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地方曲艺——常德丝弦

合集下载

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的主题类型及多维价值

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的主题类型及多维价值

收稿日期:2020-09-17基金项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文洞庭”项目(湘教通[2015]351号);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常德方言文化研究”(18JD53)。

作者简介:张文刚,男,湖南安乡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文艺创作与评论”研究所所长,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沈红宇,女,湖南长沙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文艺创作与评论”研究所研究人员,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的主题类型及多维价值张文刚沈红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常德415000;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摘要: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的主题类型可概括为时代性主题、地域性主题和超越性主题。

时代性主题的主旋律是讴歌时代和人民,弘扬正能量,辅之以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因而具有认识价值、激励价值和反思价值。

作为地方性主题的丝弦作品,记录了常德本土以及湖湘大地的地理风物、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用审美感染和价值理性影响人的心理及行为选择。

超越性主题集中表现为关于童心、乡愁和人性世界等永恒主题的表达,引发对原初和终极、存在和意义、时间和空间、传统和现代等带有哲理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常德丝弦;唱词;主题类型;艺术传达;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1)03-0094-10风靡大江南北的常德丝弦,作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形式,既有优美的旋律和唱腔,又有雅俗共赏和内涵丰富的唱词,二者相得益彰。

有学者在分析常德丝弦音乐的功能时认为,它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而且在创腔与演唱中都以传情达意为主,特别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1]。

这种音乐上的特点也引导着唱词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唱词进行分析,比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安排以及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和诗性特质等等,但我们以为,从唱词的主题内涵及其所传递的价值着手是我们走进并涵咏常德丝弦的一个重要入口。

浅谈常德丝弦的表演感悟与传承保护

浅谈常德丝弦的表演感悟与传承保护

浅谈常德丝弦的表演感悟与传承保护摘要:常德丝弦作为湖南常德民间说唱曲艺代表形式,常德丝弦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雅致的唱词和优美的旋律,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为常德的文化发展的篇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当地重要的文化传承体现。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重视已久的,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就我对常德丝弦的起源与发展与自身经验,就这一艺术的传承进行分析,将为常德丝弦的承继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常德丝弦;表演形式;传承;文化保护一、常德丝弦的历史渊源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

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十大曲艺之一,历史悠久。

宋元时期,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逐渐传播。

清末明初,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逐渐走向市场。

常德老河街等地形成了作坊刻印唱本的一条街,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

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作为常德最具特色的非遗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了常德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二、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与传承创新(1)个人心得2020年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参演剧目为《陈毅拜师》的一个常德丝弦作品。

排练之初,除了在演唱方法上的问题外,对所表演的剧中人物:陈毅将军、老先生、大妈、小女孩,四个不同的人物角色很难找到感觉。

所以,每天排练完后,我便会去常德市工人文化宫的街边一个角落去观看老爷爷们下象棋,来模仿他们的神态和肢体语言。

加上我小时候有学习过戏曲的功底,我便将戏曲对人物刻画的方式运用到了常德丝弦表演里来,在扮演三十岁的陈毅将军时,我会借鉴戏曲行当里的“花脸”和“武生”,来刻画适合他的性格和人物特点。

武生要求其人物特点:稳重、端庄,看起来干净利索,还要有大将的风度。

内行的说法就是要看起来“脆”。

在我扮演老先生的时候,我会借鉴戏曲行当中的“老生”和“须生”去塑造老先生这个人物。

常德丝弦的语言艺术特点

常德丝弦的语言艺术特点

常德丝弦的语言艺术特点艺海> 2008年第6期> 文章常德丝弦历史悠久,经历了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仍活跃于我国曲艺舞台,这与它独特的语言魅力是息息相关的。

常德丝弦用常德方言演唱,地方语音语调是常德丝弦曲调的基础。

1发音特点在常德方言中,除舌根音(g、k、h)和翘舌音(zh、ch、sh、r)稍有变化外,其余声母的发音位置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但语音有差异,有些韵辙的韵母也不尽相同。

