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整理)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一、临床基础高脂血症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低!高脂血症的分型我国的简易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TC高高甘油三酯血症——TG高混合型高脂血症——TG、TC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HDL低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五型六类:Ⅰ型、Ⅱ型(包括Ⅱa和Ⅱb)、Ⅲ型、Ⅳ型、Ⅴ型血脂水平表5-7 各类脂类血浆水平的临床意义(mmol/L)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脂质在真皮内沉积——黄色瘤(少见);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动脉硬化(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体检:①血脂高于同性别正常值;②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同性别正常值;③多伴有脂肪肝和肥胖;④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⑤可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小板功能亢进等。
二、治疗与合理用药高血脂症的非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肥肉,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②减轻体重,坚持有规律的体力劳动和运动,增加肝脏内的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③控制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减少饮酒或戒烈酒、控制摄盐和血压、戒烟。
治疗原则首先采用饮食疗法、膳食控制、增加运动其次消除恶化因素(吸烟、饮酒、肥胖)最后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续表续表续表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②贝丁酸类—— **贝**:吉非贝齐、苯扎贝特、非诺贝特、氯贝丁酯③烟酸类——烟酸、阿昔莫司④胆酸螯合剂——考来**:考来烯胺、考来替泊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依替米贝⑥其他——普罗布考、泛硫乙胺、益多酯、ω-3脂肪酸常用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①他汀类——横纹肌溶解(肌炎、肌痛、CPK升高)肝损害(AST/ALT升高)②贝丁酸类——消化道反应、横纹肌溶解③烟酸——低血压④考来 * *——便秘、胆石症、消化不良、脂肪泻血脂调节药的选用表5-9 调节血脂药的选用参考血脂调节药的选用①单纯TC升高或者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他汀类;②单纯TG升高或以TG身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贝丁酸类;③TG和TC均衡升高:贝丁酸 + 胆酸鳌合剂④HDL-ch低下:首选贝丁酸或阿昔莫司⑤防止脂质浸润沉积:吡卡酯、泛硫乙胺血脂调节药的联合作用(了解)严重、家族性高脂血症,单药难以控制,提倡联合用药。
高血脂的类型介绍

高血脂的类型介绍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即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高血脂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
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
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
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
糖尿病糖尿病对血管壁上皮细胞的危害与冠心病相当,同样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吸烟是高血脂发病的头号危险因素,因为为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逐渐损伤血管的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间的缝隙增大,导致血脂随血液流经这段血管时,就能像水中的泥沙一样通过上皮细胞的缝隙,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血栓。
高血压血压过高,使血管上皮细胞长期受到高压冲击,发生变性、功能减退,从而让血脂伺机进入血管壁。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如果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中男性发病早于55岁,女性早于65岁,很有可能其本人基因上也有缺陷,天生血管内壁功能不好,同样有可能导致高血脂。
高血脂饮食方案

高脂血症
一、什么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总胆固醇超过
5.69mmol/L,血清甘油三酯超过
1.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
过36.4mmol/L,或者高密度脂蛋白低
于0.91mmol/L。
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
脂肪代谢紊乱等引起,也可继发于其
他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也可以是家族遗传性高脂血症。
二、高脂血症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早期可能没有特异型表现,多
数患者在发生了冠心病、脑中风后才发
现血脂异常,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胸
闷、胸痛、乏力等。
三、高脂血症危害
1、导致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2、导致高血压,进而使脑血栓的发生率增高。
3、心肌缺血加重,导致心绞痛、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
四、高脂血症的预防与保健
1、日常饮食应提倡清淡,宜限制高脂
肪、高胆固醇饮食,比如肥肉、动物
脑髓、蛋黄、黄油等。
2、绝对戒烟限酒。
3、适量运动并减重,是预防高血脂的重
要措施,比如慢跑、太极拳、乒乓球
等非剧烈运动。
血脂六项

