以及学者将其故事情节指涉至历史事件乃至张爱玲本人的感情生活中,这自然要削减对小说内涵的深析。

在2007年,导演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之后,再次引发人们对电影以及小说文本的热议,只是较之前更进一步的是,李安以极多的性爱场景从现代文化语境下方式去诠释小说中的“爱情”,这个不同的选择实则体现了李安与张爱玲对于这份虚拟的爱情的不同理解。

而我们在分析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时,自然也应考虑与李安的电影进行一些比对。

关键词:张爱玲《色,戒》李安情欲一、在指涉论影响下的对“情欲”的分析在分析《色,戒》中的爱情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注意到自小说出版至今的评论文章中多次提及的指涉问题。

对于《色,戒》中爱情故事的理解,张爱玲“最担心的情况”层出不穷。

在关于指涉事件上,作者不只一次对此作出解释。

张爱玲曾在《续集》自序中写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被逼写出来的。

不少读者硬是分不清作者和他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往往混为一谈。

”,以此来证明,《色,戒》是一篇纯粹虚构的故事,个中的人物尤其是爱情故事的情节,皆是作者虚构而出的。

即便如此,有关该小说的真实性依旧是个无法停息的话题,在2007年电影《色|戒》问世之后,更是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以致郑苹如八十岁的姐姐郑静芝在洛杉矶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这部影片将“烈士”变成了“欲女”;黄纪苏在网络上发布了《就<色|戒>事件致海内外华人的联署公开信》,斥责张爱玲的原作和李安的电影用情欲解构民族大义,以赤裸卑污的色情凌辱、强暴抗日烈士的志行和名节。

《金锁记》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研究

《金锁记》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研究

论《金锁记》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她“将在权力的绵密网络中抵抗着的女性日常的斗争以‘疯女人’的形象呈现。

讲述了‘家族制度’的机制和矢量中,阶级,性别、世代的桥梁——母亲为什么、何时、怎样由被害者变为加害者,权力交替是如何完成的。

她以苍凉凄美的叙事和书写风格使《金锁记》成为描写人性悲哀并献给没落贵族的一首苍凉凄美的挽歌,暗示了在男权文化传统中女性悲剧人生的内在宿命。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悲剧中国的女人在封建社会里就是被命运的枷锁锁住的悲剧群体,她们来到世上的使命仿佛一出生就被注定了似的。

在家从父,父死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老实顺从地等待自己一生的结束。

正是这样的命运安排为中国的女性制造了无数悲剧,也正是对这种命运的逃避和反抗,历史上又出现了许多烈性女子,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扭曲变态的形象。

《金锁记》中的七巧就是从健康逐渐走向变态的人性渐失的代表.而长安则是在家庭的通迫下越来越扭曲的自卑型的代表。

一、女性的悲剧命运表现七巧——由正常的曹大姑娘到变态的封建家长曹七巧出身寒微,性格泼辣,尽管有着小市民的粗野、庸俗,但毕竟是健康阳光的,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一念之差嫁入世家望族姜公馆,她的人生便被改写。

首先,她卑微的出身和粗俗的言语,成为姜家上下嘲笑的话柄,连丫头都不把她当人看。

名为姜家二奶奶,实际上并未被姜家接受。

其次,她的丈夫是个坐起来没有三岁孩子高的骨痨病人,终日躺在病榻上靠着药物和鸦片得以苟延残喘。

一个如花女子常年累月守着一具死气沉沉的活死尸,厌恶、恐惧自不待说,她的情感世界得不到慰藉,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作为姜家二奶奶,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养在深宅大院里足不出户,唯一见到的身体健康而又风流倜傥的男子便是小叔子姜季泽,那颗饥渴的心慌不择食地爱上了他,用这份畸形的爱寄托自己的空虚,无奈平日走马章台的姜季泽却对她严叔嫂之防。

种种打击让她牢骚满腹,心灰意冷,年纪轻轻就抽上了鸦片,此时的七巧已经开始变得疯疯颠颠。

初探张爱玲《金锁记》创作风格上的悲剧性

初探张爱玲《金锁记》创作风格上的悲剧性

初探张爱玲《金锁记》创作风格上的悲剧性杨红萌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富于传奇的女性。

