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危险评估
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

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一)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见表1。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
家族性高TG血症是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解酶、或Apo C2、或Apo 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 10 mmol/L)。
(二)临床分类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少见。
主要包括: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角膜弓以FH患者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强。
脂血症眼底改变常是严重的高TG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此外,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FH(HoFH)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罕见但多为自限性。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

• 参考了国际范围内多部血脂相关指南对血脂成分合适水平的建议及其依据。 •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的目标人群。
2.26~5.65 mmol/L(200~500 mg/dl)时,LDL-C不高或已达治疗目标的个体。 • 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血脂指南建议:非HDL-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
防和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
血脂项目测定数值的表达单位
• 按国家标准为mmol/L或g/L,国际上有些国家用mg/dl,其相互转换系数如下:
血脂与 脂蛋白
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 点
血脂异常筛查
血脂异常治疗原 则
调脂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血脂异 常的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血脂检测项目
血脂异常分类
总体心血管风险 评估
治疗性生活方式 改变
血脂异常治疗的 其他措施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循环杂志. 2016;31(10):937-95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31(10): 937-53.
ASCVD危险评估流程(3/3)
• 10年ASCVD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小于55岁者进一步评估余生危险,以便识别出中 青年余生ASCVD危险为高危个体对包括血脂在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 ASCVD的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小于55岁者具有以下任意2 项及以上危险因素 者,定义为余生风险高危: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异常增高的情况。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下面将介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1.总胆固醇(TC)的诊断标准:-正常范围:<5.18 mmol/L(<200 mg/dL)-边缘升高:5.18-6.21 mmol/L(200-239 mg/dL)-异常升高:≥6.22 mmol/L(≥240 mg/dL)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诊断标准:-理想水平:<2.59 mmol/L(<100 mg/dL)-边缘升高:2.59-3.35 mmol/L(100-129 mg/dL)-异常升高:3.36-4.13 mmol/L(130-159 mg/dL)-高度异常升高:≥4.14 mmol/L(≥160 mg/d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诊断标准:-低水平:<1.04 mmol/L(<40 mg/dL)-高水平(对男性):≥1.55 mmol/L(≥60 mg/dL)-高水平(对女性):≥1.29 mmol/L(≥50 mg/dL)4.甘油三酯(TG)的诊断标准:-理想水平:<1.7 mmol/L(<150 mg/dL)-边缘升高:1.7-2.25 mmol/L(150-199 mg/dL)-异常升高:2.26-5.63 mmol/L(200-499 mg/dL)-高度异常升高:≥5.64 mmol/L(≥500 mg/dL)此外,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规定了特定人群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患者:-目标TC <4.52 mmol/L(<175 mg/dL)-目标LDL-C <2.59 mmol/L(<100 mg/dL)-目标HDL-C >1.04 mmol/L(>40 mg/dL)-目标TG <1.69 mmol/L(<150 mg/dL)2.冠心病患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目标TC <4.14 mmol/L(<160 mg/dL)-目标LDL-C <2.59 mmol/L(<100 mg/dL)-目标HDL-C >1.29 mmol/L(>50 mg/dL)-目标TG <1.69 mmol/L(<150 mg/dL)总之,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情况对血脂异常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指标分析与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血脂异常指标分析与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的变化。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血脂异常指标的分析和心血管病风险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 血脂异常指标的分析血脂异常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患者的血脂水平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1.1 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是指人体内血浆中所有胆固醇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的总胆固醇水平应该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为3.10-5.20mmol/L。
若总胆固醇高于正常范围,则说明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指血浆中含有的主要胆固醇物质,对血管壁的损伤和斑块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人群的LDL-C水平应该保持在2.07-3.10mmol/L之间。
若LDL-C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患者存在高LDL-C血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1.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指血浆中胆固醇的一种载体脂蛋白,被认为对心血管病具有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HDL-C 水平应该保持在1.04-1.55mmol/L之间。
HDL-C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1.4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TG)是指血浆中主要的三酰甘油,是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TG水平应该保持在0.56-1.70mmol/L 之间。
若TG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患者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高血脂的综合风险评估和管理

高血脂的综合风险评估和管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增加,高血脂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高血脂指的是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升高,这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高血脂的综合风险至关重要。
一、综合风险评估高血脂的综合风险评估是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生活方式、家族病史和血脂水平等参数来确定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1. 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等因素,计算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2. SCORE风险评估系统:根据欧洲人群的信息,根据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和胆固醇水平来评估10年内致命心血管病的风险。
3. Reynolds风险评估模型: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家族病史等因素,评估中高风险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综合风险管理高血脂的综合风险管理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干预来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1. 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降低血脂水平和改善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 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各种果蔬的摄入。