血脂六项检测一、高脂血症分为六型: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
将血清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清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
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1)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
血清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2)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
血清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
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清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
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以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清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清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二、血脂检测的注意事项为了减少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测定前最好注意以下事项:1、抽血前至少2周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体重稳定;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
2、抽血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饮食,24小时内不饮酒,不进行剧烈运动。
3、应在禁食12~14小时后空腹抽血。
4、除卧床患者外,一般应坐位休息5分钟后抽血。
静脉穿刺过程中止血带使用不应超过1分钟。
5、抽血前最好停用影响血脂的药物(如血脂调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激素等)数天或数周,否则应记录用药情况。
6、妊娠后期各项血脂都会增高,只有产后或终止哺乳后3个月检测血液,才能反映其基本血脂水平。
三、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1.甘油三酯(TG) 参考值:0.56~1.69mmol/L 临床意义: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
高血脂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高血脂的分类与临床表现高血脂在我国已不少见,尤其在成年人中更多见。
有调查资料显示,成人中血总胆固醇(TC)或三酰甘油(TG)升高者约占10%-20%,甚至儿童中也有近10%血脂升高,而且高血脂的发生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为病人往往同时还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所以我认为,将“高血脂”称为“血脂异常”或许更合适。
1.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临床上将高血脂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两者兼有三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果超过5.72mmol/L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总胆固醇含量介于二者之间为边缘性或临界性升高,也属于不正常情况。
血总胆固醇升高的确切原因尚不详细。
有的发病与家族遗传有关,其家人中多有血胆固醇升高,而且有的很年轻就发生冠心病。
有的病人可能因长期大量进食含胆固醇甚多的食物,而是血总胆固醇升高。
此外,肥胖、年龄增长(老年)、女性绝经等也与血总胆固醇升高有关。
总之,大多数病人的发病是遗传基因缺陷或者这种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只是目前尚难于对每位病人的病因作出诊断。
因而成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少数病人的发病是其他疾病,如甲状腺机能过低、慢性肾病、糖尿病所致;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中的双氢克尿塞、激素类中的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等长期服用也可导致血胆固醇增高,因为这类病人的发病是在原有的疾病基础上产生,故称为继发性胆固醇血症。
不论本病为原发或继发,它们常有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血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促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是预防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2)高三酰甘油血症:凡血三酰甘油超过1.7mmol/L即为本症。
其病因也与饮食有关,长期进食含糖类过多的食品、饮酒、吸烟,以及体力活动过少都可引起其发生。
三酰甘油明显升高常见于家族遗传疾病,与遗传基因异常有关,这些病人的血液抽出后,上层往往像奶油状,下层则浑浊。
高血脂相关知识ppt课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范围通常>1.0mmol/L,较高水平与心 血管保护作用相关。
正常范围因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异,一般 <3.4mmol/L为合适水平。
实验室检查前准备工作
空腹要求
一般需要空腹12小时以上,避免饮食对 血脂水平的影响。
禁止饮酒
检查前24小时内禁止饮酒,以免影响血 脂代谢。
并发症
长期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危及生命常范围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正常范围通常为<5.2mmol/L,但可能因年 龄、性别等因素有所不同。
正常范围一般<1.7mmol/L,升高与心血管 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
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包括Framingham风险评分、中国心血 管病预防指南等,通过综合多个危险因素来评估个体未来发 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用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等。同时,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加强监测和随访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血管事件。
03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饮食调整原则与建议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控制每日膳食 总能量摄入,避免能量过剩导致血
脂升高。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 入,降低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摄
入。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 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有助 于降低血脂水平。
冠心病、脑卒中等事件预警信号识别
预警信号
胸痛、胸闷、心悸、气短 、头晕、头痛、肢体麻木 等可能是冠心病、脑卒中 的预警信号。
高血脂并发症的常见症状及诊断

呼吸困难
冠心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呼吸急促,尤其是在运动后。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遗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常常相互交织,导致血压调节系统失衡。
1
遗传因素
家族历史影响个体风险。
2
环境影响
饮食和运动习惯对血压至关重要。
3
生理变化
脂蛋白
脂蛋白有多种类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运输任务。LDL和HDL是最常提到的类型。
饱和脂肪
饱和脂肪通常在动物性食品中发现。过量摄入可能与高血脂相关。
高血脂的主要症状
无症状
在早期阶段,高血脂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
疲劳感
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疲劳。这种疲劳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生活方式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高血脂风险。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风险降低。
高血脂的生活方式干预
1
饮食调整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纤维素来源如水果和蔬菜。
2
定期锻炼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增强心血管健康。
3
戒烟限酒
戒烟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酒精摄入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脂的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高血脂患者的心理健康
情绪波动
高血脂患者常常经历焦虑和抑郁,导致情绪不稳定。
社交隔离
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患者远离社交活动,增加孤独感。
自我管理压力
患者需应对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感到压力。
支持需求
患者往往需要家庭与朋友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高血脂患者的随访管理
定期检查
高血脂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高血脂

