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路自然区划

山西省公路自然区划
山西省公路自然区划

路基路面作业

目录

一、山西省地理位置...................................................................................................................................... - 1 -

二、山西省地势特点...................................................................................................................................... - 1 -

1、高差悬殊挺拔高耸.......................................................................................................................... - 2 -

2、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 2 -

3、黄土广布地面侵蚀强烈.................................................................................................................. - 2 -

4、南低北高呈阶梯状抬升.................................................................................................................. - 2 -

5、山峦重叠山脉走向斜断................................................................................................................ - 3 -

6、山脉交错构成山结........................................................................................................................ - 3 -

7、两大分水岭河流周边辐射.............................................................................................................. - 3 -

三、山西省地貌、土质、水文的概况分析.................................................................................................. - 3 -

1、地貌状况............................................................................................................................................ - 3 -

1.1 东部山区及高原区................................................................................................................... - 4 -

1.2 中部盆地区............................................................................................................................... - 4 -

1.3 西部山地区............................................................................................................................... - 4 -

2、土质概况............................................................................................................................................ - 4 -

3、水文概况............................................................................................................................................ - 4 -

3.1 气候........................................................................................................................................... - 4 -

3.2 地下水分布............................................................................................................................... - 5 -

3.3山西河流分布............................................................................................................................ - 5 -

四、山西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 - 5 -

五、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 .......................................................................................... - 5 -

六、三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5 -

七、对自然区划的见解.................................................................................................................................. - 6 -

八、山西境内具体区划表.............................................................................................................................. - 7 -

山西省三级公路自然区划

一、山西省地理位置

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全省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纵长约682千米。东西间距较短,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宽约385千米。全省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1]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二、山西省地势特点

山西省地处太行山与黄河中游峡谷之间,位在我国三大阶梯状地形上第二阶梯中部的前缘带,伟然屹立于华北大平原的西侧。通常被认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而实质上它的主体是一个有黄土覆盖的起伏较大的山地型高原,称为“山西高原”。

1、高差悬殊挺拔高耸

省境内最高处是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最低处,在垣曲县黄河谷地西阳河口海拔不足180米,高低相差2800余米。全境的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区尤为高亢,高出2500米的山峰有北台、东台、中台、西台、大黄尖山及黑位旦尖等十余座,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外,芦芽山区的荷叶坪(2784米)及黄草梁、管涔山顶十余座山峰,关帝山区的南阳山2831米)、赫赫岩、北云顶山,骨脊山等十余座山峰,海拔也都超过2,500米。这些山区,与周边山麓基面的相对高度均达1500--2000米。地势的巨大高差是各个山地形成白然景观垂直分异的重要原因。

2、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省境地形多样,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错分布,而以山地,丘陵为主。据初步量算,全省的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地形各占 40.0%、40.3%、19.79%大体成4:4:2对于各地市,其分布比例状况又相去较大,它们分别是:雁北地区45.8%31.0%、23.2%,忻州地区53.5%、36%、10.955吕梁地区42.4,49.3、8.4%,晋中地区45.3%、38.0%、16.7%,临汾地区29.2%、51.6.2%,朔州市 34.55、34.3%、31.2%,太原市56.8%、25.5%,17.7%,阳泉市 34.9%,64.6%、0.5%,长治市35.9%、44.3%、19.8%,晋城市37.5%、51.3%、11.2%。从全省范围看,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 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 平原分布其间。平原面积小又是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集聚区, 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有限, 制约了耕作业的发展,广阔的山丘陵,适合林木与草坡发育,为林、牧业提供了充裕的基地;加之山区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又为工、副业开拓了前景。从而有利于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

