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治喘八法”

合集下载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

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

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

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

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

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引言喘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甚至胸闷气短等症状。

中医药在喘症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缓解和治疗喘症。

一、中医理论对喘症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喘症是由肺脏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气道痉挛和气虚两种病理变化。

气道痉挛导致气流受阻,气虚则使肺脏无法正常吸纳气息,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中医通过调理肺气和改善气血循环的方法来治疗喘症。

二、中医方案1. 方剂治疗(1)麻杏石甘汤:该方剂以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为主要组成部分。

麻黄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舒展气道,疏通气息;杏仁能够润肺止咳,缓解气喘症状;石膏能够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甘草则能调和药性,增强药效。

该方剂适用于寒凉型的喘症。

(2)柴胡加陈皮汤:该方剂以柴胡、黄芩、陈皮和生姜为主要组成部分。

柴胡具有舒肝解郁的功效,能够平衡气机,缓解肺火上扰引发的喘症;黄芩和陈皮则能够清热燥湿,舒展气管;生姜则可温中散寒,增强气机运行。

该方剂适用于湿热型的喘症。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机平衡的方法。

对于喘症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肺经和膈俞穴。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舒展气道,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喘症症状。

针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喘症的方法。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来热熏穴位的方法。

对于喘症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肺经和关元穴。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改善气机不畅,从而缓解喘症症状。

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喘症的方法。

三、中医调理1. 调养饮食中医认为,喘症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肺功能。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喘症症状。

2. 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喘症患者也十分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喘症症状。

治喘病的中医方法

治喘病的中医方法

治喘病的中医方法
治疗喘病的中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清肺热法
喘证多由肺热引起,可采用清热药物,如苍耳子、紫菀等清肺热、止咳化痰。

2.理气止咳法
喘息以气逆为主要特征,可用杏仁、制半夏等理气止咳药。

3.化痰止咳法
痰浊内阻是成为喘病的病理基础,用南星、瓜蒌等化痰止咳化浊药。

4.补气健脾法
气虚者可用黄芪、参等补气;脾胃虚弱者可用参、白术健脾益气。

5.平喘急救法
喘急加剧时,可采用点刺及灸法平喘,如肺俞、膈俞等穴位。

6.情志调节
调心情,祛除恼怒忧思,以平喘病情志因素。

7.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控制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顾,通过辩证施治,既能快速止咳平喘,又可调节体质从根本上抑制喘病发作。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

喘症中医方案一、概述喘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闷等症状。

中医认为,喘症是由于肺气不通或肺气失宣导致的。

中医方案通过调理肺气,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喘症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诊断喘症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1.脉象:常见的喘症脉象有数脉、涩脉、虚脉等。

2.舌象:舌苔黄腻、舌质胖大、舌尖红等都可以提示喘症。

3.症状:呼吸困难、气喘、胸闷等常见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方案会有所不同。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喘症主要采用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并且常常结合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综合治疗。

1. 草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百部、半夏、杏仁、桔梗、薄荷等。

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宣肺降火等,达到治疗喘症的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气喘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渊、中庭、鱼际、膻中等。

3. 推拿治疗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相应部位,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喘症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按、推、拿等。

4.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喘症的重要方法。

一些食物如白胡椒、紫苏叶、荞麦等有助于舒筋活络、宣肺降气。

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以免加重喘症症状。

5. 锻炼身体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对于喘症患者也是有益的。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呼吸、增强体质。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循医嘱。

2.需要坚持治疗,中医治疗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3.饮食调理需避免过食辛辣食物,并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规律。

4.锻炼身体时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选择,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喘症发作。

五、总结中医对喘症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多种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循医嘱,坚持治疗,并且注意饮食和锻炼身体的调理。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

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袭表犯肺,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宜畅,或因风热犯肺,肺为热壅,清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为喘。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热为寒郁,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肺,肺失宜降,气逆而喘。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损伤脾胃,以致脾湿不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塞阻,升降不利,发为喘促。

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

若痰湿郁久化热,或肺热素盛,痰火交阻于肺,痰塞火迫,上逆为喘。

若湿痰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塞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则气逆而喘。

明·李梴《医学入门·喘》所载“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久咳伤肺,或病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因而短气喘促。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云:“肺虚则少气而喘。

”若劳欲伤肾,精气内夺,真元损耗,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气逆喘促。

明·赵献可《医贯·喘》言:“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

”或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气凌心,心阳不振,肺气上逆致喘。

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1.喘证的基本病机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2.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但与肝脾有关,甚则及心。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乃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治喘八法-的探讨

-治喘八法-的探讨

“治喘八法”的探讨喘证是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一种证候。

对喘证的治疗有”治喘八法”之说。

通过对众多研究文章的分析,总结诸多研究的优缺点,探讨和把握未来中医研究的方向。

标签:治喘八法;探讨概念: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证候。

准确来说喘只是一个症状,它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

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症时,即称作喘证。

病因:外因--六淫外感,七情所伤,水饮潴留,痰热内蕴以及饮食劳倦;内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喘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如下:喘有虚实之异,虚者为正气虚:由于肺主气,肾主纳气,故又以肺肾二脏之虚为主。

