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临床表现与分类、预防-周剑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制含蔗糖的食物
(三)使用蔗糖的代用品
目前国外所采用的蔗糖代用品有两大类:膨胀甜食如糖 醇类物质、木糖醇、甘露醇、山梨醇,不为口腔细菌所代谢, 故被认为是不致龋的;另一大类为强甜味剂如甜菊糖,其优 点是不致龋,缺点为供能低,适用于胶姆糖和饮料中。木糖 醇、甘露醇、甜菊糖等均是被学者们所肯定的甜味剂。如木 糖醇为5碳糖醇,其甜度与蔗糖相似,但并不被菌斑中产酸 菌所利用。 安全食品:玉米、牛奶、莴苣、卷心菜、花生等 高氟食品:海产品、动物骨、茶叶、块茎类等
Li and Caufield - 1995: 34 对母婴,70.6%存在 变链垂直传播
致龋菌应具备的条件
数量与阳性检出率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龋损全过程均可检出
—— 参与
产酸、耐酸、可于酸性环境中存活,继续
产酸
——持续脱矿
能形成菌斑基质并粘附牙面
——— 长期粘附
纯培养物接种致龋
——直接证明
如何致龋?
2、中度龋:(moderate caries) 牙本质浅层 均已成洞 — 深度 2mm左右 表现形式: 平滑面龋 病理 窝沟龋 邻面龋的检查 — 探、X线、光透照
激发痛(stimulating pain) 冷尤显,刺激源去除后立即消失
无自发痛 (no spontaneous pain) 少数人可无症状
3、深龋:deep (seated) caries 可复性牙髓炎(reversible pulpitis) 牙本质深层 接近牙髓 少数表现为潜掘性(隐匿性)
必要时可去除空悬釉质检查 X线
症状:基本同中度龋(较重)
共同特点
与慢性牙髓炎的主要鉴别
1、未露髓(no pulp expose) 2、激发痛特点源自文库——仅有程度差别, 而无性质变化 3、无自发痛、 4、X线尖周正常
四、临床分类及其诊断
(一) 按龋坏程度(阶段) 1、浅龋(superficial caries) ——局限于釉质、牙骨质 早期: (初龋 incipient caries) 色变 平滑面 — 龋斑 ( 白垩 黄褐) 窝 沟 — 墨浸状弥散 后期: 形变(成洞)
检查:
视诊、探诊、X线(邻面) 洞深 — 1mm 左右 症状 — 无 不处理 定期复查
四、时间
—疾病的共同因素
特点 :
与其它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维持
密切相关 1、慢性 — 平均 1.5 年 成洞 2、有利防龋 — 减少食物滞留 3、敏感年龄期 — 高峰期
临床表现与分类
(Clinical Appearance and classification)
一、特征:色、形、质变化
是牙体病的共同特征,随病 因、病情而异


(dental caries)
周剑虹
课程内容
基本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及分类
预防
基本概念
定义:在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
下,个别牙体硬组织局部发生无机
质(磷灰石)脱矿,有机质分解,
进而牙体硬组织崩解,是一种不可 逆的、慢性进行性破坏。
特性(nature):普遍性
古今 中外 男女 老少 无可幸免
(时代)(民族) (性别) (年龄)
至此,基本具备了致龋的必要条件,能 否最后致龋,取决于牙齿状况 ——第三个环节(宿主)
三、宿 主
——牙齿与机体
(一)牙齿
形态、排列——菌斑与食物滞留
结构,成分——抗龋能力 均与机体密切相关
(二)机体
1、发育—直接影响牙齿发育
(孕期—3岁)
2、唾液分泌—牙的外环境
量 — 清洗、各类因子数量
质 — 粘稠度、抗酸、抗溶、抑菌 3、其它—遗传等
龋病的表现: 无机物脱矿
白垩 棕黑 成洞
有机物分解 (质变) (色变 ) (形变) 质变为主,色、形变化为其结 果或具体表现。临床上色变最早发 现
二、好发部位:
菌斑分布部位—滞留区 非自洁区(non-selfcleansing area)
三、好发牙齿
磨牙 >前磨牙 > 前牙
磨牙 、前磨牙 ——下颌>上颌 前牙——上颌>下颌
也并非一味同步,而是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6—8岁 (乳牙—幼儿) ↓ 12岁左右最低。 ↓渐增—25岁左右开始趋于平稳 第二次:50岁以上(老年)
