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动物的繁殖障碍

合集下载

第十章动物的繁殖障碍

第十章动物的繁殖障碍
◆细胞核移植技术
◆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
(五)做好繁殖组织和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有事业心的技术队伍; 2.定期培训、及时交流经验; 3.做好各种繁殖记录; 4. 做好良种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原菌和损伤子宫内膜。 • 激素与抗生素配合应用(开张子宫颈口(雌激
素),收缩子宫(OXT或麦角制剂),促进子宫腔 内炎性产物的排除) • 消毒药液冲洗子宫
四、 提高动物繁殖力的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选种选育,提高种畜繁殖潜力 1. 繁殖力作为动物育种的重要指标
繁殖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不同品种和不同个体的繁殖性 能也有差异。尤其是种公畜,其品质对后代群体的影响更大。 将公畜精液品质,母畜排卵数量和产仔数作为选种的指标, 对群体进行选育,不断提高群体繁殖力。
• 6.繁殖技术性因素
• 对雄性动物,不适合的假阴道、台畜、 采精方法、采精场地等都会引起种用动 物的不良反应;过度的连续采精、强迫 射精或精神上、肉体上给予过重负担等, 均会引起性欲减退和精液品质不良,并 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
• 对雌性动物,未注意到发情造成漏配, 或发情鉴定技术不良,配种不适时,人 工授精时精液处理不当、使精子受到损 害,或输精操作不当,可使动物发生暂 时性的繁殖障碍。
• 在雌性动物,整个生殖道以及卵巢均可对精子 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但最重要的部位是子宫颈。
• 雌性生殖道黏膜上皮损伤时,可刺激机体产生 相应的抗体。
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第一节 雄性动物繁殖障碍
一是指完全不育,即雄性动物达到配种年 龄后缺乏性交能力、无精或精液品质不 良,精子不能使卵子受精;
• 二是指生育力低下,即由于各种疾病或 缺陷引起雄性动物生育力低于正常水平。
• 患繁殖障碍的雄性动物在种畜中占相当 大的比例 。

奶牛的繁殖障碍及对策2

奶牛的繁殖障碍及对策2
1熟悉发情规律


奶牛生后12个月达到性成熟,18个月以后就可以参加配种。 发情多集中在6 7、8三个月。 发情持续时间在24~36h之间,平均3O个小时。
2 掌握输精部位

一输精一般采取直肠把握予宫颈输精法。 准确地将精液通过输精器直接输列卵泡发育的一侧子宫角部位 内。
3 保证输精指标

牧场内发现的情况
• 在配种后35-42天时 检查有胎,但以后大
原因分析
• 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 感染 • 营养不平衡
约在70天时检查发现
已没有胎
流产
牧场内发现的情况
• 奶牛流产
原因分析
• 奶牛感染了疾病 • 中毒
• 遗传变异
• 环境温度过高导致体 温过高
• 机体内分泌失调
• 营养有问题
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措施

德国:因不孕屠宰的母牛占淘汰牛的40%-50%.


东北:某奶牛村212头奶牛,不孕率占29.3%.
济南:7个牛场342头奶牛,不孕率占28.4%.
新疆:石河子市284头奶牛,不孕率占22.5%.
导致繁殖障碍的各种因素
• 乏情 • 持续发情 • 怀孕失败 • 胚胎早 • 期死亡 • 流产
乏情
牧场内发现的情况
• 奶牛偏瘦,产奶高峰 体膘下降过多,青 • 年母牛患寄生虫病 • 疾病:酮病、黄体囊 肿、胎衣不下,真 • 胃移位 • 奶牛看上去正常
原因分析
• 奶牛营养不良,管理不 善以 • 及牧场缺少寄生虫病控 制 • 新生牛缺乏良好的管理 、饲料以及卫生条件 • 发情鉴定不行
持续发情
牧场内发现的情况

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被一宽韧带悬系载 体腔中,韧带的位置使得子宫可以适应 期内不断发育生长的胚胎。

浅谈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浅谈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浅谈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奶牛繁殖障碍是指影响奶牛正常繁殖能力的各种疾病和因素。