3、黄土广布地面侵蚀强烈

地面侵蚀切割强烈。黄土是风成作用形成的特殊堆积物,我国的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称著于世。山西普遍分布着黄土,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随着地势起伏和下伏基岩地形的影响,黄土又集中成片分布在吕梁山脉以西的晋西沿黄河诸县,与陕北陇东的黄土高原主体连接,覆盖厚度大多在100--150米。此外,黄土还散布于山麓洪积台丘、洪积扇、山间盆地、台地、山间宽谷等处,一般厚度30~50米。黄土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有:黄土残源、破碎黄土源、梁状丘陵、峁状丘陵、缓坡丘陵、黄土台地。还有山间黄土盆地、黄土坪、宽谷阶状梁坡等。黄土分布地区,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地力减退,耕地缩小,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的60.8%。晋西二十九县,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9.6%,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9亿吨,占全省泥沙年流失量的63.0%。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平方公里沟壑长度4-5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泥沙

8000--12000吨.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是改变山西自然面貌和发展山区经济、恢复生态平衡的当务之急,需要全力、成片、持久地开展。

4、南低北高呈阶梯状抬升

山西高原中部,是一串呈s形的断陷盆地所展布。从南到北,它们依次是运城及临汾、太原、忻定、大同等五个盆地。其盆底的平均海拔分别是320--400米、450--600米、700--800米、800--900米、1000--1100米。如果将各盆地看作是各个地势基面,从与运城盆地相似高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起算,从南到北跨越山西全境,直至东北方向海拔约1400米的河北省张北高原,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升起,平地跨度已达1000米。从再大范围衡量,也可将其看作是从华北大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强调指明这一地势特征,不难看出,山西省正巧处在纬度地带递变与垂直地带递变在顺向上的叠加,从而加强了

自然景观的演替变化,使省境内自然地带的跨幅大为缩短。

5、山峦重叠山脉走向斜断

山西山地高耸,按地质力学构造体系,东部山地属华夏体系和新华夏体系控制山体走向多呈北东向及北北东向;西部山地为祁吕贺大山字型东翼,走向南北向蚌北东向。这样的山势,恰与夏季东南季风的来向相垂直,或成斜交,形成天然屏障,阻挡着潮湿气团不易向内陆伸入省境东部山地、晋东南高原和西部山地,地势抬升,迎风玻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00毫米以上;个别山区如五台山、中条山东段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以上,芦芽山、关帝山亦达700毫米,气候颇为湿润。而背风面的中部盆地区和晋西、晋西北丘陵,年降水量只有400--500毫米。出省境再向西北,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河套等地,年降水量仅及200毫米左右。这都是山西地势阻拦东南季风所使然。在冬季,强大的大陆干冷气团,来势凶猛,长驱直入山西地势又难以沮隔,降温早,降温幅度大:海拔高起,气温低,冬季时间长。

6、山脉交错构成山结

所谓山结,即不同走向的山脉相交汇,从而扭结在一处,山结点一般海拔比较高。山西山地多,脉络一般较清晰,但走向不一。乐部相互平行的长城山、六梭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都呈北东向,但均受北北东向转南北向的行山脉所截,构成一些不太明显的山结。西部的吕梁山脉,由北北东转北东向继而转为南北向,山结点较多,省境内突出的山结有:六梭山、五台山东台顶、黑驼山、管滓山、南阳山、绵山、高天山、舜王坪等对山结的认识,主要就形态而言,能便于把握局部地区的山势脉络,找出一定控制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质力学体系”的构造形迹在性质、级别、序次等方面的分析。

7、两大分水岭河流周边辐射

省境西面及南面,为黄河围绕,东面及东南面向华北平原陡斜。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而向省境外放射流出,山西河流属山地型,它们的长度较短、流域窄小、比降大、冲刷强、含纱量大;另一特点是季节性的河流多,其洪水期集中、枯水季节长及流量变率大。全省流域面积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八条,它们是汾河、三川河、听水河、涑水河、沁河,桑干河、滤沦河、漳河。分属于黄河和海河两个水系,黄河流域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2%,海河流域占38%。分水岭大致从省境的西北向来南斜穿而过。从地表水源看,山西为全国严重缺水省区之一。除盆地区和宽谷地段能引用河水灌溉外,地表水大量疏出省境。水库数量不多,库容有限,且多受泥抄淤积。黄河干流流经省境公里,谷深被高,水湍流急,尚难于大规模利用。