如梭波辙,普通话是e、o韵,韵母三个:e、o、uo,常德方言只有。

韵,没有e、uo这两个韵母。

又如普通话一七辙中有韵母一i(前、后),常德方言中因没有声母zh、ch、sh,而没有舌尖后元音-i(后)。

再如普通话中东辙是eng韵,韵母五个:eng、mg、ueng、ong、iong,常德方言的风松辙无eng韵,韵母只有ong、iong。

常德方言把eng念成前鼻音en,没有’ing和ueng这两个韵母oonq、tong这两个韵母在常德方言中,只有“东”、“公”、“宗”等字的韵母与普通话基本丰目同或丰目近。

2声调从调类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一样,都是四个。

从调值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除阴平调都是高平,调值为55外,其余都不同。

常德话的阳平为低升调,调值13,普通话为中升调,调值35i常德话的上声为中降调,调值为21。

普通话则是降升调,调值24;常德话的去声为中升调,调值为35,普通话则是全降调,调值为51。

3语言的十三辙及辙韵转化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三辙”来进行的。

常德丝弦运用常德方言的十三辙来演唱,现将常德方言十三辙列于表格:常德丝弦除以上的韵辙外,在发音过程中,还出现一些韵辙转化的现象,如:①普通话ie韵(乜斜辙)中声母为j、q、x的团音宇,在常德话中变韵易辙,凡介母为ǜ的撮口呼”团音字,如觉(jue)、却(que)、学(xue)在常德话里分别读"juo”、“quo”、“xuo”,均归uo韵(波罗辙)。

常德丝弦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常德丝弦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常德丝弦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欧阳枚1(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常德丝弦是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独特的地方曲种,它具有各个方面的研究价值,是非常值得学习与传承的。

然而,迄今为止,常德丝弦在当地群众中的广泛传播还存有一定距离,要想使这种曲中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无论是从常德丝弦音乐本身,还是当地政府、社会以及学校,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常德丝弦;传播;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一.常德丝弦概况(一)常德丝弦的渊源常德丝弦亦称老丝弦、丝弦戏,是一种具有鲜明湖南常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演唱时用丝弦乐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这种丝弦用常德本地方言演唱,所以称之为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诗词及宋词元曲的一些音乐词牌,《常德府志》记载中曾讲到许多历代文人的诗文都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如晋代的陶渊明、宋代苏轼、等人都曾来过常德,且是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引来无数诗人荟萃桃花源,才留下这些近似于常德丝弦唱词的诗词。

(二)常德丝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常德丝弦的音乐与语言、旋律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诸因素都已自成体系,它的题材与体裁具有典型说唱音乐的共性特色。

更值得学习研究的是:它的演唱方法独特、伴奏手法丰富多彩,是多种曲种所不能比拟的。

1.演唱方法独特常德丝弦采用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演唱,和长沙、浏阳等地演唱的丝弦形成鲜明对比,常德方言带有俏丽的特点,特别是女子唱出来特别温柔而委婉。

常德方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够听得懂,它的演唱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咿儿哟,呀咿哟”这两句让人耳熟能详的衬词,使其成为了常德丝弦的标志性唱词。

2、伴奏手法丰富常德丝弦的主要伴奏是胡琴,这种胡琴的琴筒大于一般的京胡,小于二胡。

常德丝弦在伴奏上除了继续发扬传统丝弦的弦乐音乐伴奏优势外,还更多引进采用了电子音乐的形式,这样既能紧跟时代的节奏,也利于演员的反复练习领悟,达到表演与伴奏的协调和谐。

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

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

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作者:罗君来源:《艺海》2008年第01期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土壤深厚,在湖南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常德丝弦就是湖南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的一朵璀璨奇葩。

常德丝弦的雅韵新声,根植于湖湘文化沃土。

她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并能与时俱进;她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形式载歌载舞,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感受;她来自生活、表现生活、雅俗共赏、服务娱乐大众,表现了常德人民勤劳朴实、含蓄细致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常德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山川秀美家乡的赞美。

