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铅污染【精选】
铅环境污染的头号元凶

铅环境污染的头号元凶铅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巨大威胁。
作为铅环境污染的头号元凶,我们有责任深入了解铅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减少铅污染的有效措施。
一、铅环境污染的成因铅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铅化合物排放是铅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金属冶炼、电炉操作、化工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铅元素,随着排放物的释放进入大气和水体中,引发铅环境污染。
2. 科技电子产品:现代社会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些电子产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铅物质。
如果这些废弃电子产品被处理不当,其中的铅元素就会进入环境中,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3. 汽车尾气:由于铅对汽油的增加抗爆性能有一定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汽车尾气中铅的含量较高。
虽然如今汽车尾气的铅含量已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高铅汽油使用的问题。
二、铅环境污染的危害铅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1. 人体健康:长期接触铅污染环境会导致人们吸收过量的铅。
铅是一种有害的重金属,它会累积在人体内部,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和肝脏等器官,引发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智力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
2. 生态破坏:铅对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铅进入土壤后,容易被吸附在植物的根部,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铅也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水生生物和陆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
三、减少铅环境污染的措施为了减少铅环境污染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和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和科技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电子产品对环境的铅污染。
2. 促进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工艺和技术,减少产生铅废料的过程。
3. 提倡循环利用:对于废弃的电子产品,应大力推广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的回收体系,有效回收其中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同时避免废弃电子产品成为铅环境污染的源头。
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综述

铅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15]。德国铅和锌冶炼厂周围5km之内吃草的马和牛发生铅中毒,动物消瘦,关节肿胀并疼痛,有的喉返神经(支配声带的神经)麻痹,动物有特殊的马嘶
声和马喘鸣症,并伴随有呼吸短促[16]。中国鲎的卵径发育大小随铅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胚胎孵化率随着水体中铅离子浓度的提高而下降,铅离子浓度提高至1.6mg/L时,胚胎致畸率高达50%[17]。人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铅,进入呼吸道铅约20%~40%留在了人体里。据估计,空气中1μg/m3浓
度的铅可使血管中铅的浓度达到1~2μg/dL。不论摄入的途径如何,儿童比成人对铅化合物敏感得多,某些数据表明,摄取率高达50%,相当于5倍成人的吸收量。铅严重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Peter Baghurst领导的澳大利亚研究者发现,幼年期间的血铅含量为10~30μg/dL的7岁儿童,其智商比低血铅含量的同龄儿童低5%,更有甚者,先前暴露于铅的较大孩子似乎连中学毕业都有困难。
[3]薛美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j].广东化工,2007,34(172):73-75.
[4]王金达,刘景双,于君宝,等.沈阳市城区土壤和灰尘中铅的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3,23(3):300-304.
[5] Ruby M V, DavisA, Kemp ton JH, etal Lead bioavailability:dissolution kinetics under simulated gastric conditions [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1992, 26 ( 6) .