三、山西省地貌、土质、水文的概况分析

1、地貌状况

山西省是个黄土广泛覆盖的隆起地区,东起太行山, 西南界黄河,北临长城。整体轮廓略呈沿北东—南西拉长的平行四边形。全省的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各占40.0 %、40.3 %、1 9.7%,大体成4 :4 :2 的比例。

1.1 东部山区及高原区

省境东部山地以太行山一脉为主脊, 向西侧呈梳状延伸, 包括被山地环绕的晋东南高原, 其东与华北平原, 西与一系列断陷盆地相接, 界限十分明显。除太行山外, 从北到南主要有长城山、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霍山、王屋山、中条山等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大都呈北东—南西间平行排列, 且北坡陡, 南坡缓, 形成一侧翘起的单面山, 陡坡面均以大断层与盆地相接。山山之间构成了多个小型盆地, 如广灵、灵丘、五台、盂县、寿阳、黎城、垣曲等盆地。

1.2 中部盆地区

省境中部有一串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雁行排列断陷盆地, 它们是山区高原整体隆起形成的一条大的断裂沉降带。在总的沉降中,相对又有4 个横向小的隆起, 从而形成5 个盆地。它们是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 其盆地的平均海拔分别是1000-1100米、800-900米、700-900米、450-600米、320--400 米。盆地间相对隆起分别是恒山、石岭关、韩侯岭、娥媚台地。

1.3 西部山地区

省境西部山地, 以吕梁山为主脊,包括雁北的洪涛山、黑陀山,以及左右平低中山缓坡丘陵,向西直抵黄河的禹门口。山势北高南低,北、中部山体走向北东, 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南部走向南北,高1500米以上,山脉东侧较为陡峻,西侧斜缓。

1.4 晋西黄土丘陵区

吕梁山脉以西,内长城以南,黄河以东,直至禹门口以北的狭长地带,属我国黄土高原主体的东部。区内除临县紫金山(1872米)、吉县人马山(1742米)以及一些孤立于高原之上的岛状山外,整个地面都被10米左右厚的黄土覆盖,海拔80 - 1600 米,北高南低,东向西斜。

2、土质概况

山西省的土质差异不大, 土壤从南到北粘粒成份逐渐减少, 砂砾成份逐渐增多, 土壤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减少。土组从粉质亚砂土逐渐过渡到亚砂土。

3、水文概况

3.1 气候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按全国气候区划,本省分属温带、暖温带气候。内长城以北的雁北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内长城至昔阳一太岳山一河津一线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其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本省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 时空温差悬殊, 夏季降雨集中,春季较为短促。山西的气温地域分布上,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由盆地向高山逐渐降低。省境中部的东西山区和雁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 其中晋北地区为4~6 ℃ , 中高山区为4 ℃以下, 忻定、太原盆地晋西北黄河延岸, 晋东的阳泉、平定及晋东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 ~ 10 ℃ ; 临汾、运城盆地及中条山以南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达12~14 ℃。

山西北部地区土壤封冻时间长, 冻土层厚, 南部地区、特别是川谷地带封冻时间较短、冻土层薄, 东部、西部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封冻期一般始于10 月中旬, 终于次年4 月中旬, 最大冻深均超过1米, 大同、右玉、偏关一带1.50~1.92 米。太原、临汾盆地、西部黄河谷地,晋东南丘陵盆地及阳泉、昔阳以东地区, 一般始于1 月上旬, 终于次年3 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为0.5~1.0米,运城盆地及中条山东、南部的川谷地带, 封冻期从1 月下旬开始至次年3 月上旬结束。

