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章 “文学革命”与 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章 现代汉语文学文体的成形

严格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才真正出现。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连续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药》 等小说。这些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 的实绩” ,宣布了现代白话小说的成熟。
一、成形期小说概貌 本时期《新潮》月刊 ,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 和叶绍钧等作家的小说。 《新中国》和《学灯》分别发表了郭沫若的《牧羊哀话》、 《鼠灾》 ,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开了先声 。 《晨报》和《晨报》副刊分别发表了冰心的《谁之罪》 (即《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拉开了问 题小说的序幕。 另外,北京的《每周评论》、《新生活》,上海的《民国 日报》副刊《觉 悟》、《劳动界》、《新妇女》,湖南 的《端风》,福建的《自治》,少年中国学会的总会刊 《少年中国》及成都分会的会刊《星期日》、南京分会的 会刊《少年世界》等也为白话小说成长提供空间。
《卖布谣》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有饭落肚。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前村财主。 土布粗,洋布细, 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教我如何不想他》
天上飄著些微雲 , 啊 地上吹著些微風 ; 啊 微風吹動了我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戀愛著海洋, 啊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3.初期白话诗对人道主义的思考还表现出一种介于西化的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中式的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两重态度。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热烈提倡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又 对传统文化有某种习惯性依赖。 这突出体现在周作人的长诗《小河》中。长诗以诗明理, 整体构思采用了象征的方法。小河的水流,是“五四” 人道主义思潮的象征,它要求自由的“稳稳地向前流动”; 农夫筑的堰象征了传统势力的阻碍:“土堰坍了”,又筑起 石堰,水总是冲不出去。长诗还写到“堰外田里 的稻”、 “田边的桑树”,“田里的草和虾蟆”的忧愁,这种忧愁 典型地体现了情感的两重性:桑树与水流是“好朋友”,为 它的被阻不平,希望它流出来;又“只怕我的好朋友,将我 带到沙滩上,拌着他卷来的水草”。从这首诗,我们也可 以看到人道主义倡导者的矛盾心态。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三章

写两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
2小说主题: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
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
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
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
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
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
自己的创业理想。
10
▪ 3人物形象分析: ▪ 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
21
五、《保卫延安》
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出生于 陕西省韩城县,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 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辛勤耕耘, 顽强拼搏,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 说《保卫延安》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 的名著,被誉为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而且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元帅的艺 术形象。他的一些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和平的 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等多部作品获得文坛的高度 评价。
5
三、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6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 《三千里江山》(杨朔) ▪ 《上甘岭》(陆柱国) ▪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 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 宝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 的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 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 化、理想化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2019/2/17
11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鲁迅著作中,写于1924年至1926年的散 文诗集《野草》最为别致,它以简约凝练 的诗性话语囊括了复杂深邃的思想情感, 这个特点是鲁迅其他作品没有的。鲁迅自 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2019/2/17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 《故事新编》
一、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如果说《怀旧》是中国现代小说卓越的 先驱,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 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
2019/2/17
7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鲁迅很少报道社会生活外在情状,而 是直指个体内心,探索他们灵魂世界的秘 密,以实践早年认定文学须是个体“心 声”、“内曜”须能改变国民灵魂的主张。
12
二、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波德莱尔、 德国诗哲尼采以及挪威诗哲基尔凯郭尔等人,无 论在意象营造、象征构筑或语言锤炼方面,还是 在以孤立个体反抗群体压抑及批判现代社会种种 虚伪颓败方面,都给鲁迅以极大启发。这些世界 性文学因素的加入使《野草》成为突破中国文学 原有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2019/2/17 1
一、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整理了自己的思想: 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 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 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
2019/2/17
2
二、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鲁迅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 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 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 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 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资料1.中国现在文学开始于1918年。
2.作家鲁迅的出现,是中国现在文学转型的标志。
3.现代文学创作的两个原则:一是“人性的解放”成为新文学的目标,二是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4.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晚清时候开始的。
5.维新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吸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想成果。
要求文学借鉴西方文化,表现西方的思想,新事物,心已经,表带爱国图强的民族主额民主思想,为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服务,在文学形式上,呼唤文体解放,主张“言文合一”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致力于打破封建旧文学的桎梏。
6.梁启超提出“世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取得创作实绩,7.成为“世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8.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
9.康有为是新文体散文的积极实践者。
10.1909年,南社成立。
苏曼殊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和雪莱诗歌的人,也是中国最早介绍欧洲浪漫文学的人之一。
11.徐枕亚的《玉梨魂》是“蝴蝶鸳鸯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成分的小说。
12.林纾以翻译为名。
13.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和《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4.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同照、耿济之、周作人。
郭邵虞,以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刊会。
15.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最早的成员包括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山、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6.1920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以法令的形式规定自小学一二年纪起,逐步该用白话文的国文课本,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现代汉语得以确立。
17.1930年,“左联”成立。
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18.1938年,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章 “文学革命”与 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白话诗:《新青年》1917年2月开始发表胡适的白话诗 ,1918年白话诗成为北京媒体的热潮;
戏剧:胡适对戏剧作了尝试,他创作了幼稚的独幕话剧 《终身大事》,用西方话剧形式,用现代汉语入剧,为 现代汉语话剧奠基;
代主义思潮的传播,也成苏俄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左翼文艺思潮的传播,在"五四"落潮后逐渐成为热点。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章 “文学革 命”与 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2、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两面大旗是“民主”与“科学”。
二、新思潮的传播与批判 《新青年》打出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倡导西方
民主、科学、人权、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 《新青年》随后开展了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大普及运动; 传播了马列主义,传播了苏俄革命。
第二节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 成形
一、“文学革命”及其主要理论
1、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 人,原名洪骍,字适之。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 了著名的“八事”、“八不主 义”。
小说:由于鲁迅的卓越创作,现代汉语短篇小说承继晚 清白话小说的潮流,一出手就达到了成熟;
散文:周作人1921年6月发表了《美文》,提倡散文的 文学性与艺术性,一开始就达到成熟的境界。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 倡导
一、西方文艺思想的传播 对西方文学史的传播成为首先的启蒙; 现实主义的传播是对后来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潮; 浪漫主义的传播成为一个热点; 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文学各类思潮的兼收并蓄和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教材第三章ppt课件

