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纸上谈兵的事例

纸上谈兵的事例

纸上谈兵的事例纸上谈兵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中记载赵国年青将领赵括,在军事上夸夸其谈,徒有虚名。

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以至于兵败被杀,留千古笑柄。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一定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理解,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史记》记载:"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

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六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其实,如果赵惠文王不死,他大概不会撤换廉颇的。

两千年来,赵括一直是被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兵败差一点亡国,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但现在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长平之战虽说赵国损失惨重,可秦国也伤亡过半,重创了秦军。

还认为赵括是赵国名将,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英勇抗秦、战死沙场,是爱国青年的典范。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你知道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

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

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

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

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

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

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

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

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

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

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doc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doc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引导语:纸上谈兵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只会嘴上说说,没有真才实学。

那这个故事讲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启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的人一定是靠生活中的实践积累才能的。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士兵:使用士兵的方式。

纸上谈兵。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喻空谈也不能成为现实。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舍之子赵阔从小就熟悉军事书籍。

他一谈到如何使用军队,连赵舍都无法告诉他。

赵阔认为自己可以比别人活得更长。

但赵舍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真正的带兵打仗的能力,所以在赵括生前告诉他不要担任将军,否则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

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

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他一时打不赢,便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散播连坡怕秦兵的谣言。

秦国特别害怕赵王任命赵阔为将军。

赵王真的上当了,命令赵阔代替连波当将军。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

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

赵军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下定决心要取得突破。

在他冲向秦军阵地之前,他被乱箭射杀。

司令官一死,赵军全线溃败,40万人被秦军活埋。

从那以后,赵国再也没有恢复。

【成长心语】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的人。

如果有理想却没有行动,那么理想永远是理想。

“想要”和“得到”之间有两个词,那就是“去做”。

行动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赵国空有一套理论,却忽视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一种洞察力,只能以失败告终。

“做”不同于“思考”。

它需要脑力和体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困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我们才能验证它是否可行。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国时没有纸,司马迁修史记时 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 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 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 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 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 系都没有。连《东周列国志》也没 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 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 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 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 提,但这显然不能认为这个成语源 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 《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 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 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 五千年》。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 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 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 能成为现实。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 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 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 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 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 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 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 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 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 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 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 埋了。

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

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

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导读: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典故]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 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去争.这样,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国.这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已经告退.平原君赵胜做相国.他带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后回朝,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打退秦军.”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向赵孝成王报告了.赵孝成王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随后就把上党围住.冯亭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部队打败.廉颇连忙退回阵地,守住阵脚,叫士兵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作长期抵抗.王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真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地到了这儿,真要是这么长时期对峙下去,粮草接济不上了.可怎么好呢?”范睢对秦昭襄王说:“要打败赵国,让我先想办法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廉颇太老了,不敢跟秦国交锋,要是叫年富力强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打散了.”赵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颇开仗.廉颇还是坚守阵地.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今来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就把她召了来,要她说一说理由.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得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倒把军事当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叫赵括再带领二十万兵马,到了长平关,代替廉颇,验过兵符(两块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办了移交,廉颇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劝止他,把廉颇成心消耗秦国兵马的用意说了一遍.赵括说:“老头儿懂得什么?”那边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信儿,就打发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给乱箭射死,冯亭自杀,赵军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赵军投降.赵军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了,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杀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白起一检查投降的赵军,一共有四十多万人.【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1.关于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2.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3.纸上谈兵历史典故4.2016成语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精选5.历史名人:纸上谈兵的赵括6.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7.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8.纸上谈兵的赵括历史典故上文是关于历史经典事迹:纸上谈兵,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成语纸上谈兵的解释及典故

成语纸上谈兵的解释及典故

成语纸上谈兵的解释及典故纸上谈兵,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成语纸上谈兵的解释及典故,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成语纸上谈兵的解释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二、成语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三、成语纸上谈兵的造句1、然而,该政府根本无意推行,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2、他们定了个开办豪华夜总会的计划,但一个钱也没有,这岂不是纸上谈兵。

3、他以为他可以将计就计靠近敌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攻下阵地,可事实证明他设想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4、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5、这件事我们没做过却夸夸其谈,结实际去做了却一败涂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本文是关于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shàngtánbīng]
【解释】: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举例造句】: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成语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2]
(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得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
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