山西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介于60~650毫米之间。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晋东南大部分地区、临汾东山地区的安泽和古县、晋中东山区的榆社、和顺、昔阳等县的部分山区及吕梁

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 年降雨量为60一70毫米,临汾和运城在50~550毫米,太原盆地为450

一500毫米,忻定盆地450 毫米左右,大同盆地及繁峙、平鲁西部等地为少雨区, 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

3.2 地下水分布

山西省的地下水位的分布差异较大,几块盆地的地下水位大部分在1.0~7.0米,极个别地方小于1.0米,山区的地下水分布较深,对公路建设几乎没有影响。

3.3山西河流分布

山西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约有24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条。前5条向西、向南流,属黄河水系;后3条向东流,属海河水系。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广阔,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广阔,是山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涑水河源于绛县横岭关,向南入黄河,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昕水河有南、北两支上源,北支源于隰县北石楼山,南支源于蒲县东北南耀山,两支于午城交汇,西流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4321平方公里。三川河由北、东、南三川在离石县城至交口镇之间汇集而成,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4县,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广阔。海河在山西境内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的25%,汇水面积广阔,占全省面积的。桑干河在山西境内长252公里,流域面积广阔。滹沱河在山西境内长330公里,流域面积广阔。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流经太行山区,在黎城下清泉进入河北省,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4043平方公里;浊漳河经长治盆地,在平顺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内河长223.2公里,流域面积广阔。

四、山西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

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晋西北部是山西的主要黄土覆盖区。由于长期水蚀作用,形成黄土丘隆沟壑地形。吕梁山向北延伸,在黄土区交错,构成黄土丘陵山地之特殊地貔。塬面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年均气温4.5—8.8℃,降水450一600毫米,因地而有差异。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很严重。山西处于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潮暖区的过渡区,以集中分布黄土和黄土状土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位深,土基强度较好,边坡能直立稳定。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质大孔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因为湿度较低,翻浆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少,病害较多。河谷盆地有次生黄土分布,边坡稳定不如典型黄土。春季公路翻浆,山区有山洪、泥石流等病害。

五、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

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或上封闭层。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面基层结构。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亦为本区常用。

六、三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区分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和对土质条件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 并在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和趋于准确的技术参数, 以保证路面的使用质量, 特制定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山西自然区划是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根据以上原则, 在前面对山西省地貌、水文和土质的论述基础上,山西省三级区划的主导因素是以最大冻深为主要标志。最大冻深与土质、地貌进行了相关分析,对边界条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把山西省划分为10个三级自然区即:Ⅲ1a-1,Ⅲ1a-2, Ⅲ2a, Ⅲ1-1, Ⅲ1-2, Ⅲ1-3, Ⅲ2-1, Ⅲ2-2, Ⅲ4-1和Ⅲ4-2。

山西省被划分为5个三级自然区,即Ⅲ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Ⅲ1a雁北张宣副区,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Ⅲ2a榆林副区,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各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值(表1)。

七、对自然区划的见解

黄土对于道路的路基选址以及道路的修筑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公路选线规划,设计,施工中都要充分的了解有关于当地的一些地质状况以及降雨等影响道路稳定性的因素。

山西省就是典型的黄土代表,它的岩土性质对于黄土地区修筑道路有一定的帮助和工程借鉴。山西省地形复杂,就有高山和盆地以及河流等等。

在道路规划选线时,要获取当地的自然区划资料,根据岩土地质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开岩土地质,气候不利地带;道路施工中,道路所需的建筑材料,以及筑路特点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区划进行选取和设计,选取材质合理,材料配比优良的材料,对路基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等的设计以及路面材料是否设置垫层进行合理设计,防止道路各种病害的发生,道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因为它裸露在自然界中,路面材料容易老化破坏,又有降水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滑坡,塌方,沉落,冻胀与翻浆等病害。