她出身名门,地位显赫,才华横溢,是现代一位知名女作家。

但她却有一段不幸的爱情,她的身世、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爱情等方面对她创作的作品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探究《金锁记》悲剧性上着重分析张爱玲的生活背景,进一步深入分析《金锁记》文本,了解作品中人物、语言、意象、社会环境等,体会张爱玲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所渲染的悲凉的小说氛围。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意象;悲剧一、作者简介张爱玲,河北丰润人,本名张瑛,1920年生于上海。

在北京、天津度过自己的童年,1929年又回到上海,1955年寄居美国,1995年死于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女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以自己独具的看法,描绘出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不同人物。

在她的作品里,既体现中国的传统风格,又表现新的思想理论。

她不受时代的束缚,真切地反映了人性的特点,抒写普世之中的人的悲欢离合。

她生于新旧时代交替、动荡的社会,亲身的感受和经历是她的创作灵感和来源,激发她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在她的小说中,人生并非圆满的,而是充满悲剧意味的。

人生在世就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望,有欲望就会试着去追求,不择手段的追求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沦丧,道德败坏,从而导致了人生悲剧。

因此,张爱玲的小说多用独特的意象、悲凉的言语来表现小说的悲剧气氛,继而形成了她独具意味的艺术风格。

二、小说悲剧性的背景(一)家庭方面张爱玲的成长经历具有悲剧性,她出身豪门,但她的成长却是不幸福的。

她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封建遗少,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和她的母亲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最终离婚。

她成长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后母冷眼相对,父亲也不大疼爱她,甚至扬言要“亲手杀了她”。

她被父亲监禁了大半年后,终于逃到了母亲身边。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凉。

这部小说中深入地探讨了爱情的实质和人生的价值,故事情节曲折,悲情色彩贯穿始终。

小说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互相不屑一顾,范柳原因为琐事与白流苏发生争吵,不欢而散。

然而,在彼此经历了诸多情感波折后,他们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存在,并在相互试探中逐渐产生了情感。

正当两人决定走到一起时,战乱却突然爆发,范柳原奔赴前线,白流苏孤独地守着家园。

最终,范柳原战死沙场,白流苏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黯然神伤。

这部小说中,情感表现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范柳原和白流苏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纠结,无法放下一己之私。

当爱情与战争相遇时,这种无奈和悲情更是达到了高潮。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也表现出深刻的情感,比如范柳原在战场上为白流苏所写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倾城之恋》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作者张爱玲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湛,优美的文字令人陶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在思考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倾城之恋》以其悲情色彩感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以及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这部小说也引导我们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悲情色彩贯穿始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这部作品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部小说将继续感动着每一代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英文翻译版)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英文翻译版)