土壤中铅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研究探讨土壤中铅污染的危害与治理陈世川(沈阳工学院辽宁沈阳113122)[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推进,大量含铅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当中,造成了土壤的铅污染,也导致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导致农作物减耕减产。
因土匕,预防和治理铅污染,减轻铅对土壤的危害,提高土壤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土壤污染铅污染土壤修复固化稳定化学淋洗前言铅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质地较软,熔点较低,因此容易冶炼。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领域,各种铅板铅管电镀品、电缆、电池、颜料油漆印染涂料、化妆品、汽油等均使用或添加了铅作为原料。
而随着我国的城市、工业、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大量含铅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当中,造成了土壤的铅污染,也导致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使得农作物减耕减产。
因此,预防和治理铅污染,减轻铅对土壤的危害,提高土壤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同时,对土壤铅污染的探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来源1.1大气沉降大气中的铅80%来自汽车尾气,汽车是最严重的铅污染源。
截至2020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7亿辆,一辆汽车平均一年排放2.5kg铅。
铅锌矿企业生产活动会产生大量含铅气体粉尘,其经自然沉降积集和降水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铅污染。
大气中的铅还有_些来自于火山爆发烟尘、飞扬的地面尘粒、森林火灾烟尘及海盐、气溶胶等自然现象。
1.2自然来源土壤中铅的自然来源,含铅量与成土母质有关。
据资料统计,岩浆岩、沉积岩等含铅量在10-50mg/kg之间,平均为16mg/kg o岩浆岩的含铅量一般高于沉积岩和变质岩。
发育于冰川雪原沉积物、深度埋藏黄土等成土母质的土壤含铅量较高。
古河流沉积物中的含铅量要比现代河流活性沉积物髙。
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本底值含铅量较高,因为土壤中原有的含铅矿物风化形成含铅土壤如方铅矿、闪锌矿、铅锌矿等[11o].3城市污水灌溉土地这里的城市污水一般指使用未经过处理或仅进行过一级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田地。
【精品推荐】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哪里

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哪里
小编希望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哪里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土壤铅污染的背景值我国土壤中铅的平均背景值为(26.012.4)mg/kg[1],土壤含铅量为2~200mg/kg,平均含量变幅为13~42mg/kg。
那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哪里呢?
土壤中的铅来自天然和人为污染。
我国土壤中铅的平均背景值为(26.012.4)mg/kg,土壤含铅量为2~200mg/kg,平均含量变幅为13~42mg/kg一般说,离城市远及未污染土壤的含铅量10~30mg/kg,城区公路两旁,以及低污染区土壤的含铅量30~100mg/kg,受铅锌矿企业污染的土壤含铅量可超过10000mg/kg 含铅汽油含铅400~1000mg/kg,致使交通工具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铅,积累于公路两旁土壤此外,一些城郊污灌区以及果园土壤的含铅量也较高。
土壤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哪里?自然情况下,土壤中的铅主要来源于母岩和残落的生物物质,一般情况下含量比较低,不会对人体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人为活动作用,是造成土壤铅污染的重要原因,在金属矿床开发城市化建设固体废弃物堆积,以及为提高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污泥和污水灌溉过程中,都可以使铅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如瑞典中部市区的铅污染,主要来自于市区的铜矿工业厂硫酸厂油漆厂采矿和化学工业产生的大量废物,其中细微颗粒的铅通过风的作用,从工。
土壤污染案例

土壤污染案例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土壤功能丧失或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案例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
1. 铅污染案例。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工业生产和不当的废弃物处理,土壤中铅含量超标严重。
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
铅污染的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们的饮食安全。
同时,铅还会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2. 石油污染案例。
石油污染通常是由于石油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意外泄漏或排放导致的。
一旦土壤被石油污染,将会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从而破坏土壤的生态功能。
石油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导致土壤贫瘠,无法种植作物。
同时,石油污染还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引发水资源污染。
3. 农药污染案例。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
农药污染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的死亡,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
同时,农药还会残留在农作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污染还会对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养分造成破坏,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 工业废弃物污染案例。
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如果不得当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
工业废弃物中的重金属会在土壤中积累,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
有机物质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导致土壤贫瘠。
工业废弃物污染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案例屡见不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土壤污染,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工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的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福建沿海地区表层土壤铅来源及分布特征

福建沿海地区表层土壤铅来源及分布特征
福建沿海地区土壤铅污染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人为活动污染等。
其中,工业活动是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冶炼、制造、化工等行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
交通污染也是重要的铅污染来源,公路和船运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和废渣在填埋、处理、运输等过程中可能释放出铅。
此外,农业活动也是重要的铅污染来源,如土壤改良剂、农药等,可能含有铅等重金属物质。
福建沿海地区表层土壤铅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厦门、福州等市区土壤铅含量较高,平均超过了最高阈值限制。
据福建省环保厅数据,福建沿海地区土壤铅污染严重,超标率高达50%以上。
福州市区土壤中, 铅的主要分布区域是其东南方向,而且铅的
