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我们常常去医院会遇到两次短时间内尿常规检测结果不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那么,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呢?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常见指标有尿液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胆原、尿结晶体、尿胆红素等,尿液中含有大量人体代谢产物和其他活性物质,可以反映出机体代谢情况,对于全身性病变、尿路疾病、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尿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浅显,如果发现异常,要进行病原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2.尿常规检验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1)注意事项。

在尿常规检验前1天晚上9点不要进食,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

检查时要求:留尿液标本时,用一次性专用小便杯取尿液10ml左右;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液标本送检,取尿时先尿出部分再取;女性在经期时不宜取尿做检查,非经期女性要注意避免混入白带影响结果;男性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2)适用人群。

某些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某些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3.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1)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

如果是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即便检验过程规范,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甚至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①采集。

一般来讲,会在采集尿液标本前介绍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取中段尿。

但是,很多人不会正确采集标本,造成检验结果偏差。

比如,标本采集前未清洁尿道口,导致细菌或分泌物混入。

②保存。

在尿液标本保存过程中,通常使用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尿杯,洁净透明,不会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会向尿杯中添加防腐剂,来防止尿液变质。

需要注意,防腐剂添加要适量,以免尿液沉淀影响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增加标本中的细菌数量;标本中的白细胞、红细胞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出现低渗现象,再加上细胞中的有机物易溶解于标本,导致总蛋白水平、尿肌酐水平不断升高。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1、尿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1)尿液颜色的变化及其涵义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正常尿液的常见颜色,表示尿液中的代谢物得到了适当的排放。

深茶色:这种颜色可能意味着存在胆红素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有关。

红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出现了血红细胞,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有关。

啤酒色或酱油色:这可能是由于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尿导致的。

乳白色: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脓尿)或淋巴流出(乳糜尿),后者常与丝虫病有关。

(2)尿透明度若尿液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与乳糜尿、血尿、尿酸盐结晶或脓尿有关,这些状态均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

(3)尿液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①尿比重。

是反映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003到1.030之间。

尿比重的升高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急性肾炎、高热等有关。

而尿比重的降低可能与尿崩症、慢性肾病、饮水过量等状况有关。

② pH 值。

反映尿液的酸碱状态。

正常值范围为5.5到6.5。

酸性尿可能与摄入大量肉类、饥饿、发热、重度腹泻、糖尿病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有关。

而碱性尿液可能与大量蔬果摄入、持续的呼吸过度、尿路感染或严重呕吐有关。

(4)尿液中的生化成分及其意义①尿蛋白定性。

蛋白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与多种肾脏疾病、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②尿葡萄糖定性。

尿液中正常不应该出现显著的葡萄糖。

尿葡萄糖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肾性尿糖或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

2、干扰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经期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导致尿常规检验出现“潜血”阳性反应。

此外,经血及其它分泌物的混入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的其他成分偏高或偏低。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方法有哪些?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方法有哪些?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方法有哪些?发布时间:2021-09-03T06:34:22.2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姚小科[导读]姚小科(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626000)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是医学临床上的三大常规检验项目,其中尿常规检验不仅能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还对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等的诊断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也是通过尿常规检验来反应和总结,和其他常规检查项目一样,能对患者的生理状况有进一步了解,以便对可能的疾病进一步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尿常规检验及具体内容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较常见也较多的检验项目,能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及肾脏部位组织的情况作出真是的反应,以便医师进一步诊断和确诊。

尿液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包括肾脏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等。

尿常规的检验项目较多,包括尿液颜色及透明度、尿液酸碱度、细胞管型检查、尿蛋白检查、尿比重及尿糖定性等的检查。

正常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尿透明度较清晰,如果患者在尿检前大量饮水会使尿液颜色变淡,这属于正常现象。

尿液颜色可通过肉眼直观看到有无异常,如果呈红色,及血尿,则表明患者可能患有泌尿系统感染。

若呈深褐色或黄色,则说明患者的肝脏功能有损害或患有溶血性疾病。

若呈茶色,代表患者的肝胆出现了问题,例如黄疸病。

若呈乳糜状,则表明患者体内有丝虫或前列腺炎症。

还有一种情况为泡沫尿,如果出现,就意味着患者的肾脏有问题,应进一步确诊。

正常的尿液酸碱度值在6.5左右,通常呈弱酸性,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正常范围分别为:男性:0/女性:0-2、男性:0-3/女性:0-5。

正常的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阴性,若出现尿蛋白增多的情况,则患者的肾脏可能出现病变。

2.尿常规检验的方法据悉,目前尿常规的检验方法主要有尿液干化学分析、显微镜下尿沉渣镜检以及肉眼检查等三种方式。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尿液化学分析仪的检查方法相较于传统方式而言,能获得更为准确、高效的检查结果。

尿常规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

尿常规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

尿常规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作者:卢携弟吕艳琼张丽萍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尿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针对2011年-2012年期间来我院门诊部进行尿常规检验的1200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从中寻找影响患者尿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