在进行自然区划时,要全面的调查,统计各种地貌,地质,气候,水文资料,就各种因素对道路的影响程度合理安排和控制,一级区划根据在大范围内的气候,地理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一级黄土地区筑路的特殊性,将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自然区,二级是在一级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K为主要指标,再结合气候特征,地貌类型,自然病害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33个二级区,19个副区,三级区划以二级区划为基础进一步划分,可根据当地情况划定。

自然区划的设置同时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的难度,可以根据工程类比的思想进行筑路,对相似的地质状况有据可以,增强对照,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作量,提高效率,自然区划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保证。

自然区划对于工程施工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熟悉自然区划对于工程施工有着积极作用。所以自然区划能降低工程施工时间以及工程费用。

八、山西境内具体区划表

山西所属地区:根据以上标准,山西属于Ⅲ1区,根据资料显示山西将其所在区域划分为十个三

名校推荐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练:必修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含答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08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完成1~2题。 1.结合图可以看出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2.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 图回答3~4题。 3.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4.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2012四川卷)读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第5题。 5.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6.读我国林区、非林区年平均降水变化图,若森林大面积遭到破坏,则 A.年降水量增加 B.降水量年际变化增大

C .蒸腾作用增强 D .降水后下渗作用增强 (2011年高考天津卷)下图是我国“十二 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 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 料,回答7-8题。 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 述,符合实际的是 A. a b —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 —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 e —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 —气候湿润、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 B. d C. e D. g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1中河流R 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 地的月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9~11题。 9.根据表中的气候数据,判定P 地所在地区属于 A .亚热带 B .寒带 C .极地气候 D .大陆性气候 10.河流R 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 .春季降水 B . 夏季降水 C .深层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11.近年来,分布于冲积一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 .温度下降 B .温度升高 C .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 .地下水被污染 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读图,回答12~13题。 e g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2000年)。 总计 17地级市48市辖区21县级市89县 郑州市 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上街区邙山区 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 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 开封市 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南关区 郊区 开封县(城关镇)尉氏县(城关镇)兰考县(城关镇)杞县(城关镇) 通许县(城关镇) 洛阳市 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吉利区 偃师市 孟津县(城关镇)汝阳县(城关镇)伊川县(城关镇)洛宁县(城关镇) 嵩县(城关镇)宜阳县(城关镇)新安县(城关镇)栾川县(城关镇) 平顶山市 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汝州市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叶县(昆阳镇)郏县(城关镇)鲁山县(鲁阳镇) 焦作市 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 沁阳市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温县(温泉镇)武陟县(木城镇)博爱县(清化镇) 鹤壁市 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 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 新乡市 新华区红旗区北站区郊区 卫辉市辉县市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获嘉县(城关镇)原阳县(城关镇) 长垣县(城关镇)封丘县(城关镇)延津县(城关镇) 安阳市

