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漫步 影评

合集下载

死囚漫步 死囚上路 观后感

死囚漫步 死囚上路 观后感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死囚上路》这部电影是由辛潘和蘇珊莎朗頓主演的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描述了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

故事講述海倫是一位出身富裕但與窮人生活在一起、為窮人工作的修女。

一天,她收到一個曾犯殺人和強姦的死囚马修的來信,請求她為他找律師替他上訴,以証明他是無罪的。

儘管海倫不為家人及大眾所支持,善良的她仍決心幫助馬菲。

上訴失敗,法庭維持原判決定七天後執行死刑。

在整个过程中,她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成為了馬菲的心靈導師,也陪伴著他走過人生最後七天,即最後的168小時。

海倫鼓勵他閱讀「聖經」,反省自己的作為,在海倫的陪伴和關懷下,馬修感受到愛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後,一直高呼自己無罪的馬菲在臨死前真心認錯,懊悔地為受害者祈禱,並懇求受害者的親人寬恕他,希望他的死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如果让我描述一下看这个影片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艰难在于客观上我看到了马修丑恶的犯罪行为,而主观上又看到了一个临死的人真诚的忏悔,这会让我迷茫于他是否该得到原谅,马修这样一个开枪杀人、强奸犯得死并未给我们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看的过程中我已经参与进去,感受被害人家属的痛苦,感受罪犯的忏悔和悲伤。

影片最后,马修被处死之后,不能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杀人犯的忏悔是否应该得到人们的宽恕,宽容的底线是什么,人们应该对一切都宽容吗?我的心很沉重,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人性与法律的深思。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其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有人说,人犯多少次错,都可以改正。

我每次听到这种话都会笑出来,那只限于因意外事故犯法的人,对于有计划的,或者冲动的,报有恶意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许多被害者家属带着绝望的愤怒来看你们,说这应该判更重的罪,应该判死刑!要说为什么这种愤怒会持续下去,那是因为犯罪的人当中,有人根本没有悔意,唯一的悔意只有对自己被逮捕这件事,以及为了把判决引向对自己有利的那恶心的做戏。

《死囚上路》观后感

《死囚上路》观后感

《死囚上路》观后感《死囚上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死囚马修〃庞斯莱从被定罪直到被执以死刑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善良的修女海伦〃普蕾一直不懈的帮助他,用真爱感化马修,直到马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拾信仰。

但当马修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眼睛也永远的闭上了。

电影的结果很悲,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

马修的死,可以让受害者明目,可以让受害家属得到心灵的安慰,仿佛社会没有了他的存在而变得和谐、安宁。

但马修这样一个开枪杀人、强奸犯得死并未给我们大快人心的感觉。

反而,我们的心很沉重,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人性与法律的深思。

首先,这部电影对马修的生活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介绍。

“没有富人会是死囚.”这句话真是的反映出贫民没有钱去雇佣律师为自己找到有力的证据,从而免于死刑。

这很现实,法律保护的不是所有公民,而是有钱人。

至少钱可以保住他的性命。

法律是无情的、冰冷的,现实对贫民是残酷的。

然而,善良的修女海伦却没有放弃这个罪恶滔天的死囚。

海伦为了帮助马修,被同村的人孤立,被受害者的家属大骂,受尽了旁人的误解。

但他为了救赎马修,勇敢的面对了这一切。

而这一切,都贯穿着宗教信仰。

当海伦对马修说“你是上帝的儿子”时马修竟泪流满面。

它让马修知道上帝会会原谅他,他的灵魂可以被救赎。

这是法律所做不到的。

法律可以约束人,管制人,甚至剥夺生命,但法律无法将一个毫无人性的迷途者真心的忏悔,并重拾信仰勇敢的面对一切过错。

电影中的马修在行刑前用颤抖的声音说到:“如果杀人者是错误的,那么我是错误的,政府也是错误的。

”这是对人道主义的呼吁。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况且面对已经忏悔的马修,冰冷的法律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

是的,他罪孽深重,因此法律无法原谅他。

但是,上帝原谅了他。

也许打毒针与从前的执行死刑的方法相比已经很先进了,可是没有人觉得这样做很人道。

相反,等待死亡比死亡本身更痛苦。

纵使马修死了,受害者不会复活,受害者的家属依然要面对现实,并且让马修的母亲伤心度日。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我们必须承认,让马修忏悔的不是法律,不是毒针,而是爱与信仰。