我在近十几年的常德丝弦艺术表演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常德丝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作为常德地方曲艺,不仅深受常德人民喜爱,而且正在逐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受到更广大范围曲艺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喜爱和重视,深刻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道理。

常德丝弦具有的独特韵致与感人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她内容与时俱进、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现灵活自由、伴奏丰富多彩等方面。

一、剧本创作,与时俱进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文化作品离不开艺术创作,一个好的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引发广大艺术受众的艺术其鸣。

贯穿常德丝弦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孟姜女寻夫》、《刘铁嘴算命》,到近代的《扫盲运动到了乡》、《新事多》,到现代的《洞房悄悄话》、《瓜中情》、《生在潇湘多自豪》、《待挂的金匾》等,剧本内容无一不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常德丝弦历史悠久,但又具备强烈时代气息和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著名剧作家黄士元先生是常德丝弦剧作家的典型代表,近二十年来,我们所表演的常德丝弦剧本大都出自他的笔下。

作为一个为常德丝弦默默奉献的农民作家,他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写新时期农村生活题材的现代喜剧为主,自成一格,做到了以情动人,以喜悦人,创作出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常德丝弦艺术作品。

如常德丝弦戏《旋转的钞票》,通过描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生活和人民价值观念发生嬗变等社会现象,写出了现实社会对金钱的人生百态,使人们在欢愉的笑声中感悟到了比金子更为可贵的东西。

浅析常德丝弦音乐与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浅析常德丝弦音乐与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常德丝弦是一种在湖湘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性音乐,常兴于沅水流域,在国内以及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且曾经一度在国内外多个大型音乐活动与比赛中获得大奖。

常德丝弦也因其音调优美,曲词典雅,展现了极强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推陈出新意义大。

目前,常德丝弦在传承方面,主要通过地方艺术交流与学校教育展开,很多工作还亟待完善、深入。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集聚地、精神文化扩散源,担当地方音乐传承者是责任所在,其作用也确实能推波助澜成为地方音乐艺术最高效辐射源。

为了达到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本文契合地方音乐的特点,以本土音乐常德丝弦为例,从音乐传承的几个层面或环节,思考并规划了本土音乐的特色教学。

一、教学模式:“口耳相承” “口耳相承”是即兴传授模式中的一种,但即兴并不等于随意。

这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常见、最实际、最重要的手法,能很好地体现了中华传统音乐具有的中华民族艺术特点。

在高等院校实施地方性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讲授内容知识,教师既通过“口耳相承”教学模式对整体特色风格全面把握与控制,又能够通过师生间面对面交流与沟通有效增强并促进教学效果改善。

利用非言语及言语的教学方式,将演奏、唱词、表演、讲述传播给学生们,使其能够更好地对传统区域音乐魅力予以理解与感受,更能有效激发学习者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兴趣。

同时通过不断熏陶,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对本土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予以广泛接纳,继而促进大学生能够更主动、更好地保护、学习及传承中华传统民间音乐。

在常德丝弦的教学与交流中,将“口耳相承”这种音乐教学模式导入其中,一方面,广邀常德丝弦中华民间音乐艺术家(或政府认定的传承人)步入课堂,让他们运用最为原生态的演绎方式将这种源自民间、深植于湖湘人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中的传统民间艺术真实地传承给高校学生们。

另一方面,通过“口耳相承”音乐教学模式,导引高校教师与学生即时对民间艺人的唱教方式予以模仿,使他们对相关音乐的印象得到增强与加深,让师生对常德丝弦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领悟。