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 林州市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滑县(道口镇)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 濮阳市 华龙区 濮阳县(城关镇)南乐县(城关镇)台前县(城关镇)清丰县(城关镇) 范县(樱桃镇) 许昌市 魏都区 禹州市长葛市 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鄢陵县(安陵镇)襄城县(城关镇) 漯河市 源汇区 郾城县(城关镇)临颍县(城关镇)舞阳县(舞泉镇) 三门峡市 湖滨区 义马市灵宝市 渑池县(城关镇)卢氏县(城关镇)陕县(大营镇) 南阳市 卧龙区宛城区 邓州市 桐柏县(城关镇)方城县(城关镇)淅川县(城关镇)镇平县(城关镇) 唐河县(城关镇)南召县(城关镇)内乡县(城关镇)新野县(城关镇) 社旗县(社旗镇)西峡县(城关镇) 商丘市 梁园区睢阳区 永城市 宁陵县(城关镇)虞城县(城关镇)民权县(城关镇)夏邑县(城关镇) 柘城县(城关镇)睢县(城关镇) 信阳市 浉河区平桥区 潢川县(城关镇)淮滨县(城关镇)息县(城关镇)新县(新集镇) 商城县(城关镇)固始县(城关镇)罗山县(城关镇)光山县(城关镇) 周口市 川汇区 项城市 商水县(城关镇)淮阳县(城关镇)太康县(城关镇)鹿邑县(城关镇) 西华县(城关镇)扶沟县(城关镇)沈丘县(槐店镇)郸城县(城关镇) 驻马店市 驿城区 确山县(盘龙镇)新蔡县(古吕镇)上蔡县(蔡都镇)西平县(柏城镇) 泌阳县(泌水镇)平舆县(古槐镇)汝南县(汝宁镇)遂平县(灈阳镇) 正阳县(真阳镇)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区域范围面积(平 方公里) 人口(万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阿尔山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 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 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 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 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 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711.7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浑江区、江源区、 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黑龙江省:方正县、 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 尚志市 111857637.3 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 能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 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117699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 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 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 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35339472.3 若尔盖草原湿 地生态功能区 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 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3827155.5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 区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牧山丹马场、民勤县、山丹 县、古浪县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185194240.7 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江西省: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 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山市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 蓝山县、新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广 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兴 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广西壮族自治 区: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 县 66772123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山西省: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乡 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柳 林县、石楼县、汾西县、神池县陕西省:子长县、安塞县、志丹 县、吴起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112050.51085.6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山西省行政区划代码表

山西省行政区划代码表 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山西省 14000 太原市 140100 市辖区 140101 小店区 140105 迎泽区 140106 杏花岭区 140107 尖草坪区 140108 万柏林区 140109 晋源区 140110 清徐县 140121 阳曲县 140122 娄烦县 140123 古交市 140181沁水县140521 阳城县140522 陵川县140524 泽州县140525 高平方140581太谷县140726 祁县140727 平遥县140728 灵石县140729 介休市140781临汾市 141000 市辖区 141001 尧都区 141002 曲沃县 141021 翼城县 141022 襄汾县 141023 洪洞县 141024 古县 141025 安泽县 141026 浮山县 141027 吉县 141028 乡宁县 141029 大宁县141030 隰县141031 永和县141032 薄县141033 分西县141034 侯马市141081 霍州市141082朔州市140600 市辖区140601 朔城区140602 平鲁区140603

山阴县140621 应县140622 右玉县140623 怀仁县140624运城市 140800 市辖区140801 盐湖区140802 临猗县140821 万荣县140822 闻喜县140823 稷山县140824 新绛县140825 绛县140826 垣曲县140827 夏县140829 平陆县 140829 芮城县 140830 永济市 140881 河津市 140882大同市 140200 市辖区 140201 城区 140202 矿区 140203 南郊区 140211 新荣区 140212 阳高县 140221 天镇县 140222 广灵县 140223 灵丘县 140224 浑源县 140225 左云县 140226 大同县 140227长治市140400 市辖区140401 城区140402 郊区140411 长治县140421 襄垣县140423 屯留县140424 平顺县140425 黎城县140426 壶关县140427 长子县140428 武乡县140429 沁县140430 沁源县140431 潞城市140481吕梁市141100