实者为邪气实:外来之邪、痰浊或水饮。

实喘为邪气壅肺,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为其病机要点;虚喘为精气内虚,以肺气失肃、肾失摄纳为其病机要点。

探讨治喘八法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医学研究的方向,以及总结相关疾病的治疗经验,萃取精华,升华理论,反过来理论指导实践,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服务于社会。

资料来源:在万方数据库搜索引擎下键入”治喘八法”,得到相关文献记录329条,近5年记录221条,散见于”陕西中医、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指南、中外醫疗、中国误诊学杂志、医药前沿”等杂志。

纵览相关资料,对于治喘八法目前存在两种不尽相同的认识和解读。

①张仲景的理论,总结为”汗和下吐温清消补”八法;②张锡纯之学术思想,则略微复杂一些。

1对张仲景学术理论进行解析例如:张新迪,”仲景治喘”八法”的浅析”[1],作者结合原文将仲景具体治咳之法通过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进行整理和归类。

李瑞环,”浅析《伤寒论》喘证辨治规律”[2],总结为:①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②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桂枝汤;②辛温解表,温肺化饮-小青龙汤;③清宣肺热,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④清解肠热-葛根芩连汤;⑤涌吐痰湿-瓜蒂散;⑥通腑泻下-大承气汤;⑦清阳明经热-白虎汤类。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1、姜春华:喘汗出不忌麻黄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

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痳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

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不用麻黄。

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一旦喘平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因为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

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

”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副作用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

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2、焦树德: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喘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病证,古人有“内科不治喘”之说。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喘必须掌握两纲、六证、三原则:两纲由于体制、病因、年龄、环境等不同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纲。

一、实喘“邪气盛则实”,实喘的特点为呼吸有力,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胀然若不容,欲长呼以为快,两胁胀满,张口抬肩,摇身颉肚,神情不衰,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数有力。

二虚喘“精气夺则虚”,虚喘的特点为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荒荒然若气断绝,欲深吸以为快,精神倦怠。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大无力。

六证一、寒实证二、热实证三、痰实证四、肺虚证五、脾虚证六、肾虚证三原则一、发作时要以祛邪为主,多从实证论治,以除其标。

二、喘证缓解时,要扶正为主,多从虚论治,以治其本。

三、喘证兼见哮证,要注意用祛痰药。

如冷哮丸、紫金丹、小萝皂丸、白矾、皂荚等。

3、傅再希:治哮以开窍排痰为主哮症感冷而发者谓之冷哮,感热而发者谓之热,临床验之,冷哮居多。

无论冷哮、热哮,究其内因,,皆宿痰久伏所致,所以丹溪有“专主于痰”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宣肺散寒,解表化饮
肺为清虚之脏,阖群活泼,以容吸入之气,以司呼浊之能,气机宜呼宜畅。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或内伏痰饮,均可令气机壅闭,宣降失司而上逆作喘。

若症见喘促胸闷,咯痰稀薄,鼻流清涕,寒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定喘,用麻黄汤主之。

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黄、桂枝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

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若肺络壅塞,肃降无权,气逆致喘。

证见喘促咳喘,甚则倚息不得卧,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滑,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饮,以仲景小青龙汤加味。

盖以外寒内饮,同时犯肺,故以麻黄汤去杏,以发汗解表,并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法夏、白芍、苏子、白前等温肺止咳,降气平喘而驱饮。

(2)散寒清热,降逆平喘
宿有痰饮喘嗽,留伏肺家,复感外邪,内外合因,闭遏肺气,外寒郁热,痰饮互结,表里同病。

其人喘,目如脱状,吐痰色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渴,舌红,脉浮滑数。

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方用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盖以热饮上蒸华盖,内热充斥,有诱发不出之势,其人必异常闷躁,故以生姜助麻黄开其肺闷,半夏降逆蠲饮消
痰,生石膏辛甘寒,清热透表,寒而不凝,草、枣之施,安中以调和诸药。

因热重于饮,故宜重用石膏,倘饮重于热,又非所宜。

若痰饮重,表闭郁热较轻,咳而胸满,脉浮,可与厚朴麻黄汤,其方为麻杏石甘汤去甘草用小麦,用厚朴除满下气,半夏、干姜、细辛化饮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

稠痰粘滞,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宜皂荚丸清泄,痰去气清则肺宁矣。

(3)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因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清肃失司,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积湿生热,熏蒸于肺,或肺素有蕴热,炼津为痰,痰热阻壅于肺,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致喘促。

表现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咯痰黄稠,或吐白粘痰,口渴喜饮,面赤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

方取麻黄虽苦辛而温,得石膏之辛凉甘寒,相须相济,有辛散之功而无辛燥之弊,况又得甘草缓解力猛,杏仁宣其壅,合乎肺之宣降之生理功能,因势利导;加瓜蒌、桑皮、浙贝、前胡、竹茹善清金化痰止咳,疗肺中热痰最妙;桔梗辛散苦泄,引痰排出。

