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大楼

合集下载

海关大楼,见证外滩百年沧桑

海关大楼,见证外滩百年沧桑

海关大楼,见证外滩百年沧桑外灘是上海的标志,是这座东方大都市最著名的景观。

20XX年3月28日,第四次改造后的新外滩向上海市民与中外游客重新开放。

新外滩地区综合改造过程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

外滩西侧的历史保护建筑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容不得些微损毁。

外滩通道北段采用盾构形式穿越外滩地区,东临黄浦江防汛墙,西靠历史保护建筑群,如上海大厦、浦江饭店、俄罗斯领事馆、中国银行等,均在盾构施工影响范围内。

南端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工程对东风饭店、曼谷银行等历史建筑的保护。

对施工工艺和施工精度的要求,足见上海市政府对于外滩地区历史保护建筑的重视。

通过此次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复原了外滩的整体历史风貌。

外滩3号上海总工会大楼等几幢老建筑重回外滩轮廓线。

同时,“情人墙”焕然一新,世博会的东风吹到了黄浦江畔,世博花墙以别样的魅力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处处绿地遍布的外滩金融广场、陈毅广场将成为今后节庆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放眼望去,崭新的亲水平台和历史悠久的外滩建筑群交相呼应,共同谱写一曲新上海的世博之歌。

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海关大楼(建国前叫江海关大楼)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与百年外滩一同成长的海关大楼,是上海滩沧桑巨变的见证。

海关大楼大钟发出的悠扬的钟声,回荡在浦江上空,似乎在诉说着大楼今昔,国门沧桑。

百年历史中的四种建筑风格上海设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神宗时期的1074年。

1684年,康熙在攻占台湾后开放海禁,允许民船进行沿海南北运输,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立海关,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就设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黄浦江边(今白渡路),旧地名称为关桥。

江海关,成为中国首批正式以海关命名的机构之一。

1843年11月17日,江海关正式对外开埠。

1854年,在英国人阿礼国的策划下,上海道台吴健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组成江海关关税管理委员会,江海关行政管理权丧失,并自1859年起正式形成外籍税务司制度,遂推广到全国海关,半殖民地性质海关形成。

上海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建于192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

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沿外滩高七层,用金山石砌筑。

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五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

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饿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

最高处为钟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钟楼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上海外滩的上海海关大楼交通银行大楼(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建于1940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由鸿达洋行设计,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

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

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

庄严华贵。

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

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

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

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

上海海关 关税处 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 关税处 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888号。

这座现代化办公楼坐落在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有许多公司和机构。

从大楼的外观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充满了现代感,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肃的印象。

进入大楼后,你会被宽敞明亮的大厅所吸引。

大厅里有一张接待台,工作人员总是友好地迎接着前来办理业务的人们。

办公大楼的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标识牌,以便人们找到自己需要前往的地方。

关税处的办公区域位于大楼的五层,这里是海关工作人员处理关税相关事务的地方。

办公室的布局优雅简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区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工作人员们专注地处理着各种文件和表格,确保关税的征收和进出口商品的合规性。

办公室里的氛围充满了紧张和活力。

工作人员们时常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

他们通过电脑和电话与其他部门和机构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除了办公区域,关税处还设有会议室和培训室。

这些地方经常被用来组织会议、培训和研讨活动。

在这里,工作人员们可以共同学习和分享他们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关税处还设有一间小型图书馆,里面收藏了大量关税相关的书籍和文献。

工作人员们可以在闲暇时间里阅读这些书籍,以增加自己的
专业知识和理解。

总体来说,上海海关关税处的办公地点是一个专业、高效和充满活力的地方。

工作人员们在这里为了保障国家的关税收入和进出口商品的合规性而不懈努力。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外滩地标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地标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地标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是上海的著名景点之一,拥有众多的地标建筑,其中一些建筑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标志。

以下是一些上海外滩的地标建筑:
1. 上海大厦(原名“外滩18号”):上海大厦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929年,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如今,上海大厦已成为一个高档商业综合体,内部设有豪华酒店、购物中心、餐厅等。

2. 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0号,是上海市唯一一座邮政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是外滩地区的一处文化遗产。

3. 上海银行大厦:上海银行大厦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8号,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高约228米,共有50层,是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4. 外滩1号大厦:外滩1号大厦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建于1923年,原为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现在,该建筑已成为一家高档酒店,内部设施豪华。

5.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市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高约632米,共有119层,是中国第二高、世界第四高的建筑物。

除了以上几座建筑,上海外滩还有许多其他的标志性建筑,如上海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等,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值得游客前往参观。

参观上海海关钟楼的感受

参观上海海关钟楼的感受

参观上海海关钟楼的感受
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上海海关钟楼,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走进钟楼时,我被它的壮丽和庄重所震撼。

钟楼高耸入云,巍峨而挺拔,仿佛是城市的守护者。

在阳光的照耀下,钟楼的外墙散发着金黄的光芒,使整个建筑更加庄重肃穆。

我凝视着钟楼的外观,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

我进入钟楼内部,立刻被它的内部结构所吸引。

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充满了古朴的氛围。

我看到了钟楼内部的钟表机械,它们展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被钟表机械的复杂结构和精密运转所深深吸引。

走上楼梯,我来到了钟楼的顶部,俯瞰整个上海市区。

从这里,我看到了繁华的城市景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又陌生。

参观上海海关钟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钟楼作为一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

