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的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1.操作前,要选择适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病种,安排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好多组穴位以供贴敷时轮换使用。

2.先将选好的药物加工成细末,榨好姜汁,二者以10g︰10ml的比例,混和调成较稠干膏状,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备用或当天调配使用。

3.贴药前,先将调制好的膏状药再做成直径1—1.5mm的药饼,放置在直径约50—60mm大小的胶布中央备贴。

4.贴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配伍好的穴位,患者以坐姿为主,进行贴药。

穴位处有皮损、皮疹、溃疡者禁用。

5.一次贴药选用5—6个穴位,最多不超过10个穴。

贴药时间:14岁以下小儿约贴1—2小时左右,成人约贴2—3小时左右,少数人反应较迟缓者,可贴4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6小时。

6.穴位贴敷疗法常年可以应用,一般多在三伏
天和三九天时,针对一些寒性病、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进行群集性贴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又称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7.局部有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过甚、疼痛等),立即停止敷药;若贴药后出现水泡,也无须惊慌,可按烧伤处理。

出现小水泡,外搽龙胆紫药水即可;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使之瘪后,再外敷无菌敷料即可。

或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8.小儿皮肤娇嫩,故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贴药;孕妇(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坠胎或早产。

9.敷药后,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贴药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防止出汗后,使药物脱落,影响疗效。

10.贴药当天禁食海鲜、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油腻食品。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 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 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 豆类及豆制品, 避免进食温热易发食物 (如羊肉、狗肉、鸡肉、 鱼虾、螃蟹等), 避免空调直吹,影响治疗 效果。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痛、
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头痛、眩晕、口 眼斜、消渴、月经不调、痛经、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 夜啼、厌食、遗尿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症
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不超过8小时,小儿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全 麻术后病人特别注意观察,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妥善处理过概念
02 穴位贴敷适应症
学习目标
03 穴位贴敷禁忌症
04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流程
05 穴位位置评估
06 穴位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概念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 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 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 一些急性病证。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注意事项
敷药前评估患者,清 洁皮肤,随调配随敷用, 防蒸发; 治疗期间加强巡视, 如有痒热痛感为正常, 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及 时揭去药膏; 敷药后注意固定,以 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但不要剧烈 运动。

操作流程图
相关穴位位置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贴敷效 果或造成不适。
调整贴敷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合理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 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酌减。
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并 咨询医生意见。
04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控制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体质,合理控制贴敷时间,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 时,儿童酌减。
贴敷时间限制
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 贴敷时间,对于某些急性 疾病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贴敷药物 或胶布过敏,出现皮肤瘙 痒、红肿等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穴位贴敷疗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 行针对性治疗。
05
常见问题解答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怎么办?
01
02
03
立即停止贴敷,观察红 疹情况。
如红疹较轻,可涂擦抗 过敏药膏;如症状较重, 应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抓挠,防止感染。
04
记录贴敷药物及反应情 况,以便日后参考。
如何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贴敷药物。
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及适用人群。
02
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软毛巾,避 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 对皮肤造成损伤。
贴敷药物
药物应选用质量可靠、来源正规的产 品,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
贴敷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感染。
在贴敷前,应将药物置于选定穴位上, 轻轻按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固定贴敷部位
贴敷后,应用胶布或绷带等物品将药物固定在穴位上,以免 药物移位或脱落。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 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 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 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云南白药气雾剂也好用,烫伤处理。
对应体质:湿热体质。 治法:清热化湿 药物:,蒼術,黄柏,羌活,生半夏,青皮。等 薄荷
透皮疗法;治未病学;内病外治
对应体质:气虚体质。 治法:补益元气 药物:补中益气系列,姜汁

小儿脾虚体质 1、益黄散 陈皮 青皮 姜汁 小儿积食体质 2、消积丸 丁香 砂仁 水
诃子
丁香
细粉水与少许
乌梅
大黄
细粉薄荷油与
医生最好 先自己试验一下,有毒无毒,刺激程度, 刺激时间,皮损程度及处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 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 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 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 部位禁用。
功用主治 除湿气、化湿热 补元气、调脾胃 补肾精、去寒气 滋阴液、养肺气 清火热、疏瘀血
适用人群范围 肥胖、口苦粘、中暑、大便粘软等 湿重人群 气虚短、乏力、疲软汗多等气虚人 群 怕冷、易感冒、腰酸、精神不振、 性功能下降、宫寒等人群
易上火、咳嗽、失眠、大便二日才 能知阴阳者 ,可以为医 一次等免疫低下人群 上火、咽痛、溃疡、青春痘、烦躁 易怒失眠等肝火旺人群
取穴:涌泉
方法:上药研细末,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敷
于涌泉穴。
原理:厥阴病,阴虚阳亢,上热下寒。 夜间加重,三阴病主时
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 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 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 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穴位贴敷
1、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穴位贴敷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穴位贴敷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都分的条款,凡要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量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数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3.1
穴位贴敷medicated plaster applied to a point
在穴位上贴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
贴敷疗法medicated plaster applied to the navel
将药物贴于脐部的治疗方法
3.3
助透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4
巴布剂cataplasm
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药物制成的外用贴敷剂
3.5
赋形剂exclpients
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操作步囊与求
4.1施术前准
4.1.1 药物
药物常用剂型参见附录A
4.1.2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按GB/T 12346的规定选选相应的穴位
4.1.3体位
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1.4 环境
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1.5 消毒
4.1.
5.1 部位
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4.1.
5.2术者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4.2 施术方法
4.2.1 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似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六位贴牢
4.2.2 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剂时,可用棉或沙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现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2.3填法
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敷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2.4熨贴法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4.3施术后处理
4.3.1换药
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合后再贴敷
4.3.2 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5、法意事项
5.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2 孕妇、幼儿慎用
5.3 颜面部慎用
5.4糖尿病患者慎用,
5.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5.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5.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以免烫伤
5.8对胶布过做者,而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潮带固定贴敷药物
5.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5.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5.11贴教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B
5.12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处,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6 、禁忌
6.1 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6.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