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漫步观后感

当我们面对恶性犯罪时,我们通常都会用他禽兽不如,要把他千刀万剐之类的语言,可见我们有多愤怒。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对他实用死刑呢?这存在争论,一个法律制度之下总会存在不同的人在认知层面上的差异,制度不可能期望所有人对生命的理解统一。

马修喊冤实则是狡辩,可以说是他眼看死期将至时的最后一搏,这就说明他惧怕死亡,死刑对他来说是有威慑力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保留死刑,但是,由于死刑具有不可挽回性,所以程序要绝对的合理,慎重应该是底线,执行死刑的方式要人道。

社会的安定是注定要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这部分人就是犯罪的人。

“死刑”作为对重犯的一种惩戒,是可以使受害人家属心里得到安慰,使大众的情绪得以发泄,也就是平民愤,还有起到预防和警戒犯罪。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死,但在他死前忏悔了,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被宽恕,不必在承担罪过,这时也就不需要法律了,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完美,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力。

当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有法律也可以秩序井然没有犯罪时,也就可以只用道德来约束了。

大概没有人不期待这一天的来临吧!。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死囚漫步》是一部由乔丹·希尔执导的纪录片,该片聚焦于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揭示司法中的不公正为主题。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以下是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影片简介《死囚漫步》围绕着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展开,特别关注了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的不公正现象。

影片通过讲述几位曾被判死刑的囚犯的真实经历,揭示了危险与错误导致的判决以及无辜者被错误判罪的情况。

该纪录片在2018年上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影片触动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并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震惊。

影片中的几位囚犯都曾被错误判刑并面临死刑,他们的遭遇令人心rending。

在我以为司法系统是世界上最公正和可靠的机构之一时,这部纪录片用现实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系统中的腐败和不公。

首先,影片中突出的问题是司法系统中的偏见和种族主义。

影片揭示了少数族裔囚犯在接受审判时的不平等待遇。

即使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他们仍然被判刑,甚至面临死刑。

这令人震惊和痛心,让我深刻意识到种族主义在司法中的存在。

影片还突出了警方和检察官的不正当行为。

有些囚犯因为虚假的证词或伪造的证据而受到错误的指控。

警方的暴力和不道德行为使得一些无辜的人遭受不公正的判决。

这些事实揭示出我们仍然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监督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

此外,影片中的几个案例也揭示了犯罪现场调查不足和刑罚审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丧失了公正的调查和审判过程导致了错误的判决和刑罚执行。

纵观整个纪录片,我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向观众发出警告,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相信权力机构的决策,而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启示与思考观看《死囚漫步》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示了少数族裔和贫困群体在刑事司法系统中面临的压迫和不公。

这让我认识到在推动司法改革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社区的利益,确保每个人在面对司法程序时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Report of Dead man walking(电影死囚漫步赏析)

Report of Dead man walking(电影死囚漫步赏析)
2、The scene that Helen come to see the victim’s parents moves me. They clearly describe the whole thing to Helen. They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every detail is kept in their mind. They are desperate and they really want Matthew to be executed and pay for the budget for what he did to their child.
Notes(quotes, symbolism, costumes, OST, etc.):
1、The music in the movie is divine. We can enter into the spirit of the movie and touch heir people through the music.
Characters:
1、Sister Helen Prejean is very a kindhearted woman. She desires to help more people through her energy. Facing Matthew, she never think about giving up him but to try his best to save him. She is Matthew’s angel. Not only does she inspires Matthew, but also visits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 in order to persuade them to forgive Matthew. She has courage to stand up criticism and to challenge authority and make an appeal for Matthew.She embodies nobility.

《死囚漫步》

《死囚漫步》

生命的感触----------------观《死囚漫步》感想这次的观后感,老师给出了三部电影的题目供我们选取:《巴萨提的颜色》,《美国往事》,《死囚漫步》。

我的眼球第一时间被《死囚漫步》给吸引住了,涌上一种想要立刻一看这部电影的冲动,于是便决定写一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当天下完课后,我立马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搜索关于这部影片的资料。

通过一些资料,我大概对影片有了一些了解。

影片的英文原题是Dead Man Walking。

翻译成中文名后有好多名字,比如说《死囚168小时》,《越过死亡线》,《死囚漫步》等。

而在看完影片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死囚168小时》的翻译。

在死囚生命的最后168小时,他会选择什么,是抵抗,是忏悔,是坚持,还是放弃?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深省。