Analyses of the female tragedy in zhang ailing's novel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uccessful wom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In the most of zhang ailing's fictions,tragedy is always the theme of them,especially the tragedy of females.so “desolate” is considered as the impression of Zhang’s fiction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explore Zhang ailing’s female tragedy in this article :first one is the women's tragedy ruled by patriarch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udal system.The second is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materialistic inflation.The third is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 and loss of the basic desire as human being.The forth is the female tragedy come from their own character flaws.Key words: Zhang ailing, fiction, female, tragedyThe introductionZhang ailing is a rarity in the 40’s Shanghai occupied areas and she got famous in the war years,which made Zhang ailing's creation full of desolate feeling from the start. Besides of the declined feudal family origins and family life of girls' generation without love , taking more care of the tragedy of women themselves become a eternal topic in her works. But when she’s writing novels, Zhang ailing often paid sympathetic attention to their women's tragedy, but there are many causes of the female tragedy. Probably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se:1. the women's tragedy ruled by patriarch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udal system.2.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materialistic inflation.3.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 and loss of the basic desire as human being.4. the female tragedy come from their own character flaws.First . The muzzle of the feudal and patriarchal societyIn Zhang ailing's writings, women occup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m. But they’re different from some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s’s extreme narrative which are lack of male being on the scene. When She built female image,she usually developed it from a marriage life. So the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 window of the world of women. For the most of females,there’s no pity in her whole life if she has a Deep-rooted of love,no matter what the end is. But in the real marriage life, women’s mourning tend to be that the women act as the subservient to men in Zhang ailing's writings. Such as Bai liusu in "love of city".Bai liusu’s ending seemed not so miserable, at least she achieved her aid and had a real marriage life.She had the security in every aspects, but she still didn’t escape from the patriarchal bondage.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inevitable destiny of female is far away from the happiness of life and the colorful world and taste the innate sorrow herself.Second. The expansion of the materialIn the age of Zhang ailing,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lighted up the Chinese society, while the traditional feudal civilization was still entrench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he analysed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capitalism by the deep vision. As the newfemale who accepted The western culture earlier and a maverick writer, she ever said that she’s a “mammonist” frankly. Many females may knew that material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life, they pursued the material insanely in the marriage life, they made love become the boring game and the chip to obtain material because of blindly pursuing for money. At the same time, Qiqiao’s crazy pursuit of money in the “The Golden Cangue” not only caused her tragedy, but also led her daughter’s tragedy. For fear that her money being carved up,she not only compeled two daughter-in-laws to die,but also broke up her daughter and Mr. Tong cruelly, so that her son and daughter didn’t have the happy marriage live and died in the enclosed foggy kingdom of sins.Third. The repression and loss of the basic desireZhang ailing’s novel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t the same time ,she showed the great enthusiasm in western culture. She constantly learned the beneficial nutrients from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low culture and digeted so that made the articles entirely new and different. But no matt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r the western culture, lust is a eternal topic. Maybe desire is a kind of basic desires as animals, all the subjects can produce profound and classic as long as the passion involved. “Maugham's novels "blade" showed maugham's opinion of lust by “I”: Lust is at no cost. Buss ge said affection has its reason for what reason did not understand. If what he meant was that I suppose, that meant that when lust controled the emotion, feelings could invent some arguable reasons and fully proved that the world in front of love can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for love……Lust is devastating. “ To use some of these descriptions to explain the female tragedy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is very a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the tragedy of women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have commons with Q who are faced with the survival dilemma in lu xun's novel. Women living as a life individual cannot satisfy the basic desire of love, so it leads to a series of human nature alienation and abnormal psychology. It is really very sad.Forth. Women’s own character flawsAristotle said: "the catastrophe of a tragedy is a tragedy hero's own negligence." When fate can’t reach the ideal we expect, when we face many difficulties, people used to go outside looking for reasons,and then,they started to think highly critical of society and complain about the fate of the injustice, however, very few people found the reason from their own. Zhang ailing’s female tragedy transmitted in the all kinds misfortune and loneliness with desolation.But aside from external cause, the flaws in the character of women themselves are also the important factors lead to the tragedy of women.The first kind, the female tragedy is due to the character of weakness. Even if in our daily lif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s very common. Due to their own weak character, they couldn’t resist the temptations of material or other external factors so that they lost themselves, and then resulting in their own fate tragedy. GeWeiLong in "the first furnace aloes crumbs -- swee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e second kind, the female tragedy is due to the character of fortitude or even the side of crazy persistence. Persistence, it seems that it usual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It won’t bring you the trouble anyway.However, some stubborn things of personality also will be derivatives i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o b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female tragic fate.For example, Wang Jiazhi in "lust, caution,".Fifth. ConclusionTo sum up all the words above, Zhang Ailing's female tragedy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reasons, and many of the female tragedies is not simply caused by one factor but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Zhang ailing had her unique way of describing the fate of the female that she put in her original concept of tragedy, when she expressed women's tragic fate. What was showed in Zhang Ailing’s works is a kind of “bleakness”, and it’s her favorite. But as a female writer under the mixed era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age, she really conveyed her special feeling about life by her attention to female's fortune and many female image creation .She not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female destiny, but also felt unsatisfied with the living situation ,so she expressed her dissatisfaction by the female tragedy in her novels.。

重读张爱玲 悟悲剧婚姻

重读张爱玲  悟悲剧婚姻

重读张爱玲悟悲剧婚姻向南小学何颖大一那年,同学送了一套张爱玲文集,里面几乎囊盖了她所有的小说以及散步作品,甚是欢喜,于是昏天暗地地读。

十八九岁,着实还太年轻,只重故事情节,一口气把四本都读完了,看过就忘,对于那些值得挖掘和回味的东西所思甚少。

如今时间又快过去了十年,自己也经历了谈恋爱、结婚等过程,看的人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再回头读张爱玲,对她的作品感悟就更深刻,对张爱玲这个人仿佛也更懂得。

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张爱玲对人生认识的透彻以及无奈。

个人的童年如果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长大后总是会比较敏感、悲观,对人、对事的认识总是能很快认识本质。

