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 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教学设计《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第四课,学生经历了养蚕的活动,体验到蚕从孵化到幼虫期的成长过程,继续探究蚕结茧吐丝成蛹的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探索蚕茧和蚕蛹的发育变化和功能,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观察实物。

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

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

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

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

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茧;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对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并交流。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蚕的兴趣和爱好。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能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描述蚕蛹的特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

2.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并描述蚕蛹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蚕,蚕茧,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秤,手电筒,开水,烧杯,竹签(或毛刷),丝绸制品,探究记录纸等。

教师:学生分组材料一份,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蚕的幼虫长大后会吐丝结茧了,蚕用茧把自己包了起来,茧里的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蚕变了新模样》。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奥秘》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变化,同时涉及蚕的食物和生命周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蚕的食物和生命周期,学会观察和记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法,提高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蚕的蛹期变化及其与成虫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实物、图片、视频,蚕的食物样本,教学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蚕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讲解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观察蚕的实物和图片,记录观察结果。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蚕为什么能变成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蚕的食物、生命周期等因素,解释蚕的变态发育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学生分组观察蚕的食物和实物,记录蚕的特点。

学生通过画笔、彩泥等工具,制作蚕的变态发育模型。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分享观察和制作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谈收获,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蚕的食物:桑叶蚕的生命周期:约50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蚕的发育过程。

答案:见附件《家蚕发育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围绕“蚕变了新模样”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掌握蚕的生长发育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生物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的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蚕、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蚕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吗?”2. 新课导入: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发放实物蚕,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显微镜观察,讲解蚕的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发育过程图,加深对蚕变态发育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卵:椭圆形,绿色,孵化后变成幼虫。

幼虫:吃桑叶,蜕皮,不断长大。

蛹:幼虫变成蛹,外形像蚕茧。

成虫:蛹羽化成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绘制一幅蚕的发育过程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关于蚕的其他知识,如蚕丝的用途、蚕的饲养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实物蚕的观察。

2. 例题讲解中显微镜观察蚕的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3. 作业设计中绘制蚕的发育过程图。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2.4蚕变了新模样 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2.4蚕变了新模样 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教学设计2.4蚕变了新模样吗?我们怎么知道?聚焦:聚焦: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茧中的蚕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点拨:蚕茧的形成:蚕吐丝了,许多蚕的幼虫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

蚕茧的样子:拿着蚕茧摇一摇,放在耳边会听见声音,还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动。

对着光亮照一照,可以看见蚕茧里有一个纺锤形的影子。

我们用剪刀小心地把蚕茧剪开,会看到茧内有一个体型短粗的深褐色的东西,它与蚕的身体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是蚕宝宝变成的蛹。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的新模样,(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科学探索探索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播放视频《温故知新:观察蚕的吐丝结茧》猜测蚕宝宝在蚕茧里面有什么变化,首先应对蚕茧进行细致观察,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该如何观察蚕茧呢?观察准备:熟蚕、硬纸板搭的格子房。

观察方法:重点观察蚕的行为及丝的特点。

观察分析:图1是即将5龄蚕,这时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图2是蚕依托用纸做的格子房吐丝的全景图;图3是蚕吐丝的样子,此时蚕体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图4是蚕已经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的样子,这时的蚕丝尚少,可以看到蚕的身体已经开始变黄变干。

蚕吐丝结茧时,它的头总是时而抬高,时而垂下,并不停地来回摆动,将自己的身体包裹在里面;图5是一个蚕已经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完整的蚕茧。

观察记录: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S形或8字形方式摆动进行吐丝。

蚕在吐丝前后的变化:(1)吐丝前,蚕食欲下降,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

(2)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3)吐丝后,蚕身体变小,潜伏在茧内。

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1.观察蚕茧(1)形状:椭圆形(2)大小不同,长约3~4cm,宽约2cm。

(3)颜色:白色、黄色等。

(4)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可以将蚕茧剥开。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蚕的形态结构变化,掌握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知道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难点: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蚕的各个生长阶段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蚕宝宝观察盒、教学PPT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生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3. 实践观察(10分钟)(1)教师发放蚕宝宝观察盒,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各个生长阶段。

(2)学生观察后,填写观察记录表,交流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2)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3)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记录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物的生长与变化,如蝴蝶、青蛙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具体内容为第四章《动物的一生》中的第2节“蚕变了新模样”。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特点,探讨蚕为何会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各个生长阶段及其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生物生长变化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蚕为何会发生变化,如何通过观察蚕的变化了解其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解、显微镜、蚕宝宝、观察盒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蚕的生长变化。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通过观察蚕宝宝,讲解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1)分组观察蚕宝宝,记录其生长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2)讨论蚕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生长的奥秘。

(1)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特点:幼虫期吐丝、蛹期变形、成虫期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并尝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生物的生长变化,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学生对生物生长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其他生物的生长变化,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各个生长阶段及其特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 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可以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描述昆虫变化过程中,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2.观察和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蚕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交流分享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图。

2.实物材料: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

3.观察记录表:学生用于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变态发育。

2.呈现(10分钟)展示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蚕的生长变化,总结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昆虫也经历了变态发育?学生举例说明,拓宽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如蝴蝶、苍蝇等,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蚕的生长过程:卵、幼虫、蛹、成虫昆虫的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估计值,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2024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4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昆虫的变态》中的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及生命周期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实物模型、蚕的生长发育视频、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蚕的生长发育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蚕有几个生长发育阶段?分别是什么?(2)蚕的幼虫期和成虫期有什么不同?3. 新课导入:讲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生活习性。

4. 随堂练习:观察蚕的实物模型,填写观察记录表。

5. 小组讨论:分析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探讨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蚕的四个阶段特征:卵:小,圆形,黄色幼虫:细长,环节,吃桑叶蛹:圆筒形,硬壳,不吃不动成虫:蛾,翅膀,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2)举例说明蚕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

2. 答案:(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蚕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卵: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化。

幼虫:吃桑叶,蜕皮生长。

蛹:在茧内完成变态,不吃不动。

成虫:繁殖,产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观察记录表是否填写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研讨。
2.研讨过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3.学生观察教学课件,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
5.教师指导学生对画一个蚕蛹图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程的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阅读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板书设计】
蚕变了模样
1.蚕结茧的过程:五龄熟蚕→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2.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形状、颜色、大小、生活状态
【教学反思】
进行探究“蚕变了新模样”活动。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察蚕蛹变化的过程时,注意对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对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态做出猜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4.蚕变了模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教学准备】
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5.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拉丝过程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4.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你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三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拉蚕丝活动。随后,我对画蚕蛹的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三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作以适当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