常德丝弦的发展情况和对策

常德丝弦的发展情况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子初.笛源发微[J].中国音乐,1988,01. [2] 王青.古笛研究[K].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6,6.
的瑰宝,2006年,被归纳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这不但是常德文化发展的一个优势,也是丝弦艺人薪火代代相传 的结果。 清代中叶,常德曾出现一位著名的丝弦艺人,贺小昆,许多传 统曲目都由他改编,如《黛玉葬花》、 《二度梅》、 《双下山》等十 几个。他带领了许多艺人创新丝弦老路,开拓新唱腔,戏曲板腔体 与西方戏曲融合,长篇故事演出也不在话下。 清末明初,常德另一位著名丝弦开拓者徐梅清将四川曲调创新 为“川路”新腔,丝弦艺术更加完善,并在农村进行开展,因此, 清代丝弦表演达到鼎盛时期,是我国中华艺术文明史上的一块里程 碑。经过时代的加工与改造,艺人们的传承与发展,常德丝弦艺术 逐渐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当然,每个人的爱好不同也 促成丝弦艺术逐渐分为不同流派,代表各地的特色。常德艺人戴望 本唱腔深厚苍浑,低沉有力;桃源艺人李玉成润腔温婉细腻,行云 流水,时而高亢豪迈,时而内敛深沉;津市艺人黄学千质朴低调, 醇厚亲切。李玉成,号称“一人一台戏”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弹 自唱远近闻名,是解放战争时期十分著名的丝弦艺人。 解放以后,又出现黄挥,他从部队转业以后,被分到常德市 的文化部门工作,对于常德丝弦开始整理和搜集以及研究和发掘。 记谱整理出《九连环》和《采茶调》等39首曲目,1955年,编入到 《湖南民间歌曲》中,并正式出版,致使常德丝弦正式在文坛亮 相;1956年以后,他将牌子丝弦等进行整理,并且印成《常德丝弦 音乐曲调集》, 在中小学及群众业余剧团中进行散发。为普及常德丝 弦提供了有利的民间音乐资源。 三、常德丝弦传统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常德丝无论是对湖南民间艺术,还是常德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 瑰宝。常德丝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表演形式灵活,演唱方法独 特,音乐结构完整,而且伴奏的手法巧妙,这些更加表现出常德丝 弦感人的魅力和独特的韵致,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音乐风格与结构特点 常德丝弦不但音乐功能具有独到之处,体系也相对完整,其抒

常德丝弦艺术的创新研究

常德丝弦艺术的创新研究

常德丝弦艺术的创新研究作者:田正铁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常德丝弦它吸收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了它独特的表演特征;时过境迁,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在不断地演变,传统的音乐风格等方面也在创新,只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为更好的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关键词:常德丝弦;创新;传承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40-01柳城常德古称“武陵”,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座古城孕育着属于它的气息,在这个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繁华的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常德丝弦,并在众多的湖南曲艺中脱颖而出,让大众所熟知。

常德丝弦主要是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是吸收江浙一带进来的时令小调和民歌的精华,兼容并蓄,与常德民间音乐和常德地方特点融合而形成的。

一、传统常德丝弦的一般特征1.语言特征。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中盛开最为持久的也最为独特的一朵花。

常德丝弦是用常德方言演唱的,也是常德丝弦最具特色的地方,常德方言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德语”。

常德方言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它的唱词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和衬词,是常德丝弦的艺术体现。

2.表演特征。

传统的常德丝弦主要是坐唱的形式进行演出,坐唱总共分为两种—丝弦戏剧和丝弦段子。

丝弦戏剧它是有故事情节和有人物设定的,它在演出时每人有不同的角色分别为生、旦、净、丑等角色,都是一人一角登台演出。

而丝弦段子与丝弦戏剧不同,丝弦段子的演唱为“一人多角”来说唱故事,表演者都能自拉自唱;中间有道白,但是当演出曲目中的角过多是,演唱者一人一角外,再分别兼任;丝弦段子适合在酒楼和茶楼里慢慢的欣赏。

传统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简单,对演出场地、表演梳妆、服饰等基本没有要求;但是对演唱者自身的要求较高,演唱者需自弹自唱;而且还需会演奏各种不同的乐器。