下面大致说一下故事的梗概:苏珊萨兰登饰演的修女海伦•普雷金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修女海伦在收到西恩潘饰演的死囚马修的求助信之后,决定亲自前往监狱给与马修帮助精神上的指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嬷嬷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然而,在一系列求助无效后,海伦仍然陪着马修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在这部影片中,马修的罪是一开始就已经判定了的,但马修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不应接受死刑——这一严重的刑罚。

而修女海伦在帮助马修前,她身边的人纷纷提醒她不要被马修利用,以达到他申诉减刑的目的。

马修给我的印象是他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他偏激、粗鲁、玩世不恭且面相凶恶,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包括前来帮助他的修女。

当我见到他的样子与轻佻的举止时,我认为修女不应该帮助这样的人,就如狱警所说的:“修女,你应该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来安慰死囚。

《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修女海伦帮助死刑犯马修获得救赎的案例。

《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修女海伦帮助死刑犯马修获得救赎的案例。

以《死囚漫步》为例,谈谈对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认识《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修女海伦帮助死刑犯马修获得救赎的案例。

修女海伦她应死刑犯马修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担任他的精神顾问,逐渐成为马修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最终马修在海伦的帮助下获得救赎。

(一)司法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司法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犯罪者、受害人以及相关利益人中的受助者。

在这案例中的服务对象为死刑犯马修。

(二)司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论理司法社会工作有特定价值理念。

司法社会工作是一个按一定规则运转的复合性工作系统。

司法社会工作是由特定价值理念决定的功能定位,它即可以是司法本位的,也可以是社会工作本位的,还可以是两者混合型态。

按照具体的案例情况、服务对象,决定司法社会工作中的价值理念以及实践逻辑。

1.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把每个人看作是不同的实体,给予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社会工作对个人的尊重。

个别化是社会工作的传统价值。

2.接纳原则接纳是指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服务对象。

接纳是一种容忍的了解,包括接纳服务对象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及行为。

接纳意味着对案主的接受、相信和尊重,但不是对案主的意愿、价值判断和主观要求全盘接受。

3.社会公正原则司法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时,是以法律为本,同犯罪作斗争。

这样目的是保护社会和社会成员,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而不是对个人的惩罚。

例如:社区矫正中的司法社会工作。

通过恩威并重的社会工作手段和方法,矫正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及偏颇行为,妥善协调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帮助工作对象矫正错误行为,缓解人际关系矛盾,推动家庭、社会和谐发展。

4.尊重人权的原则社会工作倡导尊重人的尊严、平等、权利、自由,反对社会歧视、奴役、剥削等社会不公正现象。

在本案例中修女海伦在对待马修时,所持的论理价值观就为尊重、接纳、个别化、公正。

《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漫步》观后感我一直认为,能刺激到观众眼睛的,未必是一部好电影,因为你看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有能刺激观众心灵并使之产生碰撞和思考的电影,才是真正的佳作。

因此我往往不太喜欢去看一些所谓的大片,什么侠什么金刚超人什么3D4D之类的,无论怎样宣传造势,怎样火爆到一票难求,都激不起我半点兴趣的。

美国好莱坞确实拍了很多好电影,但未必都是在中国市场反响剧烈的,或是带来高票房的,那些引进的大片,事实上,有不少是专为中国观众拍的,也难怪人家啦,因为有市场,总不能放着白花花的钱不赚。

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总共看过的电影数量不多,好电影就更少了,以至于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影片,要等拍过了许多年我才看到。

《死囚漫步》就是其中一部,或译为《死囚上路》,拍摄于1995年,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导演为蒂姆。

罗宾斯。

说到蒂姆。

罗宾斯,不得不提另一部广为人知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他在其中饰演一位被诬告谋杀妻子的银行家安迪,以无比坚毅和沉稳的内心,不动声色地冲破重重阻碍,最终为自己获得了成功的救赎。

他精湛的演技赋予这部影片深刻的内涵,带给观众无比的震撼。

可惜的是拍摄于1994年的这部影片不幸地撞上了同年拍摄的另一部励志色彩浓厚,市场效应空前,当然也同样是一部好电影的《阿甘正传》,而与翌年的奥斯卡大奖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对《肖申克的救赎》念念不忘,难以找出与之比美的佳作。

