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1.操作前,要选择适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病种,安排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好多组穴位以供贴敷时轮换使用。
2.先将选好的药物加工成细末,榨好姜汁,二者以10g︰10ml的比例,混和调成较稠干膏状,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备用或当天调配使用。
3.贴药前,先将调制好的膏状药再做成直径1—1.5mm的药饼,放置在直径约50—60mm大小的胶布中央备贴。
4.贴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配伍好的穴位,患者以坐姿为主,进行贴药。
穴位处有皮损、皮疹、溃疡者禁用。
5.一次贴药选用5—6个穴位,最多不超过10个穴。
贴药时间:14岁以下小儿约贴1—2小时左右,成人约贴2—3小时左右,少数人反应较迟缓者,可贴4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6小时。
6.穴位贴敷疗法常年可以应用,一般多在三伏
天和三九天时,针对一些寒性病、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进行群集性贴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又称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7.局部有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过甚、疼痛等),立即停止敷药;若贴药后出现水泡,也无须惊慌,可按烧伤处理。
出现小水泡,外搽龙胆紫药水即可;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使之瘪后,再外敷无菌敷料即可。
或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8.小儿皮肤娇嫩,故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贴药;孕妇(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坠胎或早产。
9.敷药后,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贴药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防止出汗后,使药物脱落,影响疗效。
10.贴药当天禁食海鲜、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油腻食品。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调整贴敷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合理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 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酌减。
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并 咨询医生意见。
04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控制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体质,合理控制贴敷时间,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 时,儿童酌减。
贴敷时间限制
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 贴敷时间,对于某些急性 疾病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贴敷药物 或胶布过敏,出现皮肤瘙 痒、红肿等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穴位贴敷疗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 行针对性治疗。
05
常见问题解答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怎么办?
01
02
03
立即停止贴敷,观察红 疹情况。
如红疹较轻,可涂擦抗 过敏药膏;如症状较重, 应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抓挠,防止感染。
04
记录贴敷药物及反应情 况,以便日后参考。
如何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贴敷药物。
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及适用人群。
02
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软毛巾,避 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 对皮肤造成损伤。
贴敷药物
药物应选用质量可靠、来源正规的产 品,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
贴敷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感染。
在贴敷前,应将药物置于选定穴位上, 轻轻按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固定贴敷部位
贴敷后,应用胶布或绷带等物品将药物固定在穴位上,以免 药物移位或脱落。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注意
事项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10
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凡皮肤病的病变部位,严禁穴位贴敷。
3.对敷贴药物过敏者。
15
合计
100
5
10
医者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
施术
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置于一次性棉垫上压均匀,再对准穴位粘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溃者,可用消毒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10
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项目
要求
应得分
扣分
得分
定义
穴位贴敷是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5
施术前
准
备
针具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药物、药物以我院自制药膏为主,取适当的施术部位,
5
15
体位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
5
环境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5
消毒
部位
穴位贴敷处一般不用特殊消毒
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操作前准备20分,操作流程60分,操作后评价15分,总分100分。
操作前准备:操作者应穿戴整洁,核对医嘱和治疗单。
在操作前评估患者的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和敷药部位皮肤情况以及心理状况。
同时,解释操作目的和方法,并取得患者的配合。
操作前应洗手并戴口罩,准备好所需物品。
操作流程:操作者应携带所需物品到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部位,并做好解释。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并保暖。
确定俞穴部位后,再次核对患者、药物和穴位。
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皮肤后,取适量药物摊于胶布上。
再次核对后,将摊有药物的胶布贴在穴位上。
敷药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询问患者对操作的感受,告知注意事项并致谢。
最后,洗手并在治疗单执行单及时间栏上签名和签时间。
操作后评价:操作者应将使用后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置。