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生原
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理障碍、疾病、环境因素和饲养管理等。

生理障碍是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情障碍是指由于内分泌失调和生殖器官
病变等原因造成的发情周期异常,导致受精能力下降。

青春期延迟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理障碍,多由于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异常引起。

妊娠障碍也是奶牛繁殖障碍的重要因素,包括
受精卵移行受阻、胚胎停育或早期胚胎流产等。

疾病是奶牛繁殖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疾病包括子宫炎、生殖系统感染、泌
乳干扰等。

子宫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繁殖系统疾病之一,可导致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受精
卵受阻、胚胎停育等。

生殖系统感染常导致受精效率下降和胚胎流产。

而泌乳干扰(lactation disorders)是奶牛产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乳房炎症和泌乳过多都可影响奶牛正常的发情和受精。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奶牛繁殖的重要因素。

高温环境是奶牛繁殖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高温可影响奶牛发情、受精和胚胎着床等。

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如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不好、饲喂不均衡等都会影响奶牛的发情和生殖能力。

为了预防和控制奶牛繁殖障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管
理制度,包括合理的饲养密度、科学的饲喂管理和定期的疫苗接种等。

要注意环境的调控,避免高温环境的出现,为奶牛提供凉爽的休息和饮水场所。

定期进行疾病检测和防治,及
时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对奶牛繁殖的影响。

母牛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母牛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母牛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安泽县兽医站李红霞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力争做到母牛适时全配、全准、繁殖大量健壮的小牛,是发展养牛生产的关键之一。

如果母牛出现不发情、假发情、屡配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胎、新生犊牛死亡等,将大大降低养牛的经济效益。

现将母牛出现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一、繁殖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①品种因素母牛发情持续时间短,排卵快,易出现屡配不孕、产后发情周期延长等现象,影响其繁殖性能。

②先天性不孕母牛生殖器官发育不正常,如子宫颈位置不正、阴道狭窄、幼稚病,异性孪生的母犊,两性畸形等也会引起繁殖障碍。

2.饲养管理因素①营养因素母牛的发情、妊娠、产犊等是否正常与营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营养水平过低会使母牛的性成熟和初配年龄推迟,缩短其有效生殖时间,影响正常发情,造成母牛的不孕或胎儿发育受阻,甚至还会造成流产和初生犊牛的死亡。

②管理方式母牛的繁殖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如饲喂方式、运动、调教、使役、牛舍建筑、卫生防疫和配种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都会影响母牛的繁殖力。

3.外界环境因素虽然母牛属于全年多次发情的家畜,但外界环境会影响其正常的发情、排卵。

高温会缩短母牛的发情持续期,并使发情不明显,受胎率低。

妊娠母牛对高温更为敏感,甚至会出现死胎、流产。

另据报道,长时间的噪音还会使母牛受胎率下降、流产、早产现象增多、泌乳量下降等。

4.年龄因素一般母牛的繁殖年限12-15岁,自初配适龄起,随分娩次数或年龄的增加而繁殖力不断提高,以健壮期最高,此后日趋下降。

5.泌乳的影响母牛产后发情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早晚与泌乳期间的卵巢机能、新生犊牛的哺乳、乳用牛的产乳量及挤奶次数都有直接关系。

如挤奶牛在产后30-70天即可发情,而哺乳母牛出现发情的时间往往长达90-100天。

6.配种时间的影响后备母牛既不能过早配种,又不能过晚配种,应根据身体发育情况安排配种时间。

过早配种会影响母牛自身的生长发育,使难产率和畸形胎、死胎机率增大。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繁殖障碍性综合征,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母繁殖障碍给猪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报道,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繁殖障碍综合征,有的场发病和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本病在病中发病率高达25%以上。

一;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

非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非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1)先天性繁殖障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2)机能性繁殖障碍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

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母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高能量日粮使母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

(5)应激性繁殖障碍热应激可引起母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

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1)瘟病毒该病是我国养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

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均易感染,幼年最为敏感。

感染潜伏期一般3~8天。

怀孕母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预防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预防

