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为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三伏贴”应用范围“三伏贴”适用于以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它系统疾病。

二、“三伏贴”应用时间“三伏贴”的使用时间应在头、中、末伏的第1天至第3天,贴敷疗程每伏以1-3次为宜。

三、提供“三伏贴”服务机构基本要求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

四、“三伏贴”处方基本要求“三伏贴”用药应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明确处方用药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协定处方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中医师组织拟定,并经一定数量病例的预试验证实其安全性。

五、“三伏贴”操作人员基本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治疗和干预的人员,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过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或接受过中医学和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应对本单位能够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六、“三伏贴”安全管理与疗效评价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跟踪评价接受“三伏贴”治疗与干预人员的效果。

七、监督管理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三伏贴”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做好本单位“三伏贴”处方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依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非常有利。

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

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

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

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假如局部有烧灼感或痛苦,可以提前揭去。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

用"天灸膏l方"。

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渐渐干瘪结痂。

水泡不行擦破,若裂开,用甲紫涂擦。

留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 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 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 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云南白药气雾剂也好用,烫伤处理。
对应体质:湿热体质。 治法:清热化湿 药物:,蒼術,黄柏,羌活,生半夏,青皮。等 薄荷
透皮疗法;治未病学;内病外治
对应体质:气虚体质。 治法:补益元气 药物:补中益气系列,姜汁

小儿脾虚体质 1、益黄散 陈皮 青皮 姜汁 小儿积食体质 2、消积丸 丁香 砂仁 水
诃子
丁香
细粉水与少许
乌梅
大黄
细粉薄荷油与
医生最好 先自己试验一下,有毒无毒,刺激程度, 刺激时间,皮损程度及处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 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 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 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 部位禁用。
功用主治 除湿气、化湿热 补元气、调脾胃 补肾精、去寒气 滋阴液、养肺气 清火热、疏瘀血
适用人群范围 肥胖、口苦粘、中暑、大便粘软等 湿重人群 气虚短、乏力、疲软汗多等气虚人 群 怕冷、易感冒、腰酸、精神不振、 性功能下降、宫寒等人群
易上火、咳嗽、失眠、大便二日才 能知阴阳者 ,可以为医 一次等免疫低下人群 上火、咽痛、溃疡、青春痘、烦躁 易怒失眠等肝火旺人群
取穴:涌泉
方法:上药研细末,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敷
于涌泉穴。
原理:厥阴病,阴虚阳亢,上热下寒。 夜间加重,三阴病主时
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 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 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 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慎用人群]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一、前言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项中医传统技术,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技术操作规范不规范、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安全性难以保证。

为了推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保障民众的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的中医师、护士、药师等医疗人员。

三、技术操作规范3.1 贴药前的准备3.1.1 常规检查在贴药前,应仔细问询患者有无过敏史、药物史等,认真查看相关病历和体检报告,以及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了解患者自身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贴贴敷。

3.1.2 选择药材根据患者的病症及中医四诊,选用适当的贴膏方并提取药材制成膏状,通常采用水蜜丸研磨贴敷法制作贴膏。

药材应选用正规生产的、符合药典规范的材料,同时需要按照处方选用合适的材料,禁止使用禁药、毒药和有毒杂质的药材。

3.1.3 准备用具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用具,包括手套、医用棉签、棉片、消毒纱布、消毒水等。

