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6章 曹禺
中国现代文学史--曹禺

参考资料: 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浙江文艺出版社; 《曹禺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 李 扬:《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
第九讲
曹禺
一、生活道路与其创作: 曹禺(1910-1998)——“中国的莎士比 亚”。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苦闷的童年;小戏迷; 父亲万德尊曾任大总统黎元鸿的秘书, 生母产他之后得产褥热三天后去世,继母 酷爱戏剧,曹禺也就成了一个小戏迷。
“我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 “《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 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第二,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间世 的冷酷。“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
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主题:还原、凸现一种原始的生命欲求;残酷 地表现“郁热”状态下人的困苦挣扎和最终失败。
创作意图: 第一,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渲泄,是作者 寂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 一个明确的主题。 “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 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 或说是命运。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它太宏 阔,太复杂。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 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
五、《日出》
金八
黑三 翠喜 小东西
张乔治
社会即像动 物界的食物 链,有余和 不足是相对 的。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 (1937)(合称《生命三部曲》);《北 京人》(1940)、《家》(1942)。 1949年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95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后又有《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 (1961)《王昭君》(1978)等剧作。 【黄永玉《给曹禺的一封信》:“我不喜 欢你解放后的作品,一部也不喜欢,你失 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曹禺

继《雷雨》之后的又一力作,反映了旧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
详细描述
《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陈白露的生活遭遇,展现 了旧社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不幸。该剧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 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原野》
总结词
曹禺笔下的又一部悲剧,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03
曹禺作品的艺术特色
情节结构
01
02
03
情节紧凑
曹禺的作品通常具有紧凑 的情节,情节发展迅速, 戏剧冲突激烈,使观众始 终保持紧张感。
悬念设置
曹禺善于设置悬念,通过 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对剧情产生浓厚的 兴趣和好奇心。
结局震撼
曹禺的作品往往以出人意 料的结局收尾,给观众留 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间 。
然而,曹禺的作品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批评认为他的作品过于侧重于戏剧效果 和情节的安排,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和心理描写。此外,曹禺的作品也 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和政治色彩,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曹禺作品的未来影响和价值
曹禺的作品在未来仍将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他的作品不 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 要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禺的作品将不断被重新解读和阐释, 其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也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同时,曹禺的作品也将成为未来戏剧创作的重要资源和 灵感来源,推动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中西文化的反思
曹禺的作品也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反思,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例如,《原野》中既有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也有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05
现代文学 曹禺

•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 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 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 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 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 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 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 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 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 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 • 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死的死,走的走,只 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进一 步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和命运的控诉力量。
2.创作意图: 第一,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渲泄, 是作者寂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 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
• 在整个第三幕里,四凤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这是 颇耐寻味的:所有的人都死死地抓住她,借以解 救—— • 周冲把四凤看做“引路人”,想仰仗她的帮助, 一起走到理想的,因而也是现实中永远得不到的 “我们的真世界”里去.
• 鲁妈恳求四凤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使自己永 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天又重唤起的噩梦;
•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 • 1925年,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深受导师张 彭春的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 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 • 1928年考取南开政治学系; •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1933年毕业前夕,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 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 • 1935年4月,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东京首演 《雷雨》,引起轰动。
曹禺简介、生平

曹禺简介、生平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
曹禺简介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
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
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曹禺生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入南开中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

曹禺(1910-1997),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
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之中. 生平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后来的戏剧创作 的重要影响: (二)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 (三)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曹禺的戏剧创作在解放前大致可以划 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2、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 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
3、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 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 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
戏剧冲突 1 周朴园与繁漪: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 2 周萍与繁漪:变态性格上的两性冲突 3 周朴园与侍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4 周朴园与鲁大海:资产阶级于无产阶 级
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以《雷雨》 1934、《日出》1935、《原野》1936 为代表。 第二阶段:
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以《北京人》 1940、《家》1942为代表。
1 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王
2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
玩偶之家
之家 妻子——娜拉 丈夫——海尔茂
• 叔父克劳迪斯
戏剧结构 (1)高度集中(时间、场景) (2)多线交叉 (螺旋曲线)
首相
•
哈姆雷特
首相之女
•
奥菲利亚
•
首相之子
人物 周朴园: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反动资本家形
象 自私 冷酷 专横 伪善
繁漪:20世纪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 级女性
周萍 侍萍 鲁大海 四凤 周冲
• 创作主旨: 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 生存困境)
《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
1、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 的象征。
中国现代作家曹禺

