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浅谈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给人以深思。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庭中的种种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两位女主角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爱玲通过对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色,戒》中,她以一个女间谍的视角,揭示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背叛。
她通过对婚姻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男女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约束。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题材。
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样,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反思和思考。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梁灵雅(华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科班072班)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名活跃文坛的女性作家,她以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文坛的肯定。
张爱玲是一位感悟性的作家,她所热衷的是表现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世界的生活,尤其是生存在旧时代的女性。
在那个衰落的文化背景下,她给我们展示着文明与人性的衰歌,塑造出一个个徘徊绝望,心情灰暗,看不到任何出路的女性。
这也是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都市女性命运状态的一种深刻的阐释,包含着深广而丰富的社会内容。
关键词:女性世界女性世界女性悲剧目录1、介绍作者其创作背景。
2、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女人世界。
3、评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4、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信最熟悉的作家之一。
前些年看过“张爱玲热”,特别是1995年这位作家在美国孤独在去世后,有关她的出版物和各种报道简直铺天盖地。
即使是现在,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张爱玲的书仍然是畅销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描写女性命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一种现象。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身世,祖父是清未著名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这种曾经的显赫在民国时代已经中落,只是在张爱玲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记。
她的父亲是个遗少式的人物,吸鸦片,纳婕太太,往更败落的路子上走。
不过他也风雅能文,给了张爱玲一些古典文学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断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中西化文化的熏陶,当她从事写作时,她立志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以这样现代市民作家的眼光来看待都市普通人的故事,故而张爱玲笔下和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她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现之下的旧女性。
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下特定历史环境中,张爱玲感受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气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个性解放”、“民主自主”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加与创造,在此波动下,张爱玲以她自己的生活感触来描写女性婚姻,自由恋爱,青春苦闷等问题。
浅析《张爱玲》作品

【导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个故事,是个让自身去说明的故事。
这就是人们喜欢张爱玲的文章的原因。
看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被读者注意。
多数喜欢写字的女子是喜欢张爱玲的,确实,张爱玲的文章强调人生朴素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女子的气质,生在一个不安稳的时代,文字是她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她投入地去写每一篇散文、小说,经常为之动容。
而现实生活中,能让她真正融化的也许只有和胡成兰的短暂婚姻。
读张爱玲的文章,能找到三十年代的女子尽管落寞却极力维护着的矜持,那个时代用这样的参照手法描写了作为女子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一个启示。
一般说:时代的纪念碑。
这样的作品都只是记录了男女之间的小事情,作品里没有战争,没有革命。
但却在人的最本能的恋爱中,还原了人的朴素,也更加放恣。
而对于当时的战争与革命,往往要求才智要比情感的支持更加迫切。
真的革命与革命的战争,在情感上应该和恋爱一样已经渗透在人生的全面,但对于自己是和谐。
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作品不多,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飞扬的。
没有这样的底子,飞扬的只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给人的是兴奋,而不是启迪。
张爱玲的文章里许多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
力是快乐的,美是悲哀的&&多年以后我重读《十八春》感觉较以前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更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故事的前半部,节奏温暖舒缓,爱情仿佛是一副细致的工笔画,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一笔一画都有去向都有交代,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现在重读,却喜欢了故事的后一半,明明经历着惊心动魄,经历招人一切无关风月的苦,一次次与相爱的人错过,却能举重若轻,一语成谶。
人生越来越写意,脱缰的生活早已不再介意,对于命运,因为有了敬畏,于是有了更深的懂得。
文章中力的快乐是对人生的肯定,美的悲哀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它的启发性大于刺激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葱绿配桃红。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摘要张爱玲,一个从未消失于大众视野的名字,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未断过。
张爱玲是个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
我说的不是不知道她这个人,而是不了解她这个人。
而我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词来形容对她的情感。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从我的个人阅读兴趣出发,张爱玲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在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时是如何做出种种选择?这种种选择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波澜?为什么女性的爱情历程多以失败告终,是社会,家庭,还是她们遇人不淑?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了小说的文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爱情经济依附悲剧身世历史·女性·荒凉沉沦一、经济依附下的无爱世界在《苏青、张爱玲对谈录》中有记者问“现在一个职业妇女所赚的钱,恐怕只够买些零星东西,或者贴补家用吧?”张爱玲的回答是“是的,在现在的情形下,恐怕只能做到这样。
”在经济上,张爱玲亦是弱者《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个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
她是勇敢的,面对包办婚姻她虽然哭哭啼啼般洒脱挣扎,却没有娜拉敢于反抗的斗志。
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通过离婚摆脱夫权的束缚,从而获得爱情自主权。
在离婚七八年之后,面对娘家人的欺骗和凌辱,一无所有的白流苏用自己残余的青春作为赌注,千方百计地扮演“光艳的伶人”,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肉欲横飞的都市之间以恋爱为手段,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理想的归宿。
不论结果如何,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
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场游戏,饱尝了经济的压抑、情感的屈辱,获得情妇的位置。
最后,一场倾国倾城的战争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
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
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
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
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
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
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
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
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
《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
《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
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因此,认识的结果就是: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我们也应当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