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特色及不足浅析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她有着艺术地使用汉语语言的纯熟手法和深厚的、融合中西两方面的文化素养,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本问试图从她的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毋庸置疑,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她以特有的芬芳吸引着喜爱她的每一位读者。
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样,她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以下从她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独特的创作主张1关注世俗人生,描写熟悉生活首先,她往往选取“俗人俗事”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
俗人是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一些卑下的、没有特殊才质也无所建树的角色。
俗事是说小说表现的仅是当时的非主流生活,既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仅写了20世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或上海的遗老家庭中的小事,如男女之间的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琐屑纠缠,人生中的小快乐与无聊的失意,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等等这些被一般人看来似乎是“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故事。
其次,她对所写的题材有着切身的生命体验。
她在《写什么》中说:“我认为文人该是园中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那些家族旧事、家庭小事、人世间的悲欢是张爱玲熟悉的,也是张爱玲这棵树扎根的土壤,一旦离开这样的文化环境,要去另生出一棵树,其艰难程度正如旅居美国的张爱玲无法写出成功的作品一样。
2参差对照,剖析人性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这样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留连忘返了。
张爱玲特点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后来曹七巧又把这种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幸福。
疯狂的欲望使她丧心病狂,丧失了良知和人性。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等人也是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独立的意识,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归宿,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出于对生计的无赖,她们不得不为了谋生费尽心机地为生存而挣扎。
张爱玲的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人生。
二、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日子。
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无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诊时的家长里短,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长着一副猥琐的嘴脸,尤其是描写那群长相丑陋的男子时,真的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华丽的人生渴望,她还是渴望大舞台,需要华丽的布景。
例如其作品《色·戒》, 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王佳芝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险去勾引汉奸易先生,可是后来刺杀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她身边的人都开始渐渐地疏离她,她还发现自己爱上易先生。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张爱玲小说的特色1.选材上,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海弄堂各类市民的悲剧。
在《倾城之恋》中,白府的白流苏在离婚后,受尽家人白眼,在一次与七妹相亲的场合,海归范柳原看上了白流苏,只因白流苏具有中国女性的情调。
但他并不想与她结婚,而白流苏最需要一个可以结婚的男人。
直到战争到达香港,这座城市的倾塌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这虽是好的结局,可在最后流苏说:“他把情话说给别的女人听,她还是有点惆怅。
”张爱玲这篇小说表达了“苍凉的人生的情义”,女性没有纯真浪漫的爱情,甚至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她们清楚女性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女性的谋生工具就只有婚姻,可婚姻交易能有几回,这就构成了女性的苍凉人生。
还有《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原是一个破落家庭的小姐,因想读书,才去投靠亲戚姑妈,一个老交际花,她明知环境恶劣,但还是想:“只要行得端做得正,就不怕别人说闲话”,结果,三个月的功夫,她就成了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并且爱上了风流成性的乔琪,她有过要走的行动,可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与乔琪结婚,彻底成为姑妈的诱饵,成为交际花。
薇龙从一个自信,美丽、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变成了自信破灭、人格丧失的人妇。
女性的堕落是可拍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女生可以离开自己喜欢的男生,可以对金钱、衣服、包等所抗拒?2.人性“恶”的发现与揭露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描绘出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曹七巧,父母过世,只有哥嫂,哥嫂为了钱把妹妹曹七巧卖到了姜家给一位软骨病少爷当妻子,正值芳华的女子做了残疾人的妻子,在大户家庭中因为身份,她又自卑又孤独。
在情欲得不到满足上,女性内心的嫉妒与阴暗,使她偷偷对婆婆说姜家小妹的闲话,嘴里无时不刻的在嘲讽大嫂或兰仙。
她和三少爷的暧昧关系,三少爷放浪不羁,但对封建道德伦理也是害怕,只能尽量远离她。
对于爱情得不到回应她更是痛苦。
在丈夫死后,姜家分财产后,她彻底扭曲,对于儿子的妻子她妒忌,对于女儿的对象她还是妒忌,对于金钱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张爱玲小说叙事的艺术特色

张氏叙事的艺术特色一、苍凉之美:虚无的末世情绪一种颓败、衰朽、毁灭、悲凉的末世情绪,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说:偏爱“凉”字1、主题:写都市世俗生活传奇,表现文明与人性衰落的挽歌、哀歌。
受现代文明侵蚀,封建秩序、封建文化衰落中的苍白人生与腐朽人性,也可以说是乱世中旧文明的苍白。
与30、40年代的都市小说主题都不同:与现时代保持着距离,是被现代文明侵蚀、又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幽闭的死水;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幽闭世界中人性变异的微澜,留下的是一幅幅古老文化衰败的缩影。
2、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女”“怨妇”以女性视角观照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
(1)“绣在屏风上的鸟”是张爱玲女性的核心意象。
“永远桎梏中的双翅,永远想象中的飞翔”,比笼中鸟更让人绝望,象“钉死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2)女性通过爱来谋生,爱情、婚姻的荒诞性、千疮百孔。