流产 、 难产 、 产后 高热 和 产后 无乳 的机 会 大大 增加 。 热应 激 还会 引起母 猪在 配种 和 分娩 时发 生死 亡 现象
16 营 养 因 素 .
好 的饲料 一般情 况下 营养成分 比较健 全合 理 .但 饲喂 方式 不 当或配 比不合理 就会造 成营 养过剩 或不均 衡 .对母 猪 的繁殖 造成危 害 后备 母猪 在进入 配种 时期不 用专 用母 猪料 . 影响发 情时 间和头 胎产仔数 : 会 配种后 不及 时控 制采
1 . 激素 类 药物 的滥 用 4
对母 猪一 般要 少用 激 素类 药物 . 的时候 注意 用法 和 用 用量 以及 疗程 . 对于 长期 不发 情 的多选 用 中药催 情 和公 猪 引情 ; 断奶 后 不 发 情和 空 怀猪 用 氯 前列 烯 醇 、 马 血清 或 孕
如苯 甲酸 雌二 醇 、 乙烯 雌 酚 以及排 卵针 等 刺激母 猪 生
食量 可导致 胚胎死 亡 . 形成假 孕或返 情 : 怀孕 后期 补料 不足
1 母 猪 繁 殖 障 碍 的主 要 原 因
11 病 毒 性传 染病 .
病 毒性 传 染病 主要 以 细小 病 毒病 、 乙型 脑 炎 、 狂犬 伪 病 、 耳病 为 主引起 母猪 流产 、 蓝 产死 胎或 弱胎 。 小病 毒病 细 和 乙型脑 炎 主要在 怀孕 前期 引 起母 猪木 乃伊 胎 . 母 猪一 而 般无 任何 症状 : 伪狂 犬病 和蓝 耳病 则 在怀 孕后 期 多表 现为 大小一 致 的死 胎 和弱胎 , 其他 如 E蹄疫 、 l 圆环 病 毒病 、 传染 性 胃肠炎 则 易感染 分娩 后 的仔 猪甚 至会 引起 大批 的死亡
2 防 制措 施
21 做 好 传 染 病 的 防 制 工 作 .

奶牛繁殖障碍

奶牛繁殖障碍

奶牛繁殖障碍前言繁殖障碍就广义而言包括了母牛、公牛的因素,及人为的因素。

本讲义仅就母牛生殖的一些疾病作讨论。

在理论上每只健康的母牛每年都能生产一头小牛,而维持其最高的产乳量。

本省因夏季炎热期间较长、圈饲、运动不足、给饲不正确,加上种种人为的不正当处置,奶牛的繁殖性疾病相当严重,与乳房炎和蹄病并列为奶牛三大疾病之一,甚至高居淘汰之主因。

而这些使母牛不能完全发挥其繁殖功能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繁殖障碍。

常见的奶牛繁殖障碍壹、先天畸型1. freemartin 异性双胎2. 膣狭窄、肉柱及膣瓣残留3. 重复子宫4. 双子宫颈口贰、阴唇的疾病1. 阴唇闭锁不全2. 阴唇炎参、膣部的疾病1. 囊肿2. 阴道狭窄3. 气膣与尿膣肆、子宫颈管的疾病1. 闭锁不全、阻塞及疤痕2. 炎症伍、子宫的疾病1. 子宫弛缓2. 伤害3. 子宫内膜炎多发于产后,因胎衣滞留、难产、助产不当受伤、助产不干净、子宫弛缓无力等造成子宫感染。

此外,因阴户或子宫颈无法正常关闭、气膣、尿膣、钠的缺乏或因配种时的感染,或是因荷尔蒙不平衡、囊肿等使子宫分泌物增加,造成细菌的繁殖等。

一般多因畜主发现病牛常发情且有时伴有分泌物流出。

临床上由直肠检查及阴道检查来诊断。

病牛约有70-85 %在治疗后可再受孕,但若由放线菌Actinomyces pyogenes感染或是用强刺激性制菌剂清洗子宫而造成子宫的硬化,则预后不佳。

(1).卡他性子宫内膜炎第一级:不受孕、发情周期正常,发情黏液有增多的现象但不明显,有时出现轻度的混浊。

发情时直肠检查,子宫收缩性不佳,子宫壁增厚的现象并不明显。

此型对人工授精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

(2).卡他性子宫内膜炎第二级:发情黏液明显增加,并出现乳白色絮状,甚至结块的炎症产物在其中。

发情期以外的时期亦可见到不正常的分泌物由阴户排出,此等分泌物往往粘在尾根部及及其两侧座骨凸起处。

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子宫的致密度增加及子宫壁轻度增厚,发情时子宫明显无收缩性。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课件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课件

