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悲剧
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浅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祝晓(10级汉语言文学5班学号:201084014190)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她的小说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无处不弥漫着苍凉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人生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主要分三类: 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十八春》中的顾曼桢,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但终究没能逃脱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 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女性悲剧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天才女作家,她凭借着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婚姻、家庭的独到见解通过妙笔写成一部部旷世之作。
然而,张爱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
在她的作品中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 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
张爱玲如此热衷于悲剧是有原因的,正如她自己在《传奇再版序》中所说:“如果我常用的词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的确如此,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伴随着她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
从童年时期起,她就遭遇了很多不幸,她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和睦的家庭,妈妈的离开,爸爸的糜烂生活,给张爱玲幼小、尚未成熟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张爱玲从小就有一种孤独感,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说中没有一个慈母的原因了。
后来加之家庭的没落,让她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看到了任性丑陋、自私的一面,所以,她渐渐不轻易相信美好的感情,不愿意与人交往。
除此之外,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定、朝不保夕的战争时代,战争的恐怖使她更感到幻灭、虚无和绝望,这更加剧了她的悲剧意识。
她的这种悲剧意识透过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表传达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张爱玲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
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一)女性的生存悲剧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
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
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
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梁灵雅(华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科班072班)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名活跃文坛的女性作家,她以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文坛的肯定。
张爱玲是一位感悟性的作家,她所热衷的是表现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世界的生活,尤其是生存在旧时代的女性。
在那个衰落的文化背景下,她给我们展示着文明与人性的衰歌,塑造出一个个徘徊绝望,心情灰暗,看不到任何出路的女性。
这也是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都市女性命运状态的一种深刻的阐释,包含着深广而丰富的社会内容。
关键词:女性世界女性世界女性悲剧目录1、介绍作者其创作背景。
2、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女人世界。
3、评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4、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信最熟悉的作家之一。
前些年看过“张爱玲热”,特别是1995年这位作家在美国孤独在去世后,有关她的出版物和各种报道简直铺天盖地。
即使是现在,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张爱玲的书仍然是畅销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描写女性命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一种现象。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身世,祖父是清未著名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这种曾经的显赫在民国时代已经中落,只是在张爱玲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记。
她的父亲是个遗少式的人物,吸鸦片,纳婕太太,往更败落的路子上走。
不过他也风雅能文,给了张爱玲一些古典文学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断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中西化文化的熏陶,当她从事写作时,她立志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以这样现代市民作家的眼光来看待都市普通人的故事,故而张爱玲笔下和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她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现之下的旧女性。
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下特定历史环境中,张爱玲感受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气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个性解放”、“民主自主”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加与创造,在此波动下,张爱玲以她自己的生活感触来描写女性婚姻,自由恋爱,青春苦闷等问题。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xx121xx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
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
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
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
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
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
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
她在《传奇》中写道:“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揭示出张爱玲身世与创作心态、写作笔调紧密相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我的天才梦》)她悲凉的感悟到人世间本没有真爱,从而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
她不得不将内心的沉闷、不满、压抑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以独特、新颖而又十分犀利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世间、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发出深刻的顿悟与议论。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悲剧成为其中脱不去的主题,尤其是女性悲剧,于是,“荒凉”成为张爱玲的底色。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一是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二是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三是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四是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分为这几种:1. 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2. 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3. 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4. 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一、封建和男权社会的钳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女性悲剧命运著称,书中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几代女性读者,揭示出被剥夺自由的痛苦境遇以及迷失爱情的无助心境。
