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摘要 : 目的 : 观察“ 冬病夏 治” 对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稳 定期 的疗效 。方法 : 8 将 8例 C P O D稳 定期 患者 随机 分为治 疗组、 对
照组各 4 , 4例 两组均予西 医常规治疗 , 治疗组在西 医常规治疗的基础 上予“ 冬病 夏治” 穴位贴敷 , 年为 1 3 疗程。结果 : 治疗
C n l s n: e tr d cn o i e i h to e t g t ewi tr ie s u o c u i W se n me i ie c mb n d w t t e meh d o t ai ne  ̄d s a ei s mme a e tref c o h f r n h n rh sb t f t e e
13 排除标准 :1 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 , . () 如肺结 核、 糖尿病 、 肿瘤 、 血液病 等 ;2 合并有肝 肾功能 ()
穴位贴敷 : 白芥子 、 取 延胡索各 2 , 1g 甘遂 、 细 辛各 1 , 2g共研细末 , 于夏季最好在三伏天开始使 用 。每次以 13药末 , / 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 分摊 于6 块直径 约 5c 的油纸上 , m 贴于背部肺俞 、 膈
crnco s ut ep l o aydsae C P . to s8 ae i O D w r dvdd i otogop a— hoi bt c v um nr i ss( O D) Me d :8css t C P ee i e t w ru s n r i e h wh i n r
C D i tbeP ae A Reoto 4 C e L u— n , A GK a C aghu T M OP Sa l h s , p r f a s IX emi W N ein( h nzo C n 4 s g j H si lnJ n s ,h nzo ,10 0,hn ) o t i gu C agh u2 30 C i pa i a a
辨证分型穴位敷贴防治咳喘病

疗效观察(mMRC比较)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均采用用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疗前疗后 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组内 比较<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组间比较 P=0.4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0
疗效观察(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均采用用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疗前疗后 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组内 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组间比较 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6
气虚血瘀痰阻是COPD的本质
久病 迁延
肺气虚/气阴两虚 (肺、脾、肾)
阴阳两虚、甚或气血阴阳俱损 (肺、肾、心、肝)
痰、瘀
清气难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四季养生关键在于应阴阳气化。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
基本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黄芪等 偏虚:如加党参、白术加强补虚作用; 痰盛:加半夏、白前加强化痰之功; 瘀血:加三棱、莪术增强活血之效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选穴
◆ 辨病选穴
哮喘、慢支、慢阻肺—定喘、肺俞、肾俞 反复感冒、咽炎、鼻炎—肺俞、脾俞、肾俞
横指同身寸法
注意事项
◆ 胸前穴位一般不选,皮肤娇嫩,结疤或色素沉着。 ◆ 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汗多者,先休
止痛,又能祛瘀生新; ◆ 补骨脂气温味苦,温肾逐寒、壮元阳,纳气归元、
止嗽平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此方中补 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归宅
治疗组疗前疗后比较P=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疗前疗后比较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后组间比较P=0.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完整版)三伏贴介绍

药物组成
❖ 以白芥子、杏仁、甘遂、麻黄、细辛、丹皮 等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 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挤压或 榨出姜汁。姜汁的浓度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 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
6、咳嗽 取穴:肺俞、大杼、大椎、膏肓、定喘、天突、膻中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适应病症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炎、过敏性鼻炎、 慢性咽炎等。
❖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
❖ 儿科疾病:小儿遗尿、疳积、惊风等。
❖ 虚寒性疾病:脾虚胃痛、慢性腹泻、风湿或 风湿性关节炎等。
❖ 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肌肉劳损、退 行性关节炎等。
❖ 体虚怕冷、反复感冒、失眠、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
三伏贴疗法介绍
——彭州同一医院康复科
理论基础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 贴”。
❖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 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 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 应。
❖ 8、要保持连续性 ❖ 9、抓住有利时机。 ❖ 10、遵守固定疗程。 ❖ 11、远离空调。 ❖ 12、吃清淡饮食: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
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13-82-治疗研究进行确认。
参考文献:[1]黄方良.观察柴胡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1):39-30.[2]孙盼盼,刘学敏,柯太河.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59-63.[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3, 42(11):817[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5]龙小军.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529(13):98-99.[6]王灵甫,史锁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219-221.[7]徐有水.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460-461.作者简介:刘发云,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徐文刚,通讯作者,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编辑:弓良彦 编号:EA-4190617133(修回: 2020-05-07)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Clinical experience of TCM master Wen Musheng in Dongbing Xiazhi by acupoint application谭 飞(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中图分类号:R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0)13-0082- 【摘 要】名老中医温木生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和经验,对该法的理论和临床都有较大的补充和完善,学习了温老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温老师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在冬病夏治中药物组成、治疗对象、疾病选穴、贴敷方法等方面的独具一格的临床应用经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小儿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护理论文