正确指导患者勿剧烈活动,以免松脱。
告知患者局部可能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症状,并适当按摩贴敷位置。
如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给予正确处理。
同时,提醒患者药物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评分标准:操作前准备20分,操作流程60分,操作后评价15分,总分100分。
操作者在操作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情况、解释操作目的和方法以及准备所需物品。
在操作流程中,应核对患者、药物和穴位,并正确清洁皮肤、贴敷药物。
操作者还应正确指导患者,包括勿剧烈活动、可能出现的过敏症状以及如何按摩贴敷位置。
在操作后评价中,操作者应正确处置使用后物品,并提醒患者药物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操作方法:
贴敷前,用酒精棉球将局部擦净。
确认包装无破损后,打开包装,取出穴位贴敷治疗贴,将贴剂的隔离膜撕去,以钢珠对准相应穴位敏感点贴压,1片/穴、天。
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
禁忌症:
1、孕妇,皮肤溃烂处禁用。
2、糖尿病、高热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1、仅限一次使用,用后销毁。
2、叮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3、无粘性、包装破损或过有效期禁止使用。
4、夏季多汗,宜勤换。
5、敷贴后如有过敏等不适,应停止敷贴。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如出现 皮肤破损、感染 等情况,应立即 停止贴敷并就医 。
05
常见问题与处理
贴敷后皮肤反应的处理
轻微反应:贴敷后皮肤出现轻微的红肿、瘙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可 自行缓解。
严重反应:贴敷后皮肤出现严重的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可能是过敏反应或皮肤炎症, 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
局限性总结: -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 - 操作 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避免误操作 - 个体差异可能导 致疗效差异 -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 -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避免误操作 - 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疗效差异 -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未来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展望
贴敷疗法与其他疗法的配合使用建议
贴敷疗法与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 贴敷疗法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可减轻副作用 贴敷疗法与药物治疗相互配合,可提高药物吸收率 贴敷疗法与物理治疗相互配合,可增强治疗效果
07
总结与展望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总结
优势总结: -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 适应症广泛,疗效 显著 - 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费用相对较低,经济实用 -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 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 - 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费用相对较低,经济实用
穴位的定位与选择
定位方法:根据经穴图谱或相关书籍进行定位 选择原则:根据病情和穴位功效选择合适的穴位 注意事项:避免选择危险或禁用的穴位 特殊情况:对于特殊体质或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贴敷前的皮肤准备
清洁皮肤:贴敷前需清洁皮肤,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污垢、油脂等 影响贴敷效果。
评估皮肤状况:贴敷前需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如是否有破损、炎 症、过敏等,以避免贴敷对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门穴
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穴位的位置胸部,来自乳头直下,第6肋 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要作用可治肝病、胸部疼痛、荨麻 疹等。
实用文档
中脘穴
气海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和胸骨下端连接线的中点 也可以并拢手指放于肚脐上方,肚脐与胸骨下端连接线与手指 相交的地方为中脘穴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实用文档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 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 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 豆类及豆制品, 避免进食温热易发食物 (如羊肉、狗肉、鸡肉、 鱼虾、螃蟹等),
避免空调直吹,影响治疗 效果。
实用文档
聆听
实用文档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实用文档
注意事项
➢敷药前评估患者,清洁 皮肤,随调配随敷用, 防蒸发; ➢治疗期间加强巡视,如 有痒热痛感为正常,局 部灼热痛痒难忍,及时 揭去药膏; ➢敷药后注意固定,以免 药物移动或脱落。 ➢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但不要剧烈 运动。
实用文档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
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 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痛、
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头痛、眩晕、口 眼斜、消渴、月经不调、痛经、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 夜啼、厌食、遗尿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实用文档
禁忌症
实用文档
贴敷时间
➢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不超过8小时,小儿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全
麻术后病人特别注意观察,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 妥善处理过敏皮肤。 实用文档
操作流程图
相关穴位位置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 及注意事项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胸外科 刘小琼
学习目标
01 概念 02 穴位贴敷适应症 03 穴位贴敷禁忌症 04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流程 05 穴位位置评估 06 穴位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实用文档
概念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 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