《雷雨》剧情简介:
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 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 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 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 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 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 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二、代表作品——《雷雨》
《雷雨》是一出杰出的现 实主义悲剧,发表于1934年7 单击此处添加简短说明,请您在此
修改您的内容。单击此处添加简短 说明,请您在此修改您的内容。
月。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封建 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 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 家庭的罪恶。
《雷雨》是一部不 但可以演,也可以读 的作品。
·拓展知识: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 上的宙斯”。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 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 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 野》《北京人》。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 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 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 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 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畸形的执 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 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 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还有家庭 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 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最后,有错的、 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都一 起走向了毁灭。
曹禺
一、曹禺简介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
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 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

腐朽、堕落)
▕ ┥ 曾思懿 袁任敢——袁园
▕ 瑞贞
(平等、自由、科学)
人物形象分析:
曾文清——聪颖清俊,善良温厚;
灵魂受封建思想腐蚀,寄生的大丈 夫情趣。 愫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德, 沉默忧伤、顺从、坚毅;无价值爱 情的殉情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2、人物:
“有余者”——顾
八奶奶、面首胡四、 洋奴张乔治、潘月 亭、李石清
“不足者”——黄
省三、翠喜、小东 西
3、《日出》与《雷雨》相比较,曹禺创作风
格的转变:
A、小家庭——大社会; B、“巧合”的变态事故——常态的平凡生活;
C、“回溯法”结构——以“人生的零碎”,
用“片段的方法”,即截取现实生活横断面 的结构来“阐明一个观念”。
五、《原野》
1、人物关系: 焦阎王——焦母
大星——金子——孙子 ╊ 仇虎
2、主题:表现农民身上
“原始的力”和蛮悍的情。 (一出复仇的心理悲剧)
六、《北京人》
愫方 ┥▕ 曾皓——曾文清——曾霆(空虚、懦弱、
二、创作概述
第一阶段: 《雷雨》《日出》《原野》 第二阶段: 《蜕变》《北京人》《家》 第三阶段: 《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雷雨》
1934年7月,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作品《雷雨》在
《文学季刊》1卷3期的发表,它是中国现代话剧 史上的里程碑。
1、时间:
一天(上午——
电视剧《日出》剧照
1、两个环境:豪华大饭店、三等妓院 前者,环绕着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麇集在她周
曹禺 简介