- 增加体力活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至少每周150分钟。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不良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药物干预如果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控制血脂水平,医生可能会考虑开处方药物以帮助控制血脂。
常用的药物包括:-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 贝特类药物:通过降低肝脏合成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来降低血脂水平。
- 高强度凝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 定期复查对于高血脂患者,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血脂测试,并根据血脂水平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一.血脂异常的定义:四项指标(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任意一项异常即可诊断(见红色标注)血清中总胆固醇(TC≧5.2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二.按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2)原发性高脂血症。
三. 按临床分类:(1)高胆固醇血症(TC↑) (2)高TG血症(TG↑) (3)混合型高脂血症(TC↑,TG↑) (4)低HDL-C血症(HDL-C↓)。
四. 干预和预防:干预血脂异常是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五.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LDL-C的治疗目标具有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患者,LDL-C治疗目标值不一样六.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干预政策1.ASCVD危险分层:超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近期发生过ACS(在继往12个月内)2.心肌梗死史(12个月以上)3.缺血性卒中史4.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5.多血管床病变(2~3处)6.早发冠心病(男<55,女<65)7.LDL-C≥4.98.既往有PCI治疗史9.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3/4期)、吸烟极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ASCVD患者2.糖尿病+高血压3.糖尿病+1项其它危险因素中/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高危:1. 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2.高血压+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3.慢性肾脏疾病(3/4期)4. LDL-C≥4.9mmol/L(190mg/dl)中危:1.无高血压,2~3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1~2项危险因素低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无高血压,0~1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0项危险因素临床确诊的ASCVD: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SC);②稳定性冠心病;③血运重建术后;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缺血性脑卒中;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⑦动脉粥样硬化源性周围动脉疾病(PAD) 危险因素:○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BMI≥28kg/㎡○非-HDL-C≥ 5.2 mmol/L ○吸烟○HDL-C<1.0mmol/L(40mg/dl) ○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七.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1.临床上应根据个体 ASCVD 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危险评估

是指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所导致同一疾病的危险总和
是指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总和。
01
0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所述的“综合危险”:
“综合危险”的含义
根据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的大小,来决定干预的强度,是国内外相关指南所共同采纳的原则。
01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严峻
血 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其他还有游离脂肪酸(FFA)和磷脂等。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形式存在。甘油三酯是甘油分子中的三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循环中的TC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PCI及CABG后的患者、心源性猝死
脑卒中: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2倍以上。我国学者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这一新指标使得对高TC对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绝对危险的估计上升至原来的3-5倍,更恰当地显示了血清胆固醇升高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险。
1
2
3
4
5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
TC<5.18mmol/L(200mg/dl)为合适范围;
TC 5.18~6.19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2.25 (150-199)
≥2.26 (200)
升高
降低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国内外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有某一危险 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更取决个体同时具有危险 因素的数目。是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共同 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 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 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 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综合危险”的含义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所述的“综合 危险”:
一、是指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所导致同
一疾病的危险总和
二、是指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 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总和。
根据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的大小,来决定干预 的强度,是国内外相关指南所共同采纳的原则。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 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列 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用明 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 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水 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进行 危险性高低分类,此种分类也可用于指导临床开 展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
血脂异常的分类
二 、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脂血 症的认识已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已发现有相当 一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单一或多个遗传基因的 缺陷。由于基因缺陷所致的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 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故临床上通常称为 家族性高脂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 病。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基础研究证实,HDL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 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提示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由于HDL所含成分较多,临床上目前尚无法全面地检测HDL的 量和功能,故通过检测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 HDL的多少。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对不同H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HDL-C水平 的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 当HDL-C <1.04mmol/L(40mg/dl)人群与HDL-C ≥1.55mmol/L(60mg/dl)人群相比,缺血性心血 管病危险增加50%,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因此,对我国HDL-C的诊断切点建议为: HDL-C <1.04mmol/L(40mg/dl)为减低; HDL-C ≥1.55mmol/L(60mg/dl)为升高。