它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参观上海海关钟楼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上海的历史,还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这座古老的建筑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我相信,无论是作为上海人还是来自其他地方的游客,参观上海海关钟楼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和热爱。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张姚俊)有人说,外滩,上海的眼睛;也有人说,外滩,上海的象征;还有人说,外滩,上海的灵魂。

其实,以任何语言来赞美外滩都不为过,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短短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浓缩着一个民族百年的荣辱。

那一幢幢造型优美、风格迥异的建筑,沿着黄浦江岸蜿蜒伸展,鳞次栉比,宛若凝固的音符,钢筋水泥勾勒出它们刚健的线条、雄浑的轮廓,砖柱穹顶堆砌出它们雍容的气势。

徜徉在这一座座历经沧桑、巍然屹立的楼宇之间,旧时上海的斑驳岁月历历在目。

就让我们一起去细数外滩建筑的过去和现在……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今昔亚细亚大楼建成于1916年,高8层(初建时为7层,1939年加盖1层),由麦边洋行出资兴建,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1723平方米。

因其为当时外滩最高建筑,又是外滩1号,故被称为“外滩第一楼”。

1917年,经营“壳牌”石油的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买了大楼产权,将其作为华北总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大楼,平面呈“回”字形,使建筑物尤如井壁,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尽显华丽高贵的气派。

解放后,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等入驻。

1996年起曾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银行等机构使用。

上海总会大楼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今昔上海总会大楼建于1910年,地面5层,地下1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塔兰特设计,建筑面积9811平方米,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建筑外观为典型的英国复古主义样式,爱奥尼克式柱、芒萨尔式楼顶以及顶部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瞭望亭,凸显大楼巍峨挺拔的身姿。

解放后,该楼曾改建为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1989年12月8日,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于此。

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有利大楼今昔有利大楼建于1916年,高6层,入口处为7层,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为中国第一幢钢框架结构高楼。

上海海关 关税处 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 关税处 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100号,地处繁华的商业区,交通便利。

办公地点位于一栋现代化的大楼内,楼内设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域,为海关关税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办公区域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工作空间。

每个工位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以满足工作需求。

办公室内还设有舒适的休息区,供员工放松身心。

办公大楼还配备了先进的安保系统,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

入口处设有安全门禁系统,只有持有有效证件的人员才能进入办公区域。

办公大楼周围还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保障办公环境的安全与秩序。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的周边环境也非常便利。

大楼附近有多个公共交通站点,包括地铁站、公交车站等,方便来往于各个地区。

周边还有各种餐饮、娱乐设施,员工下班后可以在附近的商场购物、观影或者享受美食。

上海海关关税处办公地点不仅位于便利的交通地点,还提供了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这里是海关关税人员工作的基地,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地方,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贸易秩序,为实现海关关税工作的使命而不懈努力。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屹立在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关历史的缩影,更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上海海关大楼的前世今生。

一、上海海关大楼的起源上海海关大楼始建于1913年,由著名建筑师吴淞海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思九生承包建造。

它的前身是1864年建立的江海关,因业务发展需要,选址黄浦江畔的现址进行扩建。

1914年,上海海关大楼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二、上海海关大楼的建筑特色上海海关大楼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整个建筑分为地上10层,地下1层。

其外观典雅庄重,立面采用横向三段式划分,中央为巨大的穹顶,两侧为对称的塔楼。

建筑内部装饰豪华,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国际地位和繁荣程度。

三、上海海关大楼的历史故事1.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海关大楼成为日军占领的重要目标。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上海海关大楼在战火中受损严重,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黄浦江畔。

2.1949年5月,上海解放。

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后,上海海关大楼成为解放军的重要指挥部。

在此期间,海关大楼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3.上海海关大楼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钟”。

1956年,上海市政府对海关大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将原来的英国造铜钟换成了国产铜钟。

这座铜钟重达3吨,钟声悠扬,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

四、上海海关大楼的现状如今,上海海关大楼已成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发挥着海关职能。

同时,它也是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展示了上海海关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游客和市民了解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

总结: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雨变迁。

它的故事,既有抗战时期的悲壮,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建于192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

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沿外滩高七层,用金山石砌筑。

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五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

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饿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

最高处为钟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钟楼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上海外滩的上海海关大楼交通银行大楼(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建于1940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由鸿达洋行设计,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

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

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

庄严华贵。

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

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

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

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

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

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上海外滩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1902年竣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是一座三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筑。

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

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

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

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色调和谐,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

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

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

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

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

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

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

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

上海外滩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建于1924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占地904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

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

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

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字林大楼(又名:桂林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建于192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由德和洋行设计。

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

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

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

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

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

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

麦加利银行大楼(又名:春江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

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

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

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

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

刻以花瓣造型。

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上海外滩的麦加利银行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中山东一路1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

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

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

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

正大门为转门。

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

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

1936年3月,美国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51房间(现为568房间)。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曾在742房间工作。

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

1988年江泽民在和平厅举行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

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南楼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中山东一路22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

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

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

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

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3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

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显示出一种祥和的气氛。

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

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

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

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

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

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

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正金大楼中山东一路24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工商银行。

建于1924年。

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

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

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

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

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

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上海外滩正金大楼扬子大楼中山东一路26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该楼建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曾为此故名。

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

大楼占地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374平方米,坐西朝东,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属办公建筑。

上海外滩扬子大楼怡和洋行大楼(又名:外贸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

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

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

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罗马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

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