曹禺在话剧史上的地位
(1)主题上,曹禺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 放的“人”的主题。
(2)曹禺戏剧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精神刻画的深度, 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①蘩漪、陈白露、愫芳等悲剧人 物的成功塑造,为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一系列光彩 夺目的悲剧形象。②显示了悲剧人物和悲剧样式的发展。 古代悲剧历史来以表现英雄、伟人为主。曹剧描写的大多 是平凡生活中受压迫遭摧残与扭曲的灰色人物与小人物。 曹禺的悲剧不是为了呈现悲壮崇高,而是为了写出一种忧 愤深沉、缠绵沉抑的美。
2、蘩漪:“雷雨”式的人物
蘩漪是五四后的新女性,有着崇尚 个人自由和爱情生活的精神追求,与 充满封建专制主义气氛的周公馆格格 不入。生活环境对她的长期窒息,使 她性格乖戾阴鸷,渐渐磨成石头样的 死人。
但“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 心,她敢冲决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 兽的斗。”
挣扎:她不顾人之伦常地爱上周萍,这“爱” 是那样地畸形变态,甚至为世人所耻,但蘩漪却 死死地抓住它。对她而言,这既是她对周朴园的 疯狂报复,也是对命运唯一有效的抗争。 而周萍 却背弃爱情。
(3)曹禺戏剧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艺术样式在我国 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曹禺戏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 《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卓越独特的艺术成 就,高度满足了话剧作为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关于人物、 冲突、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艺术要求,成为我国话剧创 作的典范。曹禺戏剧吸收处来艺术,并体现出深厚的民 族特色,奠定了现代话剧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 文学史、现代戏剧史的地位。
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
蘩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女性 形象之一,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 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五 四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的内在精神实质就是人类永无止境地试图挣脱莫可名状的困惑、
恐惧和宣泄痛苦、愤怒情绪。这样,剧作从人物的肉体受难上升到对精神 受难的拷问,由此进入新的境界--它把一种具体的苦难上升到人本原性的 存在困境,而现实冲突成为对整体的人的存在困境的曲折反映。
二、《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形象分析 1.1周朴园的基本性格是专制。作为一家之长,他要求其他家庭成员绝 对服从他的权威。早年他也是封建“家庭秩序”的牺牲品,有过挣脱封 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对侍萍他是有真情的,
一切,如雷雨般爆发,对周萍的万般柔情瞬间转化为极度的憎恨,最终导
致周家所有冲突的总爆发。她撼动人心的地方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生命 底层掩藏着的活力,在温良文弱背后时刻郁结着的"蛮性"。 Nhomakorabea
三、《雷雨》的艺术成就
《雷雨》在取得了戏剧艺术在文学性和舞台性上的高度统一 。 1.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剧作在帷幕拉开时矛盾已经濒临一触即发的前
4.富于象征性的背景设计、整体戏剧氛围的营造、抒情色 彩浓烈的戏剧语言等都使《雷雨》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日出》和《原野》
一、《日出》
《日出》,四幕剧,创 作于1935年,连载于巴 金、章靳以主编《文学 季刊》1936年第1卷1至4 期。同年11月文化生活 出版社出版。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日出》
3. 诗化的戏剧特质。首先表现为剧作强烈的情感性。曹禺
曾说: “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同时,《雷
雨》的创作由外向化戏剧转向内向化戏剧,也大大增强了 剧作的诗性特质。戏剧内向化即并不一味追求矛盾冲突的 表面化和激烈性,而是更重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 剧中复杂的内心冲突集中地表现对社会和人性的剖析。
2.2在她的思想深处,还有许多沉重的封建意识 。她虽然与周萍的相爱,
但并没有打算像娜拉一样走出家庭,也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她 很看重“名分”,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是封建 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下一代。 2.3具有最“雷雨”的性格,身上有“蛮性的遗留”。她敢于冲破一切桎 梏,甚至不顾文明中的乱伦禁忌去争取爱情。对自己和周萍的乱伦关系, 她充满奇异的道德自信,从没后悔过。当事情再无挽回余地,她索性豁出
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4年,创作三幕剧《明朗的天》。
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五幕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 名为《胆剑篇》)
1978年,创作五幕历史剧《王昭君》。 1996年12月13日,逝世。
第二节 《雷雨
《雷雨》,四幕剧 ,1933 年创作。 1934年7月1日发 表于郑振铎、章靳以主编 《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 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8
2.复仇母题
仇虎与恶霸焦阎王有着血海深仇。为了复仇,他历尽艰险,从监牢里逃脱出来。
一、曹禺戏剧创作储备期(1910-1932)
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 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24年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研读欧美文学作品。
二、曹禺创作道路第一阶段 (1933-1936)
3.深层结构中,《雷雨》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本原性存在困境
的探求。 曹禺在《雷雨·序》中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 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在曹禺看来,宇宙像一张大网, 人在其中挣扎,永远处在压抑与抗争之中,有无可消除的无望和恐惧。剧 作中每个人都怀着一个希望的目标出场 ,但他们的希望最后都破灭了,而 且都是由非个体生命可以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就是命运的威力所在,它 是曹禺感到困惑、恐惧和痛苦、愤怒的宇宙主宰所操纵的悲剧,由此《雷 雨》表达了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感到恐惧和困惑的情绪。 但这种表达并不是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因为《雷雨》中每个 人的行动都充满主动性,都力图通过努力来摆脱困境。从这个意义讲,