结果:经本调查研究显示,影响患者尿常规临床检查的因素主要有尿液标本的采集处理、仪器的正常使用以及维护与保养,即试剂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结论:尿常规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多,应该建立完善制度、规范临床检验操作过程、提高标本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尿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尿常规检验和血常规、便常规并称为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

尿常规检验作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患者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很大的作用和意义,如肿瘤、结石、炎症、肾移植手术等,同时,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必须要提高临床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而要提高其准确度,就要明确尿常规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为此在这里针对2011年-2012年期间来我院门诊进行尿常规检验的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从中寻找影响因素,具体报告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病例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检验仪器尿分析仪(型号URITEST-180)、URIDIA配套试纸,显微镜(OLYMPUS),一次性尿杯,尿液化学分析控制品(上海伊华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

1.3研究方法以2011年-2012年期间来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从中寻找影响患者尿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血常规及尿常规作为医院最常规的检测项目,同时也是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病情及完成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判断时的重要依据。

但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期间极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进而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标本采集、处理、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抗凝剂使用等也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检测分析以及报告等环节均可出错,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同时,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需要对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为大家科普一下尿常规和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希望对你在检测分析结果过程中有所帮助。

1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前,医院常用末梢血稀释及静脉血进行检查,检查环节包含采血、运送、测定、报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均可能使最终检查结果产生偏差。

经研究显示,在所有受检者中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率为1.2%,且主要以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实验室检测仪器因素为主。

①人为因素主要为:医护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的采集不顺利,如反复采血极易导致空气混入从而形成气泡,采血后震荡则极易导致细胞破裂或者因消毒液混入而导致溶血情况出现。

另外样本保存不当或者样本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偏低,从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而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血量和抗凝剂使用不当等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血液稀释比例不适当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计数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

②患者自身因素则可能是由于进食后、运动后、情绪变化等也可能对血液成分产生影响;或者患者妊娠期、生理期、高温或大汗以及情绪过度紧张等均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性别、年龄大小、吸烟等多重生理因素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白天和黑夜、冬季和夏季不同气温条件下个体的血常规也将出现变化。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之一,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为使临床医生根椐患者所用药物对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分析,标本合格是前题,对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药物仅是其中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始终困扰着检验工作者,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1]。

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以求得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性。

特将药物对尿液分析的一些影响介绍如下: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感冒通片可以使儿童尿液呈红色(洗肉水颜色),这是由于其中的双氯芬酸钠对肾脏的毒性反应所致。

另外,头抱拉定、头抱哇林、克林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肉眼血尿。

(二)影响尿比重的药物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可使尿比重增加。

(三)影响尿蛋白试验的药物1.若碱性药物引起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若酸性药物引起尿液pH<3时易出现假阴性。

另外,青霉素、阿斯匹林、WitD可使尿蛋白质检验出现假阳性。

2.含碘造影剂、头抱菌素类可使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

右旋糖昔、奋乃静也可致假阳性。

卡那霉素、多豁菌素、三甲双酮、磺胺类等可致肾损害引起蛋白尿。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广安市中医医院638550)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除了有组织安排的统一体检,自己身体不适时也需要做一些检查,在所有的检查中,有一项检查是较为常见的,这项检查就是尿常规检验。

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里,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检就有这项检查。

我想,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尿常规检查,有那么一瞬间可能会尴尬,不过尴尬是小事,如果你不懂得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可能还会造成更多麻烦。

因此,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补充点小知识,让你在接受尿常规检查时少出错,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接下来我将介绍常见的,干扰尿常规检查的因素有哪些。

一、排尿时间一般来说,如果需要做尿常规检查,或者是要体检,人们都知道要一大早前往医院,而且还必须空腹,甚至做检查的前一个晚上10点之后就不允许进食。

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要空腹做检查,却不知道做尿常规检查时所取的尿最好是早晨的第一次尿,所以有不少做检查的人因为习惯使然,又觉得只要空腹即可,于是在早上起床后立马大小便,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之所以要取早上起床后排的第一次尿,是因为这种尿在体内存放的时间长,尿中的各种成分较为稳定,且各种成分更加完整,自然更能反映体检者的身体状况。

当然,有时候实在迫不得已憋不住了,还是要及时排尿的,否则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排完尿后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还可以在做完所有必须空腹检查的项目后,喝上一瓶矿泉水,然后等待尿意的到来,再去取尿,最后完成尿常规检查。

二、取尿方式做尿常规检查时,医护人员会提供一个小杯子用来装尿,如此就只需要在排尿时将尿装到被子中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有很多注意事项,一不注意可能就会干扰到尿常规的检验结果。

经总结,取尿时如果不注意以下2点可能会导致尿常规的检查结果有误:首先,弄脏了杯子。

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等待排尿的过程中将杯子乱丢乱放,污染杯子后又污染尿液,导致检查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因而这是非常不提倡的。

其次,刚排尿就取尿,或者是在排尿即将结束之时取尿也会对检验造成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