再回到《死囚漫步》,我认为导演的成功在于:剧情和表现手法均未落入俗套。

剧情方面,开头说到修女海伦收到死刑犯马修的来信想要约她谈谈,他俩的第一次谈话中,马修就狡辩自己是无辜的,容易让人想象这会不会是一起冤案,爱看警匪悬疑剧的观众们可要失望了,这仅仅是马修在死期临近时想为自己挽回最后一线生机而已,案件是确凿无疑的。

再看两位主角,一位是乐于行善的修女,一位是凶残,冷酷的杀人犯,两人好比天使与魔鬼,爱看情感剧的亲们又要遗憾了,这一男一女没有发生你们想象中的离奇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囚漫步影评
在没看影片之前,从名字上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讲述死囚犯在执行死刑前的心路历程的影片,但是在看过之后我发现我先前的认为是那么的肤浅,再近一步的去了解它的一些背景和环境后这部影片又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这部影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

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海伦刚开始时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用法庭错判来赚取观众的同情很容易,但只会将这个问题简单化、程式化。

这部影片没有走那些雷同路线,将它廉价处理,没有美化庞斯里特这个十足的坏人,但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魔鬼。

西恩·潘把这个高难度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庞谢特并不追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身上有种社会底层青年的傲气。

但他最终在修女的感召和死神的威胁下软化了——承认杀人对于他无异于意志的崩溃和精神的转变。

修女的信念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亲人的不解和众人的责怪,她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基督精神。

萨兰登的表演荣获奥斯卡奖,她塑造的修女并不是只受宗教狂热的驱使,而带有一种高贵的尊严。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让我思考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它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死刑犯这个群体并且开始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在对待死囚?死囚作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真实写照又是怎样的?任何一个死囚都给他自己的家庭和被害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有没有后悔他们当初那些不理智的举动?我想大部分的死囚都会如影片刚开始时的马修一样,不愿悔罪,尽管他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而他所做的却是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死刑制的不公。

但是马修是幸运的因为这时候海伦修女出现了,她负责心灵辅导工作,在希望马修能忏悔同时她也想确认马修是不是真的有罪她不想看到马修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走向死亡。

最后在海伦的感召下马修认识到自己的罪过,放下仇恨走向死亡.海伦的这个举动我觉得十分伟大,我不知道外国对待死囚是什么态度但是在中国我敢说在谈起死囚犯时人们更多的是痛骂,而不会想到让他们在死前能放下心里的罪恶,安心上路.在这一点我觉得中国的制度并不完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死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需要像海伦这样的犹如天使一样的人来拯救
如马修一样被人看做是恶魔的人。

再者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同我一样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对死刑产生了置疑.影片中尽管马修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但是他最终忏悔了,但是死亡却剥夺了他赎罪的机会。

我认为除自然法则外,任何生命都是不可剥夺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死刑执行之前,马修本能反映出了强大的求生意志,那时在行刑台上的不是一个罪犯,而是一个待宰的羔羊。

那一幕甚到连受害者父母也不忍看到那么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

不管他们是看到了被马修残杀的子女的样子,还是真的受到了震撼.
影片的高潮就是死刑的执行,这与以往的暴力场面不同,却比任何暴力场面都要来得触目惊心,它一丝不苟地完全再现了死刑执行的过程。

可以看到一个死囚由生的绝望的死的安静的过程,尽管死刑是针脉注射,是无肉体痛苦的,但它给马修带来的精神痛苦,是生者无法体会的。

我只能从马修在最后失去意志前闭眼的那滴眼泪来体会这巨大的震撼!
死刑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刑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命。

而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曾有过“死刑”这种刑罚制度,时至今日,仍有58个国家,其中包含了美国、日本、新加波、中国,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仍然继续存有并继续执行死刑。

有95个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其余的国家则是已经10年以上未执行过死刑,或是仅允许在战时使用死刑。

所有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依据欧洲联盟基本权力宪章第2条,禁止使用死刑。

近几年,我们总可以听到有人大代表提案废除死刑。

所以,死刑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探讨,是否应废除死刑。

不可否认死刑可以遏制犯罪,并且是警方和检察官的一个有效工具,同时亦能确保罪犯无法再次犯罪,进而保障了整体社会的安全,并且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提供慰籍。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死刑具有不可回复性,倘若误判,则无法挽回;而且死刑亦属对少数民族和穷人的歧视。

