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的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1.操作前,要选择适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病种,安排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好多组穴位以供贴敷时轮换使用。

2.先将选好的药物加工成细末,榨好姜汁,二者以10g︰10ml的比例,混和调成较稠干膏状,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备用或当天调配使用。

3.贴药前,先将调制好的膏状药再做成直径1—1.5mm的药饼,放置在直径约50—60mm大小的胶布中央备贴。

4.贴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配伍好的穴位,患者以坐姿为主,进行贴药。

穴位处有皮损、皮疹、溃疡者禁用。

5.一次贴药选用5—6个穴位,最多不超过10个穴。

贴药时间:14岁以下小儿约贴1—2小时左右,成人约贴2—3小时左右,少数人反应较迟缓者,可贴4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6小时。

6.穴位贴敷疗法常年可以应用,一般多在三伏
天和三九天时,针对一些寒性病、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进行群集性贴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又称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7.局部有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过甚、疼痛等),立即停止敷药;若贴药后出现水泡,也无须惊慌,可按烧伤处理。

出现小水泡,外搽龙胆紫药水即可;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使之瘪后,再外敷无菌敷料即可。

或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8.小儿皮肤娇嫩,故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贴药;孕妇(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坠胎或早产。

9.敷药后,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贴药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防止出汗后,使药物脱落,影响疗效。

10.贴药当天禁食海鲜、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油腻食品。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6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和胸骨下端连接线的中点 也可以并拢手指放于肚脐上方,肚脐与胸骨下端连接线与手指 相交的地方为中脘穴 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 胃痛,辅助消化等。
最新编辑ppt
7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寸。 主治胃肠病证,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 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 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 豆类及豆制品,
避免进食温热易发食物 (如羊肉、狗肉、鸡肉、 鱼虾、螃蟹等),
避免空调直吹,影响治疗 效果。
最新编辑ppt
11
注意事项
皮肤反应的处理:
有的病人外敷部位可能出现水疱、皮肤瘙痒,这属于正常 现象;若水疱较小不必作任何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 若水疱已破,可局部涂碘伏
最新编辑ppt
8
操作流程图
注意事项
➢敷药前评估患者,清 洁皮肤,随调配随敷用, 防蒸发; ➢治疗期间加强巡视, 如有痒热痛感为正常, 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及 时揭去药膏,报告医生。 ➢敷药后注意固定,以 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但不要剧烈 运动。
最新编辑ppt
10
注意事项
3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
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 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痛、
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头痛、眩晕、口 眼斜、消渴、月经不调、痛经、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 夜啼、厌食、遗尿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最新编辑ppt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贴敷效 果或造成不适。
调整贴敷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合理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 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酌减。
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并 咨询医生意见。
04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控制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体质,合理控制贴敷时间,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 时,儿童酌减。
贴敷时间限制
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 贴敷时间,对于某些急性 疾病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贴敷药物 或胶布过敏,出现皮肤瘙 痒、红肿等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穴位贴敷疗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 行针对性治疗。
05
常见问题解答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怎么办?
01
02
03
立即停止贴敷,观察红 疹情况。
如红疹较轻,可涂擦抗 过敏药膏;如症状较重, 应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抓挠,防止感染。
04
记录贴敷药物及反应情 况,以便日后参考。
如何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贴敷药物。
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及适用人群。
02
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软毛巾,避 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 对皮肤造成损伤。
贴敷药物
药物应选用质量可靠、来源正规的产 品,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
贴敷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感染。
在贴敷前,应将药物置于选定穴位上, 轻轻按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固定贴敷部位
贴敷后,应用胶布或绷带等物品将药物固定在穴位上,以免 药物移位或脱落。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穴位贴敷的操作规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药穴位贴敷的操作规范
贴药法是将药物贴敷于患者体表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操作方法。

其剂型有膏贴、饼贴、药膜贴等。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贴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或消除各种疮疡疔肿、跌打损伤、慢性咳嗽、慢性腹泻等病症的临床症状。

2、达到活血化瘀、消肿定痛、行气消痞、提脓祛腐、避风护肉的目的。

三、禁忌证
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告知
1、局部敷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2、对于不同的药物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现象。

3、不同药物的气味也将产生刺激。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药碗、药勺、酒精、棉签、胶布、敷药贴。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贴药部位,注意保暖。

3、清洁皮肤,将药贴贴于穴位处。

4、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的体位。

5、整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注意事项
1、贴药的时间一般视病情而定。

2、贴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疱、瘙痒、糜烂时,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药贴不可去之过早,以防创面不慎受伤,再次引起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