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细菌L型——精选推荐

细菌L型——精选推荐

细菌L型一、概述细菌L型是细菌因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

1935年由Klieneberge首先在Lister研究院发现,故取Lister的第一个字母“L”命名。

根据其细胞壁的缺陷程度不同可分为两类:1.原生质体(protoplast)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在溶菌酶或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因素作用下,易使细胞壁完全缺失,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所包裹,称为原生质体,由于原生质体内部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高渗环境中(如10%~20%的蔗糖溶液)原生质体可保持完整性而存活,而对低渗非常敏感。

2.圆球体(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虽然肽聚糖被破坏,但仍有其它成分如外膜等保护,且胞浆内渗透压(5~6个大气压)也较低,在非高渗环境如普通培养基中仍能存活。

这种部分缺失细胞壁的细菌称为圆球体。

迄今几乎所有细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等微生物中都发现有L型的存在。

能造成细菌产生L型的因素很多,除上述提到的因素外,还包括抗体和补体等。

L型在体内、外均可形成。

国内外某些研究已证实病原微生物的L型仍保留有一定的毒力,目前发现细菌L型与许多慢性反复性感染有关。

在临床上可引起肾盂肾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病。

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细菌L型呈杆状、丝状、圆形或卵圆形等多种形态,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球形颗粒仅0.05μm~0.5μm,称原生小体,1μm左右的称圆柱体,1.5μm~30μm的称巨形体。

因细胞壁缺失,革兰染色常发生改变,革兰阳性菌变为L型后,可染成阴性(有时仍为阳性)。

在同一张片子上可同时见到革兰阳性及阴性菌,着色不均。

细胞壁染色,菌体呈深紫色。

2.培养特性细菌L型需在高渗和营养丰富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培养基中需加入10%~20%的人或马血浆,0.8%~1.0%的琼脂。

此外,尚需加入大量蔗糖(15%)与NaCl(3%~5%),以维持其环境的渗透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肽聚糖(peptidoglycan)-----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

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

仅有1~2层。

★2.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革兰氏阳性菌------------ 原生质体革兰氏阴性菌-------------原生质球★3.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菌毛细菌素毒耐药性★4.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功能:扩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含量和能的产生。

★5. 普通菌毛--- 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大肠埃希氏菌的I 型菌毛;肠产毒型大肠杆菌的定植因子★6. 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噬菌体吸附的受体。

F+; F-;F+ F-★7. 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20min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8.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9.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存在于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的细菌。

★10. 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1. 超抗原(superantien)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值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凝集素数千倍。

★12.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锁住体外,多由一些毒力较强的病原菌引起。

细菌细胞壁缺陷引起的变异及临床应用

细菌细胞壁缺陷引起的变异及临床应用

仍可保 留有一定 的毒力 , 具有致病性 。
细菌 L型不仅可返祖成 为原菌株后具有致病性【 某些 L菌 1 J ,
本 身也能致病 , L型细菌尤易形成一些慢性感染 。细菌 L型与某 些 慢性 和反 复感染 有关 , 如尿路葡 萄球 菌感 染 、 鲁氏 菌病 、 布 沙 门氏菌感染 、 核病 等。从 临床材料如脓 、 、 结 血 骨髓 、 脑脊液 、 关节 滑液、 。 肾炎 患者 的尿 、 肾盂 肺结 核患者 的痰 、 肝病患者 的腹水及 扁桃体 内等都证 明有 L型存在 。细 菌 L型的致 病特征为间质性 炎症 , 与病毒 、 支原体等无壁微生物 引起 的感染相似。 L型细菌要发生致病作用 , 必须首先 与人体细胞结合 。 如粪肠 球菌 L型对细胞表面 的黏附能力下 降,只有其亲代的十分之一 , 但它仍 有一定 的黏附能力 , 能与人体细胞发生黏 附 , 引起致病 ; 有 资料显示 L型细 菌能持续黏附在 巨噬 细胞表面达 1d之久 , 5 而细 菌型只能黏附 7 。细菌 L型一般不侵入细胞内, d 化脓性链球菌的 细菌型能进入组织培养细胞内, 而该菌 的 L型细菌则不能 。 许 多临床感 染病例可 以分离到细菌 L型 ,有 的病例可 以单
菌酶和脂酶 ; 氨基 酸如甘 氨酸 、 蛋氨酸 、 甲硫 氨酸 ; 机体的些免
型 细菌中有的可能仍 有一定的致病性 ,是造成疾 病迁延不愈 的 原因, 有的可能失 去 了致病 性 , 在体 内随时可 回复成 原菌 , 但 又 是造成疾病的潜伏 与复发的重要原 因。
疫因素如抗体 、 补体 、 吞噬细胞 ;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 ; 学因素如 化 亚硝基胍 和去氧胆酸盐等。这些因素根据其作用机理分为 4类 :
阻断肽聚糖合成的因素 ; 机体的 一些免疫因素 。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6.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而长期带毒。
7.潜伏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增殖,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症状。急性发作期可以检测出病毒。
8.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经数年或数十年后,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导致死亡。
4.专性寄生:必须寄生,否则不能成活的寄生虫。
5.兼性寄生:即可营自身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6.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情况进入机体内的寄生虫,或附着于非正长宿主的寄生虫称偶然寄生虫,但他不能长期寄生在非正常宿主体类。
7.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这些寄生虫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强,称为····
4. 异养菌:腐生菌和寄生菌。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
5.细菌的生化反应: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定细菌的种类。与此有关的试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6.热原质: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称为热原质。
3.垂直传播:存在母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4.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不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出现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5.急性病毒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即恢复,机体内往往不再有病毒,如流行性感冒和甲型肝炎等。
2. 质粒: 存在于细菌胞质中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 DNA,决定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版1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版1