张爱玲虽出生于书香门第,可是她的童年有着很大的情感缺失,父母离异,家族没落,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太多残酷的人和现实,残酷的东西看多了,对于生活就不再会像公主那样总是充满幸福美好的幻想,反而对于一切悲苦都能接受并理解,她的作品中对很多人物的刻画都是入木三分的,对于人性中的丑陋,她从来不会做任何掩饰,但是她又没有对这些人物有着鄙夷之情,甚至更多的是对其的同情,我想这就是因为她看得太透了,看透了这些人物生活中的零零总总,看透了她们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所以就能理解、就能原谅,也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吧,但也只能停留于慈悲而已,无法改变,于是只能叹口气,无奈罢了。

所以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苍凉”,一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的确就是过着那样的日子,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自身的经历,让她的作品不能摆脱一种“悲剧意蕴”的感情基调。

张爱玲小说有很多是婚恋题材,刻画了很多有着不幸婚姻中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特别是进入婚姻以后,在读这类小说时,我也会思考得更多,对于旧女性悲剧婚姻生活,总是会去做更多的分析。

近日重读了《金锁记》、《连环套》、《十八春》,不论是曹七巧还是顾曼桢、霓喜,她们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至于她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生活轨迹,原因是多方面的。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摘要:女性主题、家庭主题以及婚恋主题。

张爱玲从女性主体曹七巧入手,通过对她的悲剧式人生的描述将婚恋主题的“金钱婚姻”、家庭主题的“亲人间自私自利”、女性主体的“反抗精神”融入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著作之一,本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张爱玲小说的主题研究,掌握作者小说主题分类,体味作者小说主题设定的用意,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接着,通过对《金锁记》主题设定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平铺直叙地将七巧的悲剧经历的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别样的技巧在文中,只是由着“月”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七巧的故事,似乎是她的故事,也又似乎是现实中很多人的故事,读来莫不让人动容。

同时,以《金锁记》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女性主题《金锁记》所彰显的女性主题,主要是提倡女性权利以及女性思想的重视和理解,“从女性本体入手,展露和剖视女性生存状态及其深层意识中的传统印痕,是特别现实张爱玲穿凿的人性深度之处。

”[2]这在《金锁记》中是通过曹七巧的人生悲剧来突显的。

首先,七巧的蜕变过程来源于身边的压力,也同样来源于自身对自己地位的抗争,她用尽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勾引小叔子满足自己的情欲、拉着儿女抽鸦片希望留住儿子、爱恋儿子而迫害儿媳、嫉妒女儿幸福而破坏她的婚姻……这种恐怖的“以物换物”心态让七巧将自己的悲剧命运绵延到了她儿子女儿这一代身上,造成了两代人的悲剧。

在小说中,七巧后来对于权力、尊严、地位和欲望的极端追逐,表现出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虽然颇具残忍但却实实在在。

同时,曹七巧这个“疯女人”把别人给她的屈辱和残害转移到儿女身上的缓慢毁灭过程,也表明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控诉,男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女人,可是女人只能变态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离自己最亲的人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现代作家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摘要: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她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和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1]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富少、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因此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里的佟振保,“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的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带着西方的文明回到封建道德圈里,和朋友的妻恋上,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要做一个“好人”,因此把“真人”隐蔽起来,用打妻子来发泄他的冷酷、变态,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张爱玲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的面纱”,露出了他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和好色,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理阴暗面,这篇小说也成为悲剧性的主题。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 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张爱玲是窥探社会矛盾的小说家,她乐于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中,选择世俗的恋情和婚姻作为小说选材。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张爱玲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摩擦、摸索、闪避,她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所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世俗的一面。爱情本是浪漫的,然而悲剧却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当时新文化抨击的旧社会里,爱情成为奢侈品。爱情这件“华丽的外袍”,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便有了“爬满了虱子”的尴尬。《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编织过美丽的爱情梦,却为求金钱迫嫁,无爱的婚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儿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毁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想要追求爱情,但在面临生存危机的环境中,婚姻成了她的生活保障,恋爱不过是实现保障的手段,她选择的不是恋人,而是一张“长期饭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男权社会里将一生系于男人的浮萍,她想要幸福婚姻,却将幸福理解为锁住男人。这些女性的爱情悲剧都是社会促成的。她们或成了遗老家庭里的一种牺牲品,或成了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最好的就像白流苏一样为了生存成为“长期卖淫”的情人。在这个封建思想和新文化冲击的时代,女性内心渴望爱情的解放,却又无力抗拒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她们心里对爱情的一抹希望之光,最终被社会巨大的黑暗吞噬。张爱玲就是以这样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世俗面。 3. 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氛围。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来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使用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金锁记》中写曹七巧和儿子长白抽大烟的晚上,“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4]p168 七巧也像月亮一样,戴着狰狞的脸谱,毫无母性,不怀好意地向儿子刺探儿媳的隐私。张爱玲通过对月亮的变形描写,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变态心理。作品中,张爱玲也善于用象征手法预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沉香屑—第二炉香》中, 天真的愫细在新婚之夜被罗杰正常而普通的热情吓得连夜逃回娘家,结果弄得满城风雨,罗杰因此而发疯。在小说开始,作者就已借“牵牛花”这一意象预示了罗杰的命运:“愫细采了一朵深蓝色的牵牛花, 向花心吹了一口气……愫细每逢感情冲动时, 往往能够幻想她们是这朵牵牛花的颜色。她又吹吹那朵花, 笑一笑, 把它放在手心里, 两只手拍了一下, 把花压扁了。”[4]214“深蓝色的牵牛花”, 在愫细的潜意识里就是罗杰的化身。她微笑着“压扁”它, 已经早早地决定了罗杰的命运。 读张爱玲的小说,苍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张爱玲是一个感受性的作家”,她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小说的苍凉的艺术特色。 二、悲剧意识形成的深刻原因 张爱玲悲剧性的创作意识,源于她人生的不幸命运。她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却有着不幸的童年生活;她大胆追求爱情,却偏偏拥有两段离幸福遥远的婚姻,自身的种种不幸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她的悲剧性创作意识。 1.家庭经历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在名门贵族,但其祖父的煊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旧习气和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惨的生活,咀嚼了人世的沧桑,世态的炎凉。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和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这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观气质,张爱玲因了家庭中的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5] P179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她太多的苦楚和悲伤,形成了她自立于人世的态度,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父母的不幸婚姻,引发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她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苦涩的,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张爱玲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让她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鉴赏能力。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使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悟,世态人情的炎凉、无奈和哀伤,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灵。 2.和胡兰成感情的受挫 在文字的世界里,张爱玲参透苍凉人世,冷峻深刻地解剖男女情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所遇非人,爱了不该爱的男人。如果说家庭的变故让她看透了世事,那么和胡兰成感情的受伤则让张爱玲心中对爱情一点美好的向往都全部泯灭,加深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和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张爱玲的家庭给了张爱玲孤傲、冷淡的性格,可她热烈的爱着胡兰成,甚至在他被认为是“文化汉奸”时仍紧紧追随,面对胡兰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张爱玲无语失望。张爱玲说她对他的爱早已烧完了,可见这次婚姻对张爱玲伤害之深,促使她心理产生了对婚姻强烈的不信任。 自己的爱情悲剧,还有父母婚姻的不幸,对张爱玲精神以沉重打击,直接影响了她的悲剧创作观的形成和她以后人生道路上对婚姻的选择。这些来自情感的创伤,在她笔下表现为婚姻的消极落寞。《半生缘》里的婚姻是空壳,没有爱情,只有利益的驱使;《金锁记》的婚姻是枷锁,锁住了爱情,刺激了金钱欲。这些作品塑造的爱情悲剧都是张爱玲对婚姻的思考。由于对婚姻的消极,张爱玲小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三、悲剧意识塑造的女性悲剧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评价“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诚宽厚的历史家”。[6] P18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形象。她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笔触,刻画一些旧女性形象,她们总是浸透着太多的不幸,从上层的太太小姐到下层的丫头佣人,从新派的知识女性到封建的旧时女子。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琐碎的物质世界中,常常处于封建制度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之间,为了金钱、欲望,虚荣而近乎疯狂。她们各有各的特点,惟一的共性就是生活在男权主义、家庭主义的笼罩之下,受压迫和虐待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改变。张爱玲的悲剧性创作意识铸就的女性悲剧人生,可分成以下三类。 1.封建枷锁下的女性 张爱玲的生存境遇让她笔下的人物少有中国女性特有的温和、宽厚,多表现为人性中的种种自私和冷漠。作品中张爱玲刻画了一系列被封建意识和封建家庭所毒害的女性人物形象,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姜长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孟烟鹏等人物。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是这些女性的典型。她作为封建社会下层出身的女子,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得到金钱,逼迫她嫁进豪门、攀附权贵。这个无实质的婚姻和勾心斗角的封建家庭牢笼,把她生命中的情感都葬送了,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最后沦为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