夕,周、鲁两家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冲突的
缘由则通过“追溯”来交代。
2.精巧的戏剧结构。《雷雨》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它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 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矛盾和纠葛。 基本结构是:第一幕,表象矛盾展开, 周萍、四凤、周冲与鲁大海相继出场;第二幕,充分展开周萍与蘩漪、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关系;第三幕,矛盾冲突激化;最后一幕,冲突 爆发。戏剧的决定性冲突则通过人物来“发现”。所有矛盾冲突因结构 的精巧安排而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日出》塑造了众多的都市人物类型 以旅馆为家的交际花、不谙世事的书生、颐指气使的银行经理、处心积虑的经 理秘书、穷困潦倒的小职员、花天酒地的洋博士、徐娘半老的富孀、游手好闲 的“面首”、媚上欺下的茶房、无恶不作的地痞、下等妓院的妓女……其中, 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 物链,形象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 2.陈白露形象 作为大都市的产物和象征的陈白露,曾经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女性,怀着 “飞”的欲望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一心追求自由的理想。 但是,现代都市的生 存法则,最终使她变成了靠色相养活自己的交际花。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在她心灵深处依然向往光明自由,但她却无法选择离开,眼前的生活方式已经 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惰性,腐蚀着她作为探求者的漂泊勇气。最终,她在"太阳 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叹息中选择了自杀。就其生命的自主性而言,这种 选择不是毁灭,而是保全。可以说,陈白露是冲出封建家庭的蘩漪,其正面意 义在于彻底地打破了旧的乡村情结,其悲剧意义在于冲出家门之后的无路可走, 这说明了中国女性打造自己现代精神品质的艰难。
传达出曹禺对人的异化、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及其恶果的深刻忧虑。
其次,体现在金八形象的设计上。尽管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 治们自我感觉良好,神气十足,但他们也常常不能主宰自己的命
运。面对金八,特定的阶级地位和身份失去了意义,舞台上所有
活跃的人物都被一种更大的、连自己也不清楚的力量支配着,金 八正是这种力量的象征。曹禺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揭示反映出 人类普遍的生存处境。
1946年,创作四幕话剧《桥》。 1946年3月,赴美讲学。 1947年初,从美国回到上海,任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并兼任上 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 1947年秋,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
四、曹禺创作道路第三阶段(1949-1996)
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返回乡下让他抱着为了小东西们跟金八们拼一拼的决心留在了都市。
3.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终极追问和关怀 剧作超越了题材本身的具体性、写实性,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终极 追问和关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题记”中。“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因为全 地荒废。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 我观看大山,不料,尽都震动,小山也都摇来摇去……”这段引文
1.2周朴园还是人性悲剧的象征。当侍萍又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
不仅感到一种对自己名誉、地位和利益的现实威胁,还潜在地感到 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打击。他苦苦挣扎要挣脱的就是三十年前薄情 寡义留下的阴影和苦果,但最终未能逃脱惩罚的降临,这个悲剧的 制造者最终变成了悲剧的承担者和受害者--他同样无法主宰自己的
了他们的灵魂。金钱在制造种种风流与荣耀故事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更多
的欺凌和压迫的惨剧。
2.以向前看的价值取向肯定都市文明
曹禺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看的。他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对都市中的新兴力量-以“砸夯的人们”为代表的劳动者给予了肯定,并把迎接日出的希望寄托 在他们身上:“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剧作没有让方达生
1933年,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四幕剧)。 1934年9月,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5年春,完成剧作《日出》 (四幕剧)。
1936年,赴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36年秋,创作剧作《原野》 (三幕剧)。
三、曹禺创作道路第二阶段(1937-1949)
1938年2月,随西迁的南京剧专到重庆。 1938年3月27日,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任戏剧界抗敌协 会理事。 1938年夏秋之交,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四幕剧 《黑字二十八》(又名 《全民总动员》)。 1939年,随南京剧专迁到江安。 1940年,他先后创作了四幕剧《蜕变》、独幕剧《正在想》、三幕剧 《北京人》。 1942年,辞去剧专教职往重庆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 1942年夏,将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家》。根据自己对 小说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再加工。 1942年秋,与焦菊隐合译匈牙利作家贝拉·巴拉兹的戏剧《安魂曲》。 1943年 ,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柔密欧与幽丽叶》。
《文学季刊》 1934年第1卷 第3期
出版。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年版《雷雨》
一、《雷雨》的主题意蕴
与许多传世名作一样,《雷雨》的主题意蕴是多重的。
1.过去认为,剧作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和人物的社会因素,暴露封建 大家庭的罪恶和社会的罪恶。
2.从表层结构解读,《雷雨》包含着对传统家族文明的解构。
命运。人“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
着”,但人们往往“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徜徉在 自由的天地里”,这就是人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