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 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1 生物的遗传现象》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初步认识遗传规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遗传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他们能够感知到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规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遗传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认识遗传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遗传现象,体会科学的奥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遗传规律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运用遗传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遗传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生物之间的差异性。
3.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4.遗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遗传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5.应用与拓展: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_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
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遗传和变异是建立在生物繁殖的基础上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
【学生分析】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对遗传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
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的知识,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遗传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似特征从而了解遗传现象,在充分讨论交流中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能认真观察动物的家庭照片,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共有的特征,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发现的乐趣,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应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合作和勤于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遗传现象的观察,他们可以发现遗传和变异的存在。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原因,他们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它们。
2.让学生知道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遗传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材料。
3.小组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2.呈现(10分钟)呈现PPT课件,详细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些遗传现象的图片,判断哪些是遗传,哪些是变异。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什么作用?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1.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现象。
2.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重点】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平板电脑、与家人的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启情导入1. 同学们,刚才脑筋急转弯游戏,你们很聪明,接下来再来完一个游戏,老师来提供线索,大家在平板电脑上拼一拼,看看能不能快速找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
这位男同学乌黑的短发,浓浓的眉毛,鼻子略短两边略宽,嘴唇厚厚的,特别是他有一双乌黑锃亮的小眼睛。
你拼完了吗?(平板电脑上提前存储素材,软件,学生利用平板拼制出头像)2. 拿着这画像,能找到他吗?(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拼出来的画像)3. 看来这些线索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相貌,借此机会我们也来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
(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4. 这些相貌特征是谁带给我们的?你长的比较像谁?哪里像呢?[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平板电脑画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遗传因素。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活动激趣,深化主题1. 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照片,你能猜猜下面三个小朋友哪一个属于上面这个大家庭吗?(出示课件,学生纷纷猜测,指名回答)真有眼力,为什么大家猜的这么准呢?通过刚才比较寻找你有什么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2.再来看一组图片,仔细观察,他们当中谁像谁?能把他们连起来吗?(在白板上出示两组照片,让学生连线,其他学生在平板上操作。
)3. 学生汇报:1号像8号,2号像7号,3号像6号,4号像5号。
4. 我们再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他们像吗?再来猜猜他们之间各是什么关系呢?(1号和8号是祖孙关系;2号和7号是父子关系;3号和母女关系;4号和5号是姐弟关系。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5.学生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6.学生分组交流。
7.活动:利用教材中的三组照片,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8.学生分组活动。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1.学生分别观察小狗、猎豹、企鹅、马、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一些动物的家庭图片,光盘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上节课我请一些同学带来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马上我们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然后请其他组同学为他们找找家人。
2.学生分组交流,活动。
3.利用多媒体展示特征明显的组合,有学生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2.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
3.小组交流。
4.总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活动二:认识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1.提问:动物存在遗传现象,植物存在遗传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4.讨论:如果让你来研究豌豆,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5.学生分组讨论。
6.谈话:大家这样研究有没有道理?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学生看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对照。
教学内容
生物的遗传现象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优质教案

1.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1. 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
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 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
(利用ppt打出来)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3. 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设计意图:本课是知识型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求的目标,本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遗传积极性,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讨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发现。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说课稿

《生物的遗传现象》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要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通过指导学生明白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
知道人类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
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会遗传的、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同时来感受遗传学的神奇和美妙。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三、说学情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像。
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没有遗传,也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帷妙唯俏地像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了解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且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教法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的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初步来了解基因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1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的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的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规律,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遗传现象,建立遗传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遗传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遗传规律。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遗传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似性,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以及遗传的规律。
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遗传现象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规律。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遗传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农业育种、医学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b
C
D d
寻找亲人
c
是否有人说你长得像你的父母,说说你哪些地方长得像父母?
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遗传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是遗传
• 遗传:子女和他的父母之间一般或多或
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 称为遗传。
虎父无犬子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
有关遗传方面的谚语
• • • • • • • •
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物生自类本种。 虎父无犬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
豌豆
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 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我们来看看孟德尔的研究: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 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遗传现象的推测
观察图片中每只 小猫的颜色和花纹, 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 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谚语说明生物都有遗传现象,你 能说几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