同时,还要准备好需要贴的敷料,如透气性好、无菌、柔软的棉质贴敷物等。

3.2 贴药技术要点3.2.1 准备贴敷物在开始贴药前,患者应该先暴露贴敷部位的皮肤,切记要保持皮肤干燥。

此外,应选择透气性、抗菌性好的贴敷物,贴敷部位应光洁平整。

3.2.2 贴敷穴位根据病情及中医四诊,选取合适的穴位贴敷。

穴位应选取具效的经穴、筋穴、肌肉穴、络穴等。

在位置选择和穴位标注上,应遵循中医学相关规范。

3.2.3 涂敷贴膏涂敷贴膏时应戴上手套以确保膏剂不被污染。

在准备好药品后,将适量药膏涂抹在贴敷物上,按照贴敷物尺寸和涂敷量的比例进行涂敷。

3.2.4 粘贴贴敷物将涂有药膏的贴敷物贴于相应穴位上,用手指顺着贴敷物逐渐将其与皮肤贴合。

贴敷物应尽量平整,部位不能有空隙,同时贴得不要太紧或过松,以免影响穴位的正常活动或外伤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基本沿用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书中所记载的处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麝香作为基本方,并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其他药物可选用如皂角、百部、前胡、丁香、冰片、麝香等。

目前,麝香已非方中必用之品,有使用者,也多以人工麝香入药。

目前,各家所制备的药膏中,药物配比差别较大,尚无共识性的结论。

据文献报道显示,各药在不同的处方中,相对于不同组成的其他药物,一般比例范围是:白芥子占比最大,约为35—40%,细辛次之,约为15-25%,其他的延胡索约占10—30%,甘遂10-20%。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4.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6.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7.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8.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其他注意事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此疗法实施时间集中,患者众多,实施部门应该充分准备,做好实施流程安排,并注意疾病诊断依据的收集和整理。

作为一种药的贴敷,不管是中药、西药,或多或少是有注意事项的,包括一些不良反应。

第一,穴位贴敷中间,我们主张不要吃生冷的,比如冷饮、辛辣的一些食物。

第二,药物是刺激皮肤的,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所以贴敷时皮肤有感觉温、热,有一些轻微的刺痛,但是这个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是药物起作用的现象,所以不必要担心。

但是对一些极少的患者,引起剧烈的疼痛,奇痒难忍,这个时候可以把药物取掉。

第三,过去像古人用冬病夏治贴敷,认为发泡越多疗效越好,但是现在人们对这个观点有了改变,也就是要求大夫既不要发泡、疗效也要比古人的疗效好。

如果碰到有发泡的病人,一个,不要用肥皂水或者用凉水去洗,发泡多的应该到医院里面去,我们每年专门有一部分人,处理一些发泡的病人,所以通过处理以后,这些病人很快有愈合的。

但是对有一些病人,他的皮肤容易感染的病人,我们主张这些病人慎用,尤其女同志,因为影响她的美观,慎用,注意事项也就注意这些。

3岁以内的小孩不宜贴,为什么呢?这些小孩的皮肤比较嫩,他用大人的药物贴敷,容易刺激皮肤,容易发泡,发泡以后容易皮肤感染,所以我们3岁以内的孩子不主张贴。

在预约的时候,或者是在病人来看病的时候,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希望病人来的时候要带点东西。

第一,当天给你诊断是很难的,你这个病因为是发作性疾病,可能有很多年了,所以你要把你原来医院里边看病的资料带着,作为大夫诊断这个病的依据。

第二,这些病往往现在来的时候是缓解期,可能不吃药了或者吃药很少,但是要把你过去一段时间里边吃了哪些药,稍微梳理一下,如果能写出来最好了,提供给大夫,大夫能知道你这个病情到底怎么样,我去治从哪个角度考虑,这个很重要。

还有一个,从大夫来说,用了这个治疗以后目标是要有疗效,而这个疗效就是发作的情况,你原有发作的情况,往往是下一步疗效的一个起点、一个基数。

这个东西虽然是回忆性的,往往是有点难度,来了以后我问你过去一年发作多少次,回忆起来比较难,所以我们希望病人来的时候梳理一下,想想自己过去一年当中这个病尤其冬天发了几次,每次发作情况怎么样,写两句记下来提供给大夫,这样就非常好。

所以我建议大家预约也好、看病的时候,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夫很好的了解你的病情,为你选择方法、选择药物、选择穴位会提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