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背景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文本,供学生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随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古诗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但是,对于这些较为深奥的古诗,他们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朗读法: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夜的宁静或战争的残酷。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鉴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运用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三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诗,了解诗的内容和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诗歌内容的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策略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三首的教案策略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江南》和《题西林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案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涵和诗歌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一、教案策略分析1.《登鹳雀楼》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登鹳雀楼》,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格律和韵律规则,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先是了解古人有多爱品茶、写诗。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介绍其背景和故事,让学生借此了解唐代诗歌的特色和语言运用。
接着,教师搭建“理解诗意”、“掌握格律和韵律规则”和“朗读诗歌”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分别完成三项任务,从而协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唐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难点:理解古诗的诗意和形式,掌握格律和韵律规则,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江南》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江南》这首诗,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构思和写作技巧,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貌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江南》的诗句和诗意,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思想和文学特色。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听到江南水乡的美妙世界,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诗句和历史文化遗址。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江南文化的风貌和社会生活,掌握白居易的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掌握先秦和唐代文化的特点,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题西林壁》教学目标:通过唐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帮助学生了解西林寺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春望》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方面仍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2.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写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写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三)知作者,解诗题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诗人,开元进士。
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
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
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
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
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教师补充资料: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
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
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
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
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课内反馈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升、陆游
2、熟读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通
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1.自由读两
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
的地方。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
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
己的心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
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
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说说诗的大意。
想像: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2.学习《题临安邸》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③朗读古诗四、体会情感,课内反馈 1.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
示儿题林安邸忧国
忧民北宋遗民南宋权贵
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教学反思:教学《出塞》时我充分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揣摩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心理、精神。
此举较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为积累、吟诵做好了铺垫。
教学《题临安邸》我启发引导学生透过“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悟出了诗人的强烈讽刺。
《示儿》此诗教学我感觉最成功,只是我自己体验顿悟的多了些,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给同学们表演的空间,为此感到可惜,今后应当引起教学设计上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