3
疾病监测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疾
饲养管理
4
病传播。
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有助于预防疾病。
疾病的经济影响
损失产能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会降低生猪 的产能,导致经济损失。
增加治疗成本
治疗疾病会增加养殖成本,对 养殖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信任下降
频繁的疾病问题会降低消费者 对产品的信任度。
结论和建议
通过了解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分类、表现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保障养 殖效益和市场信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PPT课件
欢迎来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猪繁殖方面的常见 问题,并了解预防和治疗的最佳实践。
疾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什么。这些疾病可以影响猪的繁 殖能力和生育效益。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分类
1 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会通过感染传播,对整个养殖群体造成风险。
症状和表现
生育率下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会导致猪的生育率显著下降。
胎儿死亡
有些疾病会导致怀孕失败和胎儿影响猪的繁殖效果。
流产
病毒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流产和胚胎吸收。
防治及预防措施
1
养殖环境改进
优化养殖环境,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
2
按照兽医建议,及时接种适当的疫苗。
2 遗传性疾病
这些疾病在猪的基因中存在,会影响繁殖的传代效果。
3 生理性疾病
这些疾病与猪的生理过程有关,如内分泌异常。
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PR R S
PRRS是一种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 疾病,会导致怀孕失败和胎儿死 亡。
不育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第一节 雄性动物繁殖障碍 一是指完全不育,即雄性动物达到配种年 龄后缺乏性交能力、无精或精液品质不 良,精子不能使卵子受精; • 二是指生育力低下,即由于各种疾病或 缺陷引起雄性动物生育力低于正常水平。 • 患繁殖障碍的雄性动物在种畜中占相当 大的比例 。
雄性动物繁殖障碍
1.生精机能障碍:隐睾、睾丸发育不良、 阴囊疝、尿道裂口、短阴茎、阴茎系带 过短和雄性假两性畸形。 2.副性腺机能障碍:精囊腺炎、前列腺炎 3.性机能障碍:阳痿、交配困难、精液品 质不良。 4.免疫性繁殖障碍 5.染色体畸变
2. 防止饲草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害用。 农药;兽药;除草剂; 激素:植物产品中的黄酮、雌激素等; 污染物;棉酚;硫代葡萄糖苷素;
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要充足; 4. 加强环境控制 温度,湿度,光照
科 学 的 饲 养 管 理
(三)加强繁殖管理
1. 提高公畜交配能力 2. 提高公畜精液品质
加 强 繁 殖 管 理
• 2.管理因素 • 当动物饲养在寒冷、潮湿、光线不足、 通风不良、高温舍厩内或无适当的运动 时,可使动物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下,抵 抗力下降,使生殖系统机能发生改变, 造成生殖机能不正常。 • 不合理的利用,如过度挤乳或哺乳期过 长等降低繁殖机能。
• 3.年龄因素 • 雄性: • 出现睾丸变性、性欲减退、脊椎和四肢 疾病,以致交配困难。睾丸变性引起性 欲减退、精液量和精子减少、精子活力 差。 • 雌性: • 发情异常、发情不明显、排卵迟缓、屡 配不孕、奶牛发生难产、胎衣不下和子 宫疾病等发病率增高 。