含量有一个典型的区域性分布。
平潭的表层土壤中,多个蔬菜种植区和与之相邻的果树种植区的铅含量显著高于示范区,且显著超标,其中有的蔬菜等农产品超标倍数达到几十倍。
总之,福建沿海地区表层土壤铅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铅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例如加强工业企业治理、推广清洁能源,规范农业用地转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培训等措施。
同时,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保护和改善环境。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一、引言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由于其毒性较大,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也很严重。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过程是研究铅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铅在土壤中的来源、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铅在土壤中的来源1.自然来源:地壳中含有大量的铅元素,通过自然风化和侵蚀作用,会将铅释放到土壤中。
2.人为来源: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中铅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燃烧含铅物质的燃料、工业生产排放废气、使用含有铅材料等。
三、铅在土壤中的形态1.可交换态:指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较小,容易被水溶解或其他离子竞争替代出来的形态。
2.固定态:指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较强,不容易被水溶解或其他离子竞争替代出来的形态。
3.有机态:指与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成的形态。
4.残渣态:指铅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难溶性沉淀物。
四、铅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1.吸附作用:铅在土壤中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会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作用,使其难以被植物吸收和迁移。
2.离子交换作用:当土壤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会与可交换态的铅发生竞争作用,使其脱离土壤颗粒表面进入水溶液中。
3.氧化还原作用:在还原条件下,铅可以从固定态转化为可交换态;在氧化条件下,可交换态的铅可以被氧化为固定态。
4.生物转化作用:植物根系分泌出来的有机酸可以将固定态的铅转化为可交换态,并促进其吸收和迁移。
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将有机态或残渣态的铅转化为可交换态。
五、影响因素1.土壤pH值:酸性环境下,铅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和迁移;而碱性环境下,铅更容易形成固定态。
2.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铅的可交换态越少,固定态越多。
3.土壤类型:不同种类的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不同,例如粘性土壤比砂质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更强。
4.水分条件:干旱条件下,铅更容易形成固定态;而湿润条件下,铅更容易形成可交换态。
六、防治措施1.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气排放、限制工业生产中使用含有铅材料等。
土壤铅污染的治理方法

土壤铅污染的治理方法土壤铅污染的背景值我国土壤中铅的平均背景值为(26.0 12.4)mg/kg[1],土壤含铅量为2~200 mg/kg,平均含量变幅为13~42 mg/kg 一般说,离城市远及未污染土壤的含铅量10~30 mg/kg,城区公路两旁,以及低污染区土壤的含铅量30~100 mg/kg,受铅锌矿企业污染的土壤含铅量可超过10 000 mg/kg 含铅汽油含铅400~1 000 mg/kg,致使交通工具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铅,积累于公路两旁土壤此外,一些城郊污灌区以及果园土壤的含铅量也较高,是一种对环境污染很严重的污染物。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应对铅污染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铅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技术分为稳定固化法、物理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1稳定固化法:土壤重金属污染解决方案,利用重金属博士开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方案。
此法通过向土壤中针对性的投加科创重金属稳化剂,利用稳化剂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使重金属颗粒矿化,失去与外界反应的条件,从而降低土壤重金属浓度。
此法对土壤进行原位修复,节约了搬运费用和储存场地费用;环境污染小、对环境破坏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
是目前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中重金属危害的有效方法。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利用重金属铅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比较慢的特点,将含有重金属铅的土壤转移出去的一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土法、客土翻土法客土法:就是除去表层的污染土壤后再客土20 cm(添加无污染的新土)加入新鲜的土以降低土壤中铅的浓度,从而降低铅污染土壤对植物的毒性。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生物方法;以植物修复法为代表植物修复法是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转化和降解的作用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一项新兴的污染治理技术,它以费用低不破坏场地结构净化环境等优点成为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热门技术具体地说,利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利用污染物转化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得以降解和脱毒的能力,利用植物根系圈特殊的生态条件,加速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显著提高根系圈微环境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潜能,从而提高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作用的能力,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特殊的积累与固定能力,去除土壤中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但能利用的植物不是很多,所以就造成了治理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源出发——防备技术
一、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技术 即铅冶炼生产工艺中能预防或减少污染物排放以 及污染治理中国内外实际应用的技术。如,原料 贮存与备料工序采用封闭仓料技术;熔炼-还原工 序采用富氧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发技术等。
二、污染治理技术 即用于冶炼工艺末端能够预防或减少污染物排放 的实际应用的技术。必须建设完善的铅烟、铅尘、 酸雾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并保证污染治理设 施正常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减少无组织排放。
从我做起——食疗排铅
含丰富的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与铅结合生成难溶于水 而,随粪便排出体外。每天至少摄入150毫克维生素C, 已有铅中毒症状者需增至200毫克。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 水果、蔬菜及一些植物的叶子,带酸味的水果如桔子、柠 檬、石榴、山楂,尤其是酸枣中的含量最丰富,苹果、草 莓、鲜辣椒、卷心菜、蒜苗、雪里红、西红柿、菜花等也 含有维生素C。
的废水 汽车尾气
此外!!!
