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合集下载

唐代公主教育子女问题摭谈

唐代公主教育子女问题摭谈

唐代公主教育子女问题摭谈
唐代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视教育,帝王家庭更不例外,除了高度重视皇子和诸王教育,唐代的公主也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唐代公主的家庭教育代表了唐代女子家庭教育的最高水平,她们有专门的学习机构以及负责教育工作的女师对她们进行日常教育,教育内容涵盖了礼法、生活技艺、才艺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国家的盛衰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唐皇室对公主的教育观念也先后产生了变化,不同时期的公主们有着迥异的群体“肖像”。

总体上来说,唐代皇室对公主教育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公主的综合素质,她们中的许多人具备优秀的文化、艺术素养,在历史书卷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唐代的女性教育女儿经与女子书院的兴起

唐代的女性教育女儿经与女子书院的兴起

唐代的女性教育女儿经与女子书院的兴起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女性教育逐渐兴起,女子经文逐渐成为一种受人尊敬和追求的道德准则。

同时,唐代还见证了女子书院的兴起,这些书院为女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女儿经的兴起女儿经是唐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女性道德礼仪的指导手册。

女儿经主要内容包括了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家庭责任、婚姻与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指导。

女儿经强调女性要做到贤淑和谦恭有礼,要尊敬父母、服从丈夫,注重家庭和睦与子女教育等。

女儿经的出现,为女性树立了一种行为准则,塑造了女性的形象,也对提升女性的文化素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女子书院的兴起女子书院在唐代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并为女子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女子书院教授的内容包括经史文传以及音乐、书法等文化艺术,并注重培养女子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

女子书院的兴起为文化的传承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知识和自主能力。

三、女性教育的重要意义1. 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女性教育的兴起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接受教育,女性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塑造女性形象:女性教育的内容往往强调女性要具备贤淑、柔顺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女性的形象。

女性通过教育的引导,更加懂得如何处世、如何与人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女性魅力。

3. 推动文化传承:女性教育不仅仅强调道德准则,还注重培养女性的文化修养。

女性通过接受教育,能够了解和传承经典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女性教育的局限性然而,唐代女性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由于唐代社会的封建思想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女性教育的内容和范围相对较窄,大多限定在家庭和婚姻之中。

另一方面,女子书院的兴起虽然提供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限制,比如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等。

唐代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唐代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唐代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它以繁荣昌盛的经济和文化为特征,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多元文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影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女性在唐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教育与思想唐代女性在教育和思想方面享有较高的地位,这有利于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唐代的女性教育以儒家经书和诗歌为主,女性也被允许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李清照、薛涛、陆游、贾岛等文学巨匠都是受过严格教育的女性,她们的作品涵盖了哲学、政治、诗歌等多个领域,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女性的存在也促使了一些男性思想家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方面为女性的思想解放起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人的思考提供了启示。

二、劳动与生活唐代女性在劳动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使得她们在社会中更加独立和自主。

女性也被允许从事各种职业,包括出家修行、娼妓、舞女、巫女等。

而在农村中,女性在家庭中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者,她们负责种植、采摘、缝补、烹饪等家务活,为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日常的工作使得女性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增加了她们自立自足的能力,加强了她们的社交和交际能力。

三、政治与领导唐代女性在政治和领导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690年,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了15年之久。

武则天拥有强大的权力,她领导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建设,使得唐代以强盛的姿态展示在世界面前。

另外,唐朝还有很多重要的女政治家,比如姚崇、韦皋、甄皇后、独孤皇后等,她们不仅具有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还有独特的文学、音乐和艺术造诣。

她们在政治和领导方面的成就,为后来的女性领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与艺术唐代女性的艺术和文化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唐代女性的诗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从经典到爱情诗歌,女性的创作力被充分地发挥出来。

女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作长篇小说的人物之一,比如郑光祖的《半夜雷轰》和戴复古的《杨九郎大闹金钱庄》等作品,都是女性创作的珍品。