小儿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18-01“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根据“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期间,采用天然中药,贴敷天突、、大椎、肺俞、膏肓等相应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和穴位传导,有助于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久咳久喘、过敏性鼻炎等具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
1 临床资料69例均为本院门诊小儿呼吸系统患者,其中哮喘患者26例、支气管炎患者3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13例,其年龄均在3-6岁。
2 治疗方法2.1.1 中药穴位帖敷:取熟附块2、巴戟天2、补骨脂2、麻黄1、丁香0.6、吴萸0.6、肉桂0.6、桑寄生2、仙灵脾2,研为细末过120目筛,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2cm的锥状药饼。
在天突、、大椎、肺俞、膏肓左右对称的6个穴位上贴敷。
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胶布过敏者用纱布覆盖块状药膏于局部)。
2.1.2 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因贴敷的药物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药物在皮肤留置的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时间为2小时。
2.1.3 贴敷的疗程:一般3次(如有闰伏则4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为佳。
3年后可以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2.1.4 在敷药期间应注意敷药以后最好等到6-10小时以后再洗澡,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鱼虾等海鲜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此外儿童在饮食上应注意少量、清淡、可口,忌饮食过量(尤其是寒凉食物),多吃新鲜果蔬,多吃豆类。
2.1.5 贴敷后的局部护理个别患儿贴药局部会有痒、热、微痛等感觉,贴敷后皮肤有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部分患者局部皮肤可出现红疹、水疱,局部会有瘙痒感。
遇到这种情况严禁搔抓,可涂敷炉甘石洗剂,防止发生感染。
小儿“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

小儿“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作者:暂无来源:《健康博览》 2012年第8期浙江杭州大敏我孩子体弱多病,尤其每到冬季容易哮喘反复发作,听说在夏季可以通过贴膏药的方法治疗,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A浙江省中医院于伟穴位敷贴,又称冬病夏治,也叫三伏贴和贴膏药。
所谓的“冬病”就是指冬天易于发生的一类疾病,比如感冒、咳嗽、鼻炎、哮喘、冻伤等,这些病每到冬天就容易发生,一到夏天基本能够缓解。
夏天阳气最盛,相助于人体,这一类易于因寒发生的疾病,就可以自然缓解。
利用这一原理,采用特定的温热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以激发体内的阳气,从而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这一目的。
穴贴是一种比较公认的提高免疫力的外治方法之一。
穴位敷贴的时间一般都选在三伏天前后的一段时间,各地也会有一些中医院或相关医疗单位开设这一治疗项目。
穴位敷贴的治疗时间主要是选在孩子无病期间,如果遇到小孩子发烧或咽红肿痛,贴敷时间可向后顺延。
浙江省中医院穴位敷贴一个疗程,共需要就诊4次,之间间隔时间大约是5~10天,这段时间主要是让皮肤休息一下。
每次就诊,医院都会根据来诊时孩子的皮肤情况及家长要求,预约下一次穴贴的时间。
孩子每次贴敷需要多长时间根据皮肤及贴敷的经历会有所不同,医生会为孩子制订个体化方案。
贴膏药所采用的药物,都是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故贴敷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发红、脱皮,重者出现发泡,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其中皮肤发热、脱皮是不需要处理的。
如果水泡不大,也不建议做特殊处理,它会自然吸收的。
如果水泡较大,不建议挑破,可以局部涂一些红霉素软膏,让其自愈,也可以考虑到医院进行处理。
贴敷的当天,一定要限制孩子的活动量,活动后易于出汗,出汗容易导致膏药脱落。
孩子大幅度运动也可以改变胶布的粘着程度,同样可以引起膏药脱落。
回到家里,不要把空调打得太低,防止孩子受凉,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贴膏药当天,不建议进食生冷,或油腻、辛辣等刺激性类食物。
穴贴当天,不要游泳,局部皮肤也不要洗浴,如果需要,用湿毛巾擦拭一下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 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 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 用。
贴敷方法
❖ 患者取正坐位,充分暴露背、胸部。贴背部时,上 身前倾40-50度。
❖ 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 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 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
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 6.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
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简介
概念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冬天三九 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三九贴”、“三伏 三九灸”。敷贴属于中医学中的灸法中的天灸,又 名自灸。
❖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 想。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夏 养三伏、冬补三九,利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 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 ,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脏腑功能 ,提高机体免役力和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贴敷时机
❖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 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 ,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 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确 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开始 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 ”,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 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
水疱的处理
❖ 局部出现的红疹疼痛发痒等,可局部涂擦 烧伤膏或者红霉素软(眼)膏,有较大水 疱的可先用消毒针(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 挑破排除其内液体后涂擦以上药物。对于 严重皮肤破损或骚痒或者引起全身症状的 应到医院检查处理 。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 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 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 “春夏养阳”,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其一,要让阳气舒发好。也就 是要配合着自然环境,让自己体内的阳气生上来。其二,要保护阳气。
何谓“秋冬养阴”