朔州市生态功能区划

朔州市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使得全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朔州市生态功能区划》。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全市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市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管理适用性原则:当生态边界和行政区域的边界线相近,在不影响上述分区原则的情况下,则以行政区域的边界为区划边界。既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兼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满足高层次决策的宏观指导,有利于政府综合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解读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人们仅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区域发展定位和开发方式。这种盲目的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提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三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确定区域发展定位成为很多学者和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2007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大尺度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而中尺度的省市级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还在研究阶段。由于大中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只能从大的方针并打破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发展定位,其实用性与可执行性不强。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尺度的区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则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生态功能区划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及ARCGIS9.3和ERDAS9.1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三方面对江津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和江津区区域发展定位对江津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分析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研究不足、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这为本文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区域分析阶段。确定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重庆市江津区,研究对象为江津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江津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状况等自然环境概况和江津区发展定位、经济状况及交通状况等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生态功能区划图件处理阶段。基础图件主要是2006年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1:10000的地形图、江津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对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遥感图像的儿何纠正、直方图匹配、图像拼接与图像分割、图像增强与变换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前的处理,然后通过监督分类进行解译,并通过实地抽样踏勘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进行精度检验,最后将解译后的地类进行整理、叠加、矢量处理、属性数据录入,形成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数据库。生态功能评价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有生态环境现状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和生态服务功能指标。其中生态环境现状指标包含土壤侵蚀强度、地均有效GDP、城 乡差距系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水资源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绿地合理度、工业污染强度等9个二级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包含十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GDP农地弹性系数、单位GDP三废排放量和林地年度 减少量等5个二级指标,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是通过解译各地类的气体和气候调节、涵养水源、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物质保持、废弃物处理、授粉、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供应、原材料、基因资源和娱乐文化等功能值来体现:其次,通过因素成对比较法和特尔菲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分值和实际分值;最后汇总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总值。生态功能区划阶段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总分值、各乡镇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划分分值段和确定分区,并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北部沿江产业集聚生态维护区、中部丘陵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区和南部山区原始生态保护区三个生态区。

河南行政区划代码

. '. 附件1: 河南省(41)行政区划代码 0000 河南省 0100 郑州市 0101 市辖区 0102 中原区 0103 二七区 0104 管城回族区 0105 金水区 0106 上街区 0108 邙山区 0122 中牟县 0181 巩义市 0182 荥阳市 0183 新密市 0184 新郑市 0185 登封市 0200 开封市 0201 市辖区 0202 龙亭区 0203 顺河回族区 0204 鼓楼区 0205 南关区 0211 郊 区 0221 杞 县 0222 通许县 0223 尉氏县 0224 开封县 0225 兰考县 0300 洛阳市 0301 市辖区 0302 老城区 0303 西工区 0304 廛河回族区 0305 涧西区 0306 吉利区 0307 洛龙区 0322 孟津县 0323 新安县 0324 栾川县 0325 嵩 县 0326 汝阳县 0327 宜阳县 0328 洛宁县 0329 伊川县 0381 偃师市 0400 平顶山市 0401 市辖区 0402 新华区 0403 卫东区 0404 石龙区 0411 湛河区 0421 宝丰县 0422 叶 县 0423 鲁山县 0425 郏 县 0481 舞钢市 0482 汝州市 0500 安阳市 0501 市辖区 0502 文峰区 0503 北关区 0505 殷都区 0506 龙安区 0522 安阳县 0523 汤阴县 0526 滑 县 0527 内黄县 0581 林州市 0600 鹤壁市 0601 市辖区 0602 鹤山区 0603 山城区 0611 淇滨区 0621 浚 县 0622 淇 县 0700 新乡市 0701 市辖区 0702 红旗区 0703 新华区 0704 北站区 0711 郊 区 0721 新乡县 0724 获嘉县 0725 原阳县 0726 延津县 0727 封丘县 0728 长垣县 0781 卫辉市 0782 辉县市 0800 焦作市 0801 市辖区 0802 解放区 0803 中站区 0804 马村区 0811 山阳区 0821 修武县 0822 博爱县

山西省休闲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

山西省休闲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 2015-09-22 10:15:16 第一条为加强山西省休闲旅游度假区管理,提高我省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总体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休闲旅游度假区登记管理对象,是指具有独立管理和服务机构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区,不单独对度假村、度假酒店等独立度假设施进行等级评定。 第三条休闲旅游度假区按其旅游度假资源价值和环 境质量、规模大小等因素,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类别和档次。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休闲旅游度假 区开发建设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休闲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条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注重特色、科学管理、严格保护的原则,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七条设立休闲旅游度假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或者专项规划,所在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并有特色; (二)地域界限明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或其他特殊优势,具备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公用设施; (四)无泥石流、崩塌等可预测地质灾害威胁; (五)符合国家有关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规定,环境质量较好; (六)符合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设立休闲旅游度假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休闲旅游度假区设立申请书; (二)休闲旅游度假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和已批准的项目情况;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审批文件; (五)休闲旅游度假区综合安全评估报告; (六)其他依法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资料。 第九条申请设立休闲旅游度假区,应当具备的安全条件: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山西综改区规划