唐代是如何进行古代女子教育的?还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唐代是如何进行古代女子教育的?还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唐代是如何进行古代女子教育的?还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属于鼎盛时期,后世常常用“唐朝盛世”来说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

在这样一个盛世王朝的统治下,社会风气尤为开放,女子的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唐代女子教育是在传统礼教与社会开放风气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可以从女子受教育的目的、女子教育的内容以及女子接受教育的途径中对唐代女子教育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唐代女子的传统教育观在我国古代社会,女子一直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

为了更好的维护男权社会的统治地位,上至宫廷命妇、下至乡野村妇都受到传统女子礼教的束缚,由此引发的女子教育也带有服务和约束的意味,女子的言行举止都有一系列的准则规范。

其教育观概括来说体现为“贤妻良母”型教育和“社会声名”型教育。

1、“贤妻良母”型教育封建社会时期,女子教育与男子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为了更好的服务男性,社会将女子的教育限定于家庭内部事务中。

唐代继承了传统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观,对女子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妇德为主,其表现为重视女子妇德、妇容的教育,将“三从四德”作为女子教育的目标。

唐代以培养符合男权社会伦理道德礼仪标准的家庭内部管理者为目标,即表现为“贤妻良母”型教育。

2、“社会声誉”型教育从众多历史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社会家中女子的一言一行往往都代表着一个家族,德行兼备的女子大多都是出自于家风严谨、高门显赫的家庭,而德行欠妥的女子则一般出自市井或商贾之家。

为了提高女子自身声誉和家族名声,社会上下都尤为注重对女子的德行教育,社会声誉高的女子往往可以嫁入勋贵之家,既能提高家族声誉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武则天对公主的训诫便是“毓灵天汉,禀训皇闱,惠性早成,淑德克茂”,公主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瞩目,因此武后对其德行的要求尤为严格,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体现皇家脸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公主声誉。

二、唐代女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中国古代重视对女子恭顺、孝悌、贤良淑德、仁慈礼让等美德的教育,重视对女子家庭事务、生活技能的教育,重视女子的文学、体质教育。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浅谈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浅谈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浅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浅谈回顾历史,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2500年前孔子提出并躬身施行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先进理念。

然而对“类”的理解,却被长期限制在不同阶层、不同出身、不同才质等方面,而对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则一直未能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接受教育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权利。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大缺憾。

但考察历史不难发现,虽然中国自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但女子的才华一直是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美谈,淑媛才女更是其赞美的偶像,倾慕之好逑。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卓越才华的表现和传播远较男性困难,诸多闺秀诗人、画家的成就被无情埋没,能得展露者屈指可数。

而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也正因是凤毛麟角,方可成千秋美谈。

历史上才女的分野在历史上,才女之分野大致有二,一是大家闺秀,二是风尘女子。

以出身不同,所以地位有异。

现予以简要归纳。

(一)大家闺秀大家闺秀是指家庭出身名门,受教育机会来自家学传承的女中俊彦。

在此行列中,为后世瞩目者历代皆有,现聊举数例以示之。

1、首席女史班昭班昭,字惠班,又名姬。

因家学渊源,极擅文采。

其父班彪,痛苦。

她为左贤王生二子,也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并粗通当地语言。

十二年后,曹操任丞相,思及恩师蔡邕唯独女被掠北地,便派使者将文姬赎回。

文姬一方面结束了多年来离乡背井的痛苦的,但另一方面又要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真是悲喜交加,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文姬回到故乡后,奉曹操之命,嫁与校尉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

迫于丞相授意,无可奈何地接纳了文姬。

后董祀犯罪当死,文姬多方奔走,终于使曹操生怜悯之心,董祀保住性命。

此后,董祀感念文姬恩德,夫妻比翼双飞,溯洛水而上,长居于林木繁茂的山间。

文姬传世作品除《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酸楚激昂,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唐代的女性教育与文化地位