繁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动物繁殖力将发挥 更大的作用。 ◆推广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可防止失配空怀; ◆推广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技术,可大大提高优良 种公畜的繁殖效能;
◆推广胚胎移植技术,可大大提高优良母畜的利 用率,充分发挥母畜的繁殖潜力; ◆合理应用生殖激素,可以诱发母畜发情,提高 母畜的排卵率及恢复正常繁殖机能。 ◆细胞核移植技术 ◆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
渤 海 黑 牛 公 牛
2. 及时淘汰有遗传缺陷的种畜,如: (1)不育; (2)不孕; (3)习惯性流产
3. 淘汰老、弱、病、残 每年要作好畜群 的更新,对老、弱、病、残的母畜应有 计划的淘汰。提高适繁母畜的比例(一 般是50-70%).
(二)科学的饲养管理 1.确保营养全面
◆营养物质数量充足,种类齐全。 ◆加强种畜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种畜正常繁殖机能的物质基础。 营养缺乏会使母畜瘦弱,内分泌活动受到影响,性腺机能 减退,生殖机能紊乱,常出现不发情、安静发情、发情不 排卵、多胎动物排卵少、产仔数减少等。种公畜表现精液 品质差、性欲下降等。
第十章 动物的繁殖障碍
授课教师:刘宏
基本概念
• 繁殖障碍又称不育或不孕,指雌性或雄性动物暂时性或 永久性不能繁殖。雌性动物的繁殖障碍习惯上称不孕症。
• 以奶牛为例,理论上,育龄时,牛应是一年繁殖一胎。 据此推算,凡达到始配年龄的母牛或产后牛经过60天以 上仍不发情,或虽然发情但经过三个情期配种仍不受孕, 均可视为不孕。
• 4.环境因素 • 气候、光照和温度 • 雄性动物在高温环境中,由于阴囊调节温度的 机能较差,如遇到持续高温会引起睾丸局部的 循环机能发生变化,引起供氧不足,正常精子 减少,畸形精子增加或精子活力下降,严重时 甚至没有精子。 • 季节性繁殖动物对气候、光照的感受比较敏感。 • 在夏季高温期间,雌性动物发情征象表现不明 显,而且受胎降率普遍低。
• 对雄性动物,达到配种年龄不能正常交配,或者精液品 质不良,不能使母畜受孕,可认为是不育。
Hale Waihona Puke • 繁殖障碍严重地降低畜群的繁殖力,从而影响生产效益。 种公畜不育有可能造成大批母畜不育,损失更大。
• • • • •
• •
• 一、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一)先天性因素 主要与父、母的遗传缺陷或近亲交配有关,或 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有毒物质、辐射等有 害理化因子的影响,引起染色体异常。 (二)后天(获得)性因素 1.营养因素 营养水平过低引起性成熟延迟或性欲减退。如, 成年雄性动物长期低营养水平饲养后,精液性 状不良,精囊腺分泌机能减弱,精液中果糖和 柠檬酸量减少,引起生精机能下降。 营养水平过高,特别是能量水平过高,会使成 年动物过肥,也会使性欲减退。 饲料品质 :能量、蛋白、维生素、矿物元素
3.提高母畜受配率 (1)维持正常发情周期 (2)缩短产后第一次发情间隔
中原畜牧网
4. 提高情期受胎率
(1)适时配种 发情鉴定是掌握适时配种的前提, 是提高繁殖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发情鉴定, 才能确定适宜的配种时间,防止误配和漏配,才 能提高受配率和受胎率
(2)治疗屡配屡不孕
(四)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
治疗
• 首先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减轻使役强度、 改善母畜的生活条件,减少各种不利的 应激作用,防治生殖道的炎症。否则, 治愈后易复发。对于舍饲的高产母牛, 应该增加运动。 • 激素疗法:应用激素治疗FC,主要是直接 引起排卵或者促使囊肿黄体化。(hCG、 孕酮、GnRH类似物)
雌性动物繁殖障碍
3、受精与妊娠性繁殖障碍
• (2)卵巢囊肿