合用以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使肺气得宣,里热得清则咳喘诸症自愈。

如痰多气急鼻扇甚者,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清肃肺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4)开郁豁痰,降气平喘
病久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其证可见突然呼吸短促,咳嗽咯痰,咳引头晕胁痛,咽中不适,胸闷不舒,伴有失眠,心悸,苔白,脉弦。

治宜行气解郁,降逆平喘,方用越鞠丸合半夏厚朴汤治之。

药取香附调气疏肝,善解气郁,苍术、茯苓、法夏燥湿健脾,散结化痰,川芎行气活血,栀子清热除烦,川朴降气除满,苏叶宽中解郁,生姜降逆散寒,建曲消食和胃。

如此相配,以治其本,不治其喘而喘自止,可谓扶本求源之治。

若兼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远志宁心安神;气郁化火,火邪刑金,气逆咳喘,可用泻白散加象贝母、枇杷叶肃降肺气,以增强清热定喘之效。

(5)益气养阴,润肺平喘
喘为气逆,多见痰盛,然亦常见喘而无痰者,此多为哮喘日久,肺家气阴耗伤,令气失所主,证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或咳呛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舌红苔剥或津少,脉软弱或细数。

治虚以甘寒凉润,甘寒养阴为主,着眼益气养阴,润肺止喘,常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味主之。

方以生脉散酸甘化阴,益气养阴,又麦冬、百合生津润肺;二地、玄参滋阴清热;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枇杷叶、桑白皮化痰肃肺;甘草协调诸药。

合而用之,可使气津充足,虚火自清,痰化热退,肺虚喘促自已。

若低热或五心
烦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痰粘不利者,加海蛤粉;咳甚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此型哮喘,进剂获效之后,即宜调养脾胃。

盖土为金母,清金之后必顾其母,俾土旺金生,体力自易康复。

(6)健脾补肺,化痰定喘
《素问·咳论》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精微以养周身,如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之精气反聚而成痰,脾虚不能肃肺,则痰浊上逆,升降不利,而为喘促。

脾虚聚湿生痰之喘者,临证当须分清标本主次,灵活辨治。

若证见咳喘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窒闷,口粘纳呆,舌苔白腻,脉滑者,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方中二陈汤为治痰之良剂,尤治湿痰更妙。

配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紫菀、冬花止咳祛痰,降气定喘;苍术、苡仁增强其健脾燥湿,以杜痰源。

若因脾元亏乏,肺气又虚,虽喘嗽不定,但见神疲少气,面色无华,自汗脉弱,决非实证。

治宜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用六君子汤加味主之。

药用太子参、炙甘草补脾肺之气;白术、茯苓健脾;法夏、橘红化痰。

自汗加黄芪、浮小麦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苡仁、莲肉、砂仁、焦三仙健脾开胃;中气下陷者,酌加生芪益气固表,则虚喘自
瘥。

(7)补肺固肾,纳气定喘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气以降为顺,肾气以固为藏。

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气失所主,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摄纳无权,气逆于上,均可致喘。

证见喘促日久,短气不足以息,呼多吸少,动辄喘甚,气怯声低,痰多清稀,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肺肾气虚之哮喘。

病在上宜求其下,肺主气却归宿于肾,肾不纳气固为喘促,且能俯不能仰,不足之证也。

药用人参补肺气之力最雄,蛤蚧温肾气之力最佳,二药相伍则双补肺肾。

并有金水相生之意。

茯苓、炙甘草和中健脾,杏仁、浙贝化痰下气,知母、桑白皮泻肺清金,加胡桃、五味子,炒白果以增强其补肾敛肺,纳气定喘之功效。

若肺肾阴虚,咳嗽气虚,面赤等症,可用都气丸化裁,再参以收纳镇摄之品,于治肾虚哮喘则游刃有余矣。

(8)温阳化饮,涤痰平喘
病因脾虚水泛聚于中焦,损伤脾阳,寒从中生,上渍于肺,肃降失常,气机上逆而喘。

证见咳嗽气喘,胸脘痞闷,不得平卧,咯吐粘痰涎,痰量较多,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甚则面足浮肿,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此为阳不化阴所致,当以辛甘化阳,甘淡去
湿之剂,宜借仲景法温以和之。

方拟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方中桂枝、炙甘草、白术、通阳运脾;陈皮、茯苓渗淡利湿;法夏、橘红燥湿化痰,厚朴降逆平喘。

如脾阳虚衰者可合理中汤,温中益气。

若脾阳虚日久不复,久喘肾阳必亏,其证咳喘上气,气短语怯,面目下肢水肿,咳痰清稀,心悸,怕冷,尿少,大便溏薄等,脾肾阳虚之证,昭然若揭。

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方中真武汤温肾阳以消阴翳,配合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以祛水邪之功。

若水肿较甚,喘促加剧,加沉香、葶苈子以泻肺定喘,痰多清稀可加苏子、鹅管石,随证施治,其效更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