唐代的女性教育与文化地位

唐代的女性教育与文化地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唐代,女性教育和文化地位的变化也非常明显。

本文将从女性教育和文化地位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女性的状况。

女性教育在唐代,女性的教育程度和孩子的年龄有关,而且阶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家庭中,一些中上阶层的女性会接受教育,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读写算术以及织布等。

但是绝大部分女性并没有接受任何教育。

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女性来说,她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她们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等。

为了生活,她们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换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费用。

唐代的少数女性非常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些女性通常是出生在有钱有势的家族,并且家族中有人世代从事学问。

对于这些女性,她们的父亲通常会雇佣一些教师来教导孩子们。

这些教师多是来自有名望的家族,他们通常在文学、历史和诗歌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文化地位在唐代,女性的文化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为一些女性开始涉足文化领域,成为了文学和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些女性写出了不少卓越的作品,如女诗人蔡文姬、曹雪芹的母亲之类。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在唐代,女性的文化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

对于这些写出杰出作品的女性,人们开始注意并且赞誉她们。

她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而且被当作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财富。

在唐代,女性的文化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尊重,这是对于过去女性因性别限制而遭受不公的一种纠正。

总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教育和文化地位的变化也非常明显。

虽然女性在唐代的社会地位和男性仍然有差距,但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提高仍然是神奇的。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唐代女性文化的繁荣中,看到一个开放、公正和平等的社会所应该实现的目标。

总而言之,唐代的女性教育和文化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唐代宫廷妇女的教育

唐代宫廷妇女的教育

唐代宫廷妇女的教育王丽梅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由于妇女受到限制相对较少,多少也可获得一些接受教育的机会,宫廷妇女也不例外。

唐代宫廷妇女接受过教育的,大体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宫前已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另一种则是入宫后才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即使前一种人也不排除入宫后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必要。

唐代的宫廷妇女人数很多,唐玄宗时宫人总数高达4万多人,她们多数是少年时入宫中,有的甚至就是出生于宫中的官奴婢,或是襁褓中就已没入掖庭成为官奴婢,因此她们大都需要接受程度不等的教育。

唐朝为什么要对宫廷妇女进行教育呢?不外乎这么几种原因。

首先,出于宫廷礼仪的需要。

唐朝的宫廷礼仪森严,上自皇后、妃嫔,下止普通宫女,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礼仪教育。

其次,妇德教育的需要。

我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对妇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即使宫廷妇女也不能例外。

其基本教材便是汉刘向的《古列女传》、班昭所撰的《女诫》、唐郑氏的《女孝经》、唐宋若莘的《女论语》等,就连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也曾撰过《女则》,武则天撰《凤楼新诫》,用于教育宫中妃嫔。

再次,宫廷机构运转及事务的需要。

唐代内廷有宫官制度,它是仿照朝廷六部尚书制度而设置的,分设六尚,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下统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分管宫廷各项事务。

这些宫官全由宫人担任。

所有这些职务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胜任,有的还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

如尚宫2人,“凡六尚书物出纳文簿,皆印署之”。

其下辖的司记掌印,“凡宫内诸司簿书出入目录,审而付行焉”;“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掌宫人名簿廪赐”;司闱掌宫闱管钥”。

尚仪2人,“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

司籍掌四部经籍、笔札几案。

司乐掌率乐人习乐、陈悬、拊击、进退。

司宾掌宾客朝见、宴会赏赐。

司赞掌朝见宴会赞相”①。

其中司籍、典籍、掌籍等宫官掌管四部经籍,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司记、司簿等掌管宫中簿籍及帐目审核之事,应当具有较高的审计书算等专门知识。