传统的常德丝弦中演唱者在“一人多角”时,对音色的把控能力,通过声音的转换来诠释每个角色,除去角色外,算上中间精彩的道白,才能算的上是一段完整的常德丝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曲艺——常德丝弦摘要: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洞庭湖一带的民间曲艺。

作为民间曲艺的一种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在物欲横流社会,这项文化被淹没在物质的洪流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

在现在我们应加强对其的保护,使其能够在现在社会保存下来。

关键字:曲艺丝弦说唱面临的挑战应对的对策正文湖湘文化是一种有魅力的区域文化,他们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湖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审美情趣。

曲艺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是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为常德丝弦。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其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但还有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一、形成与发展常德是重要楚湘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东临洞庭湖,西通黔川,南毗益阳,北连荆襄,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

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也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

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也曾在常德诗墙上留下了他们的墨迹。

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常德自古就是国家的重要农业产区,因为濒临沅水和澧水交通便利商业也较发达,随着人员的流通、交往,文化也不断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常德地方文化。

《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湘之间”,指的就是湖南常德,一座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的尾闾,史称“西楚唇齿”的音律之乡。

而自宋元以来,常德城内各地的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也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在滨户地区逐渐流播。

元末战乱,外省的人大量涌入常德,这使得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

明代中叶,特别是到了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断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也对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市民的创作意识不断增强,很多读书人投入到民间戏剧和曲艺的创作和编制中来。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商贾的流动不断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是文化的交融,各路商贾携带本地流行的时调小曲进入常德,与常德方言融合,逐渐演变发展为常德丝弦。

清中期以后商业不断繁荣,而常德具有和擂茶的习惯,因而茶馆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招揽客人,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热闹门面,自此常德丝弦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

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

每一次社会震荡都会给文化带来重大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及伴随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于推动常德丝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丝弦艺人纷纷进入茶馆,酒楼行艺,在竞争中使演唱水平的到提高,促进了常德丝弦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城市各阶层文化娱乐的要求,茶楼、书馆、戏院遍布,为丝弦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出现了许多反帝爱国的新作品。

而在日本侵略战争中,常德也无法幸免,常德会战、常德细菌战,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常德人浴血奋战,死伤无数,在常德会战中常德成为一片废墟,人们流离失所,经济物质生活的不到保障,常德丝弦也遭受空前厄运,丝弦班社纷纷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重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文化的创建,常德丝弦得益于这个有利的政治环境而获得新生,各地陆续成立了民间艺人演出组,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加大有关经费投入,改善旧思想,搜集整理传统曲目,同时对其不断进行改革,创作新的曲目。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文化气氛的低靡,造成了文化的囚笼,造成了文化的恐怖氛围,一如清朝的文字狱一样。

丝弦艺人不敢创新,各丝弦演唱团体都受到了冲击,先后解散。

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常德丝弦也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审美,在内容、形式、品位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

他一改传统的坐唱形式,现有走唱,有时或有舞蹈。

随着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从一种简单的自弹自唱扩张为一种复杂的群体表演,不仅有了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它还冲出了茶馆、书馆、酒楼,搬上了舞台。

同时有了专门的乐队,不用演员兼任乐师。

伴奏的乐器也随之增多,除原有的乐器外,又加上了高胡,长三胡。

低音提琴等,给常德丝弦的伴奏增添了色彩。

二、常德丝弦的特点常德丝弦作为曲艺之一,与中国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它是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及演员表演等多种因素。

它不似戏剧、音乐、舞蹈有着某种明显的艺术特征,它形式多样,特点不一,有的似戏剧,有的似歌曲,有的还伴随舞蹈“说唱故事”。

它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产物,戏曲、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杂糅其间,或说亦歌、亦舞、亦曲,听众喜欢什么,艺人就演什么,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从它的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常德的地方色彩,它是一种语言化了的音乐。

常德丝弦,是时调小曲与常德方言的结合。

常德人说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语气温柔而婉约,像微风拂面。

因此,有人说"常德丝弦的音乐是语言化的音乐,语言却又是音乐化的语言"。

"咿儿哟,呀咿哟"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衬词则仿佛是给常德丝弦贴上了一个标签。