罹患率随国情而异
我国 (1985):
城市
恒牙: 40.54%
农村
29.7 %
乳牙: 79.55%
58.49%
总罹患率40% ± 人均2±
1998 年报告,总体略有上升,但青少年有较 显著的增长,城乡差距缩小,值得关注。
3、糖食的物理性状
4、食糖的方式和时间
糖代用品和限制食糖
蔗糖的致龋性最强,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 醇等可使致龋菌的葡聚糖产生减少。目前已广泛使 用木糖醇防龋。甜菊糖除替代蔗糖作用外,本身还 有抑菌作用,不足之外是甜味中含中药苦味,不易 被人接受,它是一种强甜味剂,比蔗糖用量少,甜 度高20倍,推广使用有待于提纯工艺的改进。 另外已作为防龋产品的果脯糖,有很好的防龋 作用。
公认的致龋菌
1、变形链球菌属(Mutans streptococcus)
主要致龋菌
有 a—h 8 种血清型
以 c、e、f 型多见,总检出率可达90%,
尤其 c 型检出率最高。
MS的致龋特点
对牙面具有强的黏附能力
有过量糖时,细胞内糖原的合成,营养受
限时提供能量
产酸、耐酸
公认的致龋菌
2、 放线菌属
细菌长期而持续的作用于牙齿
—— 依赖菌斑
牙菌斑(Dental plague)
细菌黏附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形成的微生态 环境。 1、分布:不易洁净的部位。 如:合面窝沟 邻接面龈侧 牙颈部等
2、形成
最初由唾液蛋白于牙面形成获得性膜,
然后有细菌的附着。
3、结构、组成:
由基质与微生物组成 因人、因牙、因时而异 ——— 环境影响
细菌
oral microflora 口腔菌丛
—— 病原体、必要条件
根据
无菌或不接触细菌不患龋 从龋损组织中分离出细菌
接种致龋:
无菌动物感染单一细菌 在体牙( in vivo) ——致龋 离体牙 (in vitro) —— 脱矿, 形成龋样病变
抗生素可阻止龋齿的发生
未感染变形链球菌(MS)的动物与感染MS 的动物同笼喂养,可感染MS并形成龋齿 MS 在母婴的垂直传播
(二)
按病变性质
1、原发性龋:(primary caries) 慢性龋 (chronic caries)—最多见 急性龋:(acute caries)—青少年多见 猛性龋:(rampant caries)—全身因素 多见于放线治疗(唾液腺破坏) 静止龋:(arrested caries)—环境变化
4、菌斑pH(Stephan曲线) 关键因素,取决于酸产生与清除速度 的对比。
pH 5.5 以下使牙脱矿
——临界pH值
5%葡萄糖漱口,菌斑PH
低pH 维持时间愈长愈易患龋,除菌斑细
菌组成外,与滞留食物的种类、数量、食用
频率和滞留时间有密切关系。
——环境因素(底物)—第二个环节
不同碳水化合物与菌斑PH
(四)高危及易 感人 群 的特 殊 防护
二、龋病预防方法
一、牙菌斑的控制 二、糖代用品 三、增强牙的抗龋能力
牙菌斑的控制
一、机械法清除菌斑 机械清除菌斑的方 法是指用牙刷、牙 ( 1)抗菌剂:天然植物 膏、牙线、牙间清 洁器等保健用品, 抗菌剂毒副作用相对 清除口腔内牙菌斑。 较少。 化学方法:洗必泰(氯 现在这些用品的种 ( 2乙定)有二价阳离子 )抗附着剂:酶类、 类不断翻新,作用 甲壳类。 活性对细菌表面有亲 不断完善。 和力,可以和获得性 膜蛋白的酸根结合, 阻止附着。
龋决非虫单一因素所能形成
现代:
三联因素论 (Keyes 1962)
HOST — Parasite(bacteria)
— Environment Complex
宿主 — 寄生物(细菌) — 环境复合体
同时具备,始能生龋
(三环图解)
四联因素论(Newbrun
加时间因素(四环图解)
1978)
Micro-organism (bacteria)—Substrate(diet)—
二、生物法清除菌斑
三、化学方法 四、免疫方法
糖的致龋作用
1、糖的摄入量 2、糖的种类
3 、糖食的物理性状 糖的 2 、糖的种类 单糖和双糖 4、食糖的方式和时间 在牙 致龋性能与其物理性状有 1 、糖的摄入量 流 容易被致龋菌代谢产酸, 发育时期多食糖类,则机 关。一般说来,固体的粘 多糖类物质如淀粉、糊精 行病学资料和大量 体对龋的敏感性增加,牙 度大的糖食在口腔内停留 等一般不易受到细菌作用。 发育成熟后,糖的影响就 的实验研究结果表 时间很长,而糖水、水果 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致 小一些,在两餐之间给予 汁之类的饮料,在口腔内 明:糖摄入量的增 龋性呈正相关,排列顺序 糖食的致龋作用大于进餐 停留的时间较短。 为:蔗糖、葡萄糖、麦芽 加同患龋率的上升 时吃糖,因此,随时进食 糖、乳糖、果糖、山梨糖、 含蔗糖的零食不利于牙健 呈正相关。 木醇糖。但淀粉和蔗糖 1 : 康。临睡前吃糖的习惯也 1混合后致龋性超过蔗糖 是不好的,特别是含着糖 睡觉更为有害。