我认为,死刑并不比无期徒刑更能阻止犯罪,反而鼓励了一种“暴虐的文化”,支付了比无期徒刑更昂贵的成本,也同时侵犯了人权。

在看到影片中马修与同伙杀死那对年轻恋人时,我也同意死刑,以命偿命。

只有罪犯处以死刑才能多少平复受害者家人的悲痛。

但当看到马修在快执行死刑前,经过修女海伦的引导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并诚心忏悔,在行刑前一刻对受害者家人的道歉、忏悔,以及他被捆绑在死刑床上,输送毒药的管道连通他的血管,他浑身颤抖,对于死亡的恐惧时,我更多的看到一条即将逝去的生命。

是否杀了人,一定要处以如此极刑?如不处以极刑,何以慰藉受害者及其家人。

但同时,又是谁赋予谁以剥夺一
个人的生命?是否真的可以这样做。

如果一个人已经诚心忏悔并得到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原谅,并愿意重新做人、回馈社会,我们是否还应该剥夺他生的权力?尤其是他的父母,对于自己孩子被判死刑、被执行死刑,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即将死去父母的心情又将如何?马修的母亲虽知马修犯的罪行极大,但马修始终是自己的孩子。

尽管孩子多么的不是,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又怎么会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执行死刑。

但在法律下,即使是他的母亲,也无法阻止自己孩子的死,这对于母亲是多么的悲哀与残忍。

死刑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完全无法补救司法造成的错误、另外死刑的执行也会杀死重要人证。

如果杀了一个冤枉的人,又该谁还以他的生命,谁来慰藉他的父母呢?记得有些武打小说中有这样的台词“宁愿杀错,不要放过。

”而生命仅此一次,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宁愿放过,不要杀错。

这是对每个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许多国家即使判定死刑也推后好几年执行,为的就是尽量少的杀错人。

但我更愿意的是不要剥夺人生的权力。

反对死刑的人提出以无期徒刑代替死刑,我想更多的也是出于人权这样的考虑吧。

然后我认为这部影片还反映了宗教所代表的终极救赎与法律所代表的现实利益之间的对立,简单地说,就是此岸和彼岸之对立。

这种对立的表现手法更为曲折,但又无处不在。

其中最大的对立,就是导演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海伦和马修——的对立。

海伦是导演叙事的线索,蒂姆·罗宾斯几乎完全采取顺序的方式叙述,而对于背景的必要交代往往都通过海伦闪回式回忆和想象来交代。

海伦出身富裕家庭,禀性善良,容易轻信。

例如,她对作案过程的想象往往基于马修对她的讲述——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宗教追求现世公平和客观真实的无力,所以它不能取代法律。

海伦的一切特点都代表着宗教的纯洁和高尚。

海伦的梦魇在于童年那次和小伙伴一起对一只小动物的残忍暴力,但在宗教看来,任何罪行其实都带有儿童性,都是可饶恕的,儿童的罪代表着原罪,所以宗教可以拯救,而不一定要报复。

谁在小时候没有踩蚂蚁玩过呢?这恐怕是该片的又一个隐喻。

而马修,家境穷困——很多人甚至将他被判死刑归咎于他没钱请个好律师。

他从小跟着父亲混迹于小酒馆中,耳濡目染的都是酒精、色情、暴力。

他家有四个兄弟,却只有母亲一人苦苦支撑着生活,而母亲又是个软弱无力的底层妇女。

马修显然也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一些被人认为是种族主义的观点完全是因为他的叛逆和误会,他甚至连自己真正讨厌什么都没有弄清,直到海伦给他指出,他才知道他是厌恶懒惰而不是厌恶黑人。

马修的形象塑造得异常丰满,他并不是那种扑克牌式的标准的恶棍嘴脸。

他反政府的主张源于对他父亲言行的一知半解,他的情绪化显然深受他母亲的影响。

总之,他并非天性邪恶。

其实又有谁天性邪恶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

他的矛盾,他的混合,其实正好代表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导演对这个对立的
处理,大概就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宗教的力量是超越于法律之上的。

法律可以消灭人的肉体,但不能管辖人的灵魂;而宗教,却可以救赎灵魂,使人最终向善。

也许在近些年死刑并不能全部的被废除,但是我坚定地要求健全死刑犯的临终关怀,让他们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平静而有尊严。

毕竟死刑剥夺的是罪犯的生命,而不是他们的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