第二、伴奏乐器一丝弦乐器为主。

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

这些伴奏更加形象生动的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深化了故事的情节。

常德丝弦是常德地方市民阶层不断努力创造的,体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特质。

常德是一个多个民族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第三多的城市,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特征,这也体现了常德丝弦具有最大限度的囊括性和广泛性。

常德丝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兼备、变化多样的民间说唱表演艺术。

有的还伴随舞蹈。

容量较大可以演唱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

唱词来源于古代诗文,如:《赠汪伦》(内附电子稿上),有的来自常德本地地方歌谣,如:《月亮粑粑》,有的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童年》。

常德丝弦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

演出时很讲究坐的位置,艺人有“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之说。

表演以唱为主,间有道白。

常德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在丝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衬腔、垫腔和加花等五种基本方法。

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俏丽和抒情性。

在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中,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它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

讲究“起、平、落”的结构原则。

其音乐旋律以五度跨跃为特色。

它分为“川路”和“老路”两种。

“川路”的音乐风格表现明快、刚劲;“老路”则表现为浑厚、悲怆,多用于长篇故事。

常德丝弦传统的演唱方法十分讲究自弹自唱,一人多角。

演唱者一般为以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

演唱者往往是“一人多角”、“进进出出”,仅为一种单纯的曲艺形式,而演唱大型曲目时,则是一种戏剧结构。

在传统的唱形式中一人除了要扮演多个角色外还要担任乐师。

三、常德丝弦具有的价值一定的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都对当地的文化、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德丝弦是从多种文化继承并发展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

无论是对经济、文化还是精神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清朝时就有老版为了招揽生意,而请丝弦艺人在茶馆或酒楼等经营场所。

有关丝弦的书籍,团体,以及演出团体成为外来旅游客人必看或会买的纪念品。

第二,常德素来具有“戏曲之乡”的美称,而常德丝弦是常德曲艺的标签,其作品中不乏有介绍和赞扬常德的,如《常德是个好地方》(内附在电子稿上)、《柳叶湖上的乌篷船》等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常德人,风土人情,景观等进行介绍和宣传,对加强全国乃至全世界对常德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它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在现在经济下有所创新和发展,对于对于提高常德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常德人民的生活和加强他们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富贵人家为了嫁、娶等大事都会请来丝弦艺人表演,以增加热闹氛围。

第四,一个地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地人们的风俗和特点,体现当地人们的精神风貌。

其作品中不乏表现常德人热情好客的情怀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有些作品中也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不同的时期常德丝弦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都会有所创新和改进这些体现了常德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会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产生了大批新编曲目。

其中有体现反腐倡廉工作的《瓜中情》。

第五,体现了汇合百家,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它是吴越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

是湖南内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以及湖南与其他省区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是不同学派,如宋学和汉学之间沟通与融合。

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四、现实中遇到的挑战虽然近年来,常德丝弦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它只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取得的成绩,只是为一些丝弦专家所认可和知晓,就连我们常德本地人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常德丝弦,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东西算不上出名,那么它的生命也就不够长久,人们保护它的意识也就不会那么强烈,失去或被淡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很多东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都不为现在青年人所认识和接受,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些都给常德丝弦的传播、传承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常德丝弦作为传统曲艺的一种,其内容取自古代的诗词散文、有的取自民间故事或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陈旧,表演形式呆板。

又缺乏耳熟能详的有名曲目,使得它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不是很深,由于现在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如老一辈的艺术家,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与学习现代的乐器或音乐,愿意学习常德丝弦的越来越少,使得它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加之老一辈丝弦艺术家的相继辞世使得丝弦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阻碍。

湖南是全国文化产业第一的省份,其影视产业更是全国首屈一指,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湖南卫视,其娱乐节目收视率非常可观,但其所传播的大多是综艺娱乐节目,而现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物价也不断上涨,就如现在的房价不断攀升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