徐訏的很多作品既充满浪漫、唯美色彩,又具有现代主义的深刻性, 为此,仿效他的作家很多,最有名的是无名氏,以致当时文坛产生了 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有人称之为“后期浪漫派”。
无名氏:原名卜乃夫。在台湾有国宝级作家之誉。《北极艳遇》 (《北极风情画》,韩国上校与波兰少女的跨国之恋)《塔里的女人》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 7 . 此时期台湾小说: 吴浊流
吕赫若:可以说是台湾文学成熟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是第一位作 品被介绍到中国的作家之一。
二、戏剧
初期:小型街头剧:“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 你的鞭子》) 大型戏剧:《保卫卢沟桥》《台儿庄》
后期:揭露讽刺国民党黑暗腐败统治
现实题材: 夏衍 老舍《归去来兮》 田汉《秋声赋》《风雨归舟》《丽人行》 宋之的《鞭》《祖国在呼喊》《群猴》 于伶《夜上海》《长夜行》
四、本时期台湾、香港文学
台湾:1937-1949,台湾中文文艺刊物全遭摧残,只能用日文创作。
“银铃会”:诗人团体,刊物《缘草》(也译作《岸边草》),后
改为《潮流》。代表诗人:张彦勋、林亨泰、詹冰、锦连、萧金堆。 1949.10,台湾光复。本籍作家出现集体失声、大陆作家大批来台。
香港:大批大陆作家南来香港
同时,在国统区也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 表,重视民间旧形式,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中, 提出了创造新民族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 形式。另一类观点(葛一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 的合理成份,认为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 文学,忽视了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内容: 第一,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为 什么人服务,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导论