唐代的妇女教育与道德观

唐代的妇女教育与道德观
一 、以德育为首的妇女教育
唐代妇女教育虽然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化趋势 ,但似尚未形成对于妇女的公共教育形式 。除宫廷 、 寺观等特殊地方外 ,社会上尚未见有后世的“女学”、“女塾”等公共教育场所 。从目前所见文献记载 看 ,民间无论贵族仕宦还是庶民百姓人家 ,妇女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形式实施的 。
— 45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学刊 2010 年第 3 期
女红之事 ,则主要是由母亲教诲 。唐代女教名著《女论语》称 “: 训诲之权 ,实专于母”(或作“亦在于 母”) ;敦煌写本《太公家教》也说 “: 育女之法 ,莫听离母”①;敦煌文书有《崔氏夫人训女文》②,是母亲在 女儿出嫁前教女“行妇礼”的篇章 。可知母亲对于教育女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权力 。
关键词 : 唐代 妇女教育 道德观 作者高世瑜 ,女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编审 、研究馆员 。(北京 100006)
中国古代的妇女教育一向以道德礼法为根本 ,所谓“妇人本自有学 ,学必以礼为本”①,目的在于使 其学会“事人之道”。这种以“德育”为首的妇女教育 ,是随着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男外女内的性别秩 序的建立 ,为维护这种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汉代以来 ,随着儒家纲常礼教的成型和统治地位的确 立 ,以礼教为核心的妇女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唐代 ,这种妇女教育持续发展 ,倡扬礼教的女教著述 空前繁荣 ,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 、平民化趋势 ;与此同时 ,受社会风尚的影响 ,妇女教育也显现出 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
① 《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 11 册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年 ,第 222 - 236 页 。 ② 刘复辑《: 敦煌掇琐》上辑二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年 ;谭蝉雪 《: 敦煌婚姻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第 18 、19 页。 ③ 寒山《: 诗三百三首》、韦应物《: 送杨氏女》《, 全唐诗》卷 806 、189 。 ④⑤ 《中华野史》唐朝卷 ,泰山出版社 ,2000 年版 。“闻事”或作“闺事”。 ⑥ 各抄本有不同 ,主要转引自谭蝉雪书 。为便理解 ,错漏及异体字做了补正 。 ⑦ 《唐代墓志汇编》大和 023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 ⑧ 《敦煌曲子词》中卷《凤归云遍》,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 年 。 ⑨ 戴叔伦《: 少女生日感怀》《, 全唐诗》卷 27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

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

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

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

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

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

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

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

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

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

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

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

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

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出现了有着高超技艺的女子和出色的艺术作品。

例如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女舞蹈家公孙大娘、唐歌舞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等。

唐代女性也大有研习书法者,涌现出一些有很高艺术造诣的女书法家,她们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如武则天就接受过良好的书法教育,并在女子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卫夫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也曾经拜她为师。

唐代人多以妇人健硕丰腴为美,因而体育活动在女子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而且统治者本身带有胡族血统,崇尚强悍健硕的力量美,这些都给唐代女子造成影响,她们纷纷走出闺阁,参与一些往常只有男性才参加的体育娱乐活动。

参加体育运动的不仅包括宫廷贵族妇女,也有普通妇女甚至娼妓女伶,参与的娱乐运动项目也多种多样,包括蹴鞠、骑马、射箭、下棋等等。

由于唐代女子的体魄相对较健硕,胸怀比较宽广,因此也涌现出一些女将,她们像大丈夫一样勇上战场,保家卫国,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例如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平阳公主则来到家乡散财募兵,攻城略地,响应父亲,为唐朝基业的奠定立下了功劳。

还有刺史邹保英的妻子奚氏曾率领家丁及城中壮丁妇女抵抗契丹,击退了他们的进犯。

唐代社会重视对女子体育运动方面的教育,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史做出了贡献。

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空前繁荣,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女子受到礼教约束较少,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因而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通过教育,唐朝培养出一代才华横溢、独具风采的女性。

她们中有诗人才女,有书画妙手,有乐舞名家,有绝技艺人,有能工巧匠,有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更出了一位威势赫赫、千古一人的女皇帝,当然还有千千万万默默地创造社会财富,尽着母亲、妻子职责的普通劳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