高血脂一.定义:高血脂是指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血脂含量高于正常范围。
由于脂质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血浆中脂质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因此,高血脂症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
高血脂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及二者都高的复合性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
比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
二.临床表现:1.高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
2.长期血脂高,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肢体活动后疼痛)。
3.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发生在40岁以下,则多伴有高血脂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但特异性不强。
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三.治疗:1.推拿疗法操作:以头面部、上肢、腰背部、下肢为主,分别取坐位、俯卧、平卧等姿势,采用滚、按、揉、推、拿、拨、叩等手法,以患者自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推拿20~3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26例中,胆固醇下降17例,不变9例,总有效率为65%;β-脂蛋白下降20例,不变6例,总有效率为77%。
2.高血脂饮食调整1). 限制高脂肪食品:高血脂患者要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不过,高血脂患者不能片面强调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因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
适量的摄入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控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合理的。
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猪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血脂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高血脂在我国已不少见,尤其在成年人中更多见。
有调查资料显示,成人中血总胆固醇(TC )或三酰甘油(TG )升高者约占10%-20%,甚至儿童中也有近10%血脂升高,而且高血脂的发生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为病人往往同时还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的降低,所以我认为,将“高血脂”称为“血脂异常”或许更合适。
1.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临床上将高血脂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两者兼有三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 ,如果超过5.72mmol/L 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总胆固醇含量介于二者之间为边缘性或临界性升高,也属于不正常情况。
血总胆固醇升高的确切原因尚不详细。
有的发病与家族遗传有关,其家人中多有血胆固醇升高,而且有的很年轻就发生冠心病。
有的病人可能因长期大量进食含胆固醇甚多的食物,而是血总胆固醇升高。
此外,肥胖、年龄增长(老年)、女性绝经等也与血总胆固醇升高有关。
总之,大多数病人的发病是遗传基因缺陷或者这种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只是目前尚难于对每位病人的病因作出诊断。
因而成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少数病人的发病是其他疾病,如甲状腺机能过低、慢性肾病、糖尿病所致;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中的双氢克尿塞、激素类中的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等长期服用也可导致血胆固醇增高,因为这类病人的发病是在原有的疾病基础上产生,故称为继发性胆固醇血症。
不论
2
本病为原发或继发,它们常有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升高,血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促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是预防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2)高三酰甘油血症:凡血三酰甘油超过1.7mmol/L 即为本症。
其病因也与饮食有关,长期进食含糖类过多的食品、饮酒、吸烟,以及体力活动过少都可引起其发生。
三酰甘油明显升高常见于家族遗传疾病,与遗传基因异常有关,这些病人的血液抽出后,上层往往像奶油状,下层则浑浊。
他们较易发生急性胰腺炎。
糖尿病、胆道阻塞等疾病也可促使“继发性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
三酰甘油增高也很可能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病人还同时有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的升高,如果其HDL-C 明显降低,便更易促发冠心病。
(3)混合性高血脂:血中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同时升高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其病因也与遗传、饮食或其他疾病有关,由于两种血脂成分均异常,以及HDL-C 常常明显降低,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更大。
血脂异常确诊后,病人应检血糖、肝、肾功能和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内容,并注意尽可能确定有无促发血脂异常的其他疾病,必要时还需化验家族中有关成员的血脂,以便查明病因,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2.由于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
因此,高血脂常为高蛋白血症反映,据此可将高血脂分为:
3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本病常在青少年时期,且多在10岁以前即被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①在肘、背和臀部可见皮疹样的黄色瘤;②肝脾肿大;③反复腹痛,常伴有急性胰腺炎发作;④眼底检查可发现脂血症性视网膜。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本病相当多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①黄色瘤可发生于眼睑部,表现为眼周围的一种黄色斑,也可发生于肌腱;②早发动脉粥样硬化;③常于40岁前,眼角膜上即可出现典型的老年环,形如鸽子的眼睛。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本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可为家族性,临床表现为:①扁平状黄色瘤(常为橙黄色的脂质沉着),常于30-40岁时出现,发生于手掌部;②结节性疹装黄色瘤和肌腱黄色瘤;③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变;④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本病常于20岁以后发病,可为家族性,但更多属于后天因素所引发,其临床表现为:①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状黄色瘤及眼睑黄斑瘤;②视网膜脂血症;③进展迅速地粥样硬化;④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和糖耐量异常,但非家族性的可表现不典型。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人常于20岁以前发病,可见肝脾肿大,腹痛伴胰腺炎发作,饮食脂肪和糖耐受不良,常具有异常糖耐量和高尿酸血症。
3.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临床上将高血脂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脂: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家族性)缺陷以
4
及某些环境因素,通过各种机制所引起的。
这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和药物等。
①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血脂,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②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病人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联系的。
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
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形成有关,其他膳食成分(如长期摄入过量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类,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2)继发性高血脂:由于其他原发性疾病所引起的。
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在临床上相当多见,如不详细检查,则其原发性疾病常可被忽略,于治疗不利。
肝病与高脂蛋白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许多物质包括脂质和脂蛋白等是在肝脏进行加工、生产和分解、排泄的。
一旦肝脏有病,则脂质和脂蛋白代谢也必将发生紊乱。
以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脂肪肝为例,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均有可能引起血脂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含量增高,表现为IV 型高脂蛋白血症。
及至后期,肝细胞损害进一步发展,血浆三酰甘油和极低密
度脂蛋白含量反可降低,甚至出现低脂蛋白血症。
肥胖症与高脂蛋白血症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
引起血三酰甘油含量增高,部分病人血胆固醇含量也可能增高,主要
变现为IV型高脂蛋白血症,其次为II型高脂蛋白血症。
生理或病理(包括滥用药物所致等)变化所引起的激素的改变以
5
及代谢的异常,均可引起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