第一,以“白话”为界线,以语言载体为据的白话文本体 论。此论通行于20世纪20年代;
第二,以1917年1月开始的“文学革命”为界的社会-白话 文本体论。此论通行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第三,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的政治本体论。此论通行于 1949年以后;
第四,不再以五四运动为界的诸现代性本体论。有民族灵 魂改造的社会-历史本体论、有“文学革命”本体论、诸 现代性近现代打通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现代汉语文学性在多方面并存 发展。现实主义的传统叙事、现代主义的心灵叙事、后现 代主义的机械复制与数码叙事同时并存,现代汉语文学的 纯化与泛化并存。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现代汉语诗歌艺术集大成地得 到发展,出现“纯诗”,现代汉语散文出现大量美文精品 ,现代汉语音乐性、绘画性、意象性、象征性得到自由而 个性鲜明的体现,现代汉语成为优秀话剧复杂人性表现与 性格塑造的精美形式,长篇小说叙事能力、现代汉语表现 社会复杂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功能全面成熟,现代汉语文学 性之成熟得到确证;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转型期,现代汉语逐渐趋向共性,好人 好事、英雄叙事、神化美化致文学语言性规范化、统一化 、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成为“八股”文学语言;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繁荣期,现代汉语文学性在多方面得到 发展,语言的功能得到全面解放与提升。现代汉语文学传 统叙事表情功能炉火纯青,先锋文学解放了文学叙事的全 方位功能,试验话剧建构了戏剧叙事的“三面墙”,现代 派诗歌对语言元功能进行实验,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功能 作了空前的解放。现代汉语文学性达到空前繁荣;
1、1949年前的文学思潮流派呈现为三种形态: 晚清民初直到1920年的无流派,以社团、刊物分群, 1921年开始的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暨“为艺术”派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鲁迅课件

第二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狂人日记》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1918年5月《新青年》 (一)主题思想 1、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2、揭露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二)人物形象(象征意义) 1、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反传统:“从来如此,便对么?” 自审精神:自己也是吃人民族的一员 2、启蒙的艰难:自身的软弱
⑸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年,共23篇) 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共10篇)。 ⑹杂文创作: 早期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等论文; 后来的《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 等等。
⑺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要》。
(3)形式的创新 结构:片断连缀 人称:交换运用 叙述:顺序与倒叙 线索:单线与双线 开头结尾: 变化多端 体式:多变 语言:洗练生动,口语与文言
4、地位 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 精神 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 道主义精神
6、左联 第三个高峰
左联《萌芽》《文艺研究》《巴尔底山》《十字 街头》 《故事新编》 7、评价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整体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陷阵的最正确、最 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 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诸思潮一Fra bibliotek五四新文化运动
1、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刊 ,得名于1919年5月4日的 五四运动,分裂于1919年7 月“问题与主义”之争之 后,终结于1921年7月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
回目录
2、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两面大旗是“民主”与“科学”。
二、新思潮的传播与批判 《新青年》打出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倡导西方
民主、科学、人权、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 《新青年》随后开展了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三、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
1、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定型,是由近代以来报刊的传 播方式最终完成的,这与古代汉语文学有异。
2、渐变:从晚清先导期开始,现代汉语小说、散文, 在宋以来白话小说的基础上现代化了,形成了先导期 小说、散文的第一个创作时期。
白话诗:《新青年》1917年2月开始发表胡适的白话诗 ,1918年白话诗成为北京媒体的热潮;
戏剧:胡适对戏剧作了尝试,他创作了幼稚的独幕话剧 《终身大事》,用西方话剧形式,用现代汉语入剧,为 现代汉语话剧奠基;
小说:由于鲁迅的卓越创作,现代汉语短篇小说承继晚 清白话小说的潮流,一出手就达到了成熟;
散文:周作人1921年6月发表了《美文》,提倡散文的 文学性与艺术性,一开始就达到成熟的境界。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大普及运动; 传播了马列主义,传播了苏俄革命。
4、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二、"文学革命"的反响与论争
1、四次论争 “覆王敬轩双簧戏”; 与林纾的论争; 与《学衡》的论争; 与《甲寅周刊》的论争。
2、反响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语言形式之争,到此已经形成定论。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 倡导
一、西方文艺思想的传播 对西方文学史的传播成为首先的启蒙; 现实主义的传播是对后来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潮; 浪漫主义的传播成为一个热点; 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文学各类思潮的兼收并蓄和现
代主义思潮的传播,也成为"五四"时期的一个热点。
二、苏俄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左翼文艺思潮的传播,在"五四"落潮后逐渐成为热点。
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与否定,主要批判中国传
统旧道德,曾被称为“打倒孔家店”浪潮; 《新青年》传播了大量西方的新思想;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各种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
德的刊物风起云涌。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化 五四运动以后,五四新文化统一阵线开始分化; 1919年7月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