龋病病因
(Etiology )
发病因素(Etiological factors)
多因素疾病(multifactorial disease), 多个因素 同时存在又 相互影响。
古代:
虫蛀:齿( )虫( )龋( )
祖国医学认为,龋病是“肾气不足,骨
髓不营,阳明脉虚”,使“虫”有了乘虚
而入,破坏牙齿的条件才形成的
粘性放线菌— 根面龋
(最多,最早粘附) 3、乳酸杆菌 ? —— 与龋病发展有关,起促进作用 但非原始致龋菌
关联菌
血链球菌
——最早粘附牙面,
有利变链粘附、生长
韦永氏菌
—— 可降解乳酸
影响菌斑 pH
二、口腔环境(底物)
作用
细菌能量来源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酵解产酸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合成细胞外多糖,作 为菌斑基质,并利于细菌的黏附与聚集 合成细胞内多糖储存,利于细菌的生存及 产酸 影响菌斑的细菌组成
Host —Time Theory
微生物(细菌)— 底物(口腔滞留食物)—
宿主— 时间理论
近代观点认为 :龋病除系多因素病变、
四因素相互影响,必须同时存外,每一
因素均须始终处于有利于龋病发的状况
始可发生。同时,对每一因素在致龋过
程中的作用均应有所了解。
简而言之,在龋病发生过程中4 因素必须始 终保持于下列状态—— 细菌 —— 致龋的(cariogenic) 底物 —— 适宜的 (suitable) 宿主 ——敏感的 (susceptible) 时间 ——充分的 (sufficient) 任一因素的削弱或消失均将影响龋病的发生 或发展。
2、继发性龋:(secondary caries) 多为医源性(iatrogenic)
(三)、按龋坏部位:临床少用
窝沟龋 (pit and fissure caries) 平滑面龋 (smooth surface caries)
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 高危及易感人群的特殊防护 11 、防止龋的并发症 对龋病引起 一级预防 、建立对高危人群的长期专项 的牙髓及根尖周病的病牙进行 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1 、促进口腔健康 普及口 二级预防 牙体牙髓治疗以保存自然牙列, 2 、对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筛 腔健康教育,制定营养摄 阻止炎症向牙槽骨、颌骨深部 早期诊断,包括定期检查, 选,包括口腔常规检查及辅助 取计划,定期口腔检查。 扩展,对于严重破坏的残冠残 X 线片等辅助诊断,在检 检查、龋活性试验等登记建卡, 根应拔除,防止牙槽脓肿及颌 2 、实行特殊防护措施 在 具体分析致龋的危险因素,提 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 面化脓感染及全身感染。 供具体预防对策。 口腔专业医生的指导下, 等治疗。 23 、康复 修复牙体组织的缺损 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防龋 、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特 和牙的缺失,以恢复牙颌系统 别是对致龋的主要危险因素, 措施,进行窝沟封闭,应 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防治措施。 用防龋涂料。
但在不同的时期、地区,可存在差异
性别差异 主要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
3 — 5岁以前 5 — 9岁以后 乳牙龋 恒牙龋 男>女 女>男 女 >男
青少年阶段(中学)
但总体说来无临床意义
在口腔医学中的地位
WHO :人类三大重点检测防治的非传染
性疾病之一 (癌肿、心血管病、龋病)
由于人类有乳、恒两套牙齿,因此, 龋患率虽基本规律随年龄而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