追求人生幸福,向往文明生活,但旧式的文化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乱世中无以自立的生存环境,使她们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与自立的本领;都把婚姻作为了人生的出路,新旧女性经历不同,但都走了“做女结婚员”的同一道路。
(3)大量展示了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恶劣的生存状态。
对男性的贬抑:“反父权书写”大批遭贬抑的男性形象。
分两类:形体残缺(《金锁记》中的二爷)与精神残障——没有生命、情感和力量,没有逃遁的梦想。
对于男性的贬抑,阉割去势的书写,使张爱玲的小说叙述构成最能颠覆父权的笔法之一,表达了张爱玲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
破解女性神话比较: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丁玲的“叛女”(与男性中心社会对抗);萧红的“愚妇”。
也解构男性世界,不刻意对抗男权中心,她突出解构的是现代女性的神话。
从俗世人生入手,主要从两性关系切入,呈现女人的生存困境。
她笔下的女性悲剧没有崇高与悲壮,只有生存的琐屑、无奈与苍凉。
女性诗意的梦想在庸俗平常的日子里幻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摘要】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
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
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
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语言特色;华美;悲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香港等都市男女的人生百态。
其对人生剖之透彻、运笔之精湛,令人称道。
张爱玲在《茉莉香片》的开头谈到“……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同样也可以用此来括:华美而悲哀。
本文试从修辞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华美的风格“华美,又叫华丽、绚丽、富丽、藻丽,就是情思丰富,情感强烈,语音动听,辞彩缤纷,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生动形象,呈现出艳彩、新奇之美。
”’(+大凡描写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
华美这种语言风格,在语音、词汇、句式、辞格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张爱玲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是其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张爱玲充分利用具有形象色彩的、浓艳的描绘性词语描写房屋建筑、自然天象、居家陈设、服饰装束等,从而显得富丽华贵、色彩斑。
例如:(1)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登的电影院。
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
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
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
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的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
(《沉香屑·第一炉香》)(2)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巾,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字。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一、冷静中窥伺人性用两个字来形容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冷静。
她似乎总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以局外人的态度冷静的陈述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性表露。
【冷静的语言叙述现实】张爱玲小说中的语言之精准,词句之凝练,“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多加评论,只说她冷静的风格。
文字似乎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但是除了这两个字,不能更恰当的形容张爱玲的文字。
以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冷静的叙述。
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张爱玲笔下,一律冷静。
而这冷静中流露出的冷酷,更让人心生寒意。
现实的威力在她冷静的叙述中表露无疑。
美好的情感在现实残酷的扼杀下毁于一旦。
在她冷静的语调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述现实,冷静的话语来叙述,对于现实的残酷的表达,其效果比激烈的控诉更加明显。
【冷静的现实顺延人性】冷静的语言叙述残酷的现实,这现实也显得冷静起来。
虽然残酷,却是再自然不过,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
在这残酷而冷静的现实中,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
现实的残酷促使人性发生畸变也是顺理成章。
【解释】:览:看;余:剩余。
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
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代表人物便是《金锁记》中的七巧。
七巧原是麻油店中的女儿,嫁给了姜家身残病弱的二少爷。
因此毁了她的一生。
平凡人家的女儿嫁进大户人家,生活上的不习惯,个性的倔强,使她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爱玲对于她婚后五年的生活没有多加描述,只从五年后说起。
然而七巧生活的压抑也可以想象。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畸形是在所难免的。
七巧心里还存着对幸福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防。
严苛的现实逼得她的人格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只识得金钱了。
人性发生巨大的扭曲与变化,在这冷静而残酷的现实中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似乎不发生变化,倒不正常了。
在这现实中,人性的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
二、在时事中随波逐流的情感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极少有喜剧,即便是有了一个好些的结局,其过程也必是曲折的,不肯顺顺当当的让人家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特色及不足浅析
【摘要】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一生作品颇丰,对她作品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浅析张爱玲作品的优秀之处以及局限性。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造力小说思想钳制深刻透彻
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离不开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
她的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一个新女性。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而好景不长,母亲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初读张爱玲这句话时,心中怦然一动,不得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张爱玲生于矛盾重重的封建家庭,父亲的堕落无能和母亲的弃家留洋给她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童年似乎没有几丝欢乐可言。