山西综改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太原起步区规划公示 来源:太原新闻网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位于我市南部小店区与清徐县交界处、潇河两岸,处于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的核心位置。规划范围北起太原西南铁路环线南规划路,南至规划文源路,西起规划人民路,东至大西铁路、太原市界,规划总面积约为57.3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至2030年。 功能定位:先导区、集聚区、产业新区 规划显示,太原起步区功能定位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先导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新区。 到2030年,这里规划常住人口约30万,在规划总面积的57.3平方公里用地中,建设用地约51.7平方公里。届时,这里将形成“一带、一心、两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带”指潇河生态廊道和沿潇河两岸布局的配套服务设施带。“一心”指在起步区的中西部、潇河两岸,包括商业金融、商业展览、行政办公、创新研发、管理咨询、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两轴”是指建成两条南北向发展轴线,即沿规划大运路的产业发展轴和真武路西侧的配套居住生活轴。“多组团”指在潇河南、北两区建设多个工业、物流产业组团及配套生产、生活服务组团。 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齐备

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将建成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构成的综合交通路网。其中,快速路包括“两横一纵”,两横分别为衔接清徐、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太原区域、晋中区域的小牛线及文源路;一纵为衔接太原南部区域、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的大运路。快速路的总长度约22公里。 规划三条区域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是人民路走廊的太原轨道2号线南延段,大运路走廊的太原轨道5号线南延段,衔接清徐、东西向穿越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的轨道线路。还要围绕潇河生态轴线及周围生活服务设施,增建1条有轨电车环线。为鼓励绿色出行,还会沿潇河两岸、规划有轨电车环线廊道及公园绿地增设城市绿道。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 供水方面,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将采用引黄水源,在区域内建设一座水厂,将引黄原水处理净化后供示范区现代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用水。在核心商务区和办公区还会设置直饮水系统,以满足公众对高档饮用水的需求。 为了确保雨水能够正常排退,起步区设置4个排水分区,分别是:小牛线以北到北部边界,雨水排入太榆退水渠;小牛线以南潇河北岸,雨水汇集到小牛线向西,最终排入潇河;潇河以南,大运路以东,雨水汇集到大运路,向南排入象峪河;潇河以南,大运路以西,雨水汇集到人民路,向南排入象峪河。并且近期不会设置污水处理厂。潇河以北污水送入汾东污水处理厂,潇河以南污水汇集到人民路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 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 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编辑版

-*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开展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田开发这一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克拉玛依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1) 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与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广泛分布,就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 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西部与南部,克拉玛依区北部与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就是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等级为主,极高与高度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就是土壤盐渍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4) 生物多样性以轻度与中度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南部区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就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域。(5) 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与独山子区中部油田。油田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与水资源短缺等。(6) 综合自然演化与人为开发的敏感性,研究区以高、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与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与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1 引言 生态敏感性就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进行明确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上的过程。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生态问题或国家尺度上的综合从研究尺度上瞧,省市级尺度的生态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已基本完成,地市级(县域) 尺度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较少涉及,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然而,地市级(县域) 尺度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开发更具指导意义,亟待系统开展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地带,加依尔山南麓, 84°44'~86°01'E,44°07'~46°18'N (图1),其东面濒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面同乌苏市、沙湾县与奎屯市相连,西面与托里县相邻,北面与与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使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克拉玛依市地貌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戈壁,地势北—南与西—东坡度均为2%,平原区海拔高度250~500 m,南部独山子山的海拔为全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