家族性高脂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apoB缺陷症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家族性异常脂蛋白血症 多基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脂蛋白(a)血症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脂异常分类
三、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高脂蛋白 血症分型,共分为6型如Ⅰ、Ⅱa、Ⅱb、Ⅲ、 Ⅳ和Ⅴ型。这种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上诊 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存在不足之 处,其最明显的缺点是过于繁杂。从实用 角度出发,血脂异常可进行简易的临床分 型。
中国血脂治疗指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层诊断的切点建议如下:
LDL-C <3.37mmol/L(130mg/dl)为合适范围; LDL-C 3.37-4.12mmol/L(130-159mg/dl)为边缘升高; LDL-C ≥4.14mmol/L(160mg/dl)为升高。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随着LD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 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TC相似。 根据我国资料: LDL-C <3.37mmol/L(130mg/dl) 与TC <5.18mmol/L(200mg/dl)的10年发病率 (绝对危险)接近, LDL-C ≥4.14mmol/L (160mg/dl)与TC ≥6.22mmol/L(240mg/dl)的 10年发病率(绝对危险)接近,说明对缺血性心 血管病的影响程度相当。
2、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 造成总胆固醇升高; 3、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 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甘油三酯(TG) 临床上所测定的TG是血浆中各脂蛋白含TG的总 和。TG水平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 TC不同,同一个体的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 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 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危险评估
承德市中心医院 郭靖涛
前
言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 第一位死亡原因 近20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以动脉粥样硬 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 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我 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 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的简称
血脂异常是个复杂的问题, 血脂的主要成分为: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游离脂肪酸。 临床上将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称为高脂血症。 而实际上临床工作中把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以 及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 代谢异常的情况,统称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分类
血
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 (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 要是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其他还有游离 脂肪酸(FFA)和磷脂等。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 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形式存在。甘油三酯是甘 油分子中的三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循环 中的TC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 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LDL代谢相对较简单,且胆固醇占LDL重量的50%左右,故 目前认为,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LDL-C增高 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一般情况 下,LDL-C与TC相平行,但TC水平也受HDL-C水平的影响,故 最好采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 病的危险性评估。
上述所提到的TC、TG、HDL-C和LDLC是基本的临床实用检测项目。对于任 何需要进行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价和给 予降脂药物治疗的个体,都应进行此4 项血脂检测。最近有研究结果提示, TC/HDL-C比值可能比单项血脂检测更 具临床意义,但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 报道并不多,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
血脂异常分类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严峻
临床医生:高度警惕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
异常、肥胖、缺乏锻炼等会导致AS的发生。医生 有责任、义务,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综 合管理和诊治。避免发生AS。
患者方面:通过教育,使患者了解自己的血脂、
血压、血糖、肥胖等的水平,不同危险分层血脂、 血压、血糖、肥胖等管理的起始水平不同,从治 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入手,进行危险因素的防控, 如不达标,应进行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 性。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
我国人群血脂的合适水平 一、总胆固醇(TC)
我国队列研究结果显示: 当TC增至5.18~6.19mmol/L(200~239mg/dl) 时,其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较TC<3.63mmol/L (140mg/dl)者增高50%左右。 当TC增至6.22mmol/L(240mg/dl)以上时,其 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较TC <3.63mmol/L (140mg/dl)者增高2倍以上,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危险因素 TC 危险分层(血脂mmol/Lmg/dl) 5.18~6.19 (200~239) LDLC 3.37~4.12 (130~159)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3 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数≥3 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1 冠心病及其等危症
TC≥
6.22 (240)
LDL-C ≥4.14 (16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我国人群总胆固醇分层的合适切点建议如下:
TC<5.18mmol/L(200mg/dl)为合适范围; TC 5.18~6.19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 TC≥6.22mmol/L(240mg/dl)为升高。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分层
TC
血脂项目mmol/L(mg/dl)
LDL-C HDL-C TG
合适范围
<5.18 (200)
<3.37 (130)
≥1.04 (40)
<1.70 (150)
边缘升高
5.18 -6.19 (200-239)
≥6.22 (240)
3.37-4.12 (130-159)
≥4.14 (160) ≥1.55 (60) <1.04 (40)
低危 中危 高危 高危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注:其它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 45岁,女≥ 55岁)、吸烟、低HDL-C、肥胖和早 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
此类患者10年内具有极高的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综 合危险,需要积极的调脂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 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 PCI及CABG后的患者、心源性猝死 脑卒中: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2倍以上。 我国学者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 卒中)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 素的综合致病危险。这一新指标使得对高TC对我国人群心 血管健康绝对危险的估计上升至原来的3-5倍,更恰当地 显示了血清胆固醇升高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