镀锌管
PVC管(聚氯乙烯塑料) 硬化剂:硬酯酸铅
铅 有何危害?
铅是人体惟一不需要的微量元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是一种稳定的不可降 解的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长期积累。造成慢性铅中毒的主 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据测定,当人体内血铅尝浓度过30微 克/100毫升时,就会引发中毒症状。长期接触微量铅的人, 积蓄的铅能阻碍血细胞的形成,导致人的智力下降,学习、 工作成绩低落;蓄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出现精神障碍、 噩梦、失眠、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者还可有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或腹泻等。铅还可通过血液 进入脑组织,损害小脑及大脑皮层,干扰代谢活动,使营 养物质与氧气供应不足,引起脑小毛细血管内皮层细胞肿 胀,进而发展为弥漫性脑损伤。
眼下措施——国家政策
1.严格环境准入,新建涉铅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的铅污染 物排放总量来源。
2.进一步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完善基础工作,严格企业环境监管。
3.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严格措施整治违法企业。 4.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5.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6.逐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7.加强宣传力度,把回收废铅蓄电池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
含丰富蛋白质和铁的食物。蛋白质和铁可取代铅与组织中 的有机物结合,加速铅代谢。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鸡蛋、 牛奶和瘦肉等,含铁丰富的绿叶菜和水果则有菠菜、芹菜、 油菜、萝l、缨、苋菜、荠菜、番茄、柑桔、桃、李、杏、 菠萝和红枣等。
大蒜素。大蒜中的大蒜素,可与铅结合成为无毒的化合物, 所以从事铅作业的工人,每天吃少量大蒜比不吃大蒜的工 人铅中毒发生率减少60%。此外,果胶有抑制铅吸收的作 用,酸牛奶可刺激胃肠蠕动而减少铅吸收。
自然来源是指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自然 现象释放到环境中的铅。
非自然来源是指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工业和 交通等方面的铅排放。铅的人为排放是造 成当今世界铅污染的主要原因。
主要人为来源
矿产开采、冶炼、加工排放的废气、废水、 废渣
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飘尘 电镀工业废水 塑料、电池、电子工业排放的废水 燃料、化工制革工业排
最近,台湾学者研究发现,长期铅暴露会使工人受孕率降 低。铅毒对儿童的影响更甚,儿童对铅的吸收量比成年人 要高几倍。当儿童的血铅浓度每100毫升达到60微克时, 就会由智力障碍引起行为异常。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 长、我国儿童铅问题专家吴宜群称,铅对儿童的伤害是直 接的而有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铅 如何防治?
土 壤 中 的 铅 污 染
土壤中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土壤中的铅主要以 Pb(OH)2、PbCO3、 PbSO4的固体形式 存在,土壤溶液中 可溶性铅含量很低, Pb2+也可以置换黏 土矿物质上吸附的 Ca2+,因此在土壤中 很少移动。
铅 从何而来?
土壤中的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自 然来源,二是非自然来源。
动。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