❖ 所谓“秋冬养阴”,主要是指在秋冬季节阴长阳消,由于自 然万物逐渐敛藏,因此,在秋冬之时,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 的收藏之势,学会收藏体内的阴气,收藏阴津。并使精气内 聚,从而来 滋养五脏六腑,才能抗病延年。阴:就是指人 体内的阴液,它包括阴精、血液、津液。这些都是营养人体 的最基本物质。
贴敷时间
❖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 药时间为0.5-2小时。
❖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 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 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贴敷的最佳时间 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 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 味辛,性温;有毒。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
❖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较 高,莨菪碱少量。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持续 期。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 80-120目筛,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 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 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 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
中 医 养生
—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
中医科一区 万晓平 2017年7月
❖ 冬病夏治的概念 ❖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 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 ❖ 三伏贴适应症 ❖ 三伏贴药物组成及作用 ❖ 三伏贴敷贴方法及穴位 ❖ 皮肤反应的处理 ❖ 相关注意事项 ❖ 2017年冬病夏治的时间 ❖ 沟通的问题
目录
中医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
❖ 1、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 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 著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 2、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环境相对湿度有密切的 关系,药物敷贴,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液难以蒸发扩 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的含水量从5%—10%增至 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 易于药物穿透,且一般药物如能通过表皮,都易于 被真皮吸收。
❖ 脾胃病可选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中 脘、脾俞、曲池、肾俞
❖ 肩颈腰腿痛疾病可选穴位:合谷、内关、阳 陵泉、足三里、肾俞、曲池、肩颙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 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 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 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 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三伏贴致过敏病例
刘×,女,31岁,患哮喘病8年,每年冬春易发,发作时咳声 重浊,痰多色白,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时轻时重。给予连 续2年三伏贴后病情得到控制。但第3年进行敷贴时,第1、 2次敷贴后,仅局部红赤、起泡、微痒、灼痛,无全身症状 ,约4 d~6 d水泡吸收,局部症状消失。第3次敷贴后,局 部红赤,起大泡,有3 cm×4 cm水泡2个,7 cm×4 cm水 泡2个,2 cm×4 cm水泡2个,还有散在小水泡,水泡晶莹 饱满,局部奇痒。继之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疹,或如风疹块, 脚心、手心亦可以见到红斑,瘙痒难忍,肌肤灼热,时有闷 热感,伴心悸、气短。因患者已经敷贴2个疗程,未见过敏 反应,以为患者为其他原因所致过敏,经抗过敏治疗近1周 后恢复正常。第4年三伏天再次敷贴时,头伏敷贴3 h即发生 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加重,局部瘙痒难忍、灼痛,全身不 适起风疹块,伴心慌气短,如前处理康复。
❖ 1.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 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 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 2.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 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 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 响治疗效果。
贴敷部位
❖ 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 、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 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 三里等。
穴位
❖ 肺系疾病可选穴位:大椎、定喘 、膻中、脾 俞、肾俞、膏肓 等
❖ 五官科疾病可选穴位:肺俞、大椎、天突、 合谷、足三里、内关、肾俞、定喘等
白芥子
❖ 味辛,性温。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
❖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 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 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 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 甚至引起水泡、脓疱。白芥子有 祛痰作用。
细辛
❖ 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 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抗变态反应,可使速 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 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 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抗
❖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 4.属于虚寒的肠胃疾患。 ❖ 5.骨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组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 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 点等进行加减。
概念
❖ 所谓“冬病”,是指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或 病情加重的一些疾病。“冬病”发作根源是 因为冬季寒邪强盛、阳气亏损,故冬病重在夏 治。
❖ 所谓“夏治”,就是在夏日三伏天,借助自 然界夏季阳旺之气,对缓解期病人进行治疗, 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使病人虚阳恢 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 病在冬季的发作。
❖ 3、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已发 现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研究发现伏天 用药与冬季用药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有明显差别,说明 伏天用药药物在经络的作用下,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 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药性易达到“春夏养阳,温 阳祛寒”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