重要的名词解释1.Bacterial L form细胞细胞壁缺陷型: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的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2.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具有自主复制能力。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4.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长5~20μm,直径12~30nm。

5.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 (粘附因子:G-:菌毛、外膜蛋白,G+:磷壁酸、菌膜多糖)6.菌毛(pilus或fimbriae):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7.芽胞(spore):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8.Obligate aerobe 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9.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占细菌的大多数。

10.Obligate anaerobe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为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有游离氧存在时反而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11.bacteriocin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本质为蛋白质。

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 细菌L型变异在本质上是细菌为生存竞争、逃避宿主 细菌L型变异在本质上是细菌为生存竞争、 的免疫功能、抵御不良环境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的免疫功能、抵御不良环境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条 件适合时可以返祖,卷土重来。 件适合时可以返祖,卷土重来。 • 细菌L型的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细菌L型的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 细菌L型感染的医学意义、诊断和处理还有待于更广 细菌L型感染的医学意义、 深入的研究。 泛、深入的研究。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细菌L 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医学意义 细菌 型的医学意义
• 与霍乱弧菌El Tor生物型的变异越冬的机制有关 • 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L型可与体细胞融合进入胞质或核 内导致细胞恶变 • L 型有许多特征与病毒相似,能垂直感染影响后代,也能 型有许多特征与病毒相似,能垂直感染影响后代, 侵入细胞和造成严重后果 • 停药后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L型返祖使疾病复发、恶化 停药后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L型返祖使疾病复发、 ,L型返祖使疾病复发 • 直接引起感染灶—以间质性炎症为特征 直接引起感染灶—
细菌L 细菌L型与疾病复发和慢性化的关系
• 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 扁桃体炎 肺炎 • 幽门螺杆菌L型与胃炎、胃溃疡的关系 • 伤寒、菌痢的复发和慢性带菌 短期治疗血菌转阴时,细 菌可进入胆囊变成L 型。过早停药L型又可回到肠道, 此时若肠道分泌性抗体sIgA尚未健全易引起复发。 • 与肾盂肾炎的关系 肾髓质高渗,且尿素可破坏细胞壁, 有利于L型的长期存活。L型的回复与繁殖可能是引起 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的原因。 • 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的关系
细菌L 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teria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膜(Cell rembrane) 细胞质(Cytoplasm) 拟核(nucleoid)
特殊结构
荚膜(Capsule) 鞭毛(Flagella) 芽孢(Spor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基本结构
1.细胞壁 Cell wall
(1)结构 含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等成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可区分细菌细胞壁差别
革兰氏阳性菌(Gram positive bacteria,G+ bacteria) 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G- bacteria)
溶菌酶 青霉素
( 3 )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Cell wall deficient forms, CWDF)
L-型细菌 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 支原体
GG- +
L-型细菌菌落
L-for支m 原体Normal
cell
2.细胞膜 Plasma membrane
间体
选呼择吸性产膜能::水含和有一细些 小胞分色子素被、动呼扩吸散链,酶特类异,性 营与养真物核质细选胞择的性线进粒入体,膜排 出功代能谢相废似物
G+细胞壁
肽聚糖含量 丰富、层厚
肽聚糖结构 三维立体结构
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

外膜

G-细胞壁
少、薄 二维平面结构
无 无 有
革兰氏染色机理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2)功能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维持形态 抵抗低渗 物质交换 具抗原性 具染色性
3.细胞质 Cytoplasm 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核糖体 Ribosome 70S=50S+30S 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抗生素可以阻止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质粒 Plasmid
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 R质粒:控制细菌耐药性 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 Vi质粒:决定细菌的毒力
内含物 Intracellular granules: 细菌“仓库”
萄糖胺,两者交替间隔排列,
外膜
由β-1,4糖苷键相肽连聚糖
四肽侧链(peptide side
chain):与聚糖骨架上N-乙酰
胞壁酸相连
细胞膜
周质
肽聚糖
五肽交联桥(peptide
interbridge):连接两个相邻的
革兰氏阳性菌细四胞肽壁侧链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菌壁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区别
聚-β-羟丁酸
PHB
异染粒
4.拟核 Nucleoid
细菌基因组位于单一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
子上,DNA分子折叠盘旋成松散网状结构,聚集在细 胞质中某一区域,称为拟核 (nucleoid)或核质 Nuclear material)或细菌染色体(chromosome) 无组蛋白成分
无核膜包裹
革兰氏阳性细菌 膜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
磷壁酸
脂多糖
孔蛋白
磷脂
肽聚糖
外膜
细胞膜
肽聚糖 周浆空间
细胞膜
脂蛋白 膜蛋白
膜蛋白
G+和G-菌细胞壁特点
m-DAP
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如金黄A族色链葡球萄菌球M菌蛋A蛋白白O-特异性侧聚链(糖壁骨)架磷壁(p酸eptidoglycan
backbone):
脂多糖
核 心 多 含糖N-乙酰胞壁酸类脂和脂(NA膜-乙)酰磷壁葡酸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鉴别染色法)
Stsphylococcus aureus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Escherichia coli
Developed in 1884 by Hans Christian Gram, a Danish histologi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