大抵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发出了“出名要趁早”的感叹。
印象中的张爱玲,穿着一袭旗袍,亭亭玉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不屑,仿佛在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家庭背景的种种不幸,打磨了她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性格,也让她善于洞察人世冷暖,体会到当时社会女性的心酸,这些在《十八春》、《金锁记》中有深刻体现。
张爱玲能细致的抓住和刻画女性细腻的心理,这是她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她的小说特色之一。
1944年5月,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最重要的评论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傅雷充分肯定《金锁记》,认为它是对过去文坛缺陷的“最圆满肯定”,并且,“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就因为《金锁记》,后来他把《连环套》批的体无完肤。
包括《倾城之恋》也提出了中肯之批评。
不过,每一个批评家批评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傅雷高度肯定《金锁记》,只是因为他紧紧围绕“情欲”这一点,是从五四之前文坛的缺陷而入手的,是从后来作家对以往文坛缺陷的补充这一点来出发的。
肯定人的情欲,并且赞扬人的情欲,甚至有学者提倡“兽性行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和校正。
换个角度来说,从虚无感这一角度切入,我认为《倾城之恋》似乎体现的更为真切,茫茫中的一种偶然,宿命中的一种必然,必然中的无奈,无奈后的悲凉,似乎在白流苏身上体现的要更充分。
这也正是张爱玲的风格,“苍凉而优美的手势”,这是张爱玲小说特色其二。
其三,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
最
难得的是她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深刻,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来说的确是个奇迹。
她在创作中自觉沿用《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叙事手法,也同样把写作对象聚焦在女性身上。
其四,现代女作家有擅于机智聪慧见长,有擅于抒发情感著称,可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就很少了。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提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配得上“传奇”一词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独特的创作历程,无不具有着某种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说集就取名为《传奇》,这对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说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过分,但在远离那个轰轰烈烈的成名场面的我们看来,与其说她是天才的成功者,不如说她是一个成功地利用天才的聪慧女子。
第五,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描写爱情为主,而且多是悲剧。
这些爱情悲剧让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又引发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
张的作品鼓励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向封建家庭势力挑战,无疑对促进婚姻自由民主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女性的自由解放。
在现代社会,她的作品收到热捧既于她的文笔精美有关也与她的作品的现实意义相关。
张爱玲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命运坎坷,结局悲惨。
她描写出了畸形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刻画出了都市女性生活的艰辛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这也许就是她对大城市种荒凉感的独特感受。
但是,她的小说也不乏不足之处。
张爱玲是上海滩的传奇,用贾平凹的话说,她是个“会说是非的女狐子”“嘟嘟嘟地唠叨不已”。
张的文笔也很不错,时而隽永,时而辛辣,哪一本书不是风靡全国几十年,可是,我眼中的她是有一些遗憾的,她并非白璧无瑕,完美到极致。
民国时期祖国饱受欺凌,人民流离失所。
而她,好像生活在一个小阁楼里,沉浸在爱情世界之中,编织着白流苏们的故事。
她隐在这一段段儿女情长背后,只为证明这些传奇恋情足可以“倾城”。
偶尔探出头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便又缩回去,继续她小环境里琐细的感情描摹。
很显然,张爱玲没有这样做,终其一生,她也没有摆脱没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她的心也没有走出过雕栏画栋的宅院。
这个积蕴深厚的环境让她有“出名要趁早”的强烈意识,却把她的思想钳制了,限制了她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爱玲的杂文其实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只是囿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和接触人群的单一,她无法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不然,以张爱玲的才情,怕会有更多的经典传世。
或许,张爱玲的遗憾正在于此。
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是高墙庭院里,一个美丽但却苍凉而孤独的背影。
这也许就是她始终不能和冰心、老舍、巴金相提并论的原因------她只站在自己喜欢的高度,盯着一个地方。
只有高度,而少深度。
其次对《怨女》和《金锁记》比较,前者在情节上缺乏后者的复杂和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结构。
《金锁记》中对曹七巧那种病态心理的描写和她对金钱疯狂的渴望刻画的入木三分,而《怨女》明显在这方面无法相较,在小说写作上之上,太过于依赖华丽的辞藻。
她小说的场景多是上海和香港,人物是世俗的市民,故事不过是男男女女的尴尬和悲凉。
题材不够重大,也缺乏辉煌的思想性。
最后一方面,张爱玲的作品结局多是悲惨,曹七巧因为金钱而埋葬了儿女和自己的爱情,顾曼桢和沈世钧最终只有半生缘.....过多的悲剧给青年人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让他们不再相信爱情是可以追求到的,尤其是在充斥着拜金主义的当代。
这会对青年人造成爱情观的扭曲。
而且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没有很好的提出怎样获得真爱,她写了过多的阴暗面,给人的心理造成一种莫名压抑感。
张爱玲的文字表达能力在中国文坛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后来的中国女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她流转的文笔直指人性的最隐秘处,道尽了人生的悲凉与无奈。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张叙述的从前的故事里看到如今的世情,穿过时空的阻隔,她仍能直达我们的内心深处。
总之,张爱玲小说既有鲜明迷人的特色又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参考文献:1.《万象》杂志: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2.陈思和-----《记忆张爱玲》
3.《苍凉的上海花: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陈永健,台湾大地出版社,1997 。
4.《张爱玲作品欣赏》,李振声、张新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