• 卵泡囊肿 (FC)和黄体囊肿 (LC). • FC是由于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结缔组织增生 变厚、卵细胞死亡、卵泡液末被吸收或者增多 而形成的。 • LC是由于未排卵的卵泡壁上皮细胞黄体化而形 成,又称为黄体化囊肿。 • FC表现无规律的频繁发情和持续发情,牛发情 周期变短,发情期延长,甚至持续表现强烈的 发情行为,而成为慕雄狂(持续爬跨)。 • LC患畜长期不发情。牛重复直肠检查出与正常 卵泡类似物就可确诊。
• 6.繁殖技术性因素 • 对雄性动物,不适合的假阴道、台畜、 采精方法、采精场地等都会引起种用动 物的不良反应;过度的连续采精、强迫 射精或精神上、肉体上给予过重负担等, 均会引起性欲减退和精液品质不良,并 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 • 对雌性动物,未注意到发情造成漏配, 或发情鉴定技术不良,配种不适时,人 工授精时精液处理不当、使精子受到损 害,或输精操作不当,可使动物发生暂 时性的繁殖障碍。
4、免疫性繁殖障碍
5、生殖器官疾病性繁殖障碍:卵巢炎、输卵管 炎、子宫内膜炎子宫积水、子宫积脓和子宫颈 炎、阴道炎 6、传染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防治繁殖障碍的具体措施
• 严格消毒产房,注意接产卫生
• 加强围产期母畜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不良环 境的应激刺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 尽量避免将手臂和器械伸进产道,以防带入病 原菌和损伤子宫内膜。 • 激素与抗生素配合应用(开张子宫颈口(雌激素 ),收缩子宫(OXT或麦角制剂),促进子宫腔内 炎性产物的排除)
• 5.疾病因素 • 动物生殖器官疾病,如配种、接生、手 术助产时消毒不严,产后护理不当,流 产、难产、胎衣不下以及子宫脱出等引 起子宫、阴道感染或卵巢、输卵管疾病, 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核、布氏杆 菌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 病、媾疫、阴道滴虫病、猪繁殖呼吸综 合症、产蛋减少综合症等),都是造成 不育的重要原因。
• 消毒药液冲洗子宫
四、 提高动物繁殖力的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选种选育,提高种畜繁殖潜力 1. 繁殖力作为动物育种的重要指标
繁殖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不同品种和不同个体的繁殖性 能也有差异。尤其是种公畜,其品质对后代群体的影响更大。 将公畜精液品质,母畜排卵数量和产仔数作为选种的指标, 对群体进行选育,不断提高群体繁殖力。
• 7.免疫性因素 • 雄性的生殖器官,如睾丸、精囊和前列腺等以 及精子、精液和生殖道分泌物等均具有抗原性。 • 在雄性动物本身,因其具有血-睾屏障的免疫隔 离作用以及精浆中存在免疫抑制活性物质等防 止发生抗精子免疫反应的机制。若血-睾屏障遭 到破坏,精子抗原便可激活生殖道的淋巴细胞 和巨噬细胞,引起抗精子免疫反应,导致免疫 性不育。 • 在雌性动物,整个生殖道以及卵巢均可对精子 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但最重要的部位是子宫颈。 • 雌性生殖道黏膜上皮损伤时,可刺激机体产生 相应的抗体。
第二节 雌性动物繁殖障碍
1、先天性繁殖障碍 • 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和畸形 • 异性孪生母犊不育症 • 种间杂种不育 • 动物的性机能和排卵虽然正常,但是可能由于 生物学上的某种缺陷,以致卵子不能受精或者 合子不能发育,因此不能受孕。 • 马、驴杂交所产生的后代,通常不育
2、卵巢机能障碍 (1)持久黄体 • 一个或数个妊娠黄体或周期黄体超过正常时限而仍 继续保持功能者,称为持久黄体。 • 黄体分泌孕酮,抑制卵泡发育,使发情周期停止, 引起不孕 • LH、PRL和OXT,干扰PGF产生及释放的因素都可以引 起持久黄体的发生。 • 症状及诊断 • 特征是发情周期停止,母畜不发情。 • 常用药物有PGF,OXT、FSH、PMSG、雌激素 以及激 光疗法、电针疗法也可用于治疗持久黄体。
(五)做好繁殖组织和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有事业心的技术队伍; 2.定期培训、及时交流经验; 3.做好各种繁殖记录; 4. 做好良种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