从张爱玲的小说和剧本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大都源自于战争与列强的空前灾难,其受苦不公正的宗教观念以及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满清统治和中国近代分裂与战争,使中国女性集体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比如陰魂不散的苦难和牺牲。
张爱玲在作品中发出了自己对这些惨状的呼唤,来宣告女性们被贬低与受压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引起重视,反思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绿头鸭”中的金夫人,被满清军队和游击队轮流征用之后痛苦地去世,牺牲的只有她自己的力量,以及从心底汹涌而出的表达,她令人动容的可怜虫状膝,把封建思想下的女性不平等社会的负面状况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宗教观念也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让女性绑架在社会空间,而且强行要求她们必须服从男性。
张爱玲作品里充满了这种一味服从父母和夫婿的思想,张氏把中国传统女性端庄温柔之嫁衣安定在习俗准则上,而因习俗而受自我压抑,因不得不妥协而葬送自尊,使所有真挚的女性梦想破灭,如无所做,继续面对压抑与无奈。
另外,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还在于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像张爱玲的著作《长歌行》里的西秦公主,就是被禁锢在宫墙里而无法追求自由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国家在统治手段上又完全把她们排除在外,剥夺了女性的一切权力,无论她们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处境,只能默默忍受悲惨的命运,无法自救。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女性面临悲剧命运的多种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一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宗教观念的控制和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使她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权利,甚至失去自我与自由,从而形成了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性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年5 月11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附录1. 开题报告 (20)2. 结题报告 (21)3. 答辩报告 (22)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摘要:张爱玲笔下写的女性是“新女性”笔下的旧女性,她们皆有一个共同的命运特点:她们的人生中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无论是对婚姻的选择和依赖,还是从寻求自我意识上,甚至是在母性上,都把“悲剧”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
女性悲剧的根源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诠释。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很自然的读到了答案,追寻女性悲剧根源的根本原因是千年来封建社会对女性得桎梏和扼杀,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女性本身的问题:女性自我意识的欠缺和不坚定。
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种种女性悲剧的总结与归纳,追寻女性悲剧的源头,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意识;自省意识Zhang ailing is analysed female tragedy typeand source of the novelAbstract:the women of zhang ailing's writing is the \"new female\" of the author's old women, they all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e fate of their life is full of tragedy. Not to the marriage choice and dependence, or from seeking self-awareness, even on the maternal, all the \"tragedy\" the characteristic streaming play much as. Female tragedy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actually a nagging question of women in zhang ailing's novel tragedy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we naturally read the answer, for women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roots in one thousand to the feudal society of women have shackles and strangled,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ignore the women's own problem: the lack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nd not firm. Based on zhang ai-ling's various female tragedy of summary and induction, pursue the source of female tragedy and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emale tragedy.Key words:zhang ailing; Women; Feudal society; Female consciousness;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目录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参考文献 (17)谢辞 (18)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红极一时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都说文如其人,张爱玲亦如此,她的小说华丽、神秘,笔触细腻,多是以女性为视角,凸显女性悲剧,以此来表达张爱玲对女性悲剧遭遇的同情、惋惜,甚至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并以此反映处于现代环境下固存下来的中国式封建文化灵魂的错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悲剧学生:指导老师:【摘要】张爱玲凭借着她个性化的体悟和独到的笔调,创作出一个个满目疮痍、格调苍凉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女性。
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拼搏、怎么奋斗,最终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张爱玲的家庭和爱情婚姻带来的人生悲凉感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表层原因;张爱玲意识到“她的时代”“仓促”,感到“惘惘的威胁”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女性;悲剧;人生;审丑;婚姻【Abstract】Zhang Ai-ling's with her realization of personalized and unique style, style authoring devastated, bleak stories, active with another woman in the story. How do these women no matter what struggle, strive, struggle, melancholy and poignant of the final destiny is the same, there is no way out. Zhang Ai-ling's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in the sense of desolation is the work of female desolate surface of fate cause; Zhang Ai-ling's realized that "her age", "rush", "feel frustrated feel frustrated by the threat" was bleak destiny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women in their work.【Key words】female;tragic;life;ugly;marriage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
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经历各异,但无不演出着一幕幕生存悲剧。
她最注重的是女性人物,她笔下的女人们因袭了女性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地挣扎、堕落,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出路。
她的作品中写爱情,但不是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结局是花好月圆、洞房花烛的恋爱故事,而是一种哀情,一种不健全、不完满、不正常、不幸的爱情。
人们常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的生存方式都极为卑劣。
她们大多数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而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
无可否认,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
“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已一再言明她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狡猾的求生存者,而不是用来祭祀的生活牌位。
”[1](P.13)一、用人物形象的悲剧,演绎人生,诠释人性张爱玲说:“写斗争,写壮烈,虽给人‘兴奋’,给人‘力’,但没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给人启示,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好作品”;“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2](P.575)。
在她的小说中,她总是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来演绎人生,诠释人性。
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
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
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对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被傅雷称之为“我们文坛最完美的收获之一”[3](P.18)的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是一出最为彻底的展示了在古老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的悲剧。
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里的性格变异的女人。
她由一个小麻油店业主女儿成为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
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受到深深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
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
起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丧失了人性。
她的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就在她爱上了风流少爷——小叔子姜季泽,当她的小叔子将祖上遗留的那份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跑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来的时候,起初她也感到一种“细细的喜悦”,然而转念一想:“他难道是哄她?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4](P.103)便立即警觉起来,暴怒起来,她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了酸梅汁,泼了他一身。
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
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以至于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
儿子长白是个大少爷,他完全受着母亲七巧的控制。
她给他娶了“不甚中意”的芝寿,扶正了绢姑娘,却不让他与妻妾同房,整夜陪她“抽大烟”,在她的折磨下,长白的妻妾相继离开了人世,长白也就不敢再娶妻妾了只能在妓院里转转。
她对女儿长安也是一样,给女儿裹脚,使女儿不能正常读书,安排女儿的婚姻,活生生地埋葬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对于张爱玲,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而且这种认识,既不能给人带来安慰,也无助于现实处境的改变,相反,它将人放置于空虚、幻灭的重压之下。
因此,张爱玲的小说是没有多少亮色的无望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二、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性的虚伪雨果说:“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合中,才产生出近代的天才。
”[5](P.66)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不但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世态,同时也以“审丑”的眼光介入人生,还原人性的真实本性。
她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暴露出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在她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烧着一炉炉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的沉香,牵动着读者心头上的一丝丝痛楚《花凋》中的郑先生是个遗少,“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尸骸”,他“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大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坐汽车看电影”,可是当女儿川嫦生病时却“不愿把钱扔在水里”,让其“一寸一寸地死去”,死去后,花钱在其坟头添个大理石的天使,碑上撰制着新式的行述:“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作者通过对一个没落时代家庭的叙述,揭露了一个虚假、做作的旧家庭,展示了在“家”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人情、亲情的虚伪、自私、做作。
母爱本是最无私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在《传奇》中却颠倒过来,儿女成为母亲性压抑的牺牲品,母亲形象呈现出一种触目惊心的病态与残忍。
《金锁记》中曹七巧无疑是《传奇》中最为恐怖变态的母亲形象,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养母性质的梁太太及《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太太。
这三位寡母的共同之处在于均以扼杀儿女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变态愿望。
七巧在自己的情欲彻底失去满足的可能后,变相地霸占亲生儿子长白,又以疯子般的审慎和机智埋葬了女儿长安的爱情。
极度压抑的变态心理,已使她不能眼见他人甚至是自己儿女的幸福,只有毁灭性报复的快感才可稍稍让她获得一点平衡。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年轻时不顾兄长的拦阻嫁给一个富商做妾,丈夫的长寿使她的花样年华只能在压抑与荒芜中流失。
困在牢笼内多年的情欲一旦挣脱束缚,便显出狰狞的面目,已是半百之人的梁太太不惜牺牲亲侄女的色相以勾引浪荡子供她享用。
在葛薇龙身陷其中,任由摆布后,又撺掇乔其先娶后弃,完全置侄女“黑暗与寒冷”的未来于不顾。
在梁太太隔着扇眼打量葛薇龙并决定收养的那一刻起,侄女已不是她的亲人,而是物化为一个工具,先用后弃势成必然。
这种以吞噬子女青春生命为乐的巫母之“爱”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没有如此明显,但爱的美丽外衣下掩盖的,是同样恐怖的残子剧。
多年守礼谨严的寡居生活,蜜秋儿太太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种“黑沉沉的气氛”,这种压抑通过一种看似理性的疯狂表现出来,她“严明的家教”,苛刻到女儿看张报纸也要检查。
大女儿因为性知识的缺乏,视并无异常的丈夫为禽兽,致使丈夫自杀,自己也濒于变态。
同样的一幕在二女儿身上重演,身为母亲的蜜秋儿太太却在出事的当天,急急带着女儿走亲访友,遍扬此事,再次断送了二女儿的幸福,并置二女婿于死地。
三、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恋爱和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
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的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6](P341)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但无法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小说中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腐烂的气味。
(一)婚礼如同葬礼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婚姻从来都是女性心头上的一方大石,仿佛对中国女性来说,生下来就是注定的。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道:女子在十五岁以上还不出嫁者就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无论是哪一方面,中国的女性都活在婚姻的压力之下。
女人是宗法婚姻的“交换物”,又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同时又代表女人性的启蒙和性的压抑,不平等的婚姻无可避免地叫人失望。
《倾城之恋》中离婚后寄居在娘家的白流苏,受尽兄嫂的奚落与排斥。
他们当她是个“寄食者”,不事生产,然而最不可原谅的是她居然是一个失婚的妇人。
这件事对于一个传统的旧式家族来说,是丢脸的是可耻的。
在他们的眼中,白流苏已经没有资格获得新的生活乃至新的婚姻。
她只配承受他们的冷眼冷语,当亲朋好友间茶余饭后的谈天资料。
《红鸾禧》中张是这样描述新娘的:“半闭着眼睛的白色的新娘像复活的清晨还没醒过来的尸首”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
未过门,就给夫家的姐妹俩说三道四,似乎婚后的不幸与苛责已经提前出现了,然而她又能够怎样呢?她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那是她的婆家,今后她长长的一生将生活的地方。
而被婚姻摆弄得最彻底的应该算是《连环套》中的霓喜了,她的生命中经历过多个男人,每一次她都以为找到了终身的依靠,能够衣食无忧,然而在那些男子眼中,她不过是个美丽无知贪婪的玩物而已,他们利用她对物质对感情的狂热蚕食着她美好年轻生命中的光……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结婚女性,她们不排斥婚姻,对其心存好感,心甘情愿走进